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古代的歸隱「達人」,一篇洗白文章名震天下,倍受推崇

陶淵明最出名的莫過於歸隱,有“古今隱逸詩人之宗”稱謂的他,除名篇《歸去來兮辭》外,其他著作我們普通人知之甚少。

其最出名的事蹟想來就是在當彭澤縣令時掛綬而去,原因他講是督郵來,他不願折腰。督郵一職在漢朝初設時,頗有今天省級黨委紀檢巡視組的味道。主要作用就是督察地方官員,塑造良好政治生態。但後來漢朝腐朽,這一職務迅速墮落,轉為折磨人的爪牙。至晉朝清談風盛起,多不務實,這一職務也沒多大改觀。

他是古代的歸隱“達人”,一篇洗白文章名震天下,倍受推崇

陶淵明在《歸去來》一賦中講,自己去當這縣令,是“家叔以餘貧苦”,且“有四方之事”。所以自己為求“公田之利”“以為酒”“求之”。用大白話就是:叔,你瞧侄子都窮死了,連酒都喝不起,你快去走後門,幫我找個缺,不然我窮死了要辱沒咱家門楣啊。沒錯,陶淵明就是這麼張揚的人,後門走得都清新脫俗。(看來多學習文化,多重要)

注意!其因督郵離職的原因沒說,還說自己“因事順心”。(順心還辭職!!!果真說走就走?)

做官

陶淵明在20歲即出門做官,到出任彭責令時,陶淵明已有五次出仕的記錄。其第二次入桓玄軍參軍,第三次為劉裕的鎮軍參軍,第四次為劉敬宣的建威參軍,第五次任彭澤縣令。

陶淵明第二次出仕不滿三年就因丁母憂辭職,這種理由在古代是很正常的。到第五次辭官的理由在賦中言是不願為見長官而五斗米折腰。這是一種很奇怪的理由,見長官就辭職,那以前出仕就沒見長官嗎?這點倒沒見陶淵明提及自己以前也是為不見長官而辭職的,再說出來做事見長官很正常。其真清高如此?

陶淵明第二次出任桓玄的參軍。桓玄乃東晉之叛逆,建立偽楚被劉宋高祖劉裕帶兵所滅。陶淵明此番出仕的時間,正是桓玄風頭正勁,企圖天下之時。桓玄之心,如同司馬昭之心般,當時人人皆知。為何陶淵明不顧糞水髒,而硬要自己潑自己?與後來的彭澤掛綬,相去甚遠。

潑糞

其實桓家和陶家早有交情,陶淵明曾祖父陶侃曾經幫助過桓玄之父桓溫伐蜀,二人關係極為密切。等到晉室衰敗,陶淵明出仕風頭正勁的桓玄,是一種正常選擇。壞就壞在,桓玄也敗亡了。這時的陶淵明身上可謂是糞水滿身,想要洗去,唯有投效新主。

他是古代的歸隱“達人”,一篇洗白文章名震天下,倍受推崇

此後出任劉裕的參軍,同劉裕密切的建威將軍劉敬宣的參軍,都是一種向別人表現自己的行為。如同犯錯寫悔過書。

陶淵明僅僅這樣做還是很難讓他人信服的。劉裕已擁晉安帝在江陵復位,實質已佔據半壁江山,當皇帝是大勢所趨,無人可擋。劉裕所欠只是一份大義,一個封建正統的名分。所以他後來四處伐狩,建威立德,就是要震懾人心。

所幸,陶淵明也不是笨蛋。他明白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自己曾伺候過劉裕的敵人,劉裕將來某天保不齊要殺自己。如何保全自己,成了陶淵明當務之急。

好在,陶家在講究門閥的時代是個有些許分量的家族。陶淵明向家叔開口,很快得到了一個縣令的職務。

宣傳

這時,陶淵明的宣傳戰打響了。作為文人,詩詞歌賦是強項,也是政治宣傳的有力武器。他仿阮籍為三百斛酒而求步兵校尉的故事,就說自己是為酒而求縣令。彰顯自己在政治上的弱智,緩和同劉裕的政治關係。

他是古代的歸隱“達人”,一篇洗白文章名震天下,倍受推崇

這樣一來,自己在桓玄處做官也好,劉裕處做官也好,既不是貪功名利祿,也不是替人出謀劃策,只是想謀求歸隱田園的志趣。

幸運的是,在向劉氏集團表明中,就真的消除同劉氏的“誤會”。在八十餘天后,為了不再沾惹麻煩。索性借督郵之機,以不善媚上掛印而去,同時說自己是因為嫁出去的妹妹死亡而辭職,展示自己的幼稚。劉氏的人也有徵召陶淵明,但陶淵明沒應召。也是怕有人翻老賬,憑自己的能力很難躲過。

一個可以在複雜的政治環境中求生,而且成功的人,其不懂政治,喜好歸隱,那是笑話。其實那是怕死,以歸隱田園加田園詩詞為救生圈,成功上岸。

總結

陶淵明的八十餘天的縣令之旅,實是一出色政治宣傳。五次出仕,也是投機味道濃厚的宦海之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