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资治通鉴第二遍小结

近日(2016年)读完资治通鉴第二遍,自2009年初左右开始读资治通鉴以来,断断续续已经有7年了。第一遍基本囫囵吞枣,纯粹看小故事,大部分读的时间是睡觉前在床头看的。第二遍稍微有了点脉络,记了些批注和总结,中间因为有了小孩儿停了很长时间,前半部分是床头看的,后面是出差路上或办公室看的。

现在开始读第三遍。为啥对资治通鉴这么喜欢?我觉得有三点吧,一是语言简洁、生动,不堆砌华丽辞藻,读起来容易。二是内容极其丰富,包含了上自晚周下到后周,合计1362年历史,风土人情尽在其中。三是感觉有收获、有益处。这一点有很多人不赞同,有人认为历史不具有可借鉴性,但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尽管它是混乱的相斫史,但是其中人物、思想是活的,两千年过去了,思维方式并没有多少变化。读历史改变不了个人的情熵,读历史就是攒攒阅历。

如果要列举大学课程最喜欢的三门课,我选高等数学、电路、中国传统文化。这好像不太搭调。现在想来这三门课都有些共同点,简单不华丽,内涵很丰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一堂课,我就被内容打动了,儒墨道法,诸子百家,中国美学等等是之前从未学过的,而且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简洁表述的文字和内容。

少年总是为赋诗词强说愁,到了中年,应该是阅尽千帆皆不是吧。华丽的辞藻没有意义,因此工作后我更喜欢人物传记和史书,虽然读资治通鉴很耗费时间,但内容充实,就当是积攒阅历吧,看着看着不由自主地代入到一些历史事件中,就像坐视觉过山车似得,感觉也挺有趣。

毛主席说他读了十七遍资治通鉴,我深信不疑。学习毛主席贺新郎(读史),填词一首,为看完第二遍做个小结:

贺新郎.读资治通鉴

相斫贯春秋。

更哪堪,攻城人肉[1],枯骨封侯[2]。

车轮滚滚前行去,几人能够回头。

太平世,仁义满口。

咫尺之情[3]怎能料?遇乱世,处处使权谋。

任他去,不喜忧。

运去英雄不自由[4]。

唐昭宗,漂泊在途,悲及啁啾[5]。

怎奈前代无能主,临了只添愁。

有多少,风流人物?

卑辞勇略建功业[6],大丈夫,何必问出处。

千帆过,竞争流。

[1]资治通鉴中常见用老弱残兵挡箭,用人身体填城沟的。例如903朱温攻城: “朱友宁攻博昌,月余不拔;朱全忠怒,遣客将刘捍往督之。捍至,友宁驱民丁十余万,负木石,牵牛驴,诣城南筑土山,既成,并人畜木石排而筑之,冤号声闻数十里。俄而城陷,尽屠之。”

[2] 唐·曹松《己亥岁二首》其一:“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3]事例见944年“闽拱宸都指挥使朱文进,合门使连重遇,既弒康宗,常惧国人之讨,相与结婚以自固。闽主曦果于诛杀,尝游西园,因醉杀控鹤指挥使魏从朗。从朗,朱、连之党也。又尝酒诵白居易诗云:「惟有人心相对间,咫尺之情不能料,」因举酒属二人。二人起,流涕再拜,曰:「臣子事君父,安有他志!」曦不应。二人大惧。”

[4]957年,周世宗兵临南唐李后主城下:“唐主议自督诸将拒周,中书舍人乔匡舜上疏切谏,唐主以为沮众,流抚州。唐主问神卫统军朱匡业、刘存忠以守御方略,匡业诵罗隐诗曰:「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5]904年唐昭宗被朱温胁迫至洛阳路上:“甲子,车驾至华州,民夹道呼万岁,上泣谓曰:「勿呼万岁,朕不复为汝主矣!」馆于兴德宫,谓侍臣曰:「鄙语云:『纥干山头冻杀雀,何不飞去生处乐。』朕今漂泊,不知竟落何所!」因泣下沾襟,左右莫能仰视。”

[6]617年李渊一段话:“渊得书,笑曰:「密妄自矜大,非折简可致。吾方有事关中,若遽绝之,乃是更生一敌;不如卑辞推奖以骄其志,使为我塞成皋之道,缀东都之兵,我得专意西征。俟关中平定,据险养威,徐观鹬蚌之势以收渔人之功,未为晚也。」”

附:毛泽东 贺新郎.读史

人猿相揖别。

只几个石头磨过,

小儿时节。

铜铁炉中翻火焰,

为问何时猜得?

不过几千寒热。

人世难逢开口笑,

上疆场彼此弯弓月。

流遍了,

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

但记得斑斑点点,

几行陈迹。

五帝三皇神圣事,

骗了无涯过客。

有多少风流人物?

盗跖庄蹻流誉后,

更陈王奋起挥黄钺。

歌未竟,

东方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