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養兒別養倆,養倆輪官馬」!到底有沒有道理?

農村的俗語有很多,其中一類是關於血脈傳承的的。比如“門前有馬不算富,身邊有子不算窮”,“有子窮不久,無子富不長”。在過去農村人講究多子多福,家裡兒子多了好,證明人丁興旺,別家也不敢欺負。然而農村還有幾句相反的俗語,一起來看看其中的說法吧,看看有沒有道理吧。

農村俗語,“養兒別養倆,養倆輪官馬”!到底有沒有道理?

多子不是福,到老住破屋。

養的兒子多了並不代表著有福氣,臨老了還得住在破敗不堪的屋子裡裡,身邊連個照料的人都沒有。

養兒別養倆,養倆輪官馬。

養兒子不要養兩個,否則年老體衰後,兒子會相互推卸養老責任。

養兒別養仨,養仨沒有家。

養兒子不要養三個,否則老了用人的時候,連個落腳的地方都沒有。

農村俗語,“養兒別養倆,養倆輪官馬”!到底有沒有道理?

過去大家都窮,想擺脫貧困卻無能為力,只能把希望寄託於後代。養兒防備老,多個兒子老了多個依靠,一個不孝順還有另一個;養兒子也是在下賭,多個兒子多個翻身的機會,兩個沒出息還有一個呢,一旦有個有能耐的,那這個家就能改變命運。其實這種觀點也無可厚非,但是事情往往不會順人心,“兒子”經常不會合人意。

那些養了兩個兒子、三個兒子乃至更多的,貌似並沒有按原軌道發展,兒子越多,在成長的過程中,責任心就分割的越多,很難面面俱到,也難一碗水端平。當老了需要養老時,兒子們不是攀比,他付出多了,兄弟付出少了;就是抱怨,他吃的苦多了,兄長吃的苦少了。責任心一淡,攀比心一起,眼睛只盯著對方,老人死活他還放在心上嗎?最終導致老人無人照料,更有甚者直接將老人趕出門。

農村俗語,“養兒別養倆,養倆輪官馬”!到底有沒有道理?

我的姥姥有三子兩女,偏癱之後名義上是三個舅舅輪著照料,實際上大家都忙著幹農活、忙著出去打工。很多時候姥姥都是啃冷饅頭、喝涼水。它最盼著母親和小姨去看她,後來姐倆看不下去了,要把姥姥接回去,舅舅們卻不同意,理由是這樣做是打他們的臉。姥姥自己也不情願,覺得住在女兒家不像話,即使被兒子冷待死,也是“天經地義”的。

我爺爺待遇稍好一些,不過也是蠻心酸的。他過世的前幾年,是在幾個兒子家輪著住,真的像官家輪養的馬一樣受委屈。大爺、父親、兩個叔叔雖說沒鬧什麼矛盾,但是女人們卻老是計較,計較到什麼地步呢?在她家的時候是農曆大月,足足呆了30天;而輪到她家的時候卻是農曆小月,只有29天。

農村俗語,“養兒別養倆,養倆輪官馬”!到底有沒有道理?

這樣看來,這句老話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哪裡是多子多福,分明是多了受罪。當然了話又說回來了,事情沒有絕對的,有一些家庭兒子不少,但是人家老了卻是兒孫繞膝,逢年過節熱熱鬧鬧的。

其實這隻能說明養老防老這種觀點,是不靠譜的,尤其是當今社會,老了之後孩子們不來啃老,那就是燒高香了,還能指望他們養老?還是趁著年輕多掙點錢,多存點養老錢靠譜些。

二胎政策開放後,父母天天唸叨著,多生個孩子好,孩子能有個伴。然而作為一個已經有一個兒子的母球,我對上面那幾句俗語是很感冒的,所以一直不敢生,搞得四位老人都對我有意見。

對於這幾句俗語,大家怎樣看待呢?歡迎在評論區暢所欲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