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表明:新高考選科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隨著新高考改革的逐步落地,新高考選科問題受到學校、家長和學生的高度關注。

關於新高考選科除了需要考慮學生自身的學科特長、興趣愛好,家長一般還會關注不同的選科組合,在不同的賦分政策下對孩子高考成績的影響等。除此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一個維度,就是需要滿足大學對選科的要求。

關於這一點,以浙江省選科數據為例,由於大部分的選科組合,能夠覆蓋的可以報考的專業比率都高達90%以上,最小覆蓋比率的組合“地理+思想政治+歷史”,專業可選比率也有67.06%。如表1所示。似乎只要避開特別有侷限的選科組合,怎麼選都可以滿足大部分專業的選科要求。

高考圈專業分析師用數據告訴你,事實並非如此。(點擊查看大圖)

1、數據分析

大數據表明:新高考選科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表1:浙江省不同選科組合可選擇專業比率

表1顯示的是不同選科組合可報考專業的覆蓋率。再考慮到與這些專業對應的大學,以及大學所在地區、大學是否985、211、雙一流等限定條件,形成表2的數據。以浙江省為例:

大數據表明:新高考選科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表2

以浙江省為例:某考生,如果理想學校是位於北京的985院校,即便普遍認為專業覆蓋率較高的“物理+化學+地理”組合,此時的可選專業覆蓋率僅有0.69%,在不限定學校和就讀地域情況下,這一數字為98.58%,可選專業數從不設限定條件的24501個下降為172個,可選院校從921所下降為9所。

同樣的篩選條件,即浙江考生,希望就讀985的在京院校,“生物+歷史+政治”選科組合的專業覆蓋率從78.89%下降為0.45%,專業可選數目從不設置限定條件的19607個,下降為111個,可選大學數據也從899所變為8所。

可能您會想,我不一定只選擇985院校。當然,上面只是分析了增加學校屬性和地域限制的情況。然而,在真正志願填報的時候,限定情況遠不止這兩個限定條件,除了會有對大學屬性、所在地域的考慮,還要考慮所報專業是否屬於學校核心專業、大學的辦學層次、單科成績、身體條件限制等情況。如果把這些在最終志願填報時不可避免的限定條件都加上的話,留給學生和家長的可選餘地將更加有限。

深度解析:由於在剛進入高中時,很多家長和學生無法確定未來可能會選擇就讀的大學專業,同時認為隨便一種選科組合都可以覆蓋接近90%的可選專業,在選科階段會把注意力重點放在如何組合能在賦分政策下更有競爭力,因此有的家長不惜讓學生放棄競爭比較大的物理學科,尋找各種便於在賦分策略中勝的選科組合。但是經過上面的數據分析不難發現,忽視與未來就讀專業對接的隨隨便便的選擇,可能會造成最終“高分低就”的現象:即便考取了高分,由於自己的選科侷限,可選擇的優質大學或專業卻少之又少。

2、高考選科需要重點考慮的兩個維度

一是學生個人興趣愛好和學科特長,這是選科的主要依據。如果在高中的最初階段還無法充分顯露個人的學科特長的話,需要藉助霍蘭德模型和MBTI測試等測評工具,幫助實現對自身的認知與探索。

二是確定未來自己可能就讀的專業大類,使自己的選科精準匹配專業的選科要求。通過上面的數據分析相信很多家長明白提前確定未來報考專業大類的重要性。高中初始階段,對於這一點很多家長和學生都感覺比較茫然和難以完成。事實上,按照由職業認知到行業認知,由行業認知到專業對照的思路,是完全能夠完成對專業大類的確定的。當然期間需要了解眾多大學和專業的知識。如果興趣能力探索屬於內部探索的話,由職業而行業,由行業而專業的過程則是對外的探索過程。這一過程,也往往被概括為職業生涯規劃過程。

3、生涯規劃與高考選科

生涯規劃主要包括職業規劃和學業規劃兩部分內容。上面提到的個人興趣能力測評和職業生涯規劃都屬於職業規劃的部分。學業規劃則包括升學路徑選擇、特殊招生備考策略、志願填報等。

隨著新高考改革的推進,生涯規劃是我們繞不開的坎兒,更是學生和家長有力的工具。越早規劃越能實現精準定位,以及後期的精準備考,使學生能夠努力有目標,備考有方向,最終實現進入理想大學的夢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