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寫作業到「心梗」?或許是你沒做對這一件事

有一陣子時間,網上有很多陪孩子寫作業到“心梗”的視頻,家長一度在輔導孩子寫作業的過程中情緒失控,或大吼大叫,或痛心疾首,引發無數家長的共鳴。但對於還沒有晉升為爸媽的人群來說,這事卻顯得有些不可思議——

“為什麼陪孩子寫作業會情緒失控?甚至心梗?”

面對這樣的質疑,家長們自然會搬出無數個“孺子不可教也”的瞬間來佐證自己情緒失控絕對情有可原——很少有家長意識到,情緒失控的背後是家長混淆了監督和陪伴的概念。

因為是監督孩子做作業,家長才會因孩子開小差、做小動作而動怒——這違反了監督標準;

因為是監督孩子做作業,家長才會因孩子怎麼也做不對一道題而大發雷霆——這讓進行監督的人很受挫;

因為是監督孩子做作業,家長才會不顧孩子的失落和難過,好不掩飾自己的憤怒,甚至用言語進行打擊——畢竟被監督方的地位本就和監督方不平等。

陪孩子写作业到“心梗”?或许是你没做对这一件事

這麼一分析,是否仍能理直氣壯地表示:家長的情緒失控、“心梗”其實情有可原?

正是因為家長們容易把陪孩子寫作業當做了監督孩子寫作業,越來越多的孩子對於寫作業產生了懼怕心理,他們害怕自己的無知惹得家長生氣,更害怕家長在一旁監督時發出的各種指令:

“今天咱們在9點鐘之前要把作業寫完。”

“你專心一點,怎麼老是左顧右盼?”

“這麼簡單的一道題,需要寫這麼久嗎?”

“我講了三遍了,你還沒有懂嗎?!”

別讓寫作業成為孩子的噩夢,也不要讓寫作業成為心梗的導火索,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把“監督”調整為“陪伴”。

在需要幫助的時候介入

部分家長會從孩子坐到書桌前就開始自己的監督工作:緊盯孩子的一舉一動,看看字是不是寫出了格子,一道題目做多長時間,是不是做對了,並且隨時發出修正的指令——毫無疑問,這樣的舉動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壓力,帶著恐懼被家長挑刺的心理,反而更能以集中精神。

如果實在不放心孩子單獨完成作業,家長們不妨拿一本書坐在一旁閱讀,並告訴孩子:“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問我。”抹掉站在孩子對立面的“監工”人設,用“一個及時提供幫助的人”取而代之,更符合陪伴孩子做作業的定位。

不要只關注錯誤 而是更關注成長

任何人都需要讚美和鼓勵,尤其是小孩子——他們尤其害怕成為爸媽眼中的笨小孩,如果連爸媽都覺得自己笨,這世上還會有人認可自己嗎?在那些陪孩子做作業的視頻裡,失控的家長反覆地強調這道題有多容易,強調了自己講了多少遍,其實是在往孩子受傷的自尊心上一遍遍地撒鹽。

如果孩子每一道題都會,還需要學習嗎?想通了這一點,錯誤就不會那麼扎家長的眼睛了,家長應該更多地瞭解孩子做錯題目的“真相”:是沒有掌握知識點,還是粗心做錯了,或者是理解出了問題,再“對症下藥”幫助其改進。同時,多多關注孩子的成長:字跡有所進步,解題思路更好,學習態度更為認真等等。別把自己作為一個糾錯者,你應該做孩子的鼓勵師。

把幫助融為日常

急於看到孩子“立竿見影”的提升而不得也是家長情緒失控的主要原因之一,也就是說,家長希望孩子在自己講解完後立馬能夠學會、甚至解答出類似提醒的正確答案,孩子卻因為懼怕越學越不懂、越學越犯錯而紮了父母的心。

其實學習絕非一時之功,輔導作業只是一天當中的一小段時間,家長應當把幫助孩子提升更多地融入生活的日常。舉個例子,如果孩子對於數學加法的學習有困難,那麼可以在帶孩子去超市買東西時,讓孩子計算一下金額。如果孩子記不住英語單詞,那麼可以在看到食品包裝、指示牌上的英語單詞時,提醒孩子留意來幫助他加深記憶——學習不僅僅是在課堂之內,而更多的是在課堂之外。

陪孩子写作业到“心梗”?或许是你没做对这一件事

從以上三個方面入手進行改變吧,把監督的姿態變換為陪伴後,你和孩子都能用全新的狀態投入到寫作業這件事情中去,家長不因此失控,孩子不因此自信心受挫,家長真正地做到陪伴、幫助、見證孩子的成長,這才是最好的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