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打出系列「組合拳」,高淨值人士面臨哪些機會和挑戰?

美國打出系列“組合拳”,高淨值人士面臨哪些機會和挑戰?

美國作為經濟大國,可以說,它採取何種動作,或多或少都會影響到全球市場,進而會影響正在進行全球資產配置的高淨值人群。通過本文,筆者想與大家聊聊,我們在進行資產配置的時候,要關注美國的哪些動作?面對這些動作,又將面臨怎樣的機會與挑戰?

美國組合拳及其內在邏輯

2017年底,隨著減稅法案在參議院的通過,美國振興經濟的組合拳——“加息、 縮表、減稅”已經完全清晰化了。不難看出,所有的這些組合拳政策,都是為了“提高美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促進經濟增長,創造數以百萬計的工作崗位”,說白了就是為了“拼經濟、保增長、促就業”,為美國奠定後QE時代的經濟增長基礎。

美國的"QE後遺症”

說到美國今天的政策,必須回顧下2008年那場史無前例的全球金融危機。一個又一個的金融巨頭、房地產巨頭、汽車巨頭因金融危機而破產,美聯儲一次又一次地到處救火,最後還是救不過來,連續四輪QE,最終實際承擔了“最終借款人”的身份,通過降息到0和持續購買美國國債、抵押支持債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y, MBS),終於穩定住了市場信心和流動性喪失的問題。

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也一下從2008年前的8000億美元(主要是美國國債,抵押支持債券為0),到2014年結束購債計劃,迅速擴張到44000億美元左右,其中約98%是美國國債和抵押支持債券,美國國債約24000億,MBS約17000億。

憑心而論,美聯儲的QE計劃在今天來看,確實起到了穩定市場信心、恢復經濟和就業的關鍵作用。僅僅道瓊斯工業指數,從2007年1月13000點被腰斬,到2009年1月的7000點,一路高歌猛進,到目前已經突破24000點大關。可貴的是這還是建立在美國上市企業良好基本面基礎之上的。關於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回顧,建議各位讀者有空可以讀一下伯南克回憶錄《行動的勇氣》。

債券終有到期的那天,美聯儲也不可能永久將這40000億債券持有下去。於是經過了三年的穩定期,美聯儲決定開始實施正常化計劃(Normalization Plan),包括逐漸加息到正常水平,將到期的債券不再展期,並逐漸拋售持有的債券。

不過,美聯儲並沒有明確說明,什麼樣的利率是正常利率,或者什麼樣的資產規模是正常的(市場預測在2.75萬億左右,也就是縮表一半) 。那麼問題來了,縮減的這2.75萬億國債和MBS,由誰來承接呢?

加息+減稅,資金迴流

因此,一方面美聯儲配合了加息,增加美國國債和MBS在公開市場上的吸引力;另一方面,美國的稅改法案,與此也密不可分。據美國國會稅收聯合委員會估算,美國企業海外留存現金約1.04萬億美元,截至2016年底,美國企業海外未匯回利潤的存量額高達2.6萬億美元,約合當年美國GDP總量的14%。

再看一下歷史,2004年,美國國會曾頒佈了美國就業創造法案,允許企業將海外利潤以5.25%的一一次性稅率匯回。同年美國公司累計迴流了3620億美元現金,佔到了當時海外留存利潤總額的近40%。

這次參議院通過的稅改法案中,對美國企業海外資金迴流做出的稅收安排是:現金部分-次性交稅14. 5%、非現金部分一-次性交稅7.5%,市場人士估計有望吸引4600億美元現金迴流,樂觀情境下或達9100億。而且,這次的稅改法案是永久性的,再加上針對企業的減稅措施對海外投資的迴流作用,將很大程度上緩解對美聯儲縮表的流動性的衝擊。

本次減稅法案投票,民主黨人集體投了反對票,其中一個重要的理由就是本次的減稅法案其實是個增稅法案,美國希望通過針對個體(企業/個人)的減稅,拉動全世界對美國的投資,並利用全球資本來拉動本國的就業等經濟發展要素,實現整體稅收的增長。

簡而言之,減稅是為了增稅以及增加資金迴流美國,來承接美聯儲縮表對市場流動性帶來的衝擊。當然,相信美聯儲還會根據美國經濟發展的數據(GDP/就業/CPI等)來隨時調整加息和縮表的進程,使得正常化政策對市場的衝擊變得最小。

可以預期的是,經過美國的這一系列組合拳,美國市場對全球資本將更具吸引力,美國經濟的基本面投資、就業、消費等會得到持續改善。

最高淨值人士面臨的機會和挑戰

那麼,對我國的高淨值人群來講,在全球資產配置上的機會和挑戰有哪些呢?

從基本面來說,美國仍然是全世界最具有投資吸引力的市場。從投資環境來看,美國市場的市場化程度、全球化視野、稅收政策和法律環境等要素都是最健全、清晰、透明的。從這個角度看,美國市場或者美元資產仍然是我國高淨值人群應該關注的。相比東南亞、拉美、非洲等其他新興市場,不管是股權、債權還是房地產等,美國資產整體來講安全性還是相對較高的。

可以預見,美國的經濟增長預期從2017下半年將至少持續到2018年年中。隨著美國失業率接近50年低點,再加上低通脹、強勁的GDP增長,我們可以預期整體經濟的向好。

隨著減稅政歡策的通過,企業盈利預期將提高5%。因此,在2017年,固定收益和權益類市場的表現都充分反映了這一點。對投資者而言,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這不是一個很好的起點(或買點),而且步入2018年後,2017年的資產高位會使得2018的收益變得有限。

面對市場上林林總總的基金、保險、理財產品和項目等等,很重要的一點原則,就是要分散化投資。分散化本身是一種風險管理的技術, 通過投資多樣化的各大類資產來降低風險或波動性。也就是大家常說的,“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

然而,分散化並不僅僅簡單選擇不同類別資產作為投資組合,更為關鍵的是,要了解每個資產類別的風險及其相互關聯性。例如,如果投資50%到標準普爾500指數以及50%的夾層債務基金(Mezz Debt Fund),表面上看,投資分散在50%的股權和50%的固定收入產品,但實際上,典型的夾層債務基金的投資表現與股票很像,那麼這種投資組合的風學和回報100%全部投資於標準普爾500指數非常類似,這種組合就沒有起到分散風險的作用。

更為重要的是,投資者應該看到在其承擔的風險(波動率)前提下獲得的投資回報,而不是僅僅看投資回報。

在進行資產組合的操作過程中,還應當重點考慮三個操作要點:

1、選擇有較高國際評級的投資機構。

有較高國際評級的投資機構,安全性更有保障,例如選擇評級為A,或者BBB+的機構。自從金融危機之後,三大評級機構被市場詬病很多,很多人認為它們是金融危機的幫兇,為很多不該高評級的債券和機構提高了信用評級,因此金融危機後他們的評級標準嚴格了很多,基本還是比較保守或者準確的。

2、選擇回報能夠持續5 -10年以上甚至更長時間的投資機構。

選擇的投資機構應該是有較好的歷史業績,同時要了解其投資策略和模型是否可以持續,比如國外的很多股票型基金或產品都是基於規則Rule-based)或者量化高頻等,還是要看清其模型是否合理。

3.風險應該分散在不同的大類資產上(全球股權、債黃金等),使資產組合不會受到某一單——品權、大宗商品、種波動的影響。

配置不同的大類資產。美國/海外市場上有很多掛鉤全球市場(美股/歐股/美債/歐債/大宗商品/黃金/等)的金融產品,不妨多關注一些,來避免由於只買美股或者只買某一類資產帶來的風險。

關於國內高淨值人群比較關注的私募股權等另類投資,還是應該謹慎參與或者將資產配置控制在較小的範圍內(20%左右)。從國外的高淨值人群的配置來看,主要的配置一般都在公募基金(股票)/ETF/固定收益等,一般佔據50%-80%的比例,私募股權、私募債等另類投資一-般佔20%的比例。在美國PE和VC都是風險較高的資產配置,基本上都是比較專業的機構和投資人在參與,極少有像國內將基金拆分成人民幣100萬元或者500萬元一份賣給高淨值人群的做法。

以美國為代表的海外市場發展多年,相對成熟,其投資理念、策略、邏輯、配置等與我們國內過去長期積累形成的觀念與思維方式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我國的高淨值人群在佈局海外時,最重要的是擯棄“暴富/暴利”心態,用更為開放的心態去學習海外市場的規律和知識,同時要更有耐心,要樹立長期投資、分散化、複利等原則和理念,切忌用國內的思維方式去套用在海外投資上。

從全球經驗來看,專業投資機構普遍認可,投資組合的投資收益90%以上取決於資產配置,只有不到10%取決於標的選擇、擇時等因素。從整體家庭資產配置來看,海外資產可以逐漸增加到總體資產15%-20%的比例,做好股票/固收/商品/另類等資產配置組合,才能無懼波動,穿越牛熊。(作者:荷馬金融-周振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