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丨都說儲能產業前景光明,聽聽專家怎麼說

專訪丨都說儲能產業前景光明,聽聽專家怎麼說

隨著2017年分佈式光伏的大發展,大規模新型儲能的應用前景似乎更加光明,加之《關於促進儲能技術與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發佈,市場對儲能產業更加充滿信心。近日,在第七屆“儲能國際峰會暨展覽會2018”會議間隙,中國能源研究會儲能專委會主任陳海生接受了《中國電力報》記者專訪。在他看來,儲能企業要苦練內功、提高技術,把壽命、規模做上去,把成本降下來、把安全性做好,從政策機制上解決好儲能的價值補償問題,成為能源革命的重要技術支撐。

專訪丨都說儲能產業前景光明,聽聽專家怎麼說

中國電力報:請問過去一年中國儲能市場情況怎麼樣?

陳海生:過去一年,中國的儲能市場增長很快,特別是在用戶側應用發展最快。我們統計,用戶側新增裝機規模佔2017年新投運電化學儲能項目裝機的59%,同時在集中式可再生能源併網以及電力輔助服務領域都有所增長。

促進增長的主要動力有3個方面:第一是分佈式可再生能源快速發展,對儲能是剛需。分佈式可再生能源的間歇性、波動性比較大,如果缺少儲能,影響分佈式系統的穩定性、可靠性。

第二是來自於對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市場預期。隨著可再生能源大規模接入電網,到2017年底,全國可再生能源裝機佔電力總裝機的比重超過36%,局部地區佔比更高,產生大量的棄風、棄光問題,這主要的原因就是可再生能源的間歇性、不穩定性,也就是不可調度性。通過儲能技術手段可以把不可調度的 “垃圾電”變為可調度的“優質電”,同時,時間上也能與用戶負荷需求更匹配,比如把下半夜負荷峰谷時的風能儲存起來白天利用。

第三是峰谷電價差帶來巨大的市場機會。隨著大電網特別是經濟發達地區的負荷峰谷差越來越大,如江蘇、上海、北京、廣東等,峰谷差已經達到60%~80%,負荷最低時只有20%,今年還有極端的情況發生,最大負荷峰谷差甚至達到了90%。儲能能夠提供關鍵的削峰填谷技術支撐,負荷峰谷差拉大,峰谷電價差逐步拉開,這對儲能來說是巨大的市場機會。

綜合來看,儲能的市場需求很強,發展也很快,我這裡說的是大規模儲能,不包括電動汽車上用的動力電池以及手機、筆記本等便攜式電池。

中國電力報:您認為儲能產業比較成熟的商業模式主要有哪些?

陳海生:現在有這麼幾個商業模式比較成熟。

第一,分佈式儲能,這是大家比較認可的,去年也增加得比較快。

第二,輔助調頻服務,主要是輔助火電廠調頻,通過獲得電網獎勵和降低罰款,從而獲得收益。由於不同省份的調頻政策不同,需要根據當地政策確定盈利模式。

第三,跟大規模可再生能源結合的大型儲能電站。儲能在增加可再生能源上網電量上有一個放大效應或槓桿效應,通過遼寧電網的例子已經得到驗證,1個兆瓦時的儲能電量可以提高2~3個兆瓦時甚至更多兆瓦時的可再生能源上網電量。因為它能使得可再生能源的輸出更加平穩,電能質量得到提升。比如說10個兆瓦時的風能或者太陽能,匹配1個兆瓦時的儲能,有可能10個兆瓦時的發電質量都提高了,從而上網電量大幅增加。

第四,已經存在的峰谷電價差套利模式,特別是在發達省份。比如江蘇,江蘇做得最早、量也最大。行業現在總體上,峰谷差達7角錢基本上可以收支平衡,峰谷差達7角錢以上就可以實現盈利,明年可能會好一點。但是峰谷電價差套利的模式要從兩方面考慮,一是單獨核算峰谷電價差套利,投資週期相對比較長,二是要加上其他附加價值,比如說減少容量電費的價值,大多數省份的容量電費大概是每月20~30元/千瓦,省下來的利潤應該計算進去,這確確實實是儲能的價值。

中國電力報:儲能產業整體還在向商業化初級階段過渡,您對儲能行業未來發展有何建議或判斷?

陳海生:第一,儲能企業做好自己,苦練內功。電力行業投資比較大、投資回收期相對比較長,但是投資回收很穩定,光伏也好、風電也好,回收期也是8~10年左右,不要期待儲能行業出現暴利。做好自己,苦練內功,首要的就是進一步發展和攻關儲能技術,把設備壽命做上去、把成本降下來、把安全性做好、把規模做上來,為發展打好基礎,這是第一步。

第二,行業政策和體制會逐步完善。現在儲能企業比較艱難,主要是因為儲能的多元價值沒有在價格當中完全體現。儲能除了削峰填谷的貢獻之外,更為重要的是提高電能質量的貢獻,對於可再生能源企業、電網、電力用戶都有益處,但目前沒有人為此支付成本。為此,國家政策和體制機制正在逐步完善。

第三,儲能技術逐漸聚焦。未來儲能主流技術可能有七八種,其中三四種會是市場主體。逐步聚焦之後就帶來規模效應,可以集中更多的人力、物力進行技術攻關,然後降低成本,一個是通過技術降低成本,一個是通過規模降低成本。目前,大規模新型儲能的成本正在快速降低,總體的價值已經跟傳統的抽水蓄能可比,行業到了爆發的臨界點,去年我們稱儲能行業“春風乍起”,今年儲能的“春天正在到來”。

這是我對儲能行業總體發展的三個判斷,未來儲能行業的市場規模能佔到電力行業的10%~15%,將成為能源革命的一個重要支撐。(見習記者 鄭徐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