ofo的三張老A

ofo的三張老A

撰文 | 藍洞商業(ID:value_creation) 焦麗莎

牌桌上,戴威手握三張老A:朱嘯虎、程維和馬雲。

這是足夠令所有創業者興奮的一手牌,ofo創始人戴威也是。他瘋狂下注,看起來勝算極高。但是事與願違,三張王牌並未在他手中釋放魔力,甚至都曾站到他的對立面。

朱嘯虎的資金讓ofo活下來,促成滴滴的戰略投資;程維下注ofo後,多位投資人加碼;阿里的借款馳援,ofo延續生命。但結果卻是,拒絕與摩拜合併,朱嘯虎出局;趕走滴滴高管,與滴滴反目;阿里融資流產,債權換股。

ofo的處境愈發艱難。盈利無望、融資無期、資金鍊緊張,再加上裁員、國際化縮水等,雖然ofo努力商業化自救,但已經難逃賣身的命運。雖然每一次“被收購”傳出,都會招來ofo的牴觸和否認。但是,戴威“獨立”的執念已經有些無力。

如果說去年年底,ofo的選項還有滴滴、美團或者阿里,隨著摩拜落袋美團、阿里加碼哈羅單車,滴滴成為ofo的唯一選擇。甚至說,選擇權早已從戴威手中移交給程維。核心問題不再是ofo賣不賣?而是滴滴買不買?

如果說共享單車是一場德州遊戲,戴威絕對是運氣不錯,而且下注率極高的一位。

今年4月,摩拜賣身美團,蓋牌離場,結束了這場瘋狂的加註遊戲。但是戴威不願儘早放牌。之後的四個月,關於ofo壞消息不斷。

7月8日,ofo停止中東地區及以色列的運營業務;7月10日澳大利亞媒體稱,ofo將在60天內結束澳大利亞的運營業務;7月18號德國媒體報道,ofo將在未來幾周退出德國市場;7月19日《華爾街日報》消息,ofo將關閉美國部分城市業務。

有投資人覆盤,ofo成也戴威,敗也戴威。

在ofo,戴威始終扮演著掌控者的角色。“如果你們不想戰鬥到底,現在就可以離開公司”,今年5月中旬,在ofo內部百人動員大會上,戴威情緒激動。還有一個小細節,ofo五位創始人每人持有一票否決權,但歸戴威一人行使。

獨立戰鬥,這個信念戴威不願改變。可是,錯過了打出朱嘯虎、程維和馬雲這三張王牌的最佳時機,他的底牌還剩什麼?

1.

2016年1月29日,ofo客服電話響起。對方自稱是投資人,找戴威。

已經被融資折磨到失望的戴威,以為遇到騙子。但出於禮貌回信息後,對方秒回,“明天早上10點,國貿三期56層。”

第二天,戴威和朱嘯虎第一次見面。20分鐘的談話後,金沙江給出的估值與戴威的1億人民幣預期差距不小,打了六七折的樣子。戴威沒有馬上做決定。

離開金沙江辦公室,戴威和ofo聯合創始人張巳丁都不說話,站在國貿三期的圍欄邊,手機百度“Allen(朱嘯虎的英文名)、金沙江創投”,發現“這個基金還挺厲害,這個人也挺牛”。那時戴威才知道,朱嘯虎是滴滴的早期投資人。

大學同學建議,“金沙江是你們這個階段能找到最好的投資人。”第二次見面後,雙方簽訂融資意向。

ofo的三張老A

朱嘯虎

“2015年幾乎是在借錢中度過的,直到金沙江的A輪融資進來。”對於戴威來說,這是一筆救命錢。對於金沙江來說,“我們幫滴滴做早期佈局,防護側翼。”這個伏筆,預設了某種必然。

之後的時間裡,朱嘯虎在多個場合為ofo搖旗吶喊,甚至不惜與馬化騰朋友圈互懟。但是隨著ofo和摩拜陷入開城、融資、燒錢的拉鋸戰,盈利模式的探索遙遙無期,投資人們的態度開始變化。朱嘯虎在公開場合呼籲,“ofo和摩拜只有合併才能盈利。”

合併,這個選擇擺在戴威面前,也曾擺在程維和呂傳偉、姚勁波和楊浩湧、王興和張濤、梁建章和莊辰超面前。但是,戴威不一樣。

朱嘯虎判斷,2017年年底是ofo和摩拜合併的最好時機。

有人給出方案:合併後戴威和王曉峰擔任聯席CEO,程維任董事長。ofo的投資人告訴戴威,未來的局勢會偏重ofo,但戴威不相信。據多方信息顯示,戴威是最大的反對者。甚至有股東對此不滿,“他把自己的權益凌駕在所有投資人的權益之上。”

2017年12月4日,戴威公開表示,“非常感謝資本,資本助力了企業的快速發展,但是資本也要理解創業者的理想和決心。”

從最終結果來看,戴威的理想和決心贏過了投資人的意志,雖然他今年3月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改口,“跟摩拜聊過很多次,一切皆有可能。”

4月摩拜賣身美團。ofo錯過了合併,也錯過了一個至少不會比現在更糟的選擇。

合併破產,朱嘯虎佈下的牌局就此止步。2017年12月初,朱嘯虎以30億美金估值退出ofo。

2.

2016年9月26日,又是國貿三期56層,金沙江創投辦公室。

這次簽下融資意向的是,戴威和程維。

在此之前,ofo和摩拜的融資一度陷入僵局,持續了半個多月。投資人都在觀望,滴滴會不會做單車?結果是沒有。

滴滴出手ofo後,其他投資人迅速跟進,ofo的估值從1.5億美元上漲到3億美元。該輪投資人陣容堪稱豪華:美國對沖基金Coatue、小米、中信產業基金領投,經緯中國、元璟資本、金沙江創投等跟投。甚至還有機構的高層打電話來問,“能不能再多投一點?”

ofo與滴滴擁有越來越多的共同股東。除了阿里,還有金沙江創投、王剛、經緯中國、DST等。這樣的股東結構,既為ofo的融資掃清阻力,也為日後促成合並埋下伏筆。

2017年2月,我在北四環理想國際大廈11層見到戴威,程維還是他口中的創業偶像。“經常聊聊微信,程維在戰術打法上給我的建議很重要,畢竟他打過那麼多仗。”

蜜月期持續一年多,有說法稱合併的破產是嫌隙的開始。

2017年上半年,ofo陷入“毀車、貪腐”等危機。7月,原滴滴高級副總裁付強加入ofo任執行總裁,直接向戴威彙報,原滴滴財務總監柳森森則負責財務部門。當然對滴滴來說,幫ofo解決問題只是一方面,也有監督的意味。

據說,ofo和滴滴的投資條款中,有簽訂關於競業禁止的條款。比如ofo不能涉足滴滴的網約車業務。有投資人分析,“受到滴滴的限制,ofo不能做網約車或者汽車租賃業務,沒有新的故事,財務投資人很難投錢。”

ofo的三張老A

程維

理性的投資人建議,“戴威應該拿滴滴的錢,就算最後被收購也是一個不錯的結果。”單車對於滴滴的戰略價值和其他家不同,滴滴不需要單車業務賺錢,只要每天能獲得幾千萬的流量,就可以與網約車業務相互協同。

去年下半年,應該是ofo在滴滴面前話語權最高的時刻,也是滴滴最看中ofo戰略價值的時期。但是滴滴的控局意圖加強,這與戴威獨立戰鬥相違背。因此,他錯過了打出滴滴這張王牌最好的時機。

四個月後,兩位高管離開ofo,滴滴與ofo陷入僵局。有投資人說,“戴威做的最大錯事,就是和滴滴撕破臉。”這或許直接影響了軟銀的投資,傳聞軟銀2017年9月就完成對ofo的投資盡調,之後杳無音訊。

有投資人評價,ofo的做法好比“小國外交”,“早期ofo需要依附於滴滴,但到了一定時候,ofo會覺得依附於滴滴不是最好的選擇。”

那麼,ofo是否有更好的選擇?只有當時持股比例較低,想要增持的阿里。此後,阿里投資ofo10億美金的傳聞流出,據傳要求拿掉戴威的一票否決權,稀釋滴滴的股份。

滴滴必然不會放手ofo。在2017年12月,滴滴接管小藍單車,並上線“青桔單車”。此舉一方面是滴滴下場操盤共享單車的野心,另一方面也是對ofo繼續施壓。

如今,滴滴的制衡之術已經奏效。

傳聞今年5月中旬,程維給戴威開出的收購價格,僅是摩拜賣身價格的一半。近日又傳出消息,滴滴將以14億美金收購ofo,同時承擔2億美金債務;也有說滴滴和螞蟻金服將一起收購ofo。顯然,戴威並不接受。

3.

去年年底,傳聞ofo進行10億美金融資,阿里將投資。

或許正是這筆最終“流產”的救命錢,當初給了戴威勇氣,也充當了ofo與滴滴決裂的助燃劑。

在ofo的牌桌上,螞蟻金服和阿里都是後來者,分別在2017年4月和7月才進入ofo的投資人名單,所持股份不多。直到2017年12月接手朱嘯虎的股份後,阿里持股比例在10%左右,並獲得一票否決權。

阿里一邊在哈羅單車身上下注,一邊在ofo爭取更多話語權。去年年底傳聞的10億美金融資中,“阿里希望吃下全部額度,同時要求拿掉戴威的一票否決權,稀釋滴滴的股份。”ofo投資人說。

但ofo的想法是,引入阿里的融資拿掉滴滴的控制權,把它變成純財務投資人,董事會席位保留一個。當時滴滴的說法是,會和阿里動作一致。

與此同時,挪用押金、供應商欠款等問題頻繁爆出,ofo與滴滴、阿里、騰訊之間的博弈越來越複雜,甚至話語權正在減弱,各方的態度和訴求也在搖擺。

ofo的三張老A

馬雲

最終融資流產。但是,阿里或將通過“債轉股”達成所願。

今年年初,ofo兩次通過動產抵押換取阿里17.7億元借款,時間分別是2月5日和2月12日。之後以“E2-1輪”共計8.66億美元債權+股權融資的名義公開。

投資人稱,這是ofo走的一步險棋。同時,阿里通過借款加註ofo而非增資,被視為缺少誠意。但是多方利益複雜,至少對阿里來說穩賺不賠。

各方態度更加明晰。ofo和阿里的關係趨於緊張,但是需要ofo在一線城市制衡摩拜;滴滴扶持青桔單車,不願主動退出ofo;ofo不肯交出更多權益,阿里用資本步步緊逼。

有消息稱,ofo已經在今年6月初償還其中4.5億元借款。至於剩餘款項,今年四月,傳聞滴滴同意螞蟻金服對ofo的債轉股請求。這意味著,阿里系很可能取代滴滴成為ofo最大機構股東。加上之前的一票否決權,阿里已經拿到不低的話語權。

或許對於阿里來說,不管ofo被滴滴還是自己收購,已經沒太大差別。甚至說一旦ofo被滴滴收購,阿里有可能變相增加在滴滴的權益。

之後的三個月間,ofo被收購的消息從未間斷。“滴滴不斷降價,每談一次價格就要折損一次。”“滴滴將與螞蟻金服聯合出資14億美元收購ofo,同時承擔2億美元債務。”甚至有消息稱,已經簽署框架協議。除了ofo,沒有人在急著否認。

被收購,似乎已經成為ofo的必選項。遺憾的是,ofo在三年間拿到了朱嘯虎、程維和馬雲三張王牌,卻錯過了與摩拜合併、投身滴滴和賣身阿里的三次時機。

2017年6月的那次見面,我問戴威,“你更在意事情本身能不能成功,而不是誰把它做成功?”他很堅決,“不。我把這件事情做成,比什麼都重要。”

戴威的內心世界無從獲知,但是作為創始人,他一定是在關鍵節點做出了他認為最好的選擇。可如今,幾乎所有人都在等他攤牌。

德州撲克有一句名言:勝利不是來自於對手的多犯錯,而是來自於你的少犯錯。創業投資,亦復如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