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鐵路的歷史記憶

哈爾濱是一個因修建鐵路而形成的近代城市,雖然僅有100年的歷史,但是由於具有特殊的歷史,而形成了哈爾濱所特有的文化,就是中西文化、多民族文化的匯合。使其具有了獨特的浪漫的建築,迷人的冰雪以及人文景觀、生活習慣。

據考證,“哈爾濱”源於女真語“哈爾溫”,意為“天鵝”。金代起,人們就在哈爾濱這塊肥土沃野中繁衍,到清朝中葉後,逐漸形成一個依江傍水的村落。甲午戰爭後,沙皇俄國藉機向遠東擴張,迫使清朝簽訂了《中俄密約》取得了在中國東北的築路權,開始修建中東鐵路。中東鐵路西起滿州里,東抵綏芬河,在哈爾濱向南直達大連,總長度2135公里,1897年8月27日,開工典禮在中俄邊境的三岔口(我國境內,現屬於黑龍江省東寧縣)舉行。1903年中東鐵路全線通車。形成一個縱橫東北的丁字型鐵路。這條鐵路的修建,改變了哈爾濱的命運。尤其是30年代起,曾有30多個國家的僑民在這裡工作生活,有16個國家在哈爾濱設立總領事館、領事館和代表處。這裡面既有帝國主義的文化侵略,也有各國人民之間的文化交流,形成了當時哈爾濱獨特的人文景觀。不僅僅表現在衣食住行方面,更多的則是融入了當地的習俗之中而傳承下來。譬如蜚聲中外被稱為勇敢者運動的哈爾濱冬泳,其源起即是俄僑巴斯特教派的洗禮方式。再如教堂婚禮,當年時髦的華人也追逐其列。建築是一個城市歷史最直接的見證,百年哈爾濱凝聚了人類歷史幾個甚至十幾個世紀城市建築文化精華。

這是1903年建成的原哈爾濱火車站,成為這座城市一處建築的經典,1959年拆毀。

哈爾濱鐵路的歷史記憶

哈爾濱鐵路的歷史記憶

哈爾濱鐵路的歷史記憶

哈爾濱鐵路的歷史記憶

哈爾濱鐵路的歷史記憶

位於哈爾濱市道里區和南崗區交界處的霽虹橋。始建於1904年,原來只是一座木製結構,後1926年由俄羅斯人符·阿·巴利主持設計修建成鋼筋混凝土結構橋。所以取名為“霽虹橋”,是當時的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劉哲老先生取義於《藤王閣序》中“虹銷雨霽”語句。該橋是一座典型的俄國式橋樑建築。橋面呈弓型,中高而兩端低,全長40米,橋面寬可並行4輛大卡車,分車行道、人行道。正橋的兩端,有對稱的塔式建築。塔座為長方形,四周各有24個花環狀裝飾浮雕,其上各築有兩個較小的橋燈塔,橋頭間帶圖案的鐵欄相聯結,整個橋樑顯得雄偉壯觀,是哈爾濱市具有代表性的建築物。

哈爾濱鐵路的歷史記憶

80年代的哈爾濱火車站,當時是哈爾濱十大怪之一:“火車站兩頭蓋”,在兩端建起候車室後,連續十多年中間沒有主樓。 為了迎接西哈努克親王,才在兩個候車室中間建了個牌樓。後來加蓋的主樓因為沒有統一的設計理念,非常不理想,至今仍在論證如何改造。很多人晚上在哈爾濱站前廣場找不到過街的通道。哈爾濱規劃部門幾十年都設計不出哈爾濱站前的合理交通,弱智到了極點。

哈爾濱鐵路的歷史記憶

50-70年代哈爾濱站前的有軌電車,一張車票三分-五分錢。

哈爾濱鐵路的歷史記憶

位於哈爾濱市南崗區西大直街51號的中東鐵路管理局辦公大樓舊址,當時是哈爾濱最大的一棟公共建築,屬新藝術磚石混合結構建築的典範。建築面積2.33萬平方米。建於1902年,1906年重修,為俄羅斯新藝術建築風格。由6棟相對獨立的樓房,通過過街樓組成"日"字形群體。正樓3層,配樓2層,牆面用不規則的青石板飾面,工藝精湛。樓前有寬闊的廣場。1924年中蘇建立外交關係,中東鐵路由中蘇兩國共同經營管理。1946年東北民主聯軍接管哈爾濱後,在這裡成立了哈爾濱鐵路局。

哈爾濱鐵路的歷史記憶

哈爾濱鐵路的歷史記憶

第一鬆花江大橋,現在的濱州線(哈爾濱-滿州里)鐵路橋。1900年5月16日動工。1901年11月2日通車。

哈爾濱鐵路的歷史記憶

哈爾濱鐵路江上俱樂部。依江傍水起樓臺的原中東鐵路遊艇俱樂部,是松花江畔風景線中最亮麗的景觀。

哈爾濱鐵路的歷史記憶

哈爾濱鐵路的歷史記憶

這是曾位於南崗中心廣場(今博物館廣場)正中央的聖.尼古拉教堂,中國人稱為喇嘛臺。是哈爾濱最負盛名的東正教堂之一,亦稱中央寺院。教堂的設計方案,在俄國首都聖彼得堡完成,經沙皇尼古拉二世批准修建,以沙皇的名字命名,故名“聖·尼古拉”。教堂於1899年10月13日舉行奠基儀式,1900年春動工,7月間義和團圍攻哈爾濱,工程暫停,至1900年12月竣工,歷時1年。 1966年8月23日深夜,這座曾作為哈爾濱異域文化重要象徵的全木質教堂被紅衛兵拆了。

哈爾濱鐵路的歷史記憶

哈爾濱鐵路的歷史記憶

這是原莫斯科商場(今黑龍江省博物館)

哈爾濱鐵路的歷史記憶

秋林公司

哈爾濱鐵路的歷史記憶

聖索菲亞教堂位於哈爾濱市內,是遠東地區最大的東正教堂,通高53.35米,佔地面積721平方米,是拜占庭式建築的典型代表。1996年11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6月,聖索菲亞教堂修復並更名為哈爾濱市建築藝術館。巍峨壯美的聖索菲亞教堂,構成了哈爾濱獨具異國情調的人文景觀和城市風情,同時,它又是沙俄入侵東北的歷史見證和研究哈爾濱市近代歷史的重要珍跡。

哈爾濱鐵路的歷史記憶

哈爾濱鐵路的歷史記憶

哈爾濱鐵路的歷史記憶

原中東鐵路俱樂部,現在是哈爾濱鐵路局文化宮舞廳。建於1911年,是博採眾長的折衷主義風格的建築;劇場內裝飾華麗考究,體現了巴洛克建築風格。1956年,周恩來總理在這裡主持了中東鐵路接收儀式。

哈爾濱鐵路的歷史記憶

解放後修建的全國第一個兒童公園,兒童火車從司機到列車員都由小學生擔任。這是兒童鐵路的莫斯科站,留下當年深深的歷史印記,文革初期拆除改建為哈爾濱站。

哈爾濱鐵路的歷史記憶

五、六十年代的兒童小火車

哈爾濱鐵路的歷史記憶

哈爾濱鐵路的歷史記憶

七十年代的兒童小火車

哈爾濱鐵路的歷史記憶

兒童鐵路北京站

哈爾濱鐵路的歷史記憶

1946年,哈爾濱機務段的工人們克服重重困難,用27個晝夜修復了一臺1941年製造於大連沙河口工廠,型號為ㄇㄎ1-304號,千瘡百孔,破爛不堪的報廢蒸汽機車。這臺機車及煤水車總重155.42噸,車軸排列為1—4—1式,動輪直徑1500毫米。構造速度80公里/小時。為了紀念工人階級創造的這一不平凡的業績,1946年10月,東北鐵路總局逐級上報至中共中央東北局,經陳雲同志批准,10月30日,“毛澤東號”機車在哈爾濱機務段正式命名。同時命名的還有“朱德號”機車。“毛澤東號”機車是全國第一個,也是迄今為止唯一的一個以“毛澤東”的名字命名的機車和集體。解放戰爭期間,“毛澤東號”機車承擔著運送部隊和戰爭物資的任務。當時有一句響亮的口號:“解放軍打到哪裡,鐵路修到哪裡,‘毛澤東號’就開到哪裡。”從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到平津戰役,“毛澤東號”的英雄們冒著槍林彈雨,一次次地圓滿完成任務。1949年,這臺在解放戰爭中立過汗馬功勞的模範機車,來到了北京,留在豐臺機務段,編入北京鐵路分局的機車序列。

哈爾濱鐵路的歷史記憶

哈爾濱鐵路的歷史記憶

哈爾濱鐵路的歷史記憶

在修復毛澤東號同時,哈爾濱機務段工人又將一臺1941年製造於大連沙河口工廠的ㄇㄎ1-1083號舊蒸汽機車修復,同年10月,機車被命名為“朱德號”,重新改名編號為解放型蒸汽機車。 以後一直隸屬於哈爾濱機務段。

哈爾濱鐵路的歷史記憶

1947年5月,“朱德號”機車更換為1942年日本製造的MA1型1191號蒸汽機車,1977年11月退役。60年中“朱德號”機車經歷了三次換代四次換型。

哈爾濱鐵路的歷史記憶

哈爾濱鐵路的歷史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