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中国历史上隐忍时间最长的君主,忍了20年,超勾践、康熙

《读起来最省力的东周列国志》006共叔段之乱

郑国的强大从郑武公掘突开始,周朝的混乱使他有机可乘,他将东虢和郐兼并到自己的版图,并且做出重要军事调整,他将国迁到郐,改名叫新郑,将荥阳城改名为京城,在制邑这个地方建了一个关卡。

这种部署使得郑国在国防实力上大大提高,显示出非凡的战略眼光。

郑武公的另一优势是在周朝担任卿士,有辅政之权。到了周平王十三年,卫武公姬和去世,郑武公掘突独掌朝政。

应该说郑武公掘突是郑国崛起的重要人物,但真正让郑国达到巅峰的是他的儿子寤生。

郑武公掘突在奉迎周平王的事件中立了大功,申侯觉得掘突英明果勇,将自己的另一个女儿嫁给了掘突,这个女子就是姜氏。

申侯这个人确实是一个非常有眼光的人,在选女婿这件事上他有着非同一般的前瞻性,他的长女嫁给了周天子成了王后,如今是太后。这时,他又看中掘突的前途不可限量,于是将小女儿嫁给他。

姜氏嫁给掘突后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叫寤生,次子叫段。

此人是中国历史上隐忍时间最长的君主,忍了20年,超勾践、康熙

寤生这个名字非常奇怪,在古代对这个名字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说难产,另一种说法是睡梦中生下的,把姜氏给吓到了。

无论如何,生这个孩子对于姜氏是一种非常不愉快的经历,所以,姜氏很不喜欢寤生,她宠爱的是次子段。段长得很帅,而且身强体壮,武艺高强。

这一点让人想不通,做父母的有所偏爱是可以理解的,但姜氏这样的,少有。

姜氏对寤生简直是到了讨厌的程度。她向自己的丈夫郑武公掘突要求废掉寤生的世子之位,改立段。

在古代废嫡立庶、废长立幼都是违反礼法的。这背后隐藏着一套大的逻辑。往小里说,这是一个家庭的礼仪尊卑,往大里说,就是国家的秩序和运行法则。庶要服从于嫡,幼要服从于长,小宗要服从于大宗,诸侯要服从于天子,这一切都形成了隐藏的秩序。正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君臣父子是必须遵从的社会规则。如果允许儿子忤逆老子,也就是变向允许臣子违背天子,那么天下就会大乱。

周幽王就是因为废嫡立庶,引发了西周的灭亡。郑武公亲历其事,深知这么做的危害。

郑武公断然说:长幼有序,不能改变,而且寤生没有犯错,怎么能废?

为了防止国家出现变乱,郑武公将小儿子段封在共城,这是个小城,相信段翻不起什么大浪来。

郑武公安排好了两个儿子之后撒手去世,郑国在他的手上以最平稳的方式进行着过渡交接。

寤生继承了父亲的爵位,他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郑庄公。

儿子当了国君,母亲很不爽。

姜氏对郑庄公说:你继承了父亲的地位,有几百里土地可以享用,你弟弟却只有小小一个共城,你做哥哥的于心何忍啊?

郑庄公说:母亲大人,我听您的。

姜氏说:你把制邑封给段吧!

郑庄公说:制邑地形险要,关系到国防大业,先王有令不许分封,母亲还是选其他地方吧?

姜氏说:那行,就封给他京城吧!

郑庄公听了之后默不作声。在他的心里,只要不关系到国家安危,封在原来的共城也好,换到其他的地方也好,没什么区别。但他没有想到,姜氏专挑那些要害城市。

要知道,论城池大小和城墙高度,京城可以说是郑国排名第一的大城,甚至超过了国都新郑。将这种严重超越规制的城池分封出去,会酿成祸乱。

姜氏的请求是居心叵测的。

郑庄公沉默了,作为一个英明的君主,他当然知道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所以,他用沉默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姜氏大怒,说:要是这样也不肯,你直接把他赶到其他国家去吧,让他去找份工作养家糊口!

看到母亲发怒,郑庄公连说“不敢”,唯唯诺诺。

姜氏成功了,凭借着精彩的表演,他为共叔段要到了京城这个封地。

郑国正卿祭足反对:天无二日,民无二君,京城城高墙厚,地大人多,共叔段是夫人的爱子,要是封到这个地方去,百姓以为我们郑国有两位国君,恐怕后患无穷啊!

祭足的看法极为深刻,得到了郑庄公的认可。

但郑庄公却说:母亲命令,我怎敢违背?

于是,共叔段被改封到了京城,大家都称他是“京城太叔”。

太叔段在临走之前去见了他的母亲姜氏,姜氏说:你哥哥对你太差了,我再三相求他才勉强把你封到京城,心里肯定很不情愿。你到京城后,要整顿军备,积极做好准备。将来我给你做内应,一旦有时机可乘,我们里应外合,你就能夺取国君之位了。你取代寤生,我这辈子就死而无憾了!

帮小儿子搞死大儿子,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女人。姜氏可以说是坑儿鼻祖了。

太叔段到封地之后做了几件事,第一件事是把郑国西面和北面的赋税、兵力全部收归己用,第二件事是以打猎为名,训练士兵,并且扩充兵力,第三件事是偷袭占领了鄢和廪延二城。

经过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发展,太叔段几乎控制了郑国的半壁江山。郑国俨然成了内部分裂的局面。

这种情况是郑庄公长期以来有意纵然而酿成的结果。太叔段也是在不断的试探中变得越来越胆大了。当初,他将西、北两边的财赋兵力都收归己有,就是想看看哥哥的反应。结果,郑庄公无动于衷。太叔段从这件事看出了哥哥的软弱,于是变本加厉。

后来,鄢和廪延二城的官员被太叔段攻占城池赶了出来,他们到国都新郑来向郑庄公报告。

郑庄公也只是笑笑不说话。

郑庄公的软弱行为激起了大臣的愤慨,第一个跳出来的是上卿公子吕。

公子吕说:太叔段仗着母后宠爱,又有京城的险要,日夜练兵,他将来必然要篡位,主公你给我一只偏师,我直接杀去京城,把段这小子给绑回来,以绝后患!

郑庄公说出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他还没有作乱,怎么能杀他?

言外之意是,只有坐实了他的反状,才能动手。

从继位开始,郑庄公寤生就一直处于一种绵软无力的状态,他几乎被看成了软弱无能之君。直到这句话,才隐隐约约显示出了此人的手腕和力量。

可惜,很少有人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公子吕完全没有感受到郑庄公那种潜龙在渊的威慑力,他愤愤不平地继续劝说郑庄公要早日除去大患,可惜庄公根本就当耳旁风。

郑庄公还在隐忍,他还在等待一个与自己心意相通的人,与自己共同创造伟业。

这个人就是祭足。在公子吕还满腔愤怒的时候,祭足冷眼旁观,已经看透了郑庄公的内心。

祭足私下里对公子吕说:主公的才智不可限量,他不可能坐视太叔的壮大,只不过大庭广众之下,不方便说破,你试试看私下里去找他。

果然,这一去,郑庄公如同换了一个人。从前的他总是微微一笑,没有主见,此时的他面色凝重,睿智深沉。

郑庄公说:我筹划已久。段虽然做了不少胡作非为的事,但还没有谋逆。我现在要是诛杀他,姜氏肯定从中阻挠,到时候不仅没有足够的理由杀他,而且还让外人胡乱议论,这样一来,我反而成了对母亲不孝,对兄弟不友善的人。所以,我放任不管,等他真正造反的时候,再抓到他确凿的罪证,那个时候姜氏和国人都无话可说。

公子吕欣喜万分,佩服万分。他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眼前的这位主公是如此英明神武,这份隐忍、韬晦,是自己所不能企及的。

从前,不知道主公的志向,他一身才华无处施展,而今,君臣之间心意相通,公子吕可以大显身手。

公子吕说:日复一日,只怕太叔段的势力越来越大,将来更难铲除,主公应该设法诱使他早日发动叛变。

郑庄公问:你有什么计策?

此人是中国历史上隐忍时间最长的君主,忍了20年,超勾践、康熙

公子吕说:主公已经很久都没有入朝了,无非就是为了防范太叔。现在可以宣称去洛邑朝见天子,太叔以为国都空虚,一定会发兵偷袭。我事先埋伏一支兵马,只要太叔出了京城,我先端了他的老巢。那时候主公你的兵马再杀回来,太叔腹背受敌,岂有不败之理?

郑庄公大喜,予以采纳。

第二天,郑庄公就大张旗鼓地宣布要入朝面君。

姜氏喜出望外:我儿子要当国君了!

可笑!你儿子本来就是国君,你闹的哪一出?

姜氏写了一封信,派人送给太叔段,约定日期,偷袭国都。

很不幸的是,她的一举一动早已在郑庄公的掌握之中,送信的人被郑庄公抓住,信也被搜出来。

老谋深算的郑庄公看完信后,重新封好,仍然按照姜氏的要求送给太叔段。但送信的人换成了自己的,姜氏的信使已经去河里喂鱼。

太叔段得到姜氏的信欣喜若狂,马上回信,约定接应日期和接应的方法。

郑庄公得到信后,说:罪证在此,看她还怎么保护?

为了不落人口实,郑庄公的心机可谓深沉。

一切都已经在计划之中,只等着鱼儿上钩了。

郑庄公率领人马浩浩荡荡朝着洛邑而去,但刚出新郑不远就开始调转方向,悄悄向廪延进发。

公子吕那里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派人扮成商人,偷偷潜伏进京城,作为内应,自己则亲自率领大军埋伏在城外,随时准备攻城。

太叔段这里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划着夺权政变的好戏。除了自己的直属部队,太叔段唯恐兵力不足,还派儿子公孙滑(公族的儿子就是公子,公族的孙子就是公孙,如果按照现在的方式去称呼他,此人应该叫姬滑或郑滑)去卫国借兵。

一切准备就绪,太叔段宣布:郑伯命我去新郑监国,于是大起军队,名正言顺地向国都进军。

只要进了新郑,太叔段就会成为郑国的新君主。这件事很简单,用自己的人控制住国都,不让郑庄公回国就行了,之后再派人追杀就能一劳永逸。

太叔段怀着激动的心情正走向人生巅峰,他正在无限接近国君之位。

仅仅两天后,噩耗传来:京城被公子吕攻陷了。

原来,太叔段出城后,京城空虚。公子吕的内应放火开门,公子吕一举控制了京城。

此时,太叔段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继续进军夺取国都,第二种是回救京城。不过,在狡猾深沉的郑庄公面前,他所有的把戏都不会成功。

国都已经做好准备怎么可能攻克?经过权衡,太叔段决定回救京城。

只要抢回京城,凭借自己多年的经营,还是可以和哥哥抗衡的。

不过,这种可能性只有万分之一都不到。

郑庄公和公子吕制定了非常完善的计划。公子吕进京城后,立刻出榜安民,稳定人心,将郑庄公的仁孝友善和太叔段的忘恩负义公之于众。这一举动立刻使得全城的人心稳稳掌握在郑庄公手中。

太叔段的军队回来时,京城已经在公子吕的安排下进入防御状态。

此城号称郑国第一大城,急切之下怎能攻克?

公子吕一面防守,一面加紧心理攻势,他让城中民众写信给外面的士兵,称赞郑庄公的仁德,数落太叔段的不仁不义。

太叔段的士兵们接到城里家人的来信,军心产生动摇,一哄而散,大军居然只剩下原来的一半都不到。

太叔段大惊失色,他自知不仅难以攻城成功,而且有全军瓦解的危险,当机立断率军向鄢城的方向而去。

太叔段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去鄢城招募士兵。

他不可能成功。

如同布下了天罗地网一般,郑庄公幕后操纵,将弟弟段的所有去向都设计在内。此时,他已经率领大军在鄢城等待弟弟自投罗网了。

太叔段根本不敢和郑庄公交战,又急急如丧家之犬般逃去共城——这个他最初的封地。

这一次,他进城了。郑庄公没有拦住他。

但也许,郑庄公是有意为之,他要告诉世人:这才是你真正的归宿!

太叔段进共城后,立刻紧闭城门,作出坚决防守的态势。

可是,一切都为时已晚。

此人是中国历史上隐忍时间最长的君主,忍了20年,超勾践、康熙

郑庄公和公子吕两路大军围攻共城,很快就攻破城池。太叔段自刎而死。

郑庄公看到弟弟已死,失声痛哭,说:痴儿何至于此!

这件事在历史上被称之为“共叔段之乱”,《左传》称之为“郑伯克段于鄢”。

传统的观点认为郑庄公是奸诈狡猾、不仁不义、卑鄙无耻的。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观点也发生变化。在我看来,郑庄公无愧于一代雄主的所作所为。段的不仁不义在先,寤生只不过自卫反击而已。政治斗争就是以性命相搏,根本就无亲情可言,自古都是这样。如果段夺位成功,能饶得过哥哥吗?

用亲情的因素去探讨政治斗争,容易陷入肤浅。或许,准确地说,郑庄公政治上是正确的,只不过情感上令人难以接受罢了。这种矛盾同样出现在很多历史人物身上,就比如说曹操挟天子长久以来都被批判为奸雄,但当下已经得到公正的评价。再比如汉高祖刘邦称帝之后杀异姓诸侯王,被认为是过河拆桥、兔死狗烹的行为,在现在看来,却是维护王朝统一和长治久安的必然之举。这些历史英杰们无一例外地都选择了看似冷血无情却政治正确的做法。

太叔段在政治上显然并不是最出色的人才。他苦心经营了二十多年,手下的军民居然毫无凝聚力,被郑庄公、公子吕轻易就瓦解了。这体现出了他在政治才能上的低劣。在当时那种国君至上的人心观念之下,要想真正掌握民心和军心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太叔段只不过从形式上掌管了郑国的半壁江山,却不能真正收为己用。这种表面上的掌控,到了关键时刻就是军心哗变的薄弱环节。

匈奴历史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人物冒顿单于,他有过与太叔段极为相似的经历。他的父亲头曼单于不喜欢他。冒顿暗中策划如何取代他的父亲。当时他的手下有一万人,但他深知这些人根本不能完全服从于他。于是他采用了自己独特的训练方法。他给手下人下令:我把箭指着哪里,你们就射哪里,谁不射就斩首。

冒顿首先把目标对准飞禽走兽,有一部分人没有立刻就射,冒顿毫不留情,全部杀掉。过了一段时间,冒顿把箭指向自己最爱的马,有一部分人犹豫了。冒顿大怒,把犹豫的人全杀光。又过了一段时间,冒顿把箭对着自己的妻子,还有一部分人犹豫不决。冒顿继续杀人以维持纪律。通过这一连串的训练,他手下的士兵养成了唯命是从的习惯,只要他指向哪里,就立刻射击,不管是谁。冒顿认为他的军队已堪大用,终于,在一次打猎的时候,他把箭对准了他的父亲头曼单于。他手下的骑兵万箭齐发,毫不犹豫,将头曼单于当场射杀。从此冒顿成为匈奴帝国第一无二的统治者。

以上的案例,可以看出要想完成难度较高的反叛,是需要非同一般的政治能力的,需要拥有像冒顿这样的心机和毒辣,需要他这样的治军之才和统驭之术。而太叔段的政治能力太平庸了,他不是郑庄公寤生的对手,他的失败在所难免。

而郑庄公的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个人素质就很高超,初期的隐忍、后期的狠辣果决、运筹帷幄,这些都说明郑庄公是当时甚至是中国历史上都首屈一指的政治家。

不过,也有一点也令我困惑许久。郑庄公的隐忍时间太长了,长达二十多年,我很费解。历史上的隐忍之君不少,越王勾践算是隐忍的楷模了,他隐忍了十年,他的身上还产生一个成语“卧薪尝胆”;北周的宇文邕历史上功业赫赫,但是亲政之前隐忍了十二年,逆来顺受,等宇文护彻底放松戒备,才在一个恰当的时机把他杀死;清圣祖康熙被权臣把持朝政,隐忍八年,才铲除掉鳌拜。

郑庄公呢?一忍就是二十多年,时间远远长于以上三人。这一点很不合理。勾践的状况是很惨的,因为在战争中无法与吴国抗衡,所以他隐忍是迫不得已,宇文邕和康熙差不多,整个朝政都被把持了,自己孤家寡人实际被架空,所以他们都必须隐忍。他们三人如果不隐忍那么将有生命危险。但郑庄公显然并不处于那么恶劣的斗争环境。从后来公子吕轻松将京城人心和军心瓦解就能看出,郑庄公在国内从始至终都占据着绝对优势,他并没有隐忍的必要。

按照郑庄公自己的解释,是为了养成弟弟的恶行,抓到他的罪证,不落人话柄。但仅仅为了这一点,就隐忍不发二十多年,这真的值得吗?这期间,太叔段几乎掌控了半个郑国,这对于国家的安危来说,真的合适吗?

在史书《左传》中也好,《东周列国志》中也好,对于郑庄公寤生在隐忍的这二十多年中到底在做什么都只字未提。我们无从知晓当时的郑庄公在想些什么。

最合理的解释或许是,他又是另一个“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案例吧。因为他的前半生默默无闻,而后半生却叱咤风云,纵横无敌。或许,在他的前半生中,他真的屈服于母亲的淫威之下不能反抗,或者不愿意反抗。

在铲除了共叔段之乱后,郑庄公寤生一发不可收拾,他即将在东周这个大的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无人能挡,天下无敌。

《读起来最省力的东周列国志》006共叔段之乱

轻松看名著,刘弘文为您通俗解读《东周列国志》,欢迎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