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中國建築還和易經有關係

建築是一個民族成長的史詩,穿越漫漫時空,讓我們解讀先祖的足跡。它承載著歷史的重託,將燦爛的傳統文化通過墓穴建築、房屋建築、軍事建築、水利建築和交通建築傳遞和延續,構成一幅幅跨越時代的壯麗畫卷,鐫刻著我們民族的光榮和驕傲。

易經做為中華古老文明的基石,對中國傳統建築的發展進程產生了至關重要的深遠影響,從規劃指導,到結構演算;從藝術造型到內在功能,精典建築無處不浸潤著易經文化的智慧,並閃耀其哲學思想的光芒。

易經文化對中國建築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層面上:一是選址和方位的影響;二是對結構及功能的影響;三是藝術、文化、哲學思想滲透其中,使其成為中華文化的一項重要標誌。

我們以故宮為例,推演易經文化對建築三個層面的影響:

北京故宮,始建於明代永樂年間,其選址依照中國古代星象學(源於易經),北極星位於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對應,其所有的大殿、偏廳名稱全部源於易經,主體建築以南北為中軸線,向東、西兩側展開,整組建築佈局嚴謹、秩序井然、陰陽交織、五行鮮明,是中國傳統建築的經典之作。

主殿建築全部正南北朝向,氣流通暢,光線充足,承重結構以木、石為主,木質材料承擔抗彎、抗拉,節點有機連接,形成殿堂寬敞、活動空間充裕;磚石以承受壓力、間隔為主,總體佈局大多為軸對稱,色調以紅黃為主調,既表現皇家氣派,又不失莊嚴;院落園林佈局別緻典雅,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盡顯其中。

沒想到中國建築還和易經有關係

故宮外圍為防衛建築系統,城牆及護城河、交通系統均按易經最佳方位佈局,東西南北各門稱謂源於易經方位之說,主體功能建築平行排列在主軸線上,東西完全對稱,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主議事大殿均以易經中“和”字為核心,殿名也完全來自易經。

乾清宮、交泰宮、坤寧宮,根據易經,喻意乾清坤定,天下太平。皇帝為乾,皇后為坤,天地交合,福澤天成。

沒想到中國建築還和易經有關係

四川的都江堰也是一個閃耀著易經哲學思想光芒的經典作品,被譽為世界水利文化鼻祖。

都江堰位於岷江由山谷河道進入沖積平原的地方,原岷江上游地勢陡峻的萬山叢中,一到成都平原,坡度減緩,水流速度驟然減慢,大量泥沙隨即沉積下來,淤塞了河道,每年雨季來時,水勢驟漲,排洪不及,氾濫成災;雨量不足時,又時常形成乾旱。

公元前256年,蜀郡守李冰父子在總結前人治水經驗的基礎上,充分運用了易學原理,因勢利導、一分為二,以疏為治,選址於岷江流域地勢變緩之處結點,用石塊砌築成都江魚嘴,將岷江水流一分為二:東為內江,灌溉300萬畝成都平原良田,使之享譽“天府之國”的美稱。西為外江,具有調節水流衝砂排洪之功能,是岷江的主流。

沒想到中國建築還和易經有關係

都江堰是一個防洪、灌溉、航運綜合水利工程,是中華民族乃至全世界治水領域中的典範工程。工程合理地利用了地形地勢,成功地完成對水流的疏導、引導、為人所用,既改變了原有水患狀況,同時對生態系統、水流主向沒有造成大的影響,維繫了區域的生態平衡,尤其對水量、流速、衝擊力的計算更是精準無誤,讓人歎為觀止。

易學理論對運動的描述,對淤積的化解、對動與靜的相對轉換與對立統一,對陰陽相生相剋相伴相成的辯證法則無一不滲入整個工程的策劃、設計和實施之中,使其成為一座中華文化特徵鮮明、造福千秋萬代的中華歷史豐碑。

易經對中國建築的影響是深遠、厚重的。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氣勢恢宏、巍峨簡潔、方正莊重;運籌之道似行雲、如流水,既巧妙、又自然。整個展館南北朝向,東西對稱;銜接自然,過渡自如;主色調喜慶肅穆,以柱為基,以隼交錯相連,由小而大向上升延,可以說將易學理念演繹至極致,被譽為“東方之冠”美稱。

沒想到中國建築還和易經有關係

中國所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築,甚至涵蓋現代建築,無一不秉承:朝向(坐北朝南為最佳)、氣流、近水、方正之基本原則和要素。

一些經典名建築更是充分利用易經文化原理,在星象、地理、五行平衡、太極陰陽、天干地支、12生肖和24節令等元素進行抽象提煉,最終完美表達於整個項目,各個建築群體與地貌及自然環境融為一體,達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創造了無數讓我們引以自豪的不朽佳作。

如俞源星象村、劉伯溫太極村、趙州橋、蘇州園林、孔明奇門遁甲……名山大川、皇城商阜,處處閃耀著易經文化智慧的光芒。

學習易理,悟道自然,在當代文明高速發展的今天,對於我們審視現代建築是否親近自然、維繫生態、順天而行?是否陰陽平衡?是否以人為本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