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空間裡的山水詩心——《寓山注》節選

自我空間裡的山水詩心——《寓山注》節選

山水自娛

人生應該奮進,出將入相,建功立業。

可是,要是因為種種原因而不行呢?那就,找塊山清水秀的地方修園子,隱逸山水,聲伎自娛

(一)

2018年,北京的房價已經飆升到了讓人生無可戀的高度,我裡抱著一本《寓山注》,

內心只有一個聲音在反覆迴盪:“祁公子,請帶我走。”

以一個人稟賦條件而言,祁彪佳幾乎可以擁有最完美的人生。

祁彪佳,字幼文,號世培,著名藏書家紹興“澹生堂”主人祁承㸁(yè)第四子,這是詩禮簪纓之家,

而且他還好學,天啟年間就考中進士,

哦,那時候他才21歲。

也許秉承了父親“持身養性”之學,初入官場的祁彪佳一開始就沒有毛頭小夥子的幼稚,而是少年老成,氣度不凡。

據說他剛去福建上任的時候,底下小吏欺生,故意刁難他,然而祁彪佳從容應對,很快樹立權威,

他有一種沉著的洞察力,因而政績卓著,是個認真而出色的官員,屢獲升遷。

但是在晚明那個混亂而失序的時局裡,你越明察,越能深切地感到各種政策的弊端,而如果建言獻策,又往往得罪人。

終於,崇禎八年(1635)祁彪佳在擔任蘇、松道巡撫的時候得罪了當時的首府周延儒,看清官場黑幕的祁彪佳憤而辭官。

這個時候,他也才33歲。

(二)

辭職退隱之後的祁彪佳,開始建造寓山園。

儒家修齊治平的事功不可為,只能向或放浪或隱逸的自我空間撤退,於是就有了人生閒情的刻意經營。

祁彪佳精通園林建築藝術,認為築園:“如名手作畫,不使一筆不靈;如名流作文,不使一筆不韻。”

這一工程因為他超乎尋常的愛好而曠日持久。

人要有自己的領地,來盡心儘性,來心意馳騁,天下是自己的當然好,天下不是自己的,那就自己建造自己的天下。

寓山園落成,便是祁彪佳的心靈寄託之處,他日常生活是在園中游賞、飲酒、品茗、看戲,過著一種富有文人趣味的生活。

來往於園中的是晚明一個個才能絕世的士人、文豪、畫家、琴家、書法家、戲曲家、疊山師等等,

這裡曾吸引兩百多位文士,題詠上千首詩文,

他們當中集中張岱、柳如是、陳洪綬、陳子龍等代表著晚明江南地區較高藝術才能的人。

以寓山園為中心,輻射開來,祁彪佳身邊的這個交遊圈幾乎是明末江浙一帶一幅濃縮的文人活動全景圖。

最讓人羨慕的是,祁彪佳的婚姻也很幸福。

妻子商景蘭出身名門,是吏部尚書商周祚之女,也是一代才女,文學素養極高,人人都說他們是金童玉女,伉儷情深。

祁彪佳經常帶著妻子或登臨寓山,或泛舟旅行,賞賞曲,觀觀劇。

寓山園共有四十九景,這些景觀就是詩、就是畫。

祁彪佳是用寫詩作畫的精心,一一為其提名作記。

這四十多篇小品彙成《寓山注》一書,篇篇精妙絕倫,文筆雋秀靈逸,可以稱為園林小品的經典之作。

就是,假如你在城市蝸居,一篇篇讀下來,內心會受到一萬點傷害,分分鐘想逃離這個鋼筋水泥的叢林。

《寓山注》語言極美,晚明流行這種山水小品,從文學發展角度,這大概是對當時的主流文體——八股文的一種反叛。

八股文要求大家寫高文,就是主題思想偉光正,講理學的道理,語言文風平正醇雅。

那我就寫各種小品文,不求宏大正義,只要抒發自己內心真實的情感和趣味。

《寓山注》算是其中翹楚,祁彪佳構思這些散文時還有個特點,他善於聯想,善於融貫古今,

使自己小小園林超越地理的限制,展現出作者高雅的審美情趣和深厚的歷史文化意識。

03

我們選讀一篇《遠閣》

遠閣,是登高遠眺的佳處。閣子本身,並沒有費什麼筆墨,基本上就是寫在閣上所能看到的,是閣上的人的感受。

登高望遠,就先來個全景式勾勒:閣子上最美的時候是有月亮的時候和下雨下雪的時候,

雪景:逶迤起伏的原野,都被皚皚積雪所覆蓋,就像銀濤素浪,遠處的高峰也像白玉做的一樣,並峙於渺渺天際。

月景:月光灑下一片澄澈的清輝,樹影婆娑,映在閣子周圍,月亮皎潔得像剛剛洗過的冰壺一樣。

雨景:細雨霏霏之中山色空濛,意境邈遠。

接下來由靜態轉為動態。因為遠,所以風景有了姿態,有了意蘊。晚明人寫山水小品文,有個特點,是拿寫美女的那種筆法來寫山水。

越中山水,飛流疊嶂,草木蔥蘢,因為遠,看起來像是美女們來鬥齊秀媚;

萬家燈火,千疊溪山,因為遠所以都能收攝我的樓臺簾幕之間。

接下來,分別從“所孕含”、“所變幻”、“所吞吐”三個層次抒寫:

“所孕含”的是平原綠野,一望無際,炊煙、漁火,蓼汀棹歌輕揚,柳浪鶯啼婉轉,這是所真實看到的景色。

“所變幻”的是遠眺海上仙山,碧落蒼茫;極目錢塘江潮,白浪滔天,乾坤一指,日月雙丸,在日月升落的時間變幻裡,感天地之寥廓,令人頓生此身渺滄海之一粟之感。

“所吞吐”的是在這視野開闊的樓閣之上,就開始遙想人生、歷史、家國……

你看越中人傑地靈,無論往昔的功業多麼輝煌,抑或文采風流,都已經成為歷史的陳跡,只能於斜陽衰草間供人唏噓憑弔。

你看,這個遠閣,我們並不知道它塗了什麼顏色,雕了什麼花紋,但是它孕含著山水,變換了時間,吞吐著歷史。

(四)

祁彪佳寫作此文之時,已距明亡不遠。

他在《寓山注》中曾寫到:“今日之前,原是培嶁寸土;安能保今日以後,列閣層軒長峙乎巖壑哉。”字裡行間滿是滄桑悲涼之感。

弘光二年,清軍進迫杭州,他不受禮聘,1645年7月,半夜自沉於寓園內“梅花閣”前池中,年四十四。

南明唐王諡以“忠敏”,清乾隆時候也敬重他的殉節改諡“忠惠”。

所以後人收集他的遺文題為《祁忠惠公文集》

這麼個縱情山水的人,本質上,是如此的忠貞剛烈。

我們再回過頭看他在明亡之前的所建的這個寓山園,寓山園裡還有一個四負堂,

四負堂的意思是,祁彪佳覺得自己負於君、負於親、負於己、負於友。

在表面的意趣風雅之下,依然是個輾轉難安的靈魂。

我們羨慕祁彪佳的寓山園,羨慕他才藝出眾的交友圈,羨慕他雅緻慧絕的生活方式,羨慕他淵博的學問和透徹的心靈。

也許祁彪佳也會羨慕我們今天和平富足的生活吧。

(五)

今日學到:

1.祁彪佳,字幼文,號世培,著名藏書家紹興“澹生堂”主人祁承㸁(yè)第四子,21歲中進士,33歲從蘇、松道巡撫任上辭職。回鄉歸隱,修築寓山園,併為園中的景緻一一題寫文章,匯成《寓山注》,明亡時自盡殉節。

2.晚明士人,在政治上無所作為,往往退隱到山水園林之中,營造自己的心靈歸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