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沛康:開拓海外市場需要精準落實

美國總統特朗普掀起針對多國的貿易戰,這讓世界面臨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更加突出。在現今的變局中,中國的頂層韜略是非常正確和清晰的,關鍵是以實事求是的原則去有效落實和執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能低估在海外工作的企業家和相關工作人員。只有這些真正在實際生活工作中與海外工作、海外利益息息相關的人,有組織有計劃地為國家利益服務,才能讓很多具體政策見到實效。

首先,從非洲到南美、中東、東北亞、南亞、東南亞,要根據每個地區的局勢特點,有不同的工作策略和方向。遠親不如近鄰,中國首先需把“鄰居”關係維護好。但受到一些西方聲音的影響,部分南亞、東南亞國家對“中國威脅論”的接受度似乎遠超非洲、南美洲國家。筆者認為,可從其關心的文化、旅遊、貿易、生態等領域找出突破口,加強外交聯繫,與周邊國家形成一種全方位融合,這恰好符合中央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

其次,除了國家層面的部署,我們的企業、事業團體、智庫、非政府組織、文化機構等還需要更多素質過硬、思想過硬的工作者參與到這些工作中來,能夠通過相互之間的協作形成1+1>2的效應。落實這些工作離不開企業家。企業家的任務當然是為企業為員工帶來更大經濟收益,但身處海外也要明白國家利益所在,明晰全球局勢變化,因為企業家是資源的組織者、領導者和實踐者。

總結中國前幾十年“走出去”的經驗不難發現,有時候事倍功半的主要原因是在對“走出去”資源配置時,比如基金、貸款、政策等,主要以支持國企為主。然而現今世界仍然受美國為首的西方主導,在那些深受西方意識形態影響的國家,仍然對國企高度防範,認為它們帶著政治目的。

但不管國企還是民企,歸根到底是中國的企業。在當下的變局中,不妨將資源向一些民營企業適度傾斜,發揮它們的靈活作用。形成國企民企共同開拓海外市場、海外關係的局面。

第三,從主觀上講,中國整體企業家團隊素質還不夠,對政策、外交、專業、所在國國情等理解不夠透徹,所以系統性的組織和培訓是必要的。

在開拓海外市場、與當地民眾、企業建立更緊密聯繫時,首先需要的是新型人才,需要他們能夠投身目前經濟條件並不好、物質生活並不富足的一些國家。這就需要一定的付出。所以,在招攬中國各地乃至世界人才,組成多層次、多領域的隊伍,經過系統性培訓合格後,也要明確職責、待遇、駐外管理和獎懲制度,給予他們比現在更優厚的條件。包括解決外派人員的後顧之憂,如父母贍養、子女教育等問題,充分給予關照使之能全力以赴。(作者是廣東印太和平與發展研究院理事會主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