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財富都是皇帝的,爲什麼還要攢私房錢?因爲皇帝真得很窮

小時候羨慕皇帝,因為那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天下財富集聚一身,常年霸居富豪排行榜首位,皇帝是天下最有錢的人了。

有錢就任性,這話一點沒錯。皇帝每天有一項重要工作,就是“打賞”。古代宮廷題材電視劇中常有這個場景,太監宮女們在紫禁城內低眉順眼伺候著皇室,每日察言觀色變著戲法哄皇帝開心,賞賜就源源不斷的流入他們的腰包,別看每次三五兩,日積月累幾年下來也不是個小數目。

天下財富都是皇帝的,為什麼還要攢私房錢?因為皇帝真得很窮

非也。

歷朝大多會將國家財政與皇室收支分開管理,分別稱為國庫和“內帑”或“內庫”。對於皇帝和皇室“內帑”花銷,朝廷有著非常嚴格的規定,皇室必須從自己的“內帑”中度支,每年初都會做詳細預算。即使是九五至尊的皇帝也無權力挪用公款。

有兩種會產生矛盾的情況,一種是國庫有錢,內庫無錢;另一種是國庫空虛,內庫充盈。雖然朝廷有明文規定,國庫與內庫的銀兩不得隨意調撥,但歷代實際情況卻有互通有無的情況發生。

遇到災荒戰爭差的年景,國庫不足還要向皇室挪借。但一般情況下都會按時歸還。這種情況不多,但皇宮卻常常缺錢。

我們知道,三宮六院一年吃穿用度,皇親國戚人情往來,花費甚巨。皇帝不僅要攢錢,皇后嬪妃太監宮女小桌子小凳子掃地抹灰的各色人等都要攢錢。

上面說的是普通皇帝,文藝皇帝花起錢來簡直要剁手的節奏。

喜歡古董瓷器奇珍異寶的文藝皇帝,因為久居宮中不熟悉市場價格,所以常被太監們忽悠,花費不菲價錢買下庸常之物甚至贗品而不自知。

所以有的朝代皇帝大手大腳往往到年底捉襟見肘,想從國庫要點錢吧,還忍受不了那些繁瑣的程序,言官們的彈劾。缺錢的皇帝只好明裡暗裡的到處搞錢。例如東漢漢靈帝劉宏就做起了生意,為了私利不惜公開賣官鬻爵,成為歷史上的醜聞。

天下財富都是皇帝的,為什麼還要攢私房錢?因為皇帝真得很窮一方面是宰相首輔們勸誡約束皇帝節儉度日,另一方面也積極為皇室創收想辦法。拿明朝舉例,萬曆時,就規定明神宗朱翊鈞的“內帑”來源:

1,京城寶和店的收入;

2,乾清宮名下的子粒田課稅;

3,分佈於全國各地的金銀銅鐵等礦山的開採徵稅。

天下財富都是皇帝的,為什麼還要攢私房錢?因為皇帝真得很窮

張居正畫像

經過首輔張居正的經濟改革,實施了“一條鞭法”,萬曆初年國庫(戶部管理,稱太倉庫)財政收入增加,明朝中興局面形成。太倉庫從前朝隆慶時二百萬兩白銀驟增至萬曆六年時四百五十萬兩,大河流水小河滿,皇室也增收了。年輕的萬曆隨意賞給身邊的太監宮女的小禮物都值個三五兩,再也不是他爹隆慶皇帝因為沒錢摳門,只能賞三個燒餅了。

尤其在全國開礦山徵稅,萬曆派太監前往各地督辦。這些太監中飽私囊,在礦山敲詐勒索,惹得民怨沸騰。張居正查明實情,奏明萬曆批准取消十幾處礦山。這樣做的後果,就是皇室小金庫收入銳減。

有一次臨近過年,萬曆皇帝想在宮裡做做人情,賞賜皇后和妃子頭面首飾等,但年度內廷預算都已用完,就提出從國庫撥二十萬輛銀子進宮。

明朝時國庫受歸戶部管理,但被張居正無情的拒絕了,告訴萬曆大明開銷之處太多了,國防要錢、賑災要錢、治河要錢、官員工資發放要錢…

萬曆只好作罷。

所以,小時候還是太天真,原來皇帝只是紙面上的首富,就像那些上市造就的富豪明星一樣,市場千變萬化,搞不好就要破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