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天,我们一起读完《黄帝内经》(第74天)

《黄帝内经》一起读第74天,打卡,继续……今天又是一篇太大的大论,有五运六气,有胜复变化,有临床表现,有治疗原则,有用药规律,就是——

162天,我们一起读完《黄帝内经》(第74天)

《素问 至真要大论篇》

原文:黄帝问曰:五气交合,盈虚更作,余知之矣。六气分治,司天地者,其至何如?

  岐伯再拜对曰:明乎哉问也!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

  帝曰:愿闻上合昭昭,下合冥冥奈何?

  岐伯曰:此道之所主、工之所疑也。

  帝曰:愿闻其道也。

  岐伯曰:厥阴司天,其化以风;少阴司天,其化以热;太阴司天,其化以湿;少阳司天,其化以火;阳明司天,其化以燥;太阳司天,其化以寒。以所临脏位,命其病者也。

  帝曰:地化奈何?

  岐伯曰:司天同候,间气皆然。

  帝曰:间气何谓?

  岐伯曰:司左右者,是谓间气也。

  帝曰:何以异之?

  岐伯曰:主岁者纪岁,间气者纪步也。

  帝曰:善。岁主奈何?

  岐伯曰:厥阴司天为风化,在泉为酸化,司气为苍化,间气为动化。少阴司天为热化,在泉为苦化,不司气化,居气为灼化。太阴司天为湿化,在泉为甘化,司气为黅化,间气为柔化。少阳司天为火化,在泉苦化,司气为丹化,间气为明化。阳明司天为燥化,在泉为辛化,司气为素化,间气为清化。太阳司天为寒化,在泉为咸化,司气为玄化,间气为藏化。故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脏所宜,乃可以言盈虚病生之绪也。

  帝曰:厥阴在泉而酸化先,余知之矣。风化之行也何如?

  岐伯曰:风行于地,所谓本也,余气同法。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故曰,谨候气宜,无失病机。此之谓也。

  帝曰:其主病何如?

  岐伯曰:司岁备物,则无遗主矣。

  帝曰:先岁物何也?

  岐伯曰:天地之专精也。

  帝曰:司气者何如?

  岐伯曰:司气者主岁同,然有余不足也。

  帝曰:非司岁物何谓也?

  岐伯曰:散也,故质同而异等也。气味有薄厚,性用有躁静,治保有多少,力化有浅深,此之谓也。

  帝曰:岁主脏害何谓?

  岐伯曰:以所不胜命之,则其要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上淫于下,所胜平之,外淫于内,所胜治之。

  帝曰:善。平气何如?

  岐伯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

  帝曰:夫子言察阴阳所在而调之,论言人迎与寸口相应,若引绳小大齐等,命曰平。阴之所在寸口何如?

  岐伯曰:视岁南北,可知之矣。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北政之岁,少阴在泉,则寸口不应;厥阴在泉,则右不应;太阴在泉,则左不应。南政之岁,少阴司天,则寸口不应;厥阴司天,则右不应;太阴司天,则左不应。诸不应者,反其诊则见矣。

  帝曰:尺候何如?

  岐伯曰:北政之岁,三阴在下,则寸不应;三阴在上,则尺不应。南政之岁,三阴在天,则寸不应;三阴在泉,则尺不应,左右同。故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此之谓也。

  帝曰:善。天地之气,内淫而病何如?

  岐伯曰:岁厥阴在泉,风淫所胜,则地气不明,平野昧,草乃早秀。民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心痛支满,两胁里急,饮食不下,鬲咽不通,食则呕,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岁少阴在泉,热淫所胜,则焰浮川泽,阴处反明。民病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寒热皮肤痛,目瞑齿痛颧肿,恶寒发热如疟,少腹中痛腹大,蛰虫不藏。

  岁太阴在泉,草乃早荣,湿淫所胜,则埃昏岩谷,黄反见黑,至阴之交。民病饮积,心痛,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阴病血见,少腹痛肿,不得小便,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腰似折,髀不可以回,膕如结,腨如别。

  岁少阳在泉,火淫所胜,则焰明郊野,寒热更至。民病注泄赤白,少腹痛,溺赤,甚则血便。少阴同候。

  岁阳明在泉,燥淫所胜,则霿雾清瞑。民病喜呕,呕有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反侧,甚则嗌干面尘,身无膏泽,足外反热。

  岁太阳在泉,寒淫所胜,则凝肃惨慄。民病少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痛,血见,嗌痛颔肿。

  帝曰:善。治之奈何?

  岐伯曰:诸气在泉,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

  帝曰:善。天气之变何如?

岐伯曰: 厥阴司天,风淫所胜,则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寒生春气,流水不冰。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饮食不下,舌本强,食则呕,冷泄腹胀,溏泄瘕水闭,蛰虫不去,病本于脾。冲阳绝,死不治。

少阴司天,热淫所胜,怫热至,火行其政。民病胸中烦热,嗌干,右胠满,皮肤痛,寒热咳喘,大雨且至,唾血血泄,鼽衄嚏呕,溺色变,甚则疮疡胕肿,肩背臂臑及缺盆中痛,心痛肺(月+真),腹大满,膨膨而喘咳,病本于肺。尺泽绝,死不治。

  太阴司天,湿淫所胜,则沉阴且布,雨变枯槁,胕肿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不得,腰脊头项痛,时眩,大便难,阴气不用,饥不欲食,咳唾则有血,心如悬,病本于肾。太溪绝,死不治。

  少阳司天,火淫所胜,则温气流行,金政不平。民病头痛,发热恶寒而疟,热上皮肤痛,色变黄赤,传而为水,身面胕肿,腹满仰息,泄注赤白,疮疡咳唾血,烦心胸中热,甚则鼽衄,病本于肺。天府绝,死不治。

  阳明司天,燥淫所胜,则木乃晚荣,草乃晚生,筋骨内变,民病左胠胁痛,寒清于中,感而疟,大凉革候,咳,腹中鸣,注泄鶩溏,名木敛,生菀于下,草焦上首,心胁暴痛,不可反侧,嗌干面尘,腰痛,丈夫颓疝,妇人少腹痛,目昧眦,疡疮痤痈,蛰虫来见,病本于肝。太冲绝,死不治。

  太阳司天,寒淫所胜,则寒气反至,水且冰,血变于中,发为痈疡,民病厥心痛,呕血、血泄、鼽衄,善悲,时眩仆。运火炎烈,雨暴乃雹,胸腹满,手热肘挛掖肿,心澹澹大动,胸胁胃脘不安,面赤目黄,善噫嗌干,甚则色炲,渴而欲饮,病本于心。神门绝,死不治。所谓动气,知其脏也。

  帝曰:善。治之奈何?

  岐伯曰:司天之气,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泻之;热淫所胜,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而止;火淫所胜,平以酸冷,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发之,以酸复之,热淫同;燥淫所胜,平以苦湿,佐以酸辛,以苦下之;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甘苦,以咸泻之。

  帝曰:善。邪气反胜,治之奈何?

  岐伯曰:风司于地,清反胜之,治以酸温,佐以苦甘,以辛平之;热司于地,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平之;湿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苦冷,佐以咸甘,以苦平之;火司于地,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平之;燥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平寒,佐以苦甘,以酸平之,以和为利;寒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咸冷,佐以甘辛,以苦平之。

  帝曰:其司天邪胜何如?

  岐伯曰:风化于天,清反胜之,治以酸温,佐以甘苦;热化于天,寒反胜之,治以甘温,佐以苦酸辛;湿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苦寒,佐以苦酸;火化于天,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燥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辛寒,佐以苦甘;寒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咸冷,佐以苦辛。

  帝曰:六气相胜奈何?

  岐伯曰:厥阴之胜,耳鸣头眩,愦愦欲吐,胃鬲如寒,大风数举,倮虫不滋,胠胁气并,化而为热,小便黄赤,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肠鸣飧泄,少腹痛,注下赤白,甚则呕吐,鬲咽不通。

  少阴之胜,心下热善饥,齐下反动,气游三焦,炎暑至,木乃津,草乃萎,呕逆,躁烦,腹满痛,溏泄,传为赤沃。

  太阴之胜,火气内郁,疮疡于中,流散于外,病在胠胁,甚则心痛热格,头痛,喉痹,项强,独胜则湿气内郁,寒迫下焦,痛留顶,互引眉间,胃满。雨数至,燥化乃见,少腹满,腰脽重强,内不便,善注泄,足下温,头重,足胫胕肿,饮发于中,胕肿于上。

  少阳之胜,热客于胃,烦心、心痛,目赤,欲呕,呕酸、善饥,耳痛,溺赤,善惊谵妄,暴热消烁,草萎水涸,介虫乃屈,少腹痛,下沃赤白。

  阳明之胜,清发于中,左胠胁痛,溏泄,内为嗌塞,外发颓疝,大凉肃杀,华英改容,毛虫乃殃,胸中不便,嗌塞而咳。

  太阳之胜,凝凓且至,非时水冰,羽乃后化。痔疟发,寒厥入胃,则内生心痛,阴中乃疡,隐曲不利,互引阴股,筋肉拘苛,血脉凝泣,络满色变,或为血泄,皮肤否肿,腹满食减,热反上行,头项囟顶脑户中痛,目如脱,寒入下焦,传为濡泻。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厥阴之胜,治以甘清,佐以苦辛,以酸泻之;少阴之胜,治以辛寒,佐以苦咸,以甘泻之;太阴之胜,治以咸热,佐以辛甘,以苦泻之;少阳之胜,治以辛寒,佐以甘咸,以甘泻之;阳明之胜,治以酸温,佐以辛甘,以苦泄之;太阳之胜,治以甘热,佐以辛酸,以咸泻之。

  帝曰:六气之复何如?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厥阴之复,少腹坚满,里急暴痛,偃木飞沙,倮虫不荣。厥心痛,汗发呕吐,饮食不入,入而复出,筋骨掉眩清厥,甚则入脾,食痹而吐。冲阳绝,死不治。

少阴之复,燠热内作,烦躁,鼽嚏,少腹绞痛。火见燔焫,嗌燥,分注时止,气动于左,上行于右,咳,皮肤痛,暴瘖,心痛,郁冒不知人,乃洒淅恶寒,振慄谵妄,寒已而热,渴而欲饮,少气,骨痿,隔肠不便,外为浮肿,哕噫,赤气后化,流水不冰,热气大行,介虫不复,病疿胗疮疡,痈疽痤痔,甚则入肺,咳而鼻渊。天府绝,死不治。

  太阴之复,湿变乃举,体重中满,食饮不化,阴气上厥,胸中不便,饮发于中,咳喘有声。大雨时行,鳞见于陆。头顶痛重,而掉瘛尤甚,呕而密默,唾吐清液,甚则入肾,窍泻无度。太溪绝,死不治。

  少阳之复,大热将至,枯燥燔热,介虫乃耗。惊瘛咳衄,心热烦躁,便数憎风,厥气上行,面如浮埃,目乃瞤瘛,火气内发,上为口麋呕逆,血溢血泄,发而为疟,恶寒鼓慄,寒极反热,嗌络焦槁,渴引水浆,色变黄赤,少气脉萎,化而为水,传为胕肿,甚则入肺,咳而血泄。尺泽绝,死不治。

  阳明之复,清气大举,森木苍干,毛虫乃厉。病生胠胁,气归于左,善太息,甚则心痛否满,腹胀而泄,呕苦,咳,哕,烦心,病在鬲中,头痛,甚则入肝,惊骇,筋挛。太冲绝,死不治。

  太阳之复,厥气上行,水凝雨冰,羽虫乃死,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否满,头痛善悲,时眩仆,食减,腰脽反痛,屈伸不便,地裂冰坚,阳光不治,少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唾出清水,及为哕噫,甚则入心,善忘善悲。神门绝,死不治。

  帝曰:善,治之奈何?

岐伯曰:厥阴之复,治以酸寒,佐以甘辛,以酸泻之,以甘缓之;少阴之复,治以咸寒,佐以苦辛,以甘泻之,以酸收之,辛苦发之,以咸耎之;太阴之复,治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泻之、燥之、泄之;少阳之复,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咸耎之,以酸收之,辛苦发之,发不远热,无犯温凉;少阴同法;阳明之复,治以辛温,佐以苦甘,以苦泄之,以苦下之,以酸补之;太阳之复,治以咸热,佐以甘辛,以苦坚之。

治诸胜复,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耎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各安其气,必清必静,则病气衰去,归其所宗,此治之大体也。

  帝曰:善。气之上下何谓也?

  岐伯曰:身半以上,其气三矣,天之分也,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其气三矣,地之分也,地气主之。以名命气,以气命处,而言其病。半,所谓天枢也。故上胜而下俱病者,以地名之,下胜而上俱病者,以天名之。所谓胜至,报气屈伏而未发也,复至则不以天地异名,皆如复气为法也。

  帝曰:胜复之动,时有常乎?气有必乎?

  岐伯曰:时有常位,而气无必也。

  帝曰:愿闻其道也。

  岐伯曰:初气终三气,天气主之,胜之常也;四气尽终气,地气主之,复之常也。有胜则复,无胜则否。

  帝曰:善。复已而胜何如?

  岐伯曰:胜至则复,无常数也,衰乃止耳。复已而胜,不复则害,此伤生也。

  帝曰:复而反病何也?

  岐伯曰:居非其位,不相得也。大复其胜,则主胜之,故反病也,所谓火燥热也。

  帝曰:治之何如?

  岐伯曰:夫气之胜也,微者随之,甚者制之;气之复也,和者平之,暴者夺之。皆随胜气,安其屈伏,无问其数,以平为期,此其道也。

  帝曰:善。客主之胜复奈何?

  岐伯曰:客主之气,胜而无复也。

  帝曰:其逆从何如?

  岐伯曰:主胜逆,客胜从,天之道也。

  帝曰:其生病何如?

岐伯曰:厥阴司天,客胜则耳鸣掉眩,甚则咳;主胜则胸胁痛,舌难以言。少阴司天,客胜则鼽嚏,颈项强,肩背瞀热,头痛,少气,发热,耳聋,目暝,甚则胕肿,血溢,疮疡,咳喘;主胜则心热烦躁,甚则胁痛支满。太阴司天,客胜则首面胕肿,呼吸气喘;主胜则胸腹满,食已而瞀。少阳司天,客胜则丹胗外发,乃为丹熛疮疡,呕逆,喉痹,头痛,嗌肿,耳聋,血溢,内为瘛瘲;主胜则胸满,咳仰息,甚而有血,手热。阳明司天,清复内余,则咳衄,嗌塞,心鬲中热,咳不止而白血出者死。太阳司天,客胜则胸中不利,出清涕,感寒则咳;主胜则喉嗌中鸣。

厥阴在泉,客胜则大关节不利,内为痉强拘瘛,外为不便;主胜则筋骨繇并,腰腹时痛。少阴在泉,客胜则腰痛,尻股膝髀腨胻足病,瞀热以酸,胕肿不能久立,溲便变;主胜则厥气上行,心痛发热,鬲中,众痹皆作,发于胠胁,魄汗不藏,四逆而起。太阴在泉,客胜则足痿下重,便溲不时,湿客下焦,发而濡泻,及为肿、隐曲之疾;主胜则寒气逆满,食饮不下,甚则为疝。少阳在泉,客胜则腰腹痛而反恶寒,甚则下白、溺白;主胜则热反上行而客于心,心痛,发热,格中而呕。少阴同候。阳明在泉,客胜则清气动下,少腹坚满而数便泻;主胜则腰重,腹痛,少腹生寒,下为鶩溏,则寒厥于肠,上冲胸中,甚则喘不能久立。太阳在泉,寒复内余,则腰尻痛,屈伸不利,股胫足膝中痛。

  帝曰:善,治之奈何?

  岐伯曰: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折之,不足补之,佐以所利,和以所宜,必安其主客,适其寒温,同者逆之,异者从之。

  帝曰:治寒以热,治热以寒,气相得者逆之,不相得者从之,余己知之矣。其于正味何如?

岐伯曰:木位之主,其泻以酸,其补以辛;火位之主,其泻以甘,其补以咸;土位之主,其泻以苦,其补以甘;金位之主,其泻以辛,其补以酸;水位之主,其泻以咸,其补以苦。

厥阴之客,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少阴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收之;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苦泻之,以甘缓之;少阳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耎之;阳明之客,以酸补之,以辛泻之,以苦泄之;太阳之客,以苦补之,以咸泻之,以苦坚之,以辛润之,开发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帝曰:善。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

  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

  帝曰:阳明何谓也?

  岐伯曰:两阳合明也。

  帝曰:厥阴何也?

  岐伯曰:两阴交尽也。

  帝曰:气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愿闻约奈何?

  岐伯曰: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大要》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故曰:近者奇之,远者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薄。适其至所,此之谓也。病所远,而中道气味之者,食而过之,无越其制度也。是故平气之道,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远而奇偶,制大其服也。大则数少,小则数多。多则九之,少则二之。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

  帝曰:善。病生于本,余知之矣。生于标者,治之奈何?

  岐伯曰:病反其本,得标之病,治反其本,得标之方。

  帝曰:善。六气之胜,何以候之?

  岐伯曰:乘其至也。清气大来,燥之胜也,风木受邪,肝病生焉;热气大来,火之胜也,金燥受邪,肺病生焉;寒气大来,水之胜也,火热受邪,心病生焉;湿气大来,土之胜也,寒水受邪,肾病生焉;风气大来,木之胜也,土湿受邪,脾病生焉。所谓感邪而生病也。乘年之虚,则邪甚也;失时之和,亦邪甚也。遇月之空,亦邪甚也。重感于邪,则病危矣。有胜之气,其必来复也。

  帝曰:其脉至何如?

  岐伯曰:厥阴之至,其脉弦;少阴之至,其脉钩;太阴之至,其脉沉;少阳之至,大而浮;阳明之至,短而涩;太阳之至,大而长。至而和则平,至而甚则病,至而反者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阴阳易者危。

  帝曰:六气标本,所从不同,奈何?

  岐伯曰:气有从本者,有从标本者,有不从标本者也。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

  帝曰:脉从而病反者,其诊何如?

  岐伯曰: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

  帝曰:诸阴之反,其脉何如?

岐伯曰:脉至而从,按之鼓甚而盛也。 是故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者,有生于中气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标而得者,有取中气而得者,有取标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逆,正顺也;若顺,逆也。

故曰:知标与本,用之不殆;明知逆顺,正行无问,此之谓也。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诊,足以乱经。故《大要》曰:粗工嘻嘻,以为可知,言热未已,寒病复始。同气异形,迷诊乱经,此之谓也。

夫标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标与本,易而勿损;察本与标,气可令调。明知胜复,为万民式,天之道毕矣。

  帝曰:胜复之变,早晏何如?

  岐伯曰:夫所胜者,胜至已病,病已愠愠,而复已萌也。夫所复者,胜尽而起,得位而甚,胜有微甚,复有少多,胜和而和,胜虚而虚,天之常也。

  帝曰:胜复之作,动不当位,或后时而至,其故何也?

  岐伯曰:夫气之生,与其化,衰盛异也。寒暑温凉盛衰之用,其在四维。故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春夏秋冬,各差其分。故《大要》曰: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谨按四维,斥候皆归。其终可见,其始可知。此之谓也。

  帝曰:差有数乎?

  岐伯曰:又凡三十度也。

  帝曰:其脉应皆何如?

  岐伯曰:差同正法,待时而去也。《脉要》曰:春不沉,夏不弦,冬不涩,秋不数,是谓四塞。沉甚曰病,弦甚曰病,涩甚曰病,数其曰病,参见曰病,复见曰病,未去而去曰病,去而不去曰病,反者死。故曰:气之相守司也,如权衡之不得相失也。夫阴阳之气,清静则生化治,动则苛疾起,此之谓也。

  帝曰:幽明何如?

  岐伯曰:两阴交尽,故曰幽;两阳合明,故曰明。幽明之配,寒暑之异也。

  帝曰:分至何如?

  岐伯曰:气至之谓至,气分之谓分。至则气同,分则气异,所谓天地之正纪也。

  帝曰:夫子言春秋气始于前,冬夏气始于后,余已知之矣。然六气往复,主岁不常也。其补泻奈何?

  岐伯曰:上下所主,随其攸利,正其味,则其要也,左右同法。《大要》曰:少阳之主,先甘后咸;阳明之主,先辛后酸;太阳之主,先咸后苦;厥阴之主,先酸后辛;少阴之主,先甘后咸;太阴之主,先苦后甘。佐以所利,资以所生,是谓得气。

  帝曰:善。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经言盛者泻之,虚者补之,余锡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余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应,犹拔刺雪污。工巧神圣,可得闻乎?

  岐伯曰: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此之谓也。

  帝曰:愿闻病机何如?

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痛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帝曰:善。五味阴阳之用何如?

  岐伯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耎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

  帝曰:非调气而得者,治之奈何?有毒无毒,何先何后?愿闻其道。

  岐伯曰:有毒无毒,所治为主,适大小为制也。

  帝曰:请言其制。

  岐伯曰: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帝曰:何谓逆从?

  岐伯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

  帝曰:反治何谓?

  岐伯曰: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

  帝曰:善。气调而得者何如?

  岐伯曰:逆之从之,逆而从之,从而逆之,疏气令调,则其道也。

  帝曰:善。病之中外何如?

  岐伯曰: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

  帝曰:善。火热复,恶寒发热,有如疟状,或一日发,或间数日发,其故何也?

  岐伯曰:胜复之气,会遇之时,有多少也。阴气多而阳气少,则其发日远;阳气多而阴气少,则其发日近。此胜复相薄,盛衰之节。疟亦同法。

  帝曰: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而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奈何治?

  岐伯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

  帝曰:善。服寒而反热,服热而反寒,其故何也?

  岐伯曰:治其王气,是以反也。

  帝曰:不治王而然者何也?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不治五味属也。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帝曰:善。方制君臣,何谓也?

  岐伯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非上下三品之谓也。

  帝曰:三品何谓?

  岐伯曰:所以明善恶之殊贯也。

  帝曰:善。病之中外何如?

  岐伯曰: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微者调之,其次平之,盛者夺之,汗之下之。寒热温凉,衰之以属,随其攸利,谨道如法,万举万全,气血正平,长有天命。

帝曰:善。

162天,我们一起读完《黄帝内经》(第74天)

翻译如下:

黄帝问(岐伯):五运之气交合,太过和不及更替发生,我已经知道其中的道理,那么六气分别主司司天、在泉,其气到来时会怎样呢?

岐伯再次跪拜后回答说:这个问题非常好!这是自然变化的大纲领,人的生命活动与之相通。

黄帝问:我希望听听人的生命活动如何与天气、地气相应呢?

岐伯说:这是由自然规律所主宰,也是医生们最为困惑的问题。

岐伯说:厥阴司天,气从风化(气候从风而生化,下皆同义);少阴司天,气从热化;太阴司天,气从湿化;少阳司天,气从火化;阳明司天,气从燥化;太阳司天,气从寒化。根据六气和脏腑等相应的部位,就可以确定是什么疾病了。

黄帝问:在泉之气所产生的变化如何?

岐伯说:和司天之气的变化规律是一样的,间气也是一样的。

黄帝问:间气是什么?

岐伯说:司天、在泉的左间、右间的气,就是间气。

黄帝问:间气和司天、在泉之气有什么不一样?

岐伯说:司天、在泉之气是主岁之气,主全年的气化,间气则主某一步的气化。

黄帝说:好。司天、在泉、间气在一年中是怎样变化的?

岐伯说:厥阴风木司天时气从风化,在泉时味从酸化,司气时色从青化,间气时气从动化。少阴君火司天时气从热化,在泉时味从苦化,不司岁运而为居气时气从灼化。太阴湿土司天时气从湿化,在泉时味从甘化,司气时色从黄化,间气时气从柔化。少阳相火司天时,气从火化,在泉时味从苦化,司气时色从赤化,间气时气从明化。阳明燥金司天时气从燥化,在泉时味从辛化,司气时色从白化,间气时气从清化。太阳寒水司天时气从寒化,在泉时味从咸化,司气时色从黑化,间气时气从藏化。所以治疗疾病时,必须明白六气的气化分别,五色、五味所生,五脏的所宜,才可以谈论太过、不及等疾病发生的道理。

黄帝问:厥阴在泉时味从酸化等理论我已经知晓了,厥阴风木的风化情形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厥阴风木司天,风气流行大地,这是这一年气化、物候变化和疾病发生的本源,其余各气也是一样的。六气之本为司天之气时,就是天之气;六气之本为在泉之气时,就是地之气。天之气和地之气相互作用,在一年中分为六步,六步之气分别主司各时节,万物也就因此产生相应的变化。所以说,谨慎地观察六气的变化,才不会贻误治疗时机,就是这个道理。

黄帝问:主治病之药物是怎样的?

岐伯说:根据当年岁气情况储备相应药物,就不会有所遗漏了。

黄帝问:为何要准备当年应时产生的有效药物?

岐伯说:按照岁气所采备的药物,气味纯厚。

黄帝问:岁气变化对药物有何影响?

岐伯说:岁运与岁气属性相同时,对药物所产生的作用相同,岁运太过和不及时,对药性产生的影响不同。

黄帝问:不司岁的药物是怎样的?

岐伯说:药气散而不精,司岁药物与不司岁药物形虽相同但有差异。药的气味有薄有厚,药性有躁有静,对人的调养作用有多有少,药力有深有浅,就是这个道理。

黄帝问:岁气伤害五脏是怎样的情况?

岐伯说:金木水火土互相制胜,受制则不胜,不胜则病,所以才以所不胜之脏的病证命名,就是其中的要领。

岐伯说:司天之气淫胜伤人发病,就要用与其所胜之气相应的药物调平,在泉之气淫胜伤人发病,就用与其所胜之气相应的药物治疗。

黄帝说:好。气候变化正常平和之年,如何用药治疗?

岐伯说:谨慎观察阴阳所在的不同而调治,以平衡为目的,症状与病机一致时用正治法治疗,症状与病机相反时用反治法治疗。

黄帝问:夫子您说观察阴阳所在的不同而调治,而有医论讲人迎、寸口脉相应,就像牵引绳索一样大小齐等,就叫平脉。那么五脏阴经在寸口所应是什么样的?

岐伯说:要看岁运岁气当年是南政还是北政,就可以知道了。

黄帝说:我想马上听听。

岐伯说:北政之年,少阴君火在泉,寸口脉不应;厥阴风木在泉,右手寸脉不应;太阴湿土在泉,左手寸脉不应。南政之年,少阴君火司天,寸口脉不应;厥阴风木司天,右手寸脉不应;太阴湿土司天,左手寸脉不应。这些不相应的脉,在尺寸倒候反其诊时则会发现是相应的。

黄帝问:诊查尺部脉会怎样?

岐伯说:北政之年,三阴在泉,寸部脉不相应;三阴司天,尺部脉不相应。南政之年,三阴在泉,寸部脉不相应;三阴司天,尺部脉不相应。左右手脉象相同。所以说,知晓观察岁气诊脉的道路,一句话就可以直达终点,不知道岁气与脉象的变化规律,要领就会迷失在漫无边际之中,就是这个道理。

黄帝说:好。司天在泉之气淫胜伤人的情况如何?

岐伯说:厥阴风木在泉之年,风气太过,制胜土气造成地气昏暗,四野浑浊不清,草木早早结实。人易患瑟瑟战寒,频频伸懒腰打哈欠,心痛支撑胀满,两胁内部拘急,饮食不消化,胸膈咽部不通畅,吃东西就呕吐,腹胀嗳气,大便或排气后身体畅快就像病情衰减一样,身体沉重。

少阴君火在泉之年,热气淫胜制约所胜的金气,热气漂浮再山川大泽,阴暗之处反而明亮。人易患腹中鸣响,气逆上冲于胸,喘息不能久站,寒热之证,皮肤痛,看不清东西,牙痛,颧骨处肿,恶寒发热就像疟疾,少腹疼痛,腹部胀大,此时蛰虫也不伏藏。

太阴湿土在泉之年,草木过早繁荣,湿气淫胜制约所胜的木气,山谷中尘埃昏暗,黄色反见于黑色之地,是至阴之气色交合。人易患水饮积聚之证,心痛,耳聋嗡嗡作响,咽肿喉痹,阴病出血,少腹肿痛,小便不利,气逆上冲头痛,眼睛肿痛就像要脱落,颈项疼痛就像要拔起,腰痛如同折断,大腿不可以旋转,膝关节涩滞如打结,小腿肚就像撕裂了。

少阳相火在泉之年,火气淫胜制约所胜的金气,郊外明亮犹如火焰,寒热之气交替出现。人易患泄泻如注,下利赤白,少腹疼痛,小便色赤,严重时便血。与少阴君火在泉的发病情况相同。

阳明燥金在泉之年,燥气淫胜制约所胜的木气,天气清凉雾气弥漫。人易患呕吐,吐出苦水,经常叹气,心胁部疼痛不能转身,严重时咽干,面色如尘,身体枯槁不润泽,足外发热。

太阳寒水在泉之年,寒气淫胜制约所胜的火气,气候凝结肃杀寒气凛冽。人易患少腹连同睾丸疼痛,牵引腰脊,气逆上冲胸痛,出血,咽痛颌部肿痛。

岐伯说:凡诸气在泉所引起的疾病,风邪淫胜于内所致,主治药物用辛凉,佐治药物用苦味,用甘味药物缓急,用辛味药物发散。热邪淫胜于内所致,主治药物用咸寒,佐治药物用甘味苦味,用酸味药物收敛,用苦味药物发散。湿邪淫胜于内所致,主治药物用苦热,佐治药物用酸味淡味,用苦味药物燥湿,用淡味药物泄湿。火邪淫胜于内所致,主治药物用咸冷,佐治药物用苦味辛味,用酸味药物收敛,用苦味药物发散。燥邪淫胜于内所致,主治药物用苦温,佐治药物用甘味辛味,用苦味药物泄热。寒邪淫胜于内所致,主治药物用甘热,佐治药物用苦味辛味,用咸味药物泻邪,用辛味药物润燥,用苦味药物坚阴。

黄帝说:好。六气司天会产生什么变化?

岐伯说:厥阴风木司天之年,风气淫胜制约其所胜的土气,天空尘埃昏暗,云物飘动,寒冷的季节出现春气,流水不结冰。人易患胃脘当心处疼痛,向上支撑两胁,横膈咽喉不通畅,饮食难以消化,舌根强直,吃下东西就呕吐,寒泄,腹胀,溏泻,瘕病,水闭不通,蛰虫不伏藏,病之根本在风邪伤脾。如果冲阳脉气断绝,就会不治。

少阴君火司天之年,热气淫胜制约其所胜的金气,郁热之气随之而来,火热之气当政。人易患胸中烦闷发热,咽干,右胁部胀满,皮肤疼痛,寒热交作,咳嗽气喘。大雨不时而至,人则吐血,出血,鼻塞,鼻出血,打喷嚏,呕吐,尿色改变,严重时就会生疮疡,浮肿,肩、背、臂、肩至肘前侧肌肉及缺盆中疼痛,心痛肺胀,腹部胀满,气喘,咳嗽,病之根本在热邪伤肺。如果尺泽脉气断绝,就会不治。

太阴湿土司天之年,湿气淫胜制约其所胜的水气,天空阴云密布,雨水浸渍得草木枯槁。人易患浮肿,骨痛,阴痹,阴痹的人按之不知其痛处,腰脊头颈疼痛,不时晕眩,排便困难,阳痿,饥饿也不想吃饭,咳嗽唾中带血,心有悬空的感觉,病之根本在湿邪伤肾。如果太溪脉气断绝,就会不治。

少阳相火司天之年,火气淫胜制约其所胜的金气,温热之气流行,金气的政用难以安宁。人易患头痛,发热恶寒而成为疟病,上部发热,皮肤疼痛,肤色变成黄红色,进一步将演变成水病,身体面部浮肿,腹部胀满仰头呼吸,泄下如注,下利赤白,疮疡,咳嗽,唾血,心烦,胸中发热,严重时会鼻塞,出血,病之根本在火邪伤肺。如果天府脉气断绝,就会不治。

阳明燥金司天之年,燥气淫胜制约其所胜的木气,草木繁荣推迟,人的筋骨易发生病变,人易患左胠胁疼痛,清寒之邪感于内发生疟病,凉气改变气候,人会咳嗽,腹中鸣响,泄下如注,溏泻。此时大树收敛,郁于下部无法生发,草的上部枯焦,人易患心胁突然剧痛,无法转身,咽干面色如尘,腰痛,男子易患颓疝,女子易少腹疼痛,看不清东西,眼角溃疡,痤疮痈肿。蛰藏的动物又重新出现。病之根本在燥邪伤肝。如果太冲脉气断绝,就会不治。

太阳寒水司天之年,寒气淫胜制约其所胜的火气,寒气在温暖的季节来临,水结冰,人体血液易发生变化,火热内郁发为痈肿溃疡,人易患厥心痛,吐血,血泄,鼻塞出血,容易悲伤,不时眩晕跌倒。如果岁运火气炎热暴烈,就会不时降下暴雨、冰雹,人就可能胸腹胀满,手热,肘部拘急,心悸怔忡,胸胁胃脘不适,面赤目黄,经常嗳气咽干,严重时则肤色黑如烟尘,口渴总想喝水,病之根本在寒邪伤心。如果神门脉气断绝,就会不治。这就是所谓的根据五脏经脉的搏动情况,来判断相关脏腑的疾病情况和预后。

岐伯说:司天之气,风木之气淫胜之年,发病的用药原则是,用辛凉药物治疗,佐药为苦甘,用甘味药物缓急,用酸味药物泻邪;君火热气淫胜之年,发病的用药规律是,用咸寒药物治疗,佐药为苦甘,用酸味药物收敛;湿土之气淫胜之年,发病的用药规则是,用苦热药物治疗,佐药为酸辛,用苦味药物燥湿,用淡味药物渗湿,如果湿邪郁于上而化热,就用苦温药物主治,佐药为甘辛,到汗出湿去为止;火气淫胜之年,发病的用药原则是,用酸冷药物治疗,佐药为苦甘,用酸味药物收敛,用苦味药物泄火,伤津者用酸味药物恢复津液;热气淫胜之年所致疾病用药规则相同。燥金之气淫胜之年,发病的用药原则是,用苦温药物治疗,佐药为酸辛,用苦味药物下泄;寒水之气淫胜之年,发病的用药原则是,用辛热药物治疗,佐药为甘苦,用甘味药物缓急,用咸味药物泻邪。

黄帝说:好。司天、在泉之气被其所不胜之气侵害而为病,怎样治疗?

岐伯说:厥阴风木在泉,所不胜的金之清气反胜而发病,用酸温药物治疗,佐药为苦甘,用辛味药物调平正气;少阴君火在泉,所不胜的水之寒气反胜而发病,用甘热药物治疗,佐药为苦辛,用咸味药物调平正气;太阴湿土在泉,所不胜的火之热气反胜而发病,用苦冷药物治疗,佐药为咸甘,用苦味药物调平正气;少阳相火在泉,所不胜的水之寒气反胜而发病,用甘热药物治疗,佐药为苦辛,用咸味药物调平正气;阳明燥金在泉,所不胜的火之热气反胜而发病,用平寒药物治疗,佐药为苦甘,用酸味药物调平正气,以冷热平和之药为好;太阳寒水在泉,所不胜的火之热气反胜而发病,用咸冷药物治疗,佐药为甘辛,用苦味药物调平正气。

黄帝问:司天之气,邪气反胜致病应如何治疗?

岐伯说:厥阴风木司天,风化于天,其所不胜的金之清气反胜致病,用酸温药物治疗,佐药为甘苦;少阴君火司天,热化于天,其所不胜的水之寒气反胜致病,用甘温药物治疗,佐药为苦酸辛;太阴湿土司天,湿化于天,其所不胜的火之热气反胜致病,用苦寒药物治疗,佐药为苦酸;少阳相火司天,火化于天,其所不胜的水之寒气反胜致病,用甘热药物治疗,佐药为苦辛;阳明燥金司天,燥化于天,其所不胜的火之热气反胜致病,用辛寒药物治疗,佐药为苦甘;太阳寒水司天,寒化于天,其所不胜的热气反胜致病,用咸冷药物治疗,佐药为苦辛。

黄帝问:六气相互为胜气时会怎样?

岐伯说:厥阴风木为胜气时,人易耳鸣,头晕,烦乱欲吐,胃和膈寒冷。大风不时而作,倮虫不能滋生,人的气机幷聚于胠胁化为内热,小便黄赤,胃脘当心处疼痛,向上支撑两胁,肠鸣,完谷不化的泄泻,少腹疼痛,泄下如注,下利赤白,严重时则呕吐,横膈咽喉不通畅。

少阴君火为胜气时,人易心下烦热,易饥饿,脐下异动,气行走于三焦。炎暑出现,树木汁液外流,草木枯萎,人则呕吐,烦躁,腹部胀满疼痛,溏泻,甚至传变为下血赤痢。

太阴湿土为胜气时,人易火气内郁,体内生出疮疡,火气流散在外,病在胠胁处,严重时则心痛,热邪格阻于上,头痛,喉痹,颈项强直,湿邪独胜则湿气内郁,寒气迫近下焦,头顶疼痛牵引到眉间,胃部胀满。大雨频频降下后又连续少雨干燥,人则少腹胀满,腰臀沉重强紧,腹内气阻,经常下泄如注,足下温热,头重,足部小腿浮肿,水饮发于内,浮肿处于上。

少阳相火为胜气时,热邪侵犯胃部,心烦,心痛,目赤,欲呕吐,呕酸水,容易饥饿,耳痛,小便赤,容易惊悸谵妄。酷热消耗津液,草木枯萎水流干涸,介虫退缩受损,人则少腹疼痛,下利赤白。

阳明燥金为胜气时,清凉之邪发于内,易左胠胁疼痛,大便溏泻,在内咽喉闭塞,在外发生颓疝。大凉肃杀之气令草木变色,毛虫遭殃,人则胸中不畅,咽喉不利而咳嗽。

太阳寒水为胜气时,阴寒凝滞之气到来,没有到结冰时流水已经结冰,羽虫繁育推迟。人易生痔、疟病,寒气犯胃,内生心痛,阴中生疮,小便不利,阴部、大腿互相牵引,筋肉拘急,血脉凝滞,络脉满而变色,或者出现便血,皮肤肿胀,腹部胀满,食欲减退。热气反而上行,头颈、头顶、脑户疼痛,双目胀痛就像要脱落,寒邪侵入下焦,传变为水泻。

岐伯说:厥阴风木为胜气所致疾病,用甘清药物治疗,佐药为苦辛,用酸味药物泻邪;少阴君火为胜气所致疾病,用辛寒药物治疗,佐药为苦咸,用甘味药物泻邪;太阴湿土为胜气所致疾病,用咸热药物治疗,佐药为辛甘,用苦味药物泻邪;少阳相火为胜气所致疾病,用辛寒药物治疗,佐药为甘咸,用甘味药物泻邪;阳明燥金为胜气所致疾病,用酸温药物治疗,佐药为辛甘,用苦味药物泻邪;太阳寒水为胜气所致疾病,用甘热药物治疗,佐药为辛酸,用咸味药物泻邪。

黄帝问:六气相互为复气时会怎样?

岐伯说:您的问题太详尽了!厥阴风木为复气时,人易少腹坚硬胀满,内急突然剧痛。草木倒伏,飞沙走石,倮虫不能繁荣。人易患厥心痛,出汗,呕吐,饮食不消化,食后即吐,头晕目眩,手足清冷,严重时则邪气入脾,发生食痹而呕吐。如果冲阳脉气断绝,则会不治。

少阴君火为复气时,人易郁热于内,烦躁,鼻塞喷嚏,少腹绞痛。火气炽盛时则咽干,二便失调,阳气发动于左,上行向右造成咳嗽,皮肤痛,突然失音,心痛,不省人事,颤抖恶寒,颤栗谵妄,寒去就发热,口渴想喝水,气短,骨痿,肠道阻隔不通,浮肿,呃逆,嗳气。火气的气化之时推迟,流水不结冰,热气大行其道,介虫不再生化。人易出疹、疮疡,痈疽,痤疮,痔疮,严重时则邪气犯肺,发生咳嗽,鼻渊。如果天府脉气断绝,则会不治。

太阴湿土为复气时,湿化之气不时出现,人易身体沉重,腹中胀满,饮食不消化,阴气上逆,胸中不畅,水饮发于中,咳喘声音粗重。大雨不时降落,鳞虫出现在原本的陆地上。人易患头顶沉重疼痛,头晕,抽搐,呕吐,欲独处密室,呕吐清液,严重时则病邪入肾,大小便泻下无度。如果太溪脉气断绝,则会不治。

少阳相火为复气时,大热即将来临,万物因炙烤而干燥枯槁,介虫损耗。人易惊恐抽搐,咳嗽,鼻出血,心热烦躁,大便频数,恶风,厥气上逆,面如浮土之色,眼目抽动,火气发于内,向上造成口腔糜烂,呕吐,出血,血泄进而发生疟病,恶寒,战栗,寒极反而发热,眼部焦躁,口渴水饮,颜色变为黄赤色,气短脉痿,化为水病传变为浮肿,严重时则病邪侵入肺脏,咳嗽,血泄。如果尺泽脉气断绝,则会不治。

阳明燥金为复气时,清凉之气大举,草木尚青却已干枯,毛虫受到伤害。人易胠胁发生病患,气归于左侧,经常叹气,严重时则心痛,痞塞,腹胀腹泻,呕苦水,咳嗽,呃逆,心烦,病在胸膈之中,头痛,严重时则病邪侵入肝脏,造成惊骇不已,筋脉拘挛。如果太冲脉气断绝,则会不治。

太阳寒水为复气时,厥逆之气上行,雨水凝成冰,羽虫就会凋亡,人易心、胃发生寒证,胸膈不畅,心痛,痞塞,头痛,经常悲伤,不时眩晕昏倒,食欲减退,腰臀疼痛,屈伸不能自如。地被冻裂,寒病坚硬,阳光无法发挥温暖作用,人易少腹牵引睾丸疼痛,并牵引腰脊,向上冲心脏,吐清水,以及呃逆、嗳气,严重时病邪侵入心脏,人健忘且容易悲伤。如果神门脉气断绝,则会不治。

岐伯说:厥阴风木为复气时,用酸寒药物治疗,佐药为甘辛,用酸味药物泻邪,用甘味药物缓急;少阴君火为复气时,用咸寒药物治疗,佐药为苦辛,用甘味药物泻邪,用酸味药物收敛,用辛苦药物发散,用咸味药物软坚;太阴湿土为复气时,用苦热药物治疗,佐药为酸辛,用苦味药物泻邪、燥湿、渗泄;少阳相火为复气时,用咸冷药物治疗,佐药为苦辛,用咸味药物软坚,用酸味药物收敛,用辛苦药物发散。用辛苦药物发散其热时,不必避开热气主令之时,但用温凉药物时不能触犯温凉之气主令之时,少阴之气为复气时用药方法与此相同。阳明燥金为复气时,用辛温药物治疗,佐药为苦甘,用苦味药物泻邪,用苦味药物通下,用酸味药物补益;太阳寒水为复气时,用咸热药物治疗,佐药为甘辛,用苦味药物坚固正气。

治疗诸气的胜复,寒气所致疾病用热药,热气所致疾病用寒药,温气所致疾病用清凉药物,凉气所致疾病用温药。气散的病症用收敛的方法,气郁的病症用发散的方法,气躁所致疾病用滋润的方法,气急所致疾病用舒缓的方法,坚硬的病症用软坚的方法,脆弱的病症用坚固的方法,气衰的病症用补益的方法,气强的疾病用泻下的方法,各安不平衡的正气,达到必清必静,病气就会衰退,各种功能恢复到正常状态,这就是治疗疾病的大体原则。

黄帝说:好。气有上下,为什么?

岐伯说:身体的一半以上,与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相应,为司天之气所主;身体的一半以下,与四之气、五之气、终之气相应,为在泉之气所主。以六步的名称命名所主之气,以六气的名称命名相应的步位,而确定其所患疾病。“半”,一年之半是阴阳升降的枢纽,在人的身体也是一样,就是天枢所在部位。所以,司天之气淫胜下部就会发生病证,就用在泉之气来命名,在泉之气淫胜上部就会发生病证,就用司天之气来命名。所谓的胜气到来,复气退伏而没有发作,如果复气到来则不用司天、在泉之气的不同名称来加以区分,都应当以复气的发作规律为原则。

黄帝问:胜气、复气的变动,有时间规律吗?其气的到来有规律吗?

岐伯说:四时时令有固定的时间,而胜气、复气则没有一定的规律。

黄帝说:我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说:从初之气到三之气,是司天之气所主,也是胜气发生的常见时位;从四之气到到终之气,是在泉之气所主,也是复气发生常见的时位。有胜气自然有复气,没有胜气自然也就没有复气。

黄帝说:好。复气已经结束而又有胜气出现,这是为什么?

岐伯说:胜气到来必然会有复气出现,并没有固定次数,直到胜气衰退而结束。复气结束后又有胜气出现,如果不在发生复气就会成为灾害,伤害万物的生机。

黄帝问:复气到来后反而发病,是什么原因?

岐伯说:复气到来没有固定时间,就可能与主位之气不相一致,主气、客气不相合。复气太大太胜,主气就会来制约它,所以人会反而发病,就是所谓的少阴君火热气、少阳相火暑气在泉之时,火热为胜气,火胜克金,燥为复气,所以会火燥热。

岐伯说:六气为胜气时,气微时用随顺之法,气盛时用制胜之法;六气为复气时,和缓时用平顺之法,暴烈时用劫夺之法。都要依据胜气的微与盛,安抚其屈服不伸之气,不用问其数是什么,以达到平和为目的,就是治疗的原则。

黄帝说:好。客气、主气的胜气复气如何?

岐伯说:客气和主气,有胜气而无复气。

黄帝问:客气、主气的逆与顺情况如何?

岐伯说:主气胜客气时,逆;客气胜主气时,顺。这是自然规律。

黄帝问:客气、主气响声造成的疾病如何?

岐伯说:厥阴风木司天,客气胜就会造成耳鸣,眩晕,严重时发生咳嗽;主气胜则造成胸胁疼痛,舌强直难以说话。少阴君火司天,客气胜会造成鼻塞,喷嚏,颈项强直,肩背闷热,头痛,气短,发热,耳聋,看不清东西,严重时会浮肿,出血,疮疡,咳嗽气喘;主气胜则造成心热烦躁,严重时胁部疼痛支撑胀满。太阴湿土司天,客气胜会造成头面浮肿,呼吸气喘;主气胜则造成胸腹胀满,饭后闷昧。少阳相火司天,客气胜会造成赤疹发于外,出现丹毒、疮疡,呕逆,喉痹,头痛,咽喉肿痛,耳聋,出血,在内则为抽搐;主气胜则造成胸部胀满,咳嗽,仰头呼吸,严重时咳血,手部发热。阳明燥金司天,受主气制约郁于内而不能外达,就会咳嗽,鼻出血,咽喉梗塞,心膈中发热,咳嗽不止而咳出血(肺部出血)的可能不治。太阳寒水司天,客气胜会造成胸中不畅,流清涕,感受寒邪则咳嗽;主气胜则造成咽喉中鸣响。

厥阴风木在泉,客气胜会造成大关节活动受限,在内为痉挛强直拘急抽搐,在外为活动不便;主气胜则筋骨摇振强直,腰腹不时疼痛。少阴君火在泉,客气胜会造成腰痛,尾骨、大腿、膝盖、小腿肚、胫骨、足部发病,闷热酸痛,浮肿不能久站,大小便失常;主气胜则厥逆之气上行,心痛,发热,膈中阻滞,各种痹症发作,发生在胠胁部位,汗出不止,四肢厥逆。太阴湿土在泉,客气胜会造成足部痿软下肢沉重,大小便不利,湿邪侵犯下焦,发生水泻以及浮肿,无法房事;主气胜则寒气上逆胀满,饮食不消化,严重时出现疝病。少阳相火在泉,客气胜会造成腰腹痛反而恶寒,严重时则会泻下白沫,小便白浊;主气胜则热邪反而上行侵犯心,心痛,发热,胸中阻隔而呕吐。少阴君火在泉时,客气胜、主气胜所产生的病证与此相同。阳明燥金在泉,客气胜会造成清气在下扰动,少腹坚硬胀满而频频腹泻;主气胜则腰部沉重,腹痛,少腹寒,溏泻,寒厥发生于肠道,上冲胸中,严重时气喘不能久站。太阳寒水在泉,寒气为复气并有余于内,就会造成腰部尾椎部疼痛,屈伸不自如,大腿小腿膝盖足部疼痛。

岐伯说:气上逆的,用抑制之法,气陷下的,用升举之法,气有余的实证,用折减之法,气不足的虚证,用补益之法。用所利之药为佐药,用所宜之药调和,一定要让主气、客气安宁平和,适应其寒与温,主气客气相同时用逆治之法,主气客气不相同时用顺从之法。

黄帝说:治疗寒证用热药,治疗热证用寒药,主气客气相合时用逆治之法,主气客气不相合时用顺治之法,我已经明白了,如何使用相合的五味之药呢?

岐伯说:厥阴风木之气主位发病时,用酸味药物泻邪,用辛味药物补益;少阴君火、少阳相火之气主位发病时,用甘味药物泻邪,用咸味药物补益;太阴湿土之气主位发病时,用苦味药物泻邪,用甘味药物补益;阳明燥金之气主位发病时,用辛味药物泻邪,用酸味药物补益;太阳寒水之气主位发病时,用咸味药物泻邪,用苦味药物补益。

厥阴风木之气为客气,主位淫胜发病时,用辛味药物补益,用酸味药物泻邪,用甘味药物缓急;少阴君火之气为客气,主位淫胜发病时,用咸味药物补益,用甘味药物泻邪,用酸味药物收敛;太阴湿土之气为客气,主位淫胜发病时,用甘味药物补益,用苦味药物泻邪,用甘味药物缓急;少阳相火之气为客气,主位淫胜发病时,用咸味药物补益,用甘味药物泻邪,用咸味药物软坚;阳明燥金之气为客气,主位淫胜发病时,用酸味药物补益,用辛味药物泻邪,用苦味药物泄下;太阳寒水之气为客气,主位淫胜发病时,用苦味药物补益,用咸味药物泻邪,用苦味药物坚固,用辛味药物润燥,开发腠理之间,让津液、气机布散通达。

黄帝问:好。我希望听听阴阳为“三”是怎样的道理?

岐伯说:这是根据阴阳之气的多少,以及作用的差异而分的。

黄帝问:阳明是怎样的?

岐伯说:太阳和少阳之间,就是阳明所在部位。

黄帝问:那厥阴呢?

岐伯说:太阴阴气最盛,少阴次之,厥阴阴气最少,所以太阴、少阴交接完毕后的时位是厥阴。

黄帝问:阴阳之气有多少之分,疾病有盛衰之分,治疗有缓急之分,方制有大小之分,这里面的规律是什么?

岐伯说:病气所在部位有高有下,病证有远有近,病灶有内有外,药有轻有重,适用于病变,发挥其效力最重要。《大要》中记载:君药一味,臣药两味,是奇方的组合;君药两味,臣药四味,是偶方的组合;君药两味,臣药三味,是奇方的组合;君药两味,臣药六味,是偶方的组合。所以说:距发病时间短的用奇方,距发病时间长的用偶方;发汗治疗不用奇方,泻下治疗不用偶方;补益上虚、祛除上邪用缓方,补益下虚、祛除下邪用急方。急方药物气味纯厚,缓方药物气味淡薄。适用于病变,发挥其效力最重要,就是这个道理。病程长,病位深,用药后药力维达病位,药效在中途就产生了作用,要借助饮食的作用让药效到达病位,不要违反上面所说的组方及应用原则。所以调平气机的治疗原则是,病程短、病位浅的用奇方或偶方,药剂要小。病程长、病位深的用奇方或偶方,药剂要大。大的方子药味少剂量重,小的方子药味多剂量小。药味多的方子九味药,药味少的方子两味药。如果用奇方病情不去就再用偶方,叫做“重方”。用偶方病情不去,就要用一些药性相反的药物,比如用寒药治疗热证时用少量热药配伍,就是所谓用药的寒热温凉,与所治疾病性质相反。

黄帝说:好。疾病发生的根本,我已经知道了。疾病的发生如果与六气的“标”有关,如何治疗?

岐伯说:如果病证与六气之本的性质相反,与三阴三阳之标相应,治疗时应反求其本,就可以求得治标的办法。

黄帝说:好。六气为胜气时,如果诊查到其所致病证?

岐伯说:审查偏胜之气到来后对所胜脏器的影响。清气大举到来时,燥气为胜气,风木受邪,肝脏易发生病变;热气大举到来时,火气为胜气,燥金受邪,肺脏易发生病变;寒气大举到来时,水寒为胜气,火热受邪,心脏易发生病变;湿气大举到来时,湿土为胜气,寒水受邪,肾脏易发生病变;风气大举到来时,风气为胜气,湿土受邪,脾脏易发生病变。这就是所谓的感受邪气而生病的情况。岁气不及,邪气乘侮,所感的邪气就很严重,四时主时之气失和,所感邪气很严重,月廓空缺之时,所感邪气也很严重。如果再次感受邪气,病情就比较危急。有了胜气,其后必有复气到来。

黄帝问:六气致病时的脉象是怎样的?

岐伯说:厥阴风木之气到来时,所致病证脉象为弦脉;少阴君火之气到来时,所致病证脉象为钩脉;太阴湿土之气到来时,所致病证脉象为沉脉;少阳相火之气到来时,所致病证脉象大,为浮脉;阳明燥金之气到来时,所致病证脉象短,为涩脉;太阳寒水之气到来时,所致病证脉象大,为长脉。脉象来时平和则人体气机协调,脉象来时太甚则为病脉,所来的脉象和应当出现的脉象相反是病脉,时令未到相应脉象提前出现是病脉,时令已到应出现的脉象没有出现也是病脉,脉象的阴阳与季节的阴阳相反,比如冬见阳脉,病情就很危急了。

黄帝问:六气有标、本,所从化也不同,这里面有何道理?

岐伯说:六气有从本而化,也有从本也从标而化,还有不从标也不从本而化的。

黄帝说:我想马上听听。

岐伯说:少阳相火,少阳为阳为标,火为阳为本,属性相同,气候及疾病从火气之本而化;太阴湿土,太阴为阴,湿土为阴,属性相同,气候及疾病从湿气之本而化。少阴君火,少阴为阴为标,君火为阳为本;太阳寒水,太阳为阳为标,寒水为阴为本,这两个的标本阴阳属性不同,所以气候、疾病可从标而化,也可从本而化。阳明燥金,阳明为阳为标,燥金为次寒为本,可转化为湿;厥阴风木,厥阴为阴为标,风木为温为本,可转化为火热,这两个气候、疾病既不从标而化,也不从本而化,而是从其中气而化。阳明中气为太阴,阳明燥气因此可化湿,厥阴中气为少阳,厥阴风气因此可从火而化。太阴湿气、少阳火气的标本阴阳属性一致,都从本,就会化生于湿、火之本。少阴热气、太阳寒气标本阴阳属性不同,都从本从标而化,所以即可化生于热气、寒气之本,也可化生于少阴、太阳之标。阳明燥气偏凉,倾向湿化,厥阴风气偏温,倾向热化,所以二者都从中气。阳明燥金的中气为太阴湿土,可从湿气而化生,厥阴风木中气为少阳相火,可从火气而化生。

黄帝问:脉象和症状一致但和病本相反,如何诊断?

岐伯说:脉象与症状看上去一致,但切按时却很无力,不能弹指,这就是好像是阳证,但却又不似阳证,各种假热证、假阳证都是如此。

黄帝问:那么各种阴证中的相反情况,脉象怎样呢?

岐伯说:脉象与症状看上去一致,但切按时弹指而有力,是真热假寒证脉象与疾病本质一致。各种疾病的发生,有生于六气之本,有生于六气之标,也有生于中气的。病生于本,根据六气之本的规则治疗就可以痊愈;病生于标,根据三阴三阳的规律治疗也可以痊愈;病生于中气,根据中气的变化规律治疗就可以痊愈;病生于标本,根据六气及三阴三阳的变化规律治疗就可以痊愈。有些疾病生于本而从本治疗可以痊愈,有些病生于标从标治疗可以痊愈,有些病生于中气从中气治疗可以痊愈,有些病生于本而从标治疗可以痊愈。逆其标本而治是正治,顺其标本而治是逆治。

所以说:知道了标和本,治疗疾病就不难,明白了逆治和顺治,治疗时就不会有疑问,就是这个道理。不知道这些道理,就不能谈论诊治,并且还足以扰乱治疗规则。所以《大要》说:水平粗陋的医生反而常沾沾自喜,以为医理自己都懂得,刚说是热证没有痊愈,寒证的证候就出现了。同一种病邪,带来的症状却大不相同,不明白标本逆从,对疾病的诊断,对医经的理解就很可能是错的。

标本的道理,简要又广博,精细又博大,知晓其中的道理就可知百病的危害。标本之理虽然不难,但必须正确运用才不会造成伤害,诊查标与本,按照四时发病规律做出调理,明白了胜气复气,就可以将其作为人民防病养生的模式,天之道尽在于此。

162天,我们一起读完《黄帝内经》(第74天)

黄帝问:胜气复气的到来,有早有晚,是为什么?

岐伯说:因胜气所致的疾病,在胜气发生时就发病了,在病邪蓄积潜伏的阶段,复气的致病也因此已萌生。因复气所致的疾病,在胜气结束时就开始发作,在复气正盛时更严重。胜气有轻有重,复气有少有多,胜气和缓复气也就和缓,胜气虚弱复气也就虚弱,这是正常规律。

黄帝问:胜气复气的发作,其变动和六气时位不相一致,有的在其时位之后,是什么缘故?

岐伯说:六气的发生与变化,盛衰不同。寒暑温凉,是六气盛衰带来的作用,出现在农历三、六、九、十二月。阳气的运动,始于温暖的春天,旺盛于暑热的夏天;阴气的运动,始于清凉的秋天,旺盛于严寒的冬天。春夏秋冬,存在着一定的时间差。所以《大要》说:春天的温暖,会逐渐变成夏天的暑热,秋天的凉爽,会逐渐变成冬季的凛冽。谨慎地观察三、六、九、十二月的气候变化,就能明白四季回归的规律。六气其终止可见,其开始可知,就是这个道理。

黄帝问:春夏秋冬的时间差,有一定之数吗?

岐伯说:大约有三十度。

黄帝问:这个时间差与脉象是否相应?

岐伯说:这个时间差的脉象变化与当时的时位变化相同,时令过去应时的脉象也会消失。《脉要》中说:春季不出现沉脉,夏季不出现弦脉,冬季不出现涩脉,秋季不出现数脉。如果春季出现过沉之脉就是病脉,夏季出现过弦之脉就是病脉,冬季出现过涩之脉就是病脉,秋季出现过数之脉就是病脉。脉象杂乱是病脉,脉象反复出现是病脉,气候未去应时脉象先消失的是病脉,气候已去相应脉象还未消失的是病脉,脉象与季节完全相反的是死证。所以说:季节气候变化与人的身体变化是一致的,就像秤砣与秤杆需要动态平衡才能相一致。阴阳之气,清净平和生化之机才能协调,扰动异常就会导致疾病出现,就是这个道理。

黄帝问:幽和明是什么意思?

太阴、少阴两阴相交至尽时,这个时位叫幽,太阳、少阳两阳接合时,这个时位叫明。幽、明和阴阳相配,寒和暑的差别就有了。

黄帝问: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什么?

岐伯说:阴阳之气盛极的时候叫做“至”,阴阳之气平分的时候叫做“分”。冬至、夏至,前后的气候变化和时令是一致的,春分、秋分,前后的气候变化有明显区别,春分、秋分、冬至、夏至是天地气候变化的纲领。

黄帝说:夫子您说春分秋分气候始于交节之前,冬至夏至气候始于交节之后,我已经明白了。但六气往来,主岁却不是固定的,治疗上补法泻法又要怎么用呢?

岐伯说:根据当年司天、在泉之气的变化,选择合适的药味就是治疗的准则,左右间气的用药,道理相同。《大要》中说:少阳相火主令时,用药先甘味后咸味;阳明燥金主令时,用药先辛味后酸味;太阳寒水主令时,用药先咸味后苦味;厥阴风木主令时,用药先酸味后辛味;少阴君火主令时,用药先甘味后咸味;太阴湿土主令时,用药先苦味后甘味。用有利的药物为佐药,资助本源之气,就是掌握了六气致病的规律及治疗方法。

黄帝说:好。百病的发生,都是因风寒暑湿燥火的变化造成的。医经说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我吧这些道理教给医生,但医生们在使用时却没有收到十全十美的效果。我希望重要的医道理论能够广泛应用,就像用槌敲鼓,用手拔刺,用水洗污一样简单,让他们的医术能够精湛,可以讲讲要怎么做吗?

岐伯说:谨慎地诊查病之机理,熟练掌握六气主时之所宜,就是这个道理。

黄帝说:我想听听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

岐伯说:凡风病有振摇晕眩病症的,病都在肝;凡寒病有牵引挛缩的,病都在肾;凡气病胀满郁闷的,病都在肺;凡湿病水肿胀满的,病都在脾;凡热病昏闷抽搐的,病都属于火;凡疼痛瘙痒疮疡,病都在心。凡各种厥症二便或坚或泻的,病都在下焦;凡各种痿病,喘息、呕吐的,病都在上部;凡口紧、战栗,神不守舍的,病因都属于火;凡痉病颈项强直的,病因都属于湿;凡气逆上冲的,病因都属于火;凡腹部胀大的,病因都属于热;凡躁狂跳跃的,病因都属于火;凡身体突然强直的,病因都属于风;凡腹胀,叩之有鼓声的,病因都属热;凡浮肿,酸痛,惊骇不已的,病因都属于火;凡筋脉拘挛,排出水液浑浊的,病因都属于热;凡排出水液澄澈清冷的,病因都属于寒;凡呕吐酸水,腹泻如注里急后重的,病因都属于热。

所以《大要》中说:谨慎地诊查病机,根据疾病的属性,推求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症状,为什么有些症状没有出现,为什么会出现实证,为什么会出现虚证,确定五脏的偏盛偏衰,疏通气血,让气血条达而达到平和,就是这个道理。

黄帝问:好。药物的五味、阴阳和作用是什么?

岐伯说:辛味、甘味药物作用为发散,属性是阳;酸味、苦味药物有催吐、通泻作用,属性为阴;咸味药物有催吐、通泻作用,属性为阴;淡味药物有利尿渗泄作用,属性为阳。这六者或收敛或发散,或软坚或坚阴,按照对人体的作用而使用,调整气机让人体达到平和。

黄帝问:有那些不是因六气胜复变化而产生的疾病,如何治疗?有毒和无毒的药物,先用哪个?我希望听听这个道理。

岐伯说:有毒药物和无毒药物,在使用上要根据具体病情而定,视其病情的轻重制定方剂的大小。

岐伯说:君药一味,臣药两味,是小方剂;君药一味,臣药三味,佐药五味,是中等方剂;君药一味臣药三味,佐药九味,是大方剂。寒证用热药,热证用寒药,病情轻微的逆其病气性质而治,病情严重的顺从其病气性质而治,坚实的病证就用削减的治疗方法,邪气侵犯的病证就用祛除邪气的方法,劳损的病证用温养的治疗方法,郁结的病证就用疏散的治疗方法,邪气留滞的就用攻伐的治疗方法,干燥的病证就用滋润的治疗方法,拘急的病证就用舒缓的治疗方法,涣散的病证就用收敛的治疗方法,损耗阳气的病证就用温补的治疗方法,过度安逸气血郁滞的就用疏通的治疗方法,惊悸不安的就用镇静的治疗方法,散越、下泄,按摩、水浴,薄贴、峻猛,宣通、发散,以适合、适度为原则。

黄帝问:逆治、从治是怎样的?

岐伯说:逆治法就是正治,从治法就是反治,所用药物的多少,根据病情具体而定。

黄帝问:什么是反治?

岐伯说:用热性药物治疗那些有假热症状的疾病,用寒性药物治疗那些有假寒症状的疾病,用补益药物治疗那些虚塞不通的疾病,用通利药物治疗那些看似通泻的疾病。必须制伏疾病的根本,先找到导致疾病的原因,反治时的用药,从表面看与病情的某些性质相同,但从本质看是不相同的,治疗后可以让积聚消散,坚结溃散,气机调和,疾病痊愈。

黄帝说:好。与六气变化相合的疾病如何治疗?

岐伯说:可逆治,可从治,有先逆治后用从治的,也有先从治后用逆治的,以疏通气血让气机条达为目的。

岐伯说:体内病证发展出体表病证,内证为发病之本,先治体内病证。体表病证发展成体内病证,体表病证为发病之本,先治体表病证。如果体内病证发展成体表病证,且体表病证偏盛,先治体表病证再治体内病证。如果体表病证发展成体内病证,且体内病证偏盛,先治体表病证再治体内病证。如果体表病证与体内病证不相关联,治疗主要病证。

黄帝说:好。火热为复气时,恶寒发热就像疟疾,或一天发作一次,或间隔几天发作一次,是什么原因?

岐伯说:胜复之气在会遇之时,阴阳之气的多少不同造成的。如果阴气多阳气少,症状发作时间间隔就长,如果阳气多阴气少,症状发作时间间隔就短。这是胜气复气争斗,阴气阳气盛衰不同所致,疟疾的发作也是这个道理。

黄帝说:医论上所言,治疗寒性疾病要用热药,治疗热性疾病要用寒药,医生们不能抛弃这个原则和道理。但如果是患了热证,用寒药治疗后反而发热更重,患了寒证用热药反而寒象更强,寒证热证不但依然存在,还添了新的证候,这种情况怎么治疗?

岐伯说:热证用寒药治疗后反而发热更重的,要用养阴的方法;寒证用热药治疗后反而寒象更重的,要用补阳的方法,这是寒证、热证治疗中推求疾病本质属于阴还是阳的根本。

黄帝说:好。服用寒药反而发热,服用热药反而有寒象,这是为什么?

岐伯说:这是治疗疾病的旺盛之气,没有兼顾脏腑本气,才会出现相反的结果。

黄帝问:如果不只是治疗疾病的旺盛之气,已经推求了疾病所属脏腑,但还是出现了这种相反的结果是为什么呢?

岐伯说:您的问题非常细致!虽然诊断无误,而治疗却不见效的原因,是治疗时没有研究药物主治功效就施治的结果。五味药物进入胃中,就各归其主要发挥作用的部位酸味药物先作用于肝脏,苦味药物先作用于心脏,甘味药物先作用于脾脏,辛味药物先作用于肺脏,咸味药物先作用于肾脏。服用一段时间就可增强脏腑之气,这是物质生化的一般规律,但如果长期增补脏气,就会让脏气处于偏盛状态,就会发生疾病,这也是导致患病的缘由。

黄帝问:好。方剂中的君、臣是什么意思?

岐伯说:治疗疾病的主要药物是君药,辅佐君药的药物是臣药,辅助臣药发挥作用的药物是使药,并不是指药物的上、中、下三品。

黄帝问:药物的三品是什么意思?

岐伯说:药物的上、中、下三品是明确药物有无毒性、毒性大小的。

黄帝问:好。疾病的内外如何区分?

岐伯说:调和六气变化而治疗,就要分辨疾病的阴阳属性,确定病在内在外,按照疾病的病因病位,内病从内治疗,外病从外治疗,病情轻微的调和,病情稍重的平定,病情急盛的迅速泻邪,病在表的用发汗治疗,病在内的用攻下的方法治疗。寒热温凉,选用适合的药物,根据病情轻重、病位内外,按照对其有利的原则用药,让病邪衰退。谨慎地运用这些治疗原则,就能取得好的效果,让气血正而平和,达到天命的寿数。

黄帝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