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一瓯水洗倾城色

白茶,一瓯水洗倾城色

初识白茶,是茶中仙子,遗世独立。

日久,却明了,那分明是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且日久弥香。白茶,不曾经过杀青揉捻的筋骨之痛,所以保留了那份清风明月般的清丽与孤傲,却又因为独自走过一段静谧的文火轻烤慢烘的时光而多了几分娴雅与端庄,尤其是其中的白牡丹,一叶一芽儿,姿容饱满,姿态曼妙,更是雍容娴雅,端庄大气。

白茶,一瓯水洗倾城色

若说碧螺春是秀丽的及笄少女,龙井是飒爽少年,这白牡丹真可算的是茶中皇后,水中仙子了。一见杨过误终身,金庸老先生为多少痴情的女孩儿生生臆想出这样一个完美情人,对于嗜茶的人来说,何尝不是一品白茶误终生呢,尤其是人到中年之后,尝过了绿茶的清丽,红茶的温厚之后,这白茶的从容端庄更容易走心入腑,痴迷。

白茶,一瓯水洗倾城色

家中表嫂性子淑缓,开了一家小小茶庄,小房三间,阔不过数丈,不居闹市,倒是少了人来人往的喧嚣。假期,就寻了去喝茶,一壶白牡丹,便让我走不出那红尘槛外了。烧水,泡茶,载沉载浮的茶慢慢舒展,叶底银白,肥硕齐整,嫩芽舒展,真真是若花朵儿一般了。嫂子话不多,但说起茶,却眉目嫣然,原来,茶是可以养人的,喝茶的女子,自然就会有一种迥异常人的温润与从容。

白茶,一瓯水洗倾城色

嫂子说,白茶是可以久放的,且日久弥香,倒是比新茶的味道更醇厚一些。日久弥香,四个字,从走过半生的人口中说出,仿佛带出了几分老庄的味儿,梦蝶,还是蝶梦,都交给那些个漫长的岁月吧,一切自有结果。

白茶,一瓯水洗倾城色

不管是美食还是茶饮,总得有个有趣的故事与之相携手,才能在民间生根,茁壮,白茶自然也不会例外。据史料记载,东汉时期,一个叫尹珍的青年怀揣家乡生长自制的“荼”,去拜谒著名儒学大师许慎,因为衣着简陋,便遭到门的丁刁难不得其门而入,半日过去,口干唇涩,便在其檐下席地而坐,取出所带的茶,放入口中嚼“荼”,顷刻间,整个许府便充溢着浓郁的茗香。

白茶,一瓯水洗倾城色

大儒许慎踱步而出溯源寻根,大惊,随后便邀尹珍入书房,将其所带来的“荼”冲泡相观,入水,但见其外形优美,一叶一芽,纤长优雅,白色叶底更是如银针坠壶,汤色浅碧明亮,品之顿觉清爽醇厚,苦味淡雅回甘清幽,自此,白茶开始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之中,活色生香的演绎了人世间的世态炎凉。

白茶,一瓯水洗倾城色

有关白茶的记载,最早是出现在唐朝陆羽的《茶经》七之事中,这样写道:“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今人陈橼教授在《茶叶通史》中指出:“永嘉东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误。这南三百里,就是今天的福建福鼎(唐为长溪县辖区),系白茶原产地。”由此可见,在唐代,长溪县(福建福鼎)就已经培育出了白茶。

白茶,一瓯水洗倾城色

但是仅仅因为这两个字来作为白茶的起源证据,在今天的我们看来还是有待进一步商榷的。也有一部分学者们认为白茶始于神农尝百草时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湖南农学院的杨文辉先生就持此观点。他还曾就此发表过发《关于白茶起源时期的商榷》一文,就在文中提出白茶的出现应该是早于绿茶的。

白茶,一瓯水洗倾城色

白茶又可以根据其色形味儿分成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等不同品相。其中白牡丹又以其饱满雍容的外形幽雅味道受到世人的喜爱。清晨,采茶女子便踏歌而来,素手纤纤,采下茶芽儿,日初出,晨露晞,便迈着轻巧的步子隐进了绿阴深处。此后,便是晒青,摊薄,少翻,自然晾干,而后文火烘焙,这样的日子是安稳的,也是小心的,仿佛喘气儿粗了也会把这嫩嫩的芽儿吹融了,暖化了一般。

白茶,一瓯水洗倾城色

不由想起的红楼梦中一段颇为有趣的话儿,说底下人儿见了宝钗姑娘都不敢大喘气儿,怕气儿暖了吹化了薛姑娘呢。其实,薛宝钗可不就是那牡丹花儿一般,国色天香,却自有一段凛然的雍容与端庄,不容小觑,更不容有一丝一毫的怠慢。这白茶,止于岁月,融于水声,一瓯清水,便足以倾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