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铁路的历史记忆

哈尔滨是一个因修建铁路而形成的近代城市,虽然仅有100年的历史,但是由于具有特殊的历史,而形成了哈尔滨所特有的文化,就是中西文化、多民族文化的汇合。使其具有了独特的浪漫的建筑,迷人的冰雪以及人文景观、生活习惯。

据考证,“哈尔滨”源于女真语“哈尔温”,意为“天鹅”。金代起,人们就在哈尔滨这块肥土沃野中繁衍,到清朝中叶后,逐渐形成一个依江傍水的村落。甲午战争后,沙皇俄国借机向远东扩张,迫使清朝签订了《中俄密约》取得了在中国东北的筑路权,开始修建中东铁路。中东铁路西起满州里,东抵绥芬河,在哈尔滨向南直达大连,总长度2135公里,1897年8月27日,开工典礼在中俄边境的三岔口(我国境内,现属于黑龙江省东宁县)举行。1903年中东铁路全线通车。形成一个纵横东北的丁字型铁路。这条铁路的修建,改变了哈尔滨的命运。尤其是30年代起,曾有30多个国家的侨民在这里工作生活,有16个国家在哈尔滨设立总领事馆、领事馆和代表处。这里面既有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也有各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形成了当时哈尔滨独特的人文景观。不仅仅表现在衣食住行方面,更多的则是融入了当地的习俗之中而传承下来。譬如蜚声中外被称为勇敢者运动的哈尔滨冬泳,其源起即是俄侨巴斯特教派的洗礼方式。再如教堂婚礼,当年时髦的华人也追逐其列。建筑是一个城市历史最直接的见证,百年哈尔滨凝聚了人类历史几个甚至十几个世纪城市建筑文化精华。

这是1903年建成的原哈尔滨火车站,成为这座城市一处建筑的经典,1959年拆毁。

哈尔滨铁路的历史记忆

哈尔滨铁路的历史记忆

哈尔滨铁路的历史记忆

哈尔滨铁路的历史记忆

哈尔滨铁路的历史记忆

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和南岗区交界处的霁虹桥。始建于1904年,原来只是一座木制结构,后1926年由俄罗斯人符·阿·巴利主持设计修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桥。所以取名为“霁虹桥”,是当时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刘哲老先生取义于《藤王阁序》中“虹销雨霁”语句。该桥是一座典型的俄国式桥梁建筑。桥面呈弓型,中高而两端低,全长40米,桥面宽可并行4辆大卡车,分车行道、人行道。正桥的两端,有对称的塔式建筑。塔座为长方形,四周各有24个花环状装饰浮雕,其上各筑有两个较小的桥灯塔,桥头间带图案的铁栏相联结,整个桥梁显得雄伟壮观,是哈尔滨市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

哈尔滨铁路的历史记忆

80年代的哈尔滨火车站,当时是哈尔滨十大怪之一:“火车站两头盖”,在两端建起候车室后,连续十多年中间没有主楼。 为了迎接西哈努克亲王,才在两个候车室中间建了个牌楼。后来加盖的主楼因为没有统一的设计理念,非常不理想,至今仍在论证如何改造。很多人晚上在哈尔滨站前广场找不到过街的通道。哈尔滨规划部门几十年都设计不出哈尔滨站前的合理交通,弱智到了极点。

哈尔滨铁路的历史记忆

50-70年代哈尔滨站前的有轨电车,一张车票三分-五分钱。

哈尔滨铁路的历史记忆

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西大直街51号的中东铁路管理局办公大楼旧址,当时是哈尔滨最大的一栋公共建筑,属新艺术砖石混合结构建筑的典范。建筑面积2.33万平方米。建于1902年,1906年重修,为俄罗斯新艺术建筑风格。由6栋相对独立的楼房,通过过街楼组成"日"字形群体。正楼3层,配楼2层,墙面用不规则的青石板饰面,工艺精湛。楼前有宽阔的广场。1924年中苏建立外交关系,中东铁路由中苏两国共同经营管理。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接管哈尔滨后,在这里成立了哈尔滨铁路局。

哈尔滨铁路的历史记忆

哈尔滨铁路的历史记忆

第一松花江大桥,现在的滨州线(哈尔滨-满州里)铁路桥。1900年5月16日动工。1901年11月2日通车。

哈尔滨铁路的历史记忆

哈尔滨铁路江上俱乐部。依江傍水起楼台的原中东铁路游艇俱乐部,是松花江畔风景线中最亮丽的景观。

哈尔滨铁路的历史记忆

哈尔滨铁路的历史记忆

这是曾位于南岗中心广场(今博物馆广场)正中央的圣.尼古拉教堂,中国人称为喇嘛台。是哈尔滨最负盛名的东正教堂之一,亦称中央寺院。教堂的设计方案,在俄国首都圣彼得堡完成,经沙皇尼古拉二世批准修建,以沙皇的名字命名,故名“圣·尼古拉”。教堂于1899年10月13日举行奠基仪式,1900年春动工,7月间义和团围攻哈尔滨,工程暂停,至1900年12月竣工,历时1年。 1966年8月23日深夜,这座曾作为哈尔滨异域文化重要象征的全木质教堂被红卫兵拆了。

哈尔滨铁路的历史记忆

哈尔滨铁路的历史记忆

这是原莫斯科商场(今黑龙江省博物馆)

哈尔滨铁路的历史记忆

秋林公司

哈尔滨铁路的历史记忆

圣索菲亚教堂位于哈尔滨市内,是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通高53.35米,占地面积721平方米,是拜占庭式建筑的典型代表。1996年11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6月,圣索菲亚教堂修复并更名为哈尔滨市建筑艺术馆。巍峨壮美的圣索菲亚教堂,构成了哈尔滨独具异国情调的人文景观和城市风情,同时,它又是沙俄入侵东北的历史见证和研究哈尔滨市近代历史的重要珍迹。

哈尔滨铁路的历史记忆

哈尔滨铁路的历史记忆

哈尔滨铁路的历史记忆

原中东铁路俱乐部,现在是哈尔滨铁路局文化宫舞厅。建于1911年,是博采众长的折衷主义风格的建筑;剧场内装饰华丽考究,体现了巴洛克建筑风格。1956年,周恩来总理在这里主持了中东铁路接收仪式。

哈尔滨铁路的历史记忆

解放后修建的全国第一个儿童公园,儿童火车从司机到列车员都由小学生担任。这是儿童铁路的莫斯科站,留下当年深深的历史印记,文革初期拆除改建为哈尔滨站。

哈尔滨铁路的历史记忆

五、六十年代的儿童小火车

哈尔滨铁路的历史记忆

哈尔滨铁路的历史记忆

七十年代的儿童小火车

哈尔滨铁路的历史记忆

儿童铁路北京站

哈尔滨铁路的历史记忆

1946年,哈尔滨机务段的工人们克服重重困难,用27个昼夜修复了一台1941年制造于大连沙河口工厂,型号为ㄇㄎ1-304号,千疮百孔,破烂不堪的报废蒸汽机车。这台机车及煤水车总重155.42吨,车轴排列为1—4—1式,动轮直径1500毫米。构造速度80公里/小时。为了纪念工人阶级创造的这一不平凡的业绩,1946年10月,东北铁路总局逐级上报至中共中央东北局,经陈云同志批准,10月30日,“毛泽东号”机车在哈尔滨机务段正式命名。同时命名的还有“朱德号”机车。“毛泽东号”机车是全国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个以“毛泽东”的名字命名的机车和集体。解放战争期间,“毛泽东号”机车承担着运送部队和战争物资的任务。当时有一句响亮的口号:“解放军打到哪里,铁路修到哪里,‘毛泽东号’就开到哪里。”从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到平津战役,“毛泽东号”的英雄们冒着枪林弹雨,一次次地圆满完成任务。1949年,这台在解放战争中立过汗马功劳的模范机车,来到了北京,留在丰台机务段,编入北京铁路分局的机车序列。

哈尔滨铁路的历史记忆

哈尔滨铁路的历史记忆

哈尔滨铁路的历史记忆

在修复毛泽东号同时,哈尔滨机务段工人又将一台1941年制造于大连沙河口工厂的ㄇㄎ1-1083号旧蒸汽机车修复,同年10月,机车被命名为“朱德号”,重新改名编号为解放型蒸汽机车。 以后一直隶属于哈尔滨机务段。

哈尔滨铁路的历史记忆

1947年5月,“朱德号”机车更换为1942年日本制造的MA1型1191号蒸汽机车,1977年11月退役。60年中“朱德号”机车经历了三次换代四次换型。

哈尔滨铁路的历史记忆

哈尔滨铁路的历史记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