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史上,为什么会出现极端的黄祸论?这位中国学者一语道破天机

提示:中国为东方大国,境内为一大平原,人民眼光阔大,不褊浅,不妒嫉。其所产生汉族之风俗习惯,结婚自由,信教自由,殖产兴业自由,对于一切异民富于同情心,法律上,政治上,经济上,教育上,一切平等,无差别待遇……

欧洲史上,为什么会出现极端的黄祸论?这位中国学者一语道破天机

所谓“黄祸论”,是指成形于19世纪的一种极端民族主义理论。该理论宣扬黄种人对于白种人是威胁,白种人应当联合起来对付黄种人。19世纪末20世纪初,“黄祸论”甚嚣尘上,矛头针对中国和日本等国家。

关于这种理论的系统起源,一般被认为,最早出自俄罗斯无政府主义者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巴枯宁在1873年出版的《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在这本书里,巴枯宁对“黄祸论”作了非常直白的阐述。这种理论被炮制出后,西方的政客们除了在政治上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外,还列举出了所谓的三次“黄祸”的历史事件:

欧洲史上,为什么会出现极端的黄祸论?这位中国学者一语道破天机

第一次“黄祸”发生在4世纪至5世纪: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北匈奴和南匈奴,南匈奴附汉称臣,东汉联合南匈奴击败北匈奴,迫使部分北匈奴西迁。西迁至欧洲的匈奴人对日耳曼人和东罗马帝国不断征伐,迫使日耳曼人南迁,南迁的日耳曼人最终灭亡了西罗马帝国。

第二次“黄祸”发生在11世纪至12世纪:隋代,突厥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两者相继被唐朝灭亡,部分西突厥部落西迁。迁至西亚的突厥人对东罗马帝国的征伐引发了十字军东征,最终突厥人建立的奥斯曼帝国灭亡了东罗马帝国。

欧洲史上,为什么会出现极端的黄祸论?这位中国学者一语道破天机

第三次“黄祸”发生在13世纪:蒙古第二次西征攻占布达佩斯后,前锋攻至维也纳附近的诺伊施达,主力渡过多瑙河,攻陷格兰城。随后窝阔台大汗去世的消息传来,统帅拔都因汗位继承问题撤军东归。这次蒙古西征在欧洲大地引起一片恐慌。

与“黄祸论”结伴而生的是“黄祸图”,其为德国画家赫曼·克纳科弗斯于1895年所创作的版画,但正式的名称却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皇帝威廉二世所题的“欧洲各民族,保卫你们的信仰和家园!”此画居中手持剑的人物是天使长圣米迦勒,他与画中其他手持武器者代表欧洲的基督教徒,而在右后方的佛像与龙是代表东方,指的是含中日韩朝等亚洲黄种人。

欧洲史上,为什么会出现极端的黄祸论?这位中国学者一语道破天机

该图所要说的是希望欧洲人能在天使长圣米迦勒的带领下,击败来自东方的佛与龙,保卫欧洲人的信仰与家园。原作被当作送给尼古拉二世的礼物。由此,尼古拉二世同德国皇帝一唱一和,别有用心地宣扬“黄祸论”。

然而,面对“黄祸图”、“黄祸论”中国人是如何应对的呢?首先我们要说的是,当时的中国人非麻木不仁,毫无觉察和反应。从1898年《昌言报》刊文开始辩论,到陆续有《清议报》、《新民丛报》、《外交报》、《中外日报》、《游学译编》、《警钟日报》及《东方杂志》等报刊加入,先后刊发有关“黄祸”的文章约有50篇。

欧洲史上,为什么会出现极端的黄祸论?这位中国学者一语道破天机

这50篇文章,中国人自己写的约占三分之一,15篇;译载英美报纸文章约17篇,占三分之一;译载日本报纸文章约15篇,也占三分之一。就中国人自己写的文章而言,大多还停留在“正面回答中国不是‘黄祸’”的层面,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反击”,而要说“反击”则是来自译载英国报纸的文章《白祸论》,作者列举从16世纪以来欧洲人在亚洲各地的种种殖民侵略行动,论证“若言白祸,则诚有之”,而所谓“黄祸”,“实谰言(无根据的话)也”。这就是说,无论是“黄祸论”还是“白祸论”都是出自西方之口,而在西方同样有着讲求事实、勇于直言的专家学者。

随后,这件事虽然在媒体沉寂了下去,没有了热度,但并不意味着当时的中国学者对此的彻底忘记。

欧洲史上,为什么会出现极端的黄祸论?这位中国学者一语道破天机

王桐龄(1878—1953),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清末考取秀才,后留学日本,191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文学系,获文学学士学位,是我国第一个在国外攻读史学而正式毕业的学人。1928年,王桐龄所著《中国民族史》脱稿,在这本书里,他近于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此的看法,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却是入木三分,道出了的问题实质。

“中国为东方大国,境内为一大平原,人民眼光阔大,不褊浅,不妒嫉。其所产生汉族之风俗习惯,结婚自由,信教自由,殖产兴业自由,对于一切异民富于同情心,法律上,政治上,经济上,教育上,一切平等,无差别待遇;故西北民族自动的或被动的移入中国,经过一世至数世,百年或数十年后,辄被同化于汉族,汉族与西北民族接触,无论文化的或无力的,无论战胜或战败,总能吸收异族骨血,化为汉族系统:盖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修身其家以治其国,而最终之目的在于平天下,无国界,无种界,四海之内皆为兄弟,一切民族皆平等,儒教之感人者深矣。

欧洲史上,为什么会出现极端的黄祸论?这位中国学者一语道破天机

“欧洲境内多小平原,分离破碎,化为若干小国,中间多以天然之山脉、河流间隔之;故其人民眼光狭,度量小,富于竞争心及排外心,而缺乏同情心。对于异民族或者异教徒,排斥掊击不遗余力,法律上,政治上,经济上,教育上,一切不与以平等待遇,剥夺其种种自由权。

“故匈加利(匈牙利)移入欧洲后,经过一千五六百年,卒不肯与欧洲人混合;与奥(奥地利)国合并以后,经过几五百年,而卒与奥人分离。土耳其建国欧洲已历五百余年,欧洲人始终欲驱之于欧洲之外,土人亦决不肯同化于欧人之中;经过欧洲大战,双方益分道而驰,卒无融合之希望。芬(芬兰)人移入欧洲已历千有余年,与俄合并后,经过逾二百年,而卒与俄人分离……非黄色人种故远离欧人,实欧人之排外心理及手段迫之使然也!”

欧洲史上,为什么会出现极端的黄祸论?这位中国学者一语道破天机

今天看来,王老这段论述虽称不上“完全正确”,但它却向我们透露出了这样一个道理,即人们常说的“地理性格”,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并不见得在所有问题上都“灵验”,但确有一定的普遍性。而回首所谓的“黄祸论”,中国人当时不与之斤斤计较,原因可能在于“境内为一大平原”上。

如今,“黄祸论”这种极端民族主义理论已经是“一页风云散,变化了时空”,而我们还是要说,在过去圈块地搞搞所谓的民族理论也许还能有一定的市场,但在一切都讲共享与融合的当今社会,这么搞恐怕很快就会被孤立起来,行不通了。(文/路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