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天,我們一起讀完《黃帝內經》(第74天)

《黃帝內經》一起讀第74天,打卡,繼續……今天又是一篇太大的大論,有五運六氣,有勝復變化,有臨床表現,有治療原則,有用藥規律,就是——

162天,我們一起讀完《黃帝內經》(第74天)

《素問 至真要大論篇》

原文:黃帝問曰:五氣交合,盈虛更作,餘知之矣。六氣分治,司天地者,其至何如?

  岐伯再拜對曰:明乎哉問也!天地之大紀,人神之通應也。

  帝曰:願聞上合昭昭,下合冥冥奈何?

  岐伯曰:此道之所主、工之所疑也。

  帝曰:願聞其道也。

  岐伯曰:厥陰司天,其化以風;少陰司天,其化以熱;太陰司天,其化以溼;少陽司天,其化以火;陽明司天,其化以燥;太陽司天,其化以寒。以所臨髒位,命其病者也。

  帝曰:地化奈何?

  岐伯曰:司天同候,間氣皆然。

  帝曰:間氣何謂?

  岐伯曰:司左右者,是謂間氣也。

  帝曰:何以異之?

  岐伯曰:主歲者紀歲,間氣者紀步也。

  帝曰:善。歲主奈何?

  岐伯曰:厥陰司天為風化,在泉為酸化,司氣為蒼化,間氣為動化。少陰司天為熱化,在泉為苦化,不司氣化,居氣為灼化。太陰司天為溼化,在泉為甘化,司氣為黅化,間氣為柔化。少陽司天為火化,在泉苦化,司氣為丹化,間氣為明化。陽明司天為燥化,在泉為辛化,司氣為素化,間氣為清化。太陽司天為寒化,在泉為鹹化,司氣為玄化,間氣為藏化。故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臟所宜,乃可以言盈虛病生之緒也。

  帝曰:厥陰在泉而酸化先,餘知之矣。風化之行也何如?

  岐伯曰:風行於地,所謂本也,餘氣同法。本乎天者,天之氣也,本乎地者,地之氣也。天地合氣,六節分而萬物化生矣。故曰,謹候氣宜,無失病機。此之謂也。

  帝曰:其主病何如?

  岐伯曰:司歲備物,則無遺主矣。

  帝曰:先歲物何也?

  岐伯曰:天地之專精也。

  帝曰:司氣者何如?

  岐伯曰:司氣者主歲同,然有餘不足也。

  帝曰:非司歲物何謂也?

  岐伯曰:散也,故質同而異等也。氣味有薄厚,性用有躁靜,治保有多少,力化有淺深,此之謂也。

  帝曰:歲主髒害何謂?

  岐伯曰:以所不勝命之,則其要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上淫於下,所勝平之,外淫於內,所勝治之。

  帝曰:善。平氣何如?

  岐伯曰: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

  帝曰:夫子言察陰陽所在而調之,論言人迎與寸口相應,若引繩小大齊等,命曰平。陰之所在寸口何如?

  岐伯曰:視歲南北,可知之矣。

  帝曰:願卒聞之。

  岐伯曰:北政之歲,少陰在泉,則寸口不應;厥陰在泉,則右不應;太陰在泉,則左不應。南政之歲,少陰司天,則寸口不應;厥陰司天,則右不應;太陰司天,則左不應。諸不應者,反其診則見矣。

  帝曰:尺候何如?

  岐伯曰:北政之歲,三陰在下,則寸不應;三陰在上,則尺不應。南政之歲,三陰在天,則寸不應;三陰在泉,則尺不應,左右同。故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此之謂也。

  帝曰:善。天地之氣,內淫而病何如?

  岐伯曰:歲厥陰在泉,風淫所勝,則地氣不明,平野昧,草乃早秀。民病灑灑振寒,善伸數欠,心痛支滿,兩脅裡急,飲食不下,鬲咽不通,食則嘔,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

  歲少陰在泉,熱淫所勝,則焰浮川澤,陰處反明。民病腹中常鳴,氣上衝胸,喘不能久立,寒熱皮膚痛,目瞑齒痛顴腫,惡寒發熱如瘧,少腹中痛腹大,蟄蟲不藏。

  歲太陰在泉,草乃早榮,溼淫所勝,則埃昏巖谷,黃反見黑,至陰之交。民病飲積,心痛,耳聾渾渾焞焞,嗌腫喉痺,陰病血見,少腹痛腫,不得小便,病衝頭痛,目似脫,項似拔,腰似折,髀不可以回,膕如結,腨如別。

  歲少陽在泉,火淫所勝,則焰明郊野,寒熱更至。民病注洩赤白,少腹痛,溺赤,甚則血便。少陰同候。

  歲陽明在泉,燥淫所勝,則霿霧清瞑。民病喜嘔,嘔有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反側,甚則嗌乾麵塵,身無膏澤,足外反熱。

  歲太陽在泉,寒淫所勝,則凝肅慘慄。民病少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痛,血見,嗌痛頷腫。

  帝曰:善。治之奈何?

  岐伯曰:諸氣在泉,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以甘緩之,以辛散之;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溼淫於內,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洩之;火淫於內,治以鹹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發之;燥淫於內,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苦下之;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鹹瀉之,以辛潤之,以苦堅之。

  帝曰:善。天氣之變何如?

岐伯曰: 厥陰司天,風淫所勝,則太虛埃昏,雲物以擾,寒生春氣,流水不冰。民病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鬲咽不通,飲食不下,舌本強,食則嘔,冷洩腹脹,溏洩瘕水閉,蟄蟲不去,病本於脾。衝陽絕,死不治。

少陰司天,熱淫所勝,怫熱至,火行其政。民病胸中煩熱,嗌幹,右胠滿,皮膚痛,寒熱咳喘,大雨且至,唾血血洩,鼽衄嚏嘔,溺色變,甚則瘡瘍胕腫,肩背臂臑及缺盆中痛,心痛肺(月+真),腹大滿,膨膨而喘咳,病本於肺。尺澤絕,死不治。

  太陰司天,溼淫所勝,則沉陰且布,雨變枯槁,胕腫骨痛陰痺,陰痺者按之不得,腰脊頭項痛,時眩,大便難,陰氣不用,飢不欲食,咳唾則有血,心如懸,病本於腎。太溪絕,死不治。

  少陽司天,火淫所勝,則溫氣流行,金政不平。民病頭痛,發熱惡寒而瘧,熱上皮膚痛,色變黃赤,傳而為水,身面胕腫,腹滿仰息,洩注赤白,瘡瘍咳唾血,煩心胸中熱,甚則鼽衄,病本於肺。天府絕,死不治。

  陽明司天,燥淫所勝,則木乃晚榮,草乃晚生,筋骨內變,民病左胠脅痛,寒清於中,感而瘧,大涼革候,咳,腹中鳴,注洩鶩溏,名木斂,生菀於下,草焦上首,心脅暴痛,不可反側,嗌乾麵塵,腰痛,丈夫頹疝,婦人少腹痛,目昧眥,瘍瘡痤癰,蟄蟲來見,病本於肝。太沖絕,死不治。

  太陽司天,寒淫所勝,則寒氣反至,水且冰,血變於中,發為癰瘍,民病厥心痛,嘔血、血洩、鼽衄,善悲,時眩僕。運火炎烈,雨暴乃雹,胸腹滿,手熱肘攣掖腫,心澹澹大動,胸脅胃脘不安,面赤目黃,善噫嗌幹,甚則色炲,渴而欲飲,病本於心。神門絕,死不治。所謂動氣,知其髒也。

  帝曰:善。治之奈何?

  岐伯曰:司天之氣,風淫所勝,平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酸瀉之;熱淫所勝,平以鹹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溼淫所勝,平以苦熱,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洩之;溼上甚而熱,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汗為故而止;火淫所勝,平以酸冷,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發之,以酸復之,熱淫同;燥淫所勝,平以苦溼,佐以酸辛,以苦下之;寒淫所勝,平以辛熱,佐以甘苦,以鹹瀉之。

  帝曰:善。邪氣反勝,治之奈何?

  岐伯曰:風司於地,清反勝之,治以酸溫,佐以苦甘,以辛平之;熱司於地,寒反勝之,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鹹平之;溼司於地,熱反勝之,治以苦冷,佐以鹹甘,以苦平之;火司於地,寒反勝之,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鹹平之;燥司於地,熱反勝之,治以平寒,佐以苦甘,以酸平之,以和為利;寒司於地,熱反勝之,治以鹹冷,佐以甘辛,以苦平之。

  帝曰:其司天邪勝何如?

  岐伯曰:風化於天,清反勝之,治以酸溫,佐以甘苦;熱化於天,寒反勝之,治以甘溫,佐以苦酸辛;溼化於天,熱反勝之,治以苦寒,佐以苦酸;火化於天,寒反勝之,治以甘熱,佐以苦辛;燥化於天,熱反勝之,治以辛寒,佐以苦甘;寒化於天,熱反勝之,治以鹹冷,佐以苦辛。

  帝曰:六氣相勝奈何?

  岐伯曰:厥陰之勝,耳鳴頭眩,憒憒欲吐,胃鬲如寒,大風數舉,倮蟲不滋,胠脅氣並,化而為熱,小便黃赤,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腸鳴飧洩,少腹痛,注下赤白,甚則嘔吐,鬲咽不通。

  少陰之勝,心下熱善飢,齊下反動,氣遊三焦,炎暑至,木乃津,草乃萎,嘔逆,躁煩,腹滿痛,溏洩,傳為赤沃。

  太陰之勝,火氣內鬱,瘡瘍於中,流散於外,病在胠脅,甚則心痛熱格,頭痛,喉痺,項強,獨勝則溼氣內鬱,寒迫下焦,痛留頂,互引眉間,胃滿。雨數至,燥化乃見,少腹滿,腰脽重強,內不便,善注洩,足下溫,頭重,足脛胕腫,飲發於中,胕腫於上。

  少陽之勝,熱客於胃,煩心、心痛,目赤,欲嘔,嘔酸、善飢,耳痛,溺赤,善驚譫妄,暴熱消爍,草萎水涸,介蟲乃屈,少腹痛,下沃赤白。

  陽明之勝,清發於中,左胠脅痛,溏洩,內為嗌塞,外發頹疝,大涼肅殺,華英改容,毛蟲乃殃,胸中不便,嗌塞而咳。

  太陽之勝,凝凓且至,非時水冰,羽乃後化。痔瘧發,寒厥入胃,則內生心痛,陰中乃瘍,隱曲不利,互引陰股,筋肉拘苛,血脈凝泣,絡滿色變,或為血洩,皮膚否腫,腹滿食減,熱反上行,頭項囟頂腦戶中痛,目如脫,寒入下焦,傳為濡瀉。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厥陰之勝,治以甘清,佐以苦辛,以酸瀉之;少陰之勝,治以辛寒,佐以苦鹹,以甘瀉之;太陰之勝,治以鹹熱,佐以辛甘,以苦瀉之;少陽之勝,治以辛寒,佐以甘鹹,以甘瀉之;陽明之勝,治以酸溫,佐以辛甘,以苦洩之;太陽之勝,治以甘熱,佐以辛酸,以鹹瀉之。

  帝曰:六氣之復何如?

岐伯曰:悉乎哉問也!厥陰之復,少腹堅滿,裡急暴痛,偃木飛沙,倮蟲不榮。厥心痛,汗發嘔吐,飲食不入,入而復出,筋骨掉眩清厥,甚則入脾,食痺而吐。衝陽絕,死不治。

少陰之復,燠熱內作,煩躁,鼽嚏,少腹絞痛。火見燔焫,嗌燥,分注時止,氣動於左,上行於右,咳,皮膚痛,暴瘖,心痛,鬱冒不知人,乃灑淅惡寒,振慄譫妄,寒已而熱,渴而欲飲,少氣,骨痿,隔腸不便,外為浮腫,噦噫,赤氣後化,流水不冰,熱氣大行,介蟲不復,病疿胗瘡瘍,癰疽痤痔,甚則入肺,咳而鼻淵。天府絕,死不治。

  太陰之復,溼變乃舉,體重中滿,食飲不化,陰氣上厥,胸中不便,飲發於中,咳喘有聲。大雨時行,鱗見於陸。頭頂痛重,而掉瘛尤甚,嘔而密默,唾吐清液,甚則入腎,竅瀉無度。太溪絕,死不治。

  少陽之復,大熱將至,枯燥燔熱,介蟲乃耗。驚瘛咳衄,心熱煩躁,便數憎風,厥氣上行,面如浮埃,目乃瞤瘛,火氣內發,上為口麋嘔逆,血溢血洩,發而為瘧,惡寒鼓慄,寒極反熱,嗌絡焦槁,渴引水漿,色變黃赤,少氣脈萎,化而為水,傳為胕腫,甚則入肺,咳而血洩。尺澤絕,死不治。

  陽明之復,清氣大舉,森木蒼幹,毛蟲乃厲。病生胠脅,氣歸於左,善太息,甚則心痛否滿,腹脹而洩,嘔苦,咳,噦,煩心,病在鬲中,頭痛,甚則入肝,驚駭,筋攣。太沖絕,死不治。

  太陽之復,厥氣上行,水凝雨冰,羽蟲乃死,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否滿,頭痛善悲,時眩僕,食減,腰脽反痛,屈伸不便,地裂冰堅,陽光不治,少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唾出清水,及為噦噫,甚則入心,善忘善悲。神門絕,死不治。

  帝曰:善,治之奈何?

岐伯曰:厥陰之復,治以酸寒,佐以甘辛,以酸瀉之,以甘緩之;少陰之復,治以鹹寒,佐以苦辛,以甘瀉之,以酸收之,辛苦發之,以鹹耎之;太陰之復,治以苦熱,佐以酸辛,以苦瀉之、燥之、洩之;少陽之復,治以鹹冷,佐以苦辛,以鹹耎之,以酸收之,辛苦發之,發不遠熱,無犯溫涼;少陰同法;陽明之復,治以辛溫,佐以苦甘,以苦洩之,以苦下之,以酸補之;太陽之復,治以鹹熱,佐以甘辛,以苦堅之。

治諸勝復,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溫者清之,清者溫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潤之,急者緩之,堅者耎之,脆者堅之,衰者補之,強者瀉之,各安其氣,必清必靜,則病氣衰去,歸其所宗,此治之大體也。

  帝曰:善。氣之上下何謂也?

  岐伯曰:身半以上,其氣三矣,天之分也,天氣主之;身半以下,其氣三矣,地之分也,地氣主之。以名命氣,以氣命處,而言其病。半,所謂天樞也。故上勝而下俱病者,以地名之,下勝而上俱病者,以天名之。所謂勝至,報氣屈伏而未發也,復至則不以天地異名,皆如復氣為法也。

  帝曰:勝復之動,時有常乎?氣有必乎?

  岐伯曰:時有常位,而氣無必也。

  帝曰:願聞其道也。

  岐伯曰:初氣終三氣,天氣主之,勝之常也;四氣盡終氣,地氣主之,復之常也。有勝則復,無勝則否。

  帝曰:善。復已而勝何如?

  岐伯曰:勝至則復,無常數也,衰乃止耳。復已而勝,不復則害,此傷生也。

  帝曰:復而反病何也?

  岐伯曰:居非其位,不相得也。大復其勝,則主勝之,故反病也,所謂火燥熱也。

  帝曰:治之何如?

  岐伯曰:夫氣之勝也,微者隨之,甚者制之;氣之復也,和者平之,暴者奪之。皆隨勝氣,安其屈伏,無問其數,以平為期,此其道也。

  帝曰:善。客主之勝復奈何?

  岐伯曰:客主之氣,勝而無復也。

  帝曰:其逆從何如?

  岐伯曰:主勝逆,客勝從,天之道也。

  帝曰:其生病何如?

岐伯曰:厥陰司天,客勝則耳鳴掉眩,甚則咳;主勝則胸脅痛,舌難以言。少陰司天,客勝則鼽嚏,頸項強,肩背瞀熱,頭痛,少氣,發熱,耳聾,目暝,甚則胕腫,血溢,瘡瘍,咳喘;主勝則心熱煩躁,甚則脅痛支滿。太陰司天,客勝則首面胕腫,呼吸氣喘;主勝則胸腹滿,食已而瞀。少陽司天,客勝則丹胗外發,乃為丹熛瘡瘍,嘔逆,喉痺,頭痛,嗌腫,耳聾,血溢,內為瘛瘲;主勝則胸滿,咳仰息,甚而有血,手熱。陽明司天,清復內餘,則咳衄,嗌塞,心鬲中熱,咳不止而白血出者死。太陽司天,客勝則胸中不利,出清涕,感寒則咳;主勝則喉嗌中鳴。

厥陰在泉,客勝則大關節不利,內為痙強拘瘛,外為不便;主勝則筋骨繇並,腰腹時痛。少陰在泉,客勝則腰痛,尻股膝髀腨胻足病,瞀熱以酸,胕腫不能久立,溲便變;主勝則厥氣上行,心痛發熱,鬲中,眾痺皆作,發於胠脅,魄汗不藏,四逆而起。太陰在泉,客勝則足痿下重,便溲不時,溼客下焦,發而濡瀉,及為腫、隱曲之疾;主勝則寒氣逆滿,食飲不下,甚則為疝。少陽在泉,客勝則腰腹痛而反惡寒,甚則下白、溺白;主勝則熱反上行而客於心,心痛,發熱,格中而嘔。少陰同候。陽明在泉,客勝則清氣動下,少腹堅滿而數便瀉;主勝則腰重,腹痛,少腹生寒,下為鶩溏,則寒厥於腸,上衝胸中,甚則喘不能久立。太陽在泉,寒復內餘,則腰尻痛,屈伸不利,股脛足膝中痛。

  帝曰:善,治之奈何?

  岐伯曰: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折之,不足補之,佐以所利,和以所宜,必安其主客,適其寒溫,同者逆之,異者從之。

  帝曰:治寒以熱,治熱以寒,氣相得者逆之,不相得者從之,餘己知之矣。其於正味何如?

岐伯曰:木位之主,其瀉以酸,其補以辛;火位之主,其瀉以甘,其補以鹹;土位之主,其瀉以苦,其補以甘;金位之主,其瀉以辛,其補以酸;水位之主,其瀉以鹹,其補以苦。

厥陰之客,以辛補之,以酸瀉之,以甘緩之;少陰之客,以鹹補之,以甘瀉之,以鹹收之;太陰之客,以甘補之,以苦瀉之,以甘緩之;少陽之客,以鹹補之,以甘瀉之,以鹹耎之;陽明之客,以酸補之,以辛瀉之,以苦洩之;太陽之客,以苦補之,以鹹瀉之,以苦堅之,以辛潤之,開發腠理,致津液、通氣也。

  帝曰:善。願聞陰陽之三也何謂?

  岐伯曰:氣有多少,異用也。

  帝曰:陽明何謂也?

  岐伯曰:兩陽合明也。

  帝曰:厥陰何也?

  岐伯曰:兩陰交盡也。

  帝曰:氣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緩急,方有大小,願聞約奈何?

  岐伯曰:氣有高下,病有遠近,證有中外,治有輕重,適其至所為故也。《大要》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故曰:近者奇之,遠者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補上治上制以緩,補下治下制以急。急則氣味厚,緩則氣味薄。適其至所,此之謂也。病所遠,而中道氣味之者,食而過之,無越其制度也。是故平氣之道,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遠而奇偶,制大其服也。大則數少,小則數多。多則九之,少則二之。奇之不去則偶之,是謂重方。偶之不去,則反佐以取之。所謂寒熱溫涼,反從其病也。

  帝曰:善。病生於本,餘知之矣。生於標者,治之奈何?

  岐伯曰:病反其本,得標之病,治反其本,得標之方。

  帝曰:善。六氣之勝,何以候之?

  岐伯曰:乘其至也。清氣大來,燥之勝也,風木受邪,肝病生焉;熱氣大來,火之勝也,金燥受邪,肺病生焉;寒氣大來,水之勝也,火熱受邪,心病生焉;溼氣大來,土之勝也,寒水受邪,腎病生焉;風氣大來,木之勝也,土溼受邪,脾病生焉。所謂感邪而生病也。乘年之虛,則邪甚也;失時之和,亦邪甚也。遇月之空,亦邪甚也。重感於邪,則病危矣。有勝之氣,其必來複也。

  帝曰:其脈至何如?

  岐伯曰:厥陰之至,其脈弦;少陰之至,其脈鉤;太陰之至,其脈沉;少陽之至,大而浮;陽明之至,短而澀;太陽之至,大而長。至而和則平,至而甚則病,至而反者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陰陽易者危。

  帝曰:六氣標本,所從不同,奈何?

  岐伯曰:氣有從本者,有從標本者,有不從標本者也。

  帝曰:願卒聞之。

  岐伯曰:少陽太陰從本,少陰太陽從本從標,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也。故從本者,化生於本,從標本者,有標本之化,從中者,以中氣為化也。

  帝曰:脈從而病反者,其診何如?

  岐伯曰:脈至而從,按之不鼓,諸陽皆然。

  帝曰:諸陰之反,其脈何如?

岐伯曰:脈至而從,按之鼓甚而盛也。 是故百病之起,有生於本者,有生於標者,有生於中氣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標而得者,有取中氣而得者,有取標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逆,正順也;若順,逆也。

故曰:知標與本,用之不殆;明知逆順,正行無問,此之謂也。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診,足以亂經。故《大要》曰:粗工嘻嘻,以為可知,言熱未已,寒病復始。同氣異形,迷診亂經,此之謂也。

夫標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標與本,易而勿損;察本與標,氣可令調。明知勝復,為萬民式,天之道畢矣。

  帝曰:勝復之變,早晏何如?

  岐伯曰:夫所勝者,勝至已病,病已慍慍,而復已萌也。夫所復者,勝盡而起,得位而甚,勝有微甚,復有少多,勝和而和,勝虛而虛,天之常也。

  帝曰:勝復之作,動不當位,或後時而至,其故何也?

  岐伯曰:夫氣之生,與其化,衰盛異也。寒暑溫涼盛衰之用,其在四維。故陽之動,始於溫,盛於暑;陰之動,始於清,盛於寒。春夏秋冬,各差其分。故《大要》曰: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謹按四維,斥候皆歸。其終可見,其始可知。此之謂也。

  帝曰:差有數乎?

  岐伯曰:又凡三十度也。

  帝曰:其脈應皆何如?

  岐伯曰:差同正法,待時而去也。《脈要》曰:春不沉,夏不弦,冬不澀,秋不數,是謂四塞。沉甚曰病,弦甚曰病,澀甚曰病,數其曰病,參見曰病,復見曰病,未去而去曰病,去而不去曰病,反者死。故曰:氣之相守司也,如權衡之不得相失也。夫陰陽之氣,清靜則生化治,動則苛疾起,此之謂也。

  帝曰:幽明何如?

  岐伯曰:兩陰交盡,故曰幽;兩陽合明,故曰明。幽明之配,寒暑之異也。

  帝曰:分至何如?

  岐伯曰:氣至之謂至,氣分之謂分。至則氣同,分則氣異,所謂天地之正紀也。

  帝曰:夫子言春秋氣始於前,冬夏氣始於後,餘已知之矣。然六氣往復,主歲不常也。其補瀉奈何?

  岐伯曰:上下所主,隨其攸利,正其味,則其要也,左右同法。《大要》曰:少陽之主,先甘後鹹;陽明之主,先辛後酸;太陽之主,先鹹後苦;厥陰之主,先酸后辛;少陰之主,先甘後鹹;太陰之主,先苦後甘。佐以所利,資以所生,是謂得氣。

  帝曰:善。夫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溼燥火,以之化之變也。經言盛者瀉之,虛者補之,餘錫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餘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應,猶拔刺雪汙。工巧神聖,可得聞乎?

  岐伯曰:審察病機,無失氣宜,此之謂也。

  帝曰:願聞病機何如?

岐伯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諸寒收引,皆屬於腎;諸氣膹鬱,皆屬於肺;諸溼腫滿,皆屬於脾;諸熱瞀瘛,皆屬於火;諸痛癢瘡,皆屬於心;諸厥固洩,皆屬於下;諸痿喘嘔,皆屬於上;諸禁鼓慄,如喪神守,皆屬於火;諸痙項強,皆屬於溼;諸逆衝上,皆屬於火;諸脹腹大,皆屬於熱;諸躁狂越,皆屬於火;諸暴強直,皆屬於風;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諸病胕腫,疼痛驚駭,皆屬於火;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

故《大要》曰: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必先五勝,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此之謂也。

  帝曰:善。五味陰陽之用何如?

  岐伯曰: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洩為陰,鹹味湧洩為陰,淡味滲洩為陽。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耎或堅。以所利而行之,調其氣,使其平也。

  帝曰:非調氣而得者,治之奈何?有毒無毒,何先何後?願聞其道。

  岐伯曰:有毒無毒,所治為主,適大小為制也。

  帝曰:請言其制。

  岐伯曰: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從之,堅者削之,客者除之,勞者溫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緩之,散者收之,損者溫之,逸者行之,驚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開之發之,適事為故。

  帝曰:何謂逆從?

  岐伯曰: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從少從多,觀其事也。

  帝曰:反治何謂?

  岐伯曰:熱因寒用,寒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則同,其終則異。可使破積,可使潰堅,可使氣和,可使必已。

  帝曰:善。氣調而得者何如?

  岐伯曰:逆之從之,逆而從之,從而逆之,疏氣令調,則其道也。

  帝曰:善。病之中外何如?

  岐伯曰:從內之外者,調其內;從外之內者,治其外;從內之外而盛於外者,先調其內而後治其外;從外之內而盛於內者,先治其外而後調其內;中外不相及,則治主病。

  帝曰:善。火熱復,惡寒發熱,有如瘧狀,或一日發,或間數日發,其故何也?

  岐伯曰:勝復之氣,會遇之時,有多少也。陰氣多而陽氣少,則其發日遠;陽氣多而陰氣少,則其發日近。此勝復相薄,盛衰之節。瘧亦同法。

  帝曰:論言治寒以熱,治熱以寒,而方士不能廢繩墨而更其道也。有病熱者,寒之而熱,有病寒者,熱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復起,奈何治?

  岐伯曰: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熱之而寒者取之陽,所謂求其屬也。

  帝曰:善。服寒而反熱,服熱而反寒,其故何也?

  岐伯曰:治其王氣,是以反也。

  帝曰:不治王而然者何也?

  岐伯曰:悉乎哉問也!不治五味屬也。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鹹先入腎。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

  帝曰:善。方制君臣,何謂也?

  岐伯曰: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非上下三品之謂也。

  帝曰:三品何謂?

  岐伯曰:所以明善惡之殊貫也。

  帝曰:善。病之中外何如?

  岐伯曰:調氣之方,必別陰陽,定其中外,各守其鄉,內者內治,外者外治,微者調之,其次平之,盛者奪之,汗之下之。寒熱溫涼,衰之以屬,隨其攸利,謹道如法,萬舉萬全,氣血正平,長有天命。

帝曰:善。

162天,我們一起讀完《黃帝內經》(第74天)

翻譯如下:

黃帝問(岐伯):五運之氣交合,太過和不及更替發生,我已經知道其中的道理,那麼六氣分別主司司天、在泉,其氣到來時會怎樣呢?

岐伯再次跪拜後回答說:這個問題非常好!這是自然變化的大綱領,人的生命活動與之相通。

黃帝問:我希望聽聽人的生命活動如何與天氣、地氣相應呢?

岐伯說:這是由自然規律所主宰,也是醫生們最為困惑的問題。

岐伯說:厥陰司天,氣從風化(氣候從風而生化,下皆同義);少陰司天,氣從熱化;太陰司天,氣從溼化;少陽司天,氣從火化;陽明司天,氣從燥化;太陽司天,氣從寒化。根據六氣和臟腑等相應的部位,就可以確定是什麼疾病了。

黃帝問:在泉之氣所產生的變化如何?

岐伯說:和司天之氣的變化規律是一樣的,間氣也是一樣的。

黃帝問:間氣是什麼?

岐伯說:司天、在泉的左間、右間的氣,就是間氣。

黃帝問:間氣和司天、在泉之氣有什麼不一樣?

岐伯說:司天、在泉之氣是主歲之氣,主全年的氣化,間氣則主某一步的氣化。

黃帝說:好。司天、在泉、間氣在一年中是怎樣變化的?

岐伯說:厥陰風木司天時氣從風化,在泉時味從酸化,司氣時色從青化,間氣時氣從動化。少陰君火司天時氣從熱化,在泉時味從苦化,不司歲運而為居氣時氣從灼化。太陰溼土司天時氣從溼化,在泉時味從甘化,司氣時色從黃化,間氣時氣從柔化。少陽相火司天時,氣從火化,在泉時味從苦化,司氣時色從赤化,間氣時氣從明化。陽明燥金司天時氣從燥化,在泉時味從辛化,司氣時色從白化,間氣時氣從清化。太陽寒水司天時氣從寒化,在泉時味從鹹化,司氣時色從黑化,間氣時氣從藏化。所以治療疾病時,必須明白六氣的氣化分別,五色、五味所生,五臟的所宜,才可以談論太過、不及等疾病發生的道理。

黃帝問:厥陰在泉時味從酸化等理論我已經知曉了,厥陰風木的風化情形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厥陰風木司天,風氣流行大地,這是這一年氣化、物候變化和疾病發生的本源,其餘各氣也是一樣的。六氣之本為司天之氣時,就是天之氣;六氣之本為在泉之氣時,就是地之氣。天之氣和地之氣相互作用,在一年中分為六步,六步之氣分別主司各時節,萬物也就因此產生相應的變化。所以說,謹慎地觀察六氣的變化,才不會貽誤治療時機,就是這個道理。

黃帝問:主治病之藥物是怎樣的?

岐伯說:根據當年歲氣情況儲備相應藥物,就不會有所遺漏了。

黃帝問:為何要準備當年應時產生的有效藥物?

岐伯說:按照歲氣所採備的藥物,氣味純厚。

黃帝問:歲氣變化對藥物有何影響?

岐伯說:歲運與歲氣屬性相同時,對藥物所產生的作用相同,歲運太過和不及時,對藥性產生的影響不同。

黃帝問:不司歲的藥物是怎樣的?

岐伯說:藥氣散而不精,司歲藥物與不司歲藥物形雖相同但有差異。藥的氣味有薄有厚,藥性有躁有靜,對人的調養作用有多有少,藥力有深有淺,就是這個道理。

黃帝問:歲氣傷害五臟是怎樣的情況?

岐伯說:金木水火土互相制勝,受制則不勝,不勝則病,所以才以所不勝之髒的病證命名,就是其中的要領。

岐伯說:司天之氣淫勝傷人發病,就要用與其所勝之氣相應的藥物調平,在泉之氣淫勝傷人發病,就用與其所勝之氣相應的藥物治療。

黃帝說:好。氣候變化正常平和之年,如何用藥治療?

岐伯說:謹慎觀察陰陽所在的不同而調治,以平衡為目的,症狀與病機一致時用正治法治療,症狀與病機相反時用反治法治療。

黃帝問:夫子您說觀察陰陽所在的不同而調治,而有醫論講人迎、寸口脈相應,就像牽引繩索一樣大小齊等,就叫平脈。那麼五臟陰經在寸口所應是什麼樣的?

岐伯說:要看歲運歲氣當年是南政還是北政,就可以知道了。

黃帝說:我想馬上聽聽。

岐伯說:北政之年,少陰君火在泉,寸口脈不應;厥陰風木在泉,右手寸脈不應;太陰溼土在泉,左手寸脈不應。南政之年,少陰君火司天,寸口脈不應;厥陰風木司天,右手寸脈不應;太陰溼土司天,左手寸脈不應。這些不相應的脈,在尺寸倒候反其診時則會發現是相應的。

黃帝問:診查尺部脈會怎樣?

岐伯說:北政之年,三陰在泉,寸部脈不相應;三陰司天,尺部脈不相應。南政之年,三陰在泉,寸部脈不相應;三陰司天,尺部脈不相應。左右手脈象相同。所以說,知曉觀察歲氣診脈的道路,一句話就可以直達終點,不知道歲氣與脈象的變化規律,要領就會迷失在漫無邊際之中,就是這個道理。

黃帝說:好。司天在泉之氣淫勝傷人的情況如何?

岐伯說:厥陰風木在泉之年,風氣太過,制勝土氣造成地氣昏暗,四野渾濁不清,草木早早結實。人易患瑟瑟戰寒,頻頻伸懶腰打哈欠,心痛支撐脹滿,兩脅內部拘急,飲食不消化,胸膈咽部不通暢,吃東西就嘔吐,腹脹噯氣,大便或排氣後身體暢快就像病情衰減一樣,身體沉重。

少陰君火在泉之年,熱氣淫勝制約所勝的金氣,熱氣漂浮再山川大澤,陰暗之處反而明亮。人易患腹中鳴響,氣逆上衝於胸,喘息不能久站,寒熱之證,皮膚痛,看不清東西,牙痛,顴骨處腫,惡寒發熱就像瘧疾,少腹疼痛,腹部脹大,此時蟄蟲也不伏藏。

太陰溼土在泉之年,草木過早繁榮,溼氣淫勝制約所勝的木氣,山谷中塵埃昏暗,黃色反見於黑色之地,是至陰之氣色交合。人易患水飲積聚之證,心痛,耳聾嗡嗡作響,咽腫喉痺,陰病出血,少腹腫痛,小便不利,氣逆上衝頭痛,眼睛腫痛就像要脫落,頸項疼痛就像要拔起,腰痛如同折斷,大腿不可以旋轉,膝關節澀滯如打結,小腿肚就像撕裂了。

少陽相火在泉之年,火氣淫勝制約所勝的金氣,郊外明亮猶如火焰,寒熱之氣交替出現。人易患洩瀉如注,下利赤白,少腹疼痛,小便色赤,嚴重時便血。與少陰君火在泉的發病情況相同。

陽明燥金在泉之年,燥氣淫勝制約所勝的木氣,天氣清涼霧氣瀰漫。人易患嘔吐,吐出苦水,經常嘆氣,心脅部疼痛不能轉身,嚴重時咽乾,面色如塵,身體枯槁不潤澤,足外發熱。

太陽寒水在泉之年,寒氣淫勝制約所勝的火氣,氣候凝結肅殺寒氣凜冽。人易患少腹連同睪丸疼痛,牽引腰脊,氣逆上衝胸痛,出血,咽痛頜部腫痛。

岐伯說:凡諸氣在泉所引起的疾病,風邪淫勝於內所致,主治藥物用辛涼,佐治藥物用苦味,用甘味藥物緩急,用辛味藥物發散。熱邪淫勝於內所致,主治藥物用鹹寒,佐治藥物用甘味苦味,用酸味藥物收斂,用苦味藥物發散。溼邪淫勝於內所致,主治藥物用苦熱,佐治藥物用酸味淡味,用苦味藥物燥溼,用淡味藥物洩溼。火邪淫勝於內所致,主治藥物用鹹冷,佐治藥物用苦味辛味,用酸味藥物收斂,用苦味藥物發散。燥邪淫勝於內所致,主治藥物用苦溫,佐治藥物用甘味辛味,用苦味藥物洩熱。寒邪淫勝於內所致,主治藥物用甘熱,佐治藥物用苦味辛味,用鹹味藥物瀉邪,用辛味藥物潤燥,用苦味藥物堅陰。

黃帝說:好。六氣司天會產生什麼變化?

岐伯說:厥陰風木司天之年,風氣淫勝制約其所勝的土氣,天空塵埃昏暗,雲物飄動,寒冷的季節出現春氣,流水不結冰。人易患胃脘當心處疼痛,向上支撐兩脅,橫膈咽喉不通暢,飲食難以消化,舌根強直,吃下東西就嘔吐,寒洩,腹脹,溏瀉,瘕病,水閉不通,蟄蟲不伏藏,病之根本在風邪傷脾。如果衝陽脈氣斷絕,就會不治。

少陰君火司天之年,熱氣淫勝制約其所勝的金氣,鬱熱之氣隨之而來,火熱之氣當政。人易患胸中煩悶發熱,咽乾,右脅部脹滿,皮膚疼痛,寒熱交作,咳嗽氣喘。大雨不時而至,人則吐血,出血,鼻塞,鼻出血,打噴嚏,嘔吐,尿色改變,嚴重時就會生瘡瘍,浮腫,肩、背、臂、肩至肘前側肌肉及缺盆中疼痛,心痛肺脹,腹部脹滿,氣喘,咳嗽,病之根本在熱邪傷肺。如果尺澤脈氣斷絕,就會不治。

太陰溼土司天之年,溼氣淫勝制約其所勝的水氣,天空陰雲密佈,雨水浸漬得草木枯槁。人易患浮腫,骨痛,陰痺,陰痺的人按之不知其痛處,腰脊頭頸疼痛,不時暈眩,排便困難,陽痿,飢餓也不想吃飯,咳嗽唾中帶血,心有懸空的感覺,病之根本在溼邪傷腎。如果太溪脈氣斷絕,就會不治。

少陽相火司天之年,火氣淫勝制約其所勝的金氣,溫熱之氣流行,金氣的政用難以安寧。人易患頭痛,發熱惡寒而成為瘧病,上部發熱,皮膚疼痛,膚色變成黃紅色,進一步將演變成水病,身體面部浮腫,腹部脹滿仰頭呼吸,洩下如注,下利赤白,瘡瘍,咳嗽,唾血,心煩,胸中發熱,嚴重時會鼻塞,出血,病之根本在火邪傷肺。如果天府脈氣斷絕,就會不治。

陽明燥金司天之年,燥氣淫勝制約其所勝的木氣,草木繁榮推遲,人的筋骨易發生病變,人易患左胠脅疼痛,清寒之邪感於內發生瘧病,涼氣改變氣候,人會咳嗽,腹中鳴響,洩下如注,溏瀉。此時大樹收斂,鬱於下部無法生髮,草的上部枯焦,人易患心脅突然劇痛,無法轉身,咽乾面色如塵,腰痛,男子易患頹疝,女子易少腹疼痛,看不清東西,眼角潰瘍,痤瘡癰腫。蟄藏的動物又重新出現。病之根本在燥邪傷肝。如果太沖脈氣斷絕,就會不治。

太陽寒水司天之年,寒氣淫勝制約其所勝的火氣,寒氣在溫暖的季節來臨,水結冰,人體血液易發生變化,火熱內鬱發為癰腫潰瘍,人易患厥心痛,吐血,血洩,鼻塞出血,容易悲傷,不時眩暈跌倒。如果歲運火氣炎熱暴烈,就會不時降下暴雨、冰雹,人就可能胸腹脹滿,手熱,肘部拘急,心悸怔忡,胸脅胃脘不適,面赤目黃,經常噯氣咽乾,嚴重時則膚色黑如煙塵,口渴總想喝水,病之根本在寒邪傷心。如果神門脈氣斷絕,就會不治。這就是所謂的根據五臟經脈的搏動情況,來判斷相關臟腑的疾病情況和預後。

岐伯說:司天之氣,風木之氣淫勝之年,發病的用藥原則是,用辛涼藥物治療,佐藥為苦甘,用甘味藥物緩急,用酸味藥物瀉邪;君火熱氣淫勝之年,發病的用藥規律是,用鹹寒藥物治療,佐藥為苦甘,用酸味藥物收斂;溼土之氣淫勝之年,發病的用藥規則是,用苦熱藥物治療,佐藥為酸辛,用苦味藥物燥溼,用淡味藥物滲溼,如果溼邪鬱於上而化熱,就用苦溫藥物主治,佐藥為甘辛,到汗出溼去為止;火氣淫勝之年,發病的用藥原則是,用酸冷藥物治療,佐藥為苦甘,用酸味藥物收斂,用苦味藥物洩火,傷津者用酸味藥物恢復津液;熱氣淫勝之年所致疾病用藥規則相同。燥金之氣淫勝之年,發病的用藥原則是,用苦溫藥物治療,佐藥為酸辛,用苦味藥物下洩;寒水之氣淫勝之年,發病的用藥原則是,用辛熱藥物治療,佐藥為甘苦,用甘味藥物緩急,用鹹味藥物瀉邪。

黃帝說:好。司天、在泉之氣被其所不勝之氣侵害而為病,怎樣治療?

岐伯說:厥陰風木在泉,所不勝的金之清氣反勝而發病,用酸溫藥物治療,佐藥為苦甘,用辛味藥物調平正氣;少陰君火在泉,所不勝的水之寒氣反勝而發病,用甘熱藥物治療,佐藥為苦辛,用鹹味藥物調平正氣;太陰溼土在泉,所不勝的火之熱氣反勝而發病,用苦冷藥物治療,佐藥為鹹甘,用苦味藥物調平正氣;少陽相火在泉,所不勝的水之寒氣反勝而發病,用甘熱藥物治療,佐藥為苦辛,用鹹味藥物調平正氣;陽明燥金在泉,所不勝的火之熱氣反勝而發病,用平寒藥物治療,佐藥為苦甘,用酸味藥物調平正氣,以冷熱平和之藥為好;太陽寒水在泉,所不勝的火之熱氣反勝而發病,用鹹冷藥物治療,佐藥為甘辛,用苦味藥物調平正氣。

黃帝問:司天之氣,邪氣反勝致病應如何治療?

岐伯說:厥陰風木司天,風化於天,其所不勝的金之清氣反勝致病,用酸溫藥物治療,佐藥為甘苦;少陰君火司天,熱化於天,其所不勝的水之寒氣反勝致病,用甘溫藥物治療,佐藥為苦酸辛;太陰溼土司天,溼化於天,其所不勝的火之熱氣反勝致病,用苦寒藥物治療,佐藥為苦酸;少陽相火司天,火化於天,其所不勝的水之寒氣反勝致病,用甘熱藥物治療,佐藥為苦辛;陽明燥金司天,燥化於天,其所不勝的火之熱氣反勝致病,用辛寒藥物治療,佐藥為苦甘;太陽寒水司天,寒化於天,其所不勝的熱氣反勝致病,用鹹冷藥物治療,佐藥為苦辛。

黃帝問:六氣相互為勝氣時會怎樣?

岐伯說:厥陰風木為勝氣時,人易耳鳴,頭暈,煩亂欲吐,胃和膈寒冷。大風不時而作,倮蟲不能滋生,人的氣機幷聚於胠脅化為內熱,小便黃赤,胃脘當心處疼痛,向上支撐兩脅,腸鳴,完谷不化的洩瀉,少腹疼痛,洩下如注,下利赤白,嚴重時則嘔吐,橫膈咽喉不通暢。

少陰君火為勝氣時,人易心下煩熱,易飢餓,臍下異動,氣行走於三焦。炎暑出現,樹木汁液外流,草木枯萎,人則嘔吐,煩躁,腹部脹滿疼痛,溏瀉,甚至傳變為下血赤痢。

太陰溼土為勝氣時,人易火氣內鬱,體內生出瘡瘍,火氣流散在外,病在胠脅處,嚴重時則心痛,熱邪格阻於上,頭痛,喉痺,頸項強直,溼邪獨勝則溼氣內鬱,寒氣迫近下焦,頭頂疼痛牽引到眉間,胃部脹滿。大雨頻頻降下後又連續少雨乾燥,人則少腹脹滿,腰臀沉重強緊,腹內氣阻,經常下洩如注,足下溫熱,頭重,足部小腿浮腫,水飲發於內,浮腫處於上。

少陽相火為勝氣時,熱邪侵犯胃部,心煩,心痛,目赤,欲嘔吐,嘔酸水,容易飢餓,耳痛,小便赤,容易驚悸譫妄。酷熱消耗津液,草木枯萎水流乾涸,介蟲退縮受損,人則少腹疼痛,下利赤白。

陽明燥金為勝氣時,清涼之邪發於內,易左胠脅疼痛,大便溏瀉,在內咽喉閉塞,在外發生頹疝。大涼肅殺之氣令草木變色,毛蟲遭殃,人則胸中不暢,咽喉不利而咳嗽。

太陽寒水為勝氣時,陰寒凝滯之氣到來,沒有到結冰時流水已經結冰,羽蟲繁育推遲。人易生痔、瘧病,寒氣犯胃,內生心痛,陰中生瘡,小便不利,陰部、大腿互相牽引,筋肉拘急,血脈凝滯,絡脈滿而變色,或者出現便血,皮膚腫脹,腹部脹滿,食慾減退。熱氣反而上行,頭頸、頭頂、腦戶疼痛,雙目脹痛就像要脫落,寒邪侵入下焦,傳變為水瀉。

岐伯說:厥陰風木為勝氣所致疾病,用甘清藥物治療,佐藥為苦辛,用酸味藥物瀉邪;少陰君火為勝氣所致疾病,用辛寒藥物治療,佐藥為苦鹹,用甘味藥物瀉邪;太陰溼土為勝氣所致疾病,用鹹熱藥物治療,佐藥為辛甘,用苦味藥物瀉邪;少陽相火為勝氣所致疾病,用辛寒藥物治療,佐藥為甘鹹,用甘味藥物瀉邪;陽明燥金為勝氣所致疾病,用酸溫藥物治療,佐藥為辛甘,用苦味藥物瀉邪;太陽寒水為勝氣所致疾病,用甘熱藥物治療,佐藥為辛酸,用鹹味藥物瀉邪。

黃帝問:六氣相互為復氣時會怎樣?

岐伯說:您的問題太詳盡了!厥陰風木為復氣時,人易少腹堅硬脹滿,內急突然劇痛。草木倒伏,飛沙走石,倮蟲不能繁榮。人易患厥心痛,出汗,嘔吐,飲食不消化,食後即吐,頭暈目眩,手足清冷,嚴重時則邪氣入脾,發生食痺而嘔吐。如果衝陽脈氣斷絕,則會不治。

少陰君火為復氣時,人易鬱熱於內,煩躁,鼻塞噴嚏,少腹絞痛。火氣熾盛時則咽乾,二便失調,陽氣發動於左,上行向右造成咳嗽,皮膚痛,突然失音,心痛,不省人事,顫抖惡寒,顫慄譫妄,寒去就發熱,口渴想喝水,氣短,骨痿,腸道阻隔不通,浮腫,呃逆,噯氣。火氣的氣化之時推遲,流水不結冰,熱氣大行其道,介蟲不再生化。人易出疹、瘡瘍,癰疽,痤瘡,痔瘡,嚴重時則邪氣犯肺,發生咳嗽,鼻淵。如果天府脈氣斷絕,則會不治。

太陰溼土為復氣時,溼化之氣不時出現,人易身體沉重,腹中脹滿,飲食不消化,陰氣上逆,胸中不暢,水飲發於中,咳喘聲音粗重。大雨不時降落,鱗蟲出現在原本的陸地上。人易患頭頂沉重疼痛,頭暈,抽搐,嘔吐,欲獨處密室,嘔吐清液,嚴重時則病邪入腎,大小便瀉下無度。如果太溪脈氣斷絕,則會不治。

少陽相火為復氣時,大熱即將來臨,萬物因炙烤而乾燥枯槁,介蟲損耗。人易驚恐抽搐,咳嗽,鼻出血,心熱煩躁,大便頻數,惡風,厥氣上逆,面如浮土之色,眼目抽動,火氣發於內,向上造成口腔糜爛,嘔吐,出血,血洩進而發生瘧病,惡寒,戰慄,寒極反而發熱,眼部焦躁,口渴水飲,顏色變為黃赤色,氣短脈痿,化為水病傳變為浮腫,嚴重時則病邪侵入肺臟,咳嗽,血洩。如果尺澤脈氣斷絕,則會不治。

陽明燥金為復氣時,清涼之氣大舉,草木尚青卻已乾枯,毛蟲受到傷害。人易胠脅發生病患,氣歸於左側,經常嘆氣,嚴重時則心痛,痞塞,腹脹腹瀉,嘔苦水,咳嗽,呃逆,心煩,病在胸膈之中,頭痛,嚴重時則病邪侵入肝臟,造成驚駭不已,筋脈拘攣。如果太沖脈氣斷絕,則會不治。

太陽寒水為復氣時,厥逆之氣上行,雨水凝成冰,羽蟲就會凋亡,人易心、胃發生寒證,胸膈不暢,心痛,痞塞,頭痛,經常悲傷,不時眩暈昏倒,食慾減退,腰臀疼痛,屈伸不能自如。地被凍裂,寒病堅硬,陽光無法發揮溫暖作用,人易少腹牽引睪丸疼痛,並牽引腰脊,向上衝心髒,吐清水,以及呃逆、噯氣,嚴重時病邪侵入心臟,人健忘且容易悲傷。如果神門脈氣斷絕,則會不治。

岐伯說:厥陰風木為復氣時,用酸寒藥物治療,佐藥為甘辛,用酸味藥物瀉邪,用甘味藥物緩急;少陰君火為復氣時,用鹹寒藥物治療,佐藥為苦辛,用甘味藥物瀉邪,用酸味藥物收斂,用辛苦藥物發散,用鹹味藥物軟堅;太陰溼土為復氣時,用苦熱藥物治療,佐藥為酸辛,用苦味藥物瀉邪、燥溼、滲洩;少陽相火為復氣時,用鹹冷藥物治療,佐藥為苦辛,用鹹味藥物軟堅,用酸味藥物收斂,用辛苦藥物發散。用辛苦藥物發散其熱時,不必避開熱氣主令之時,但用溫涼藥物時不能觸犯溫涼之氣主令之時,少陰之氣為復氣時用藥方法與此相同。陽明燥金為復氣時,用辛溫藥物治療,佐藥為苦甘,用苦味藥物瀉邪,用苦味藥物通下,用酸味藥物補益;太陽寒水為復氣時,用鹹熱藥物治療,佐藥為甘辛,用苦味藥物堅固正氣。

治療諸氣的勝復,寒氣所致疾病用熱藥,熱氣所致疾病用寒藥,溫氣所致疾病用清涼藥物,涼氣所致疾病用溫藥。氣散的病症用收斂的方法,氣鬱的病症用發散的方法,氣躁所致疾病用滋潤的方法,氣急所致疾病用舒緩的方法,堅硬的病症用軟堅的方法,脆弱的病症用堅固的方法,氣衰的病症用補益的方法,氣強的疾病用瀉下的方法,各安不平衡的正氣,達到必清必靜,病氣就會衰退,各種功能恢復到正常狀態,這就是治療疾病的大體原則。

黃帝說:好。氣有上下,為什麼?

岐伯說:身體的一半以上,與初之氣、二之氣、三之氣相應,為司天之氣所主;身體的一半以下,與四之氣、五之氣、終之氣相應,為在泉之氣所主。以六步的名稱命名所主之氣,以六氣的名稱命名相應的步位,而確定其所患疾病。“半”,一年之半是陰陽升降的樞紐,在人的身體也是一樣,就是天樞所在部位。所以,司天之氣淫勝下部就會發生病證,就用在泉之氣來命名,在泉之氣淫勝上部就會發生病證,就用司天之氣來命名。所謂的勝氣到來,復氣退伏而沒有發作,如果復氣到來則不用司天、在泉之氣的不同名稱來加以區分,都應當以復氣的發作規律為原則。

黃帝問:勝氣、復氣的變動,有時間規律嗎?其氣的到來有規律嗎?

岐伯說:四時時令有固定的時間,而勝氣、復氣則沒有一定的規律。

黃帝說:我想聽聽其中的道理。

岐伯說:從初之氣到三之氣,是司天之氣所主,也是勝氣發生的常見時位;從四之氣到到終之氣,是在泉之氣所主,也是復氣發生常見的時位。有勝氣自然有復氣,沒有勝氣自然也就沒有復氣。

黃帝說:好。復氣已經結束而又有勝氣出現,這是為什麼?

岐伯說:勝氣到來必然會有復氣出現,並沒有固定次數,直到勝氣衰退而結束。復氣結束後又有勝氣出現,如果不在發生復氣就會成為災害,傷害萬物的生機。

黃帝問:復氣到來後反而發病,是什麼原因?

岐伯說:復氣到來沒有固定時間,就可能與主位之氣不相一致,主氣、客氣不相合。復氣太大太勝,主氣就會來制約它,所以人會反而發病,就是所謂的少陰君火熱氣、少陽相火暑氣在泉之時,火熱為勝氣,火勝克金,燥為復氣,所以會火燥熱。

岐伯說:六氣為勝氣時,氣微時用隨順之法,氣盛時用制勝之法;六氣為復氣時,和緩時用平順之法,暴烈時用劫奪之法。都要依據勝氣的微與盛,安撫其屈服不伸之氣,不用問其數是什麼,以達到平和為目的,就是治療的原則。

黃帝說:好。客氣、主氣的勝氣復氣如何?

岐伯說:客氣和主氣,有勝氣而無復氣。

黃帝問:客氣、主氣的逆與順情況如何?

岐伯說:主氣勝客氣時,逆;客氣勝主氣時,順。這是自然規律。

黃帝問:客氣、主氣響聲造成的疾病如何?

岐伯說:厥陰風木司天,客氣勝就會造成耳鳴,眩暈,嚴重時發生咳嗽;主氣勝則造成胸脅疼痛,舌強直難以說話。少陰君火司天,客氣勝會造成鼻塞,噴嚏,頸項強直,肩背悶熱,頭痛,氣短,發熱,耳聾,看不清東西,嚴重時會浮腫,出血,瘡瘍,咳嗽氣喘;主氣勝則造成心熱煩躁,嚴重時脅部疼痛支撐脹滿。太陰溼土司天,客氣勝會造成頭面浮腫,呼吸氣喘;主氣勝則造成胸腹脹滿,飯後悶昧。少陽相火司天,客氣勝會造成赤疹發於外,出現丹毒、瘡瘍,嘔逆,喉痺,頭痛,咽喉腫痛,耳聾,出血,在內則為抽搐;主氣勝則造成胸部脹滿,咳嗽,仰頭呼吸,嚴重時咳血,手部發熱。陽明燥金司天,受主氣制約鬱於內而不能外達,就會咳嗽,鼻出血,咽喉梗塞,心膈中發熱,咳嗽不止而咳出血(肺部出血)的可能不治。太陽寒水司天,客氣勝會造成胸中不暢,流清涕,感受寒邪則咳嗽;主氣勝則造成咽喉中鳴響。

厥陰風木在泉,客氣勝會造成大關節活動受限,在內為痙攣強直拘急抽搐,在外為活動不便;主氣勝則筋骨搖振強直,腰腹不時疼痛。少陰君火在泉,客氣勝會造成腰痛,尾骨、大腿、膝蓋、小腿肚、脛骨、足部發病,悶熱痠痛,浮腫不能久站,大小便失常;主氣勝則厥逆之氣上行,心痛,發熱,膈中阻滯,各種痺症發作,發生在胠脅部位,汗出不止,四肢厥逆。太陰溼土在泉,客氣勝會造成足部痿軟下肢沉重,大小便不利,溼邪侵犯下焦,發生水瀉以及浮腫,無法房事;主氣勝則寒氣上逆脹滿,飲食不消化,嚴重時出現疝病。少陽相火在泉,客氣勝會造成腰腹痛反而惡寒,嚴重時則會瀉下白沫,小便白濁;主氣勝則熱邪反而上行侵犯心,心痛,發熱,胸中阻隔而嘔吐。少陰君火在泉時,客氣勝、主氣勝所產生的病證與此相同。陽明燥金在泉,客氣勝會造成清氣在下擾動,少腹堅硬脹滿而頻頻腹瀉;主氣勝則腰部沉重,腹痛,少腹寒,溏瀉,寒厥發生於腸道,上衝胸中,嚴重時氣喘不能久站。太陽寒水在泉,寒氣為復氣並有餘於內,就會造成腰部尾椎部疼痛,屈伸不自如,大腿小腿膝蓋足部疼痛。

岐伯說:氣上逆的,用抑制之法,氣陷下的,用升舉之法,氣有餘的實證,用折減之法,氣不足的虛證,用補益之法。用所利之藥為佐藥,用所宜之藥調和,一定要讓主氣、客氣安寧平和,適應其寒與溫,主氣客氣相同時用逆治之法,主氣客氣不相同時用順從之法。

黃帝說:治療寒證用熱藥,治療熱證用寒藥,主氣客氣相合時用逆治之法,主氣客氣不相合時用順治之法,我已經明白了,如何使用相合的五味之藥呢?

岐伯說:厥陰風木之氣主位發病時,用酸味藥物瀉邪,用辛味藥物補益;少陰君火、少陽相火之氣主位發病時,用甘味藥物瀉邪,用鹹味藥物補益;太陰溼土之氣主位發病時,用苦味藥物瀉邪,用甘味藥物補益;陽明燥金之氣主位發病時,用辛味藥物瀉邪,用酸味藥物補益;太陽寒水之氣主位發病時,用鹹味藥物瀉邪,用苦味藥物補益。

厥陰風木之氣為客氣,主位淫勝發病時,用辛味藥物補益,用酸味藥物瀉邪,用甘味藥物緩急;少陰君火之氣為客氣,主位淫勝發病時,用鹹味藥物補益,用甘味藥物瀉邪,用酸味藥物收斂;太陰溼土之氣為客氣,主位淫勝發病時,用甘味藥物補益,用苦味藥物瀉邪,用甘味藥物緩急;少陽相火之氣為客氣,主位淫勝發病時,用鹹味藥物補益,用甘味藥物瀉邪,用鹹味藥物軟堅;陽明燥金之氣為客氣,主位淫勝發病時,用酸味藥物補益,用辛味藥物瀉邪,用苦味藥物洩下;太陽寒水之氣為客氣,主位淫勝發病時,用苦味藥物補益,用鹹味藥物瀉邪,用苦味藥物堅固,用辛味藥物潤燥,開發腠理之間,讓津液、氣機佈散通達。

黃帝問:好。我希望聽聽陰陽為“三”是怎樣的道理?

岐伯說:這是根據陰陽之氣的多少,以及作用的差異而分的。

黃帝問:陽明是怎樣的?

岐伯說:太陽和少陽之間,就是陽明所在部位。

黃帝問:那厥陰呢?

岐伯說:太陰陰氣最盛,少陰次之,厥陰陰氣最少,所以太陰、少陰交接完畢後的時位是厥陰。

黃帝問:陰陽之氣有多少之分,疾病有盛衰之分,治療有緩急之分,方制有大小之分,這裡面的規律是什麼?

岐伯說:病氣所在部位有高有下,病證有遠有近,病灶有內有外,藥有輕有重,適用於病變,發揮其效力最重要。《大要》中記載:君藥一味,臣藥兩味,是奇方的組合;君藥兩味,臣藥四味,是偶方的組合;君藥兩味,臣藥三味,是奇方的組合;君藥兩味,臣藥六味,是偶方的組合。所以說:距發病時間短的用奇方,距發病時間長的用偶方;發汗治療不用奇方,瀉下治療不用偶方;補益上虛、祛除上邪用緩方,補益下虛、祛除下邪用急方。急方藥物氣味純厚,緩方藥物氣味淡薄。適用於病變,發揮其效力最重要,就是這個道理。病程長,病位深,用藥後藥力維達病位,藥效在中途就產生了作用,要藉助飲食的作用讓藥效到達病位,不要違反上面所說的組方及應用原則。所以調平氣機的治療原則是,病程短、病位淺的用奇方或偶方,藥劑要小。病程長、病位深的用奇方或偶方,藥劑要大。大的方子藥味少劑量重,小的方子藥味多劑量小。藥味多的方子九味藥,藥味少的方子兩味藥。如果用奇方病情不去就再用偶方,叫做“重方”。用偶方病情不去,就要用一些藥性相反的藥物,比如用寒藥治療熱證時用少量熱藥配伍,就是所謂用藥的寒熱溫涼,與所治疾病性質相反。

黃帝說:好。疾病發生的根本,我已經知道了。疾病的發生如果與六氣的“標”有關,如何治療?

岐伯說:如果病證與六氣之本的性質相反,與三陰三陽之標相應,治療時應反求其本,就可以求得治標的辦法。

黃帝說:好。六氣為勝氣時,如果診查到其所致病證?

岐伯說:審查偏勝之氣到來後對所勝臟器的影響。清氣大舉到來時,燥氣為勝氣,風木受邪,肝臟易發生病變;熱氣大舉到來時,火氣為勝氣,燥金受邪,肺臟易發生病變;寒氣大舉到來時,水寒為勝氣,火熱受邪,心臟易發生病變;溼氣大舉到來時,溼土為勝氣,寒水受邪,腎臟易發生病變;風氣大舉到來時,風氣為勝氣,溼土受邪,脾臟易發生病變。這就是所謂的感受邪氣而生病的情況。歲氣不及,邪氣乘侮,所感的邪氣就很嚴重,四時主時之氣失和,所感邪氣很嚴重,月廓空缺之時,所感邪氣也很嚴重。如果再次感受邪氣,病情就比較危急。有了勝氣,其後必有復氣到來。

黃帝問:六氣致病時的脈象是怎樣的?

岐伯說:厥陰風木之氣到來時,所致病證脈象為弦脈;少陰君火之氣到來時,所致病證脈象為鉤脈;太陰溼土之氣到來時,所致病證脈象為沉脈;少陽相火之氣到來時,所致病證脈象大,為浮脈;陽明燥金之氣到來時,所致病證脈象短,為澀脈;太陽寒水之氣到來時,所致病證脈象大,為長脈。脈象來時平和則人體氣機協調,脈象來時太甚則為病脈,所來的脈象和應當出現的脈象相反是病脈,時令未到相應脈象提前出現是病脈,時令已到應出現的脈象沒有出現也是病脈,脈象的陰陽與季節的陰陽相反,比如冬見陽脈,病情就很危急了。

黃帝問:六氣有標、本,所從化也不同,這裡面有何道理?

岐伯說:六氣有從本而化,也有從本也從標而化,還有不從標也不從本而化的。

黃帝說:我想馬上聽聽。

岐伯說:少陽相火,少陽為陽為標,火為陽為本,屬性相同,氣候及疾病從火氣之本而化;太陰溼土,太陰為陰,溼土為陰,屬性相同,氣候及疾病從溼氣之本而化。少陰君火,少陰為陰為標,君火為陽為本;太陽寒水,太陽為陽為標,寒水為陰為本,這兩個的標本陰陽屬性不同,所以氣候、疾病可從標而化,也可從本而化。陽明燥金,陽明為陽為標,燥金為次寒為本,可轉化為溼;厥陰風木,厥陰為陰為標,風木為溫為本,可轉化為火熱,這兩個氣候、疾病既不從標而化,也不從本而化,而是從其中氣而化。陽明中氣為太陰,陽明燥氣因此可化溼,厥陰中氣為少陽,厥陰風氣因此可從火而化。太陰溼氣、少陽火氣的標本陰陽屬性一致,都從本,就會化生於溼、火之本。少陰熱氣、太陽寒氣標本陰陽屬性不同,都從本從標而化,所以即可化生於熱氣、寒氣之本,也可化生於少陰、太陽之標。陽明燥氣偏涼,傾向溼化,厥陰風氣偏溫,傾向熱化,所以二者都從中氣。陽明燥金的中氣為太陰溼土,可從溼氣而化生,厥陰風木中氣為少陽相火,可從火氣而化生。

黃帝問:脈象和症狀一致但和病本相反,如何診斷?

岐伯說:脈象與症狀看上去一致,但切按時卻很無力,不能彈指,這就是好像是陽證,但卻又不似陽證,各種假熱證、假陽證都是如此。

黃帝問:那麼各種陰證中的相反情況,脈象怎樣呢?

岐伯說:脈象與症狀看上去一致,但切按時彈指而有力,是真熱假寒證脈象與疾病本質一致。各種疾病的發生,有生於六氣之本,有生於六氣之標,也有生於中氣的。病生於本,根據六氣之本的規則治療就可以痊癒;病生於標,根據三陰三陽的規律治療也可以痊癒;病生於中氣,根據中氣的變化規律治療就可以痊癒;病生於標本,根據六氣及三陰三陽的變化規律治療就可以痊癒。有些疾病生於本而從本治療可以痊癒,有些病生於標從標治療可以痊癒,有些病生於中氣從中氣治療可以痊癒,有些病生於本而從標治療可以痊癒。逆其標本而治是正治,順其標本而治是逆治。

所以說:知道了標和本,治療疾病就不難,明白了逆治和順治,治療時就不會有疑問,就是這個道理。不知道這些道理,就不能談論診治,並且還足以擾亂治療規則。所以《大要》說:水平粗陋的醫生反而常沾沾自喜,以為醫理自己都懂得,剛說是熱證沒有痊癒,寒證的證候就出現了。同一種病邪,帶來的症狀卻大不相同,不明白標本逆從,對疾病的診斷,對醫經的理解就很可能是錯的。

標本的道理,簡要又廣博,精細又博大,知曉其中的道理就可知百病的危害。標本之理雖然不難,但必須正確運用才不會造成傷害,診查標與本,按照四時發病規律做出調理,明白了勝氣復氣,就可以將其作為人民防病養生的模式,天之道盡在於此。

162天,我們一起讀完《黃帝內經》(第74天)

黃帝問:勝氣復氣的到來,有早有晚,是為什麼?

岐伯說:因勝氣所致的疾病,在勝氣發生時就發病了,在病邪蓄積潛伏的階段,復氣的致病也因此已萌生。因復氣所致的疾病,在勝氣結束時就開始發作,在復氣正盛時更嚴重。勝氣有輕有重,復氣有少有多,勝氣和緩復氣也就和緩,勝氣虛弱復氣也就虛弱,這是正常規律。

黃帝問:勝氣復氣的發作,其變動和六氣時位不相一致,有的在其時位之後,是什麼緣故?

岐伯說:六氣的發生與變化,盛衰不同。寒暑溫涼,是六氣盛衰帶來的作用,出現在農曆三、六、九、十二月。陽氣的運動,始於溫暖的春天,旺盛於暑熱的夏天;陰氣的運動,始於清涼的秋天,旺盛於嚴寒的冬天。春夏秋冬,存在著一定的時間差。所以《大要》說:春天的溫暖,會逐漸變成夏天的暑熱,秋天的涼爽,會逐漸變成冬季的凜冽。謹慎地觀察三、六、九、十二月的氣候變化,就能明白四季迴歸的規律。六氣其終止可見,其開始可知,就是這個道理。

黃帝問:春夏秋冬的時間差,有一定之數嗎?

岐伯說:大約有三十度。

黃帝問:這個時間差與脈象是否相應?

岐伯說:這個時間差的脈象變化與當時的時位變化相同,時令過去應時的脈象也會消失。《脈要》中說:春季不出現沉脈,夏季不出現弦脈,冬季不出現澀脈,秋季不出現數脈。如果春季出現過沉之脈就是病脈,夏季出現過弦之脈就是病脈,冬季出現過澀之脈就是病脈,秋季出現過數之脈就是病脈。脈象雜亂是病脈,脈象反覆出現是病脈,氣候未去應時脈象先消失的是病脈,氣候已去相應脈象還未消失的是病脈,脈象與季節完全相反的是死證。所以說:季節氣候變化與人的身體變化是一致的,就像秤砣與秤桿需要動態平衡才能相一致。陰陽之氣,清淨平和生化之機才能協調,擾動異常就會導致疾病出現,就是這個道理。

黃帝問:幽和明是什麼意思?

太陰、少陰兩陰相交至盡時,這個時位叫幽,太陽、少陽兩陽接合時,這個時位叫明。幽、明和陰陽相配,寒和暑的差別就有了。

黃帝問: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什麼?

岐伯說:陰陽之氣盛極的時候叫做“至”,陰陽之氣平分的時候叫做“分”。冬至、夏至,前後的氣候變化和時令是一致的,春分、秋分,前後的氣候變化有明顯區別,春分、秋分、冬至、夏至是天地氣候變化的綱領。

黃帝說:夫子您說春分秋分氣候始於交節之前,冬至夏至氣候始於交節之後,我已經明白了。但六氣往來,主歲卻不是固定的,治療上補法瀉法又要怎麼用呢?

岐伯說:根據當年司天、在泉之氣的變化,選擇合適的藥味就是治療的準則,左右間氣的用藥,道理相同。《大要》中說:少陽相火主令時,用藥先甘味後鹹味;陽明燥金主令時,用藥先辛味後酸味;太陽寒水主令時,用藥先鹹味後苦味;厥陰風木主令時,用藥先酸味后辛味;少陰君火主令時,用藥先甘味後鹹味;太陰溼土主令時,用藥先苦味後甘味。用有利的藥物為佐藥,資助本源之氣,就是掌握了六氣致病的規律及治療方法。

黃帝說:好。百病的發生,都是因風寒暑溼燥火的變化造成的。醫經說實證用瀉法,虛證用補法,我吧這些道理教給醫生,但醫生們在使用時卻沒有收到十全十美的效果。我希望重要的醫道理論能夠廣泛應用,就像用槌敲鼓,用手拔刺,用水洗汙一樣簡單,讓他們的醫術能夠精湛,可以講講要怎麼做嗎?

岐伯說:謹慎地診查病之機理,熟練掌握六氣主時之所宜,就是這個道理。

黃帝說:我想聽聽疾病發生髮展變化的機理。

岐伯說:凡風病有振搖暈眩病症的,病都在肝;凡寒病有牽引攣縮的,病都在腎;凡氣病脹滿鬱悶的,病都在肺;凡溼病水腫脹滿的,病都在脾;凡熱病昏悶抽搐的,病都屬於火;凡疼痛瘙癢瘡瘍,病都在心。凡各種厥症二便或堅或瀉的,病都在下焦;凡各種痿病,喘息、嘔吐的,病都在上部;凡口緊、戰慄,神不守舍的,病因都屬於火;凡痙病頸項強直的,病因都屬於溼;凡氣逆上衝的,病因都屬於火;凡腹部脹大的,病因都屬於熱;凡躁狂跳躍的,病因都屬於火;凡身體突然強直的,病因都屬於風;凡腹脹,叩之有鼓聲的,病因都屬熱;凡浮腫,痠痛,驚駭不已的,病因都屬於火;凡筋脈拘攣,排出水液渾濁的,病因都屬於熱;凡排出水液澄澈清冷的,病因都屬於寒;凡嘔吐酸水,腹瀉如注裡急後重的,病因都屬於熱。

所以《大要》中說:謹慎地診查病機,根據疾病的屬性,推求為什麼出現這樣的症狀,為什麼有些症狀沒有出現,為什麼會出現實證,為什麼會出現虛證,確定五臟的偏盛偏衰,疏通氣血,讓氣血條達而達到平和,就是這個道理。

黃帝問:好。藥物的五味、陰陽和作用是什麼?

岐伯說:辛味、甘味藥物作用為發散,屬性是陽;酸味、苦味藥物有催吐、通瀉作用,屬性為陰;鹹味藥物有催吐、通瀉作用,屬性為陰;淡味藥物有利尿滲洩作用,屬性為陽。這六者或收斂或發散,或軟堅或堅陰,按照對人體的作用而使用,調整氣機讓人體達到平和。

黃帝問:有那些不是因六氣勝復變化而產生的疾病,如何治療?有毒和無毒的藥物,先用哪個?我希望聽聽這個道理。

岐伯說:有毒藥物和無毒藥物,在使用上要根據具體病情而定,視其病情的輕重製定方劑的大小。

岐伯說:君藥一味,臣藥兩味,是小方劑;君藥一味,臣藥三味,佐藥五味,是中等方劑;君藥一味臣藥三味,佐藥九味,是大方劑。寒證用熱藥,熱證用寒藥,病情輕微的逆其病氣性質而治,病情嚴重的順從其病氣性質而治,堅實的病證就用削減的治療方法,邪氣侵犯的病證就用祛除邪氣的方法,勞損的病證用溫養的治療方法,鬱結的病證就用疏散的治療方法,邪氣留滯的就用攻伐的治療方法,乾燥的病證就用滋潤的治療方法,拘急的病證就用舒緩的治療方法,渙散的病證就用收斂的治療方法,損耗陽氣的病證就用溫補的治療方法,過度安逸氣血鬱滯的就用疏通的治療方法,驚悸不安的就用鎮靜的治療方法,散越、下洩,按摩、水浴,薄貼、峻猛,宣通、發散,以適合、適度為原則。

黃帝問:逆治、從治是怎樣的?

岐伯說:逆治法就是正治,從治法就是反治,所用藥物的多少,根據病情具體而定。

黃帝問:什麼是反治?

岐伯說:用熱性藥物治療那些有假熱症狀的疾病,用寒性藥物治療那些有假寒症狀的疾病,用補益藥物治療那些虛塞不通的疾病,用通利藥物治療那些看似通瀉的疾病。必須制伏疾病的根本,先找到導致疾病的原因,反治時的用藥,從表面看與病情的某些性質相同,但從本質看是不相同的,治療後可以讓積聚消散,堅結潰散,氣機調和,疾病痊癒。

黃帝說:好。與六氣變化相合的疾病如何治療?

岐伯說:可逆治,可從治,有先逆治後用從治的,也有先從治後用逆治的,以疏通氣血讓氣機條達為目的。

岐伯說:體內病證發展出體表病證,內證為發病之本,先治體內病證。體表病證發展成體內病證,體表病證為發病之本,先治體表病證。如果體內病證發展成體表病證,且體表病證偏盛,先治體表病證再治體內病證。如果體表病證發展成體內病證,且體內病證偏盛,先治體表病證再治體內病證。如果體表病證與體內病證不相關聯,治療主要病證。

黃帝說:好。火熱為復氣時,惡寒發熱就像瘧疾,或一天發作一次,或間隔幾天發作一次,是什麼原因?

岐伯說:勝復之氣在會遇之時,陰陽之氣的多少不同造成的。如果陰氣多陽氣少,症狀發作時間間隔就長,如果陽氣多陰氣少,症狀發作時間間隔就短。這是勝氣復氣爭鬥,陰氣陽氣盛衰不同所致,瘧疾的發作也是這個道理。

黃帝說:醫論上所言,治療寒性疾病要用熱藥,治療熱性疾病要用寒藥,醫生們不能拋棄這個原則和道理。但如果是患了熱證,用寒藥治療後反而發熱更重,患了寒證用熱藥反而寒象更強,寒證熱證不但依然存在,還添了新的證候,這種情況怎麼治療?

岐伯說:熱證用寒藥治療後反而發熱更重的,要用養陰的方法;寒證用熱藥治療後反而寒象更重的,要用補陽的方法,這是寒證、熱證治療中推求疾病本質屬於陰還是陽的根本。

黃帝說:好。服用寒藥反而發熱,服用熱藥反而有寒象,這是為什麼?

岐伯說:這是治療疾病的旺盛之氣,沒有兼顧臟腑本氣,才會出現相反的結果。

黃帝問:如果不只是治療疾病的旺盛之氣,已經推求了疾病所屬臟腑,但還是出現了這種相反的結果是為什麼呢?

岐伯說:您的問題非常細緻!雖然診斷無誤,而治療卻不見效的原因,是治療時沒有研究藥物主治功效就施治的結果。五味藥物進入胃中,就各歸其主要發揮作用的部位酸味藥物先作用於肝臟,苦味藥物先作用於心臟,甘味藥物先作用於脾臟,辛味藥物先作用於肺臟,鹹味藥物先作用於腎臟。服用一段時間就可增強臟腑之氣,這是物質生化的一般規律,但如果長期增補髒氣,就會讓髒氣處於偏盛狀態,就會發生疾病,這也是導致患病的緣由。

黃帝問:好。方劑中的君、臣是什麼意思?

岐伯說:治療疾病的主要藥物是君藥,輔佐君藥的藥物是臣藥,輔助臣藥發揮作用的藥物是使藥,並不是指藥物的上、中、下三品。

黃帝問:藥物的三品是什麼意思?

岐伯說:藥物的上、中、下三品是明確藥物有無毒性、毒性大小的。

黃帝問:好。疾病的內外如何區分?

岐伯說:調和六氣變化而治療,就要分辨疾病的陰陽屬性,確定病在內在外,按照疾病的病因病位,內病從內治療,外病從外治療,病情輕微的調和,病情稍重的平定,病情急盛的迅速瀉邪,病在表的用發汗治療,病在內的用攻下的方法治療。寒熱溫涼,選用適合的藥物,根據病情輕重、病位內外,按照對其有利的原則用藥,讓病邪衰退。謹慎地運用這些治療原則,就能取得好的效果,讓氣血正而平和,達到天命的壽數。

黃帝說: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