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善良,就不要让孩子过“被同情”的生活

题记:有一些同情和善意,只会让“不幸”更加“不幸”……

第一个故事

小坤是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照顾。奶奶是小学退休教师,辅导孩子没问题,爷爷以前是做过不少生意,见多识广。他们都会用智能手机,和老师加了微信,经常交流孩子的生活学习,小坤积极向上,成绩优秀,一到三年级一切都很好。

如果真善良,就不要让孩子过“被同情”的生活

可是,小坤四年级一学期结束后,就开始哭闹,问及原因,他说:留守儿童经常开会,还让他们发言,说对父母的想念,说学校对自己的关爱,还要写留守日记,要是不会说不会写就让别人教……烦死了!也丢人!要么让爸妈回来,要么转学!孩子的情绪变化让一家人忧心忡忡,无计可施。

如果真善良,就不要让孩子过“被同情”的生活

网上流传的一句话“抱起砖头就没法抱你,放下砖头就没法养你”,的确是很多农民工的无奈,他们已经尽力安排了孩子的生活,孩子也没觉得自己可怜。

可很多“善意”、“关注留守儿童”的宣传,却打破了孩子心中的平衡。难道开个会,给孩子送些文具,让电视台录段像,留守儿童就不孤单吗?写几篇日记,填张表他们就快乐了吗?

有许多同情和资助,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是个形式,并不能改变他们的生活状态,只会让孩子被孤立,只会让他们更自卑。

第二个故事

小雅的父母离婚了,小雅判给了爸爸,不久爸爸再婚了,后妈虽然也带了个儿子,可是对小雅如同己出,有慈爱宠溺,也有严厉批评,小雅渐渐接受了她,也没觉得生活有什么不好。

如果真善良,就不要让孩子过“被同情”的生活

可偏偏周围的亲朋好友要“打抱不平”,奶奶问“后妈给你买好吃的吗?”姑姑问“平时后妈给你零花钱吗?和弟弟一样多吗?”姨妈说“后妈要是对你不好,你就来姨妈这儿”,就连邻居也背后叮咛“孩子,在家里要多长个心眼”……后来,小雅自己也觉得受了虐待,变得自卑,敏感,欺负弟弟,处处和继母作对。

如果真善良,就不要让孩子过“被同情”的生活

孩子本来是幸福的,继母已慢慢地用爱融化了孩子心中的坚冰,可是周围的“善意”和“同情”,竟让孩子变成了“刺猬”,谁也碰不得。这是“幸”还是“不幸”?

聆听花开语:

不要用自己的标准评判孩子的幸福,不要打着“资助”的旗号给孩子施舍般的资助,允许他们自己适应生活的变化……如果真善良,请给他们真正的、自然的帮助,不要让不幸的孩子过“被同情”的生活。

如果真善良,就不要让孩子过“被同情”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