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保卫战中,守军唐生智的部队有多少人在守卫南京城?

川妹子56175390


1937年12月1日,长达三个月的淞沪会战刚刚结束,日军大本营就下达了“大陆第八号令”:日寇华中方面军和上海派遣军兵分三路,计划攻占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

虽然刚刚结束的淞沪会战导致中国军队伤亡惨重;虽然南京城易攻难守;虽然守卫南京的中国军队十分疲惫,士气低落。但是,作为中国的首都,具有重大意义的南京城势必不能毫不抵抗,在蒋介石的命令下,唐生智担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率部保卫南京。


此时,归属唐生智麾下,参与南京保卫战的国民党军队,一共有13个师,一个教导总队,一个宪兵部队和一个江宁要塞部队,理论上,这些部队满编为18万人。

这些守城部队分别为:徐源泉的第10军41、48两个师,叶肇的第66军159和160两个师,王敬久的71军第87师,孙元良的72军第88师,俞济时的74军51、58师,桂永清的教导总队三个旅,何知重的103师,霍守义的112师,萧山令的宪兵部队四个团,以及江宁要塞部队,炮兵部队等军队。


然而,参与南京保卫战的国民党部队,虽然多为蒋介石嫡系中央军德械精锐部队,但是,这是13个师的部队中,除了徐源泉的第十军两个师,其他部队都是刚刚从淞沪会战的战场上撤退下来。这些部队刚刚与日寇在淞沪战场上奋力厮杀了三个多月,部队损失极为严重,幸存的士兵也极为疲惫,甚至这些部队连新兵都没有补充完毕。

据唐生致自己估计,满编18万人的13个师的部队,实际上只有8万多人,而这8万多人中,完全没有来得及训练,甚至连枪都不会开的新兵就占据了3万。

而兵分三路进攻南京的日寇部队,高达九个师团,约20万兵力。日寇的东路部队为:第11师团、第13师团、第16师团和重藤支队;而中路进攻南京的部队,则为日寇第三师团和第九师团;负责西路进攻的日寇部队,则为第六师团、第114师团和第五师团国崎支队。


全面抗战爆发初期的日寇部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作战意志极为高昂,是日军战斗力最强劲的时刻。再加上进攻南京的日寇部队主力第十军在淞沪会战中,伤亡最小,损失最轻,此时的日寇部队,战斗力远强于国民党军队。



因此,南京保卫战中,唐生智所率领的国民党军队处于全面劣势:在人数、装备、作战意志、训练、身体素质等多方面全面落后于日寇部队。但是,即使敌我力量相差悬殊,南京保卫战的守城部队依然仍奋起抵抗。经过12天的英勇抵抗,在蒋介石的命令下,伤亡惨重的守城部队计划撤出城内。


但是,由于唐生智撤退命令前后矛盾,渡河船只准备太少,各部队争相撤退,最终撤退失序,大多数守军反倒因此滞留在了城内。在日军占领南京后,进行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其中被屠杀的数万人就是原南京守城将士。


鸢飞九天2018


很多答友会有疑问,为什么南京卫戍司令会是已经没有兵权的湘军唐生智,而不是众多的中央军大佬?诸多史料也是自相矛盾。其实细究起来,原因无非有三: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乃是唐生智当时的军事职务和工作性质,从而使蒋介石和军事委员会高参们认为唐生智守南京最为合适。



数次反蒋失败后,老唐既没了基本部队也没了争雄的心气,在全国各派一致抗日的大气候下,彼时就任军事委员会训练总监部部长、警卫执行部主任,陆军一级上将。这个“警卫执行部”是秘密成立的,中心任务就是对日战备,即策划一旦中日开战时中国军队的防御战略方案,作为保定一期的高材生,唐生智在军事专业上还是有二把刷子的。

唐生智不仅策划了四道防御线进行兵棋推演,更于1935年12月利用训练总监的身份,操办了一次保卫南京的军事演习,以张治中率领的第87师和教导总队为“蓝军”模拟进攻日军,以南京警备司令谷正伦指挥的第36师为“红军”防守,其结果是一周内“红军”全歼“蓝军”。蒋介石又喜又忧,喜的是军事演习大获成功,忧的是日本军队有这么稀松?但不管怎么说,唐生智具备一定南京防御基本经验,哪怕是纸面上的。



第二点就是当时的军界大佬们诸如何应钦、白崇禧、陈诚、徐永昌等,以及主要兵团的各部队长,从军事角度分析都不同意死守南京,确实南京易攻难守,中国军队又自淞沪新败,部队的建制、兵员和士气都大成问题,严重需要整顿补充。所以蒋介石的亲信们没有人愿意顶这个雷,谁也不想把致首都失陷的责任揽在自己身上,那可是千古骂名。因此,嫡系之外并且资历深厚的唐生智是比较好的选择,老唐曾经推荐谷正伦担任卫戍司令,被蒋介石一口否决了,谷正伦的资历属实不够,压不住若干派系的十万大军。

第三点就是唐生智确有重新领兵的念头,民国高级将领没有哪一个不想统兵带队的,唐生智多次反蒋也是因为“一山容不得二虎”,然而自从1930年兵败下野后,再没有成为军事统帅的机会,对一个职业军人来说,唐生智的心里是有些痒痒的,并且这是个很难得的机会 ---- 其他的大型战役,无论如何也轮不到他来领导,蒋介石身边的军队亲信大员何止一二,兵权岂能旁落。



上述几方面的因素叠加起来,唐生智才在蒋介石的暗示下,请缨出任南京卫戍总司令,一帮嫡系大员通通松了口气,不过蒋介石仍不放心,再以“土木系四大金刚”之首、第19集团军司令罗卓英为南京卫戍副总司令,一是担心唐生智指挥不动骄横的中央军,恐怕另一也是监视,别拿黄埔系精锐胡乱糟蹋。既然在危难之际唐生智“挺身而出”了,那么老唐的一些要求军委会就得尽量满足,比如原本计划去湖南整补的教导总队被留了下来,号称“铁血卫队”的宪兵司令部也留了下来,蒋介石组织给唐生智的,总计有多少军队呢?



南京卫戍司令部 司令长官唐生智(保定一期)

副司令长官 罗卓英(保定八期) 刘兴(保定二期) 参谋长周澜(保定二期)

说明:刘兴和周澜都是唐生智湘军的老部下和湖南同乡。

第十军 徐源泉 辖第41师、第48师。

第六十六军 叶肇 辖第159师、第160师 (粤系军队)。

第七十一军 王敬久 辖第87师(德械师)。

第七十二军 孙元良 辖第88师(德械师)。

第七十四军 俞济时 辖第51师、第58师。

第七十八军 宋希濂 辖第36师(德械师)。

第八十三军 邓龙光 辖第154师、第156师。

教导总队 桂永清 辖第103师、第112师。

宪兵司令部 萧山令 辖三个宪兵团。

江宁要塞 邵百昌 炮兵第八团一部、高射炮队、通讯营等。



上述共七个军的番号,不足15个师的兵力,由于普遍战损和缺编,平均每师7000到8000人,因此总兵力大约10万余。

1937年11月27日,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对记者发表保卫首都的讲话,同时下达命令,以第七十八军宋希濂部防守南京城北阵地及下关码头,同时控制所余船只。为表与南京共存亡之决心,唐生智同时明令各守备部队:如有敢擅自渡江逃退者,宋希濂所部和江北胡宗南的第一军,即可开枪正法。



附日军进攻南京的兵力布署:

东路部队:第11师团(山室宗武)、第13师团(荻州立兵)、第16师团(中岛今朝吾)、重藤支队(台湾旅团),沿京沪铁路主攻。

中路部队:第3师团(藤田进)、第9师团(吉住良辅),沿京沪公路攻击前进。

西路部队:第6师团(谷寿夫)、第114师团(末松茂治)、第5师团国崎支队,沿太湖南岸包抄。

军直辖野战重炮兵第5旅团、第6旅团、陆军第三飞行团,海军第三舰队第11战队。

合计日军9个师团左右的兵力,去掉淞沪战役一定的战损,至少在20万人马。在作战中部分日军负责外围,直接攻城的日军有第6、第9、第16、第114、第13师团一个支队、第3师团一个联队等约五个师团,近10万兵力,以1937年的战力比,中国军队处绝对劣势。


度度狼gg


按唐生智自己的估算,当时交给他指挥的国军步兵番号有十三个师,再加上相当于加强师的教导总队,理论上这些部队满编,会有十八万人左右。除此之外,还有南京宪兵司令部、南京防空司令部、运输司令部、三个江防要塞司令部所辖的部队。如果这些部队满编,会有超过二十万人以上。

然而,真正满编的部队只有从汉口赶来支援的第二军团的两个师。其余的十一个师均是由淞沪战场撤出,受重创待补充的残部。至于宪兵和江防司令部的部队,本来也不是精锐,忽略不计了。因此实际上保卫南京的国军部队不到九万人,其中新兵大约占了三万人。(唐生智自己的回忆)



日军方面,则是华中方面军的八个师团。因为日军预备兵役工作做的比较到位,所以华中方面军的兵力,并没有因为淞沪会战大幅度的缩水。当时投入南京战场的日军大概是二十万人左右,其中直接用于攻城的兵力是五万,围城部队十五万左右。

兵力对比上,日军有2:1的绝对优势。制空权也在日军手上,且对南京已形成三面合围。拿下南京是迟早的事。



按照常理来说,这场兵力悬殊的南京保卫战是不应该打的。当时的国府高层也确实对守与不守有激烈的争论。

白崇禧一开始便表示,现有的部队已经残破不全,也没有后续部队可补充,建议宣布南京为不设防城市。陈诚表示赞同。

军事委员会作战组组长刘斐表示,日军拥有海陆空优势,国军将处在立体包围之下,加上上海会战损失太大,国军未经整训,无法恢复战力。建议用12至18个团象征性的适当抵抗后主动撤退。与会的何应钦、白崇禧、徐永昌均表示支持。

如果当时蒋委员长采用了白崇禧或者刘斐的建议,或许南京的损失也不会那么惨。但是此时的委员长犹豫了。张群说,如我军自动退出南京,将来和谈时,日军就能以武力攻占南京的战胜者自居,于谈判不利。委员长表示过后再议。

11月26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到:

南京孤城不能守,然不能不守,对国对民殊难为怀也。

委员长不想不战而放弃南京,这会让他的面子和国际形象大受损失。

此时,唐生智站出来了。他表示愿意接手南京的烂摊子,誓与南京共存亡。委员长给他点了一万个赞,在没有任何作战预案的前提下,让他接手了南京的防务。

南京战役打响七天后,委员长坐飞机离开了南京。又过了五天,在南京的外围阵地基本失守后,唐生智也下达撤退的命令,他在未组织有序撤退的情况下,自己一苇渡江,跑了。守军失去指挥后,发生混乱,自相残杀,第二天南京陷落,随后发生了南京大屠杀。对于南京撤退的悲剧,唐生智要负全责。



其实回看整个突围的过程,国军不是没有撤离的机会。如果委员长在12月7日,日军攻城之前,能下令允许守军按批次的有续的撤退,损失并不会很大。哪怕是12月12日,唐生智能留在城内,调度指挥撤退,损失也不会像后来那样的惨。

结果这两次机会都没有把握住……

唐生智这个人,其实也保定军官学校毕业的高材生。他从一开始就预判了日军会采用钳形攻势,两翼会是日军攻击的重点,而中路恰恰是日军的薄弱环节。如果从中路的空隙突围,有出其不意的效果。但是仗打了还不到一半,局势一紧张,唐生智就坚持不下去了,几乎丧失了理智,心里上也怂了。撤退当天的上午,唐生智还在下达坚守的命令,下午忽然又下令总撤退,而且命令传达极为仓促。

当时唐生智在撤退会议上,给高级将领下发了已油印好的撤退命令及突围计划,按照司令部的突围计划,守城的部队应该是以正面突围为主,小部分随司令部由下关渡江。

但在书面命令分发后,唐生智又下达了口头指示,规定第87师、第88师、第74军及教导总队“如不能全部突围,有轮渡时也可过江”。这就大大降低了命令的严肃性,也为各部队后来的混乱,埋下了祸根。




从汉口赶来增援的第二军团,他们的位置最靠北,负责固守乌龙山要塞以掩护其他部队撤退和突围,应最后撤退。如果他们撤退了,长江上就会有一个大豁口,日军的军舰可以长驱直入,切断守军渡江的退路。结果第二军团在徐源泉于的带领下,接到命令后比唐生智跑的还早。第二军团率先跑了,乌龙山要塞的守备部队也于当晚毁炮撤去江北。

所幸的是,乌龙山要塞的江面上还有大量的水雷,正是这些水雷阻碍了日军军舰的推进,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不过实事求是的说,南京的陷落已是不可逆转的事实,徐源泉能把两个师带出去,也算是大功一件事了。



日军对中华门发动总攻后,南京城内的将领纷纷开始准备跑路。有些人还有点良心,回到部队部署撤离。有的将领只向所属部队打撤退电话,或回去安排一下撤退事宜就脱离部队,先行到达下关码头跑路了。

如71军军长王敬久和第87师师长沈发藻,他们开完撤退会议后,根本就没有回指挥部,直接跑路了。后来71军恰恰是被屠杀最惨的部队之一!

这些部队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据不执行向东攻击日军阵地,继而突围的命令。反而一窝蜂的涌到下关码头。许多机关和部队没接到撤退命令,看见这些部队跑了,发现情况不对,也纷纷蜂拥到码头渡江。负责扼守渡江撤退通道挹江门的三十六师没有接到撤退命令,因此对到达防地的友军一律视作逃兵。三十六师和跑路的部队甚至相互射击,自相践踏,造成更大的混乱和无谓的伤亡。

后来接到命令后,尤其是看到唐生智率司令部渡江后。三十六师瞬间调头,仗着扼守码头的优势,分批乘船渡江,逃出了南京。所以说唐生智是大坑货,三十六师的师长宋希濂是小坑货。

日军还在攻打中华门,前线未接到撤离命令的国军还在硬顶。跑路的这帮人就跟自己人自相残杀了起来。



不过庆幸的是,除了率先跑路的第二军团和三十六师之外,城内的部队也有六个师分别突围了。(地图中蓝色的线)

第一支突围出去的部队是粤军的两个军——66军和83军。

66军的军长叶肇和83军的军长邓龙光,俩人在参加完撤退会议后,不像某些败类,先行脱离部跑路了。而是回到了部队,共同研究决定怎么撤退。按照撤退的计划,这两支广东部队奉命打掩护,最后从下关方向撤退。名副其实的炮灰部队。但是当时叶肇军长看到各部已经混乱不堪,从下关码头撤离已不现实。于是果断率部向东按原定的计划突围,结果收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

154师、159师、160师以及教导总队的一部分在66军军长叶肇的率领下,走太平门从正面突围。当时为了扒开堵住的城门,就花了三个多小时。冲出城门后,立即遭到了日军的火力拦截。眼看围拢过来的日军越来越多,有被包围的危险。

159师的代理师长罗策群站在阵地上高呼:“丢!都跟我来,几大就几大,唔好做衰仔啊!”。突围过程中,罗师长中弹牺牲。

这三个粤军残师从正面突围,打了日军一个措手不及。当时日军急于进入南京城,对后方的防御不够重视。这两支广东部队突破日军的铁壁合围后,经过辗转到达了安徽屯溪休整。后来还参加了万家岭战役,是万家岭大捷的主力之一。另外粤军的83军156师没有接到正面突围的命令,选择从下关撤退,也保持了一定的建制。

谁说老广不能打硬仗来的?



另一只突围的队伍是74军的两个师——51师和58师。

58师是比较早接到撤退命令的部队,在军长俞济时的带领下,58师渡江撤离。

51师则是王耀武的率领下,经过一夜抢渡,撤出了约五千人,武器损失殆尽。

总的来说,国军在南京保卫战中的十三个师再加上教导总队,有撤离记录的是36、41、48、51、58、154、156、159、160,这九个师。损失最惨的是长官率先跑路的87和88师。另外撤离的九个师,也只是部分撤离,很多伤兵来不及撤离,只能留在城内被屠杀。

站在八十一年后的今天再看南京保卫战,感慨颇多。错误不能让某几个人来承担,但恰恰是因为这些人的指挥失误,才导致如此惨痛的后果。以史为鉴吧!


Mer86


区区9万国军对15万日军:抗战中众寡悬殊的南京保卫战

本文作者为璿,主编为萨沙,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多少中国军人参加了南京保卫战?

1937年12月7日,日军兵临南京城下,南京保卫战打响。很多年后,有一种说法,进攻日军只有几万人,而防御南京的国军则有20万。因国军太无能,导致占有绝对兵力优势,都没有守住南京?是不是这样呢?听璿来说一说吧。

多少中国军人参加了那场惨烈的保卫战?多少人为保卫当时的首都而牺牲?一直颇有争议。笔者对南京保卫战中中国军队参战人数,做个简要的考证。

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中损失过大,战力所剩无几。这样的部队,须在后方补充整训一段时间后,才能恢复战力。

要在日军具有绝对优势的军力下,守住无险可守的南京,是不可能的。但是南京又是国民政府的首都,孙中山先生的陵寝所在。不做任何抵抗就放弃南京,也无法对全国人民交代。在最初的计划中,只准备用十八个团,大约5个师左右兵力象征性防御。随着唐生智主动要求死守南京,蒋介石派给唐生智的部队越来越多,最后达到了近13个师加1个号称“御林军”的教导总队。

这些部队从番号上来说,国军足有15万人之多。

当然,这仅仅是从纸面上的番号而言,实际情况则是一番悲惨景象。

第一,精锐中的精锐教导总队,3万只剩1万

先说说这些部队里面,最为精锐的教导总队。这支部队中国军队的翘楚,装备精良,训练有素。

教导总队第二旅第三团团长李西开,在回忆教导总队在南京保卫战人数时,提到全总队记3万余人。所以,很多人误以为,教导总队在南京保卫战中参战人数有3万多。

其实,教导总队在抗战爆发时,仅6个团和一些直属的特种部队。根据37年7月23日的一份教导总队档案显示,当时教导总队官兵总数为13125。

而在淞沪会战结束后,教导总队才被计划扩编为3个旅9个步兵团,外加三个特种兵直属团。由于时间仓促,实际三个特种兵直属团虽然是团的番号,实际还是原来的人数。而所谓的9个步兵团,有3个新兵团7、8、9在后方训练新兵,并未参加南京保卫战。

其次,教导总队在淞沪会战中损失很大,原来六个步兵团补充了些新兵,仍然缺额不少。根据当时教导总队参谋处第一课作战参谋刘庸诚回忆,“平均每个连约缺少编制定额的15%”。可见参加南京保卫战的教导总队,怎么也凑不出来着3万多人。第三团团长李西开回忆的3万多人,应该是指扩编后教导总队的编制数字而已。那仅仅是纸面上的数字!

实际教导总队参战人数,除去缺额和训练接收新兵人员,总数不过万余人。

教导总队人员补充后缺编15%,还算比较好的情况了。毕竟它是“御林军”,无论是士兵补充还是物资补给,都是优先优厚的。

第二,3个样板德械师,加在一起不到3万人

36师和87、88师就没这么幸运了。

由德国顾问亲自训练而成的样板师,经历过三个月的淞沪血战后,早已不复当时的状态。在淞沪会战中,这3个师先后补充4、5次,每次补充大约一千五至两千人。也就是说师里面的基层官兵,几乎换了个遍。淞沪会战结束,撤到南京修整的时候,各个步兵团实际人数还不到一千人。

也许是蒋介石为了安抚这三个师的高级将领,将36、87、88师三个师扩编为军,师长均被提升为军长。不过所在军编制下,仅自己原来的一个光杆师,编制上多出一个补充旅而已。直到12月初,南京保卫战爆发,各个部队人员情况仍然不乐观。

根据当时78军军长兼36师师长宋希濂回忆,“11月底率三千多的残兵到达南京,其后补充了两个团的兵力近四千多人。虽然有了七千多人的师,但是其中大多数都是新入伍的,有的连枪都没摸过,射击要领一点都不懂。“其实87,88师和36师情况相差不大。

估计这三个师加一起,最多也不到3万人,战力更不是淞沪抗战时可以比的。

第三,杂牌3个军,总兵力4万

以上这些部队兵力太少,显然不够用。

蒋介石先后抽调俞济时的74军、粤系83军和66军以及徐源泉的第2军团两个师,加上江防军刘兴的112和103两个师。

看起来多了近5个军的兵力,而实际这几个军可以说是残破不堪了。

如83,66军虽然没有参加淞沪会战,但一直担任掩护淞沪大军撤退的任务。特别是在南京附近句容、镇江、丹阳等地,他们与日军血战,损失很大。

加入南京保卫战时,他们已经兵力严重缺损。根据当时南京卫戍司令部参谋处第一科科长谭道平将军,在战后编撰的《南京卫戍战史话》一书中提到,83,66两个军参加南京保卫战时总兵力仅一万三千余人。

而江防军刘兴部112师和103师,原本在江阴等地与日军13师团血战,勉强突围后撤至南京还未得补充。

加上宪兵团人数,这部分兵力仅六千余人,所剩不多的战力。

倒是徐源泉的第2军团两个师兵力较为充足,有近2万人。但该部是不入流的军阀部队,战斗力薄弱,装备也差。

总的来说,除去74军外,其它三个军加一起不过四万人左右。

这个在宋希濂的回忆录中也曾提到,正好和该书数字相互印证。

第四,抗日铁军第74军,参战1万7000

最后说说74军。

这支部队在无论在南京外围的阻击战和南京城下保卫战,乃至南京城撤退时的突围战中都可圈可点。这些闪光的战绩,自然是有代价的,也就是74军在南京保卫战中巨大的损失。

根据当时74军51师师长王耀武回忆,“该军在上海一带作战牺牲很重,缺额很多,军长俞济时希望撤至一个较安全的地方整训一个时期再行作战,但蒋介石并未批准,反而将该军加入南京保卫战。实际当时全军有官兵一万七千多人。”就这一万七千多人,先在淳化镇、牛首山附近与日军第六师团血战,其后又加入南京城守卫,负责水西门周边防御。在南京保卫战中,51师战死战伤官兵7800余人,其牺牲可见惨烈。

总结

上述各个部队的,另外还需加上城内一些部队直属特殊机构:南京保卫战的中国军队应该在十万左右。

而日军却集中了近六个师团的兵力,外加大量的炮兵和配属部队,保守估计也有15万人。仅仅从人数来说,中国军队就已经处于劣势。

如果加上士兵训练程度、火力支援、士气等因素,估计就是天壤之别了(缺乏炮兵的国军在防御中必须保持至少一倍的数量优势)。

就是这样,英勇的中国军队,仍然在南京城下依旧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殉国少将以上军官高达10多人。

保卫南京而殉国的官兵们,不但值得每个中国人纪念、尊重,也是我们民族的英雄。

1. 《南京保卫战(国民党将领亲历记)》

2. 《南京卫戍战史话》

3. 《抗日战史》第26册南京保卫战篇

4.台湾国史馆档案

“37年7月23日教导总队人事军械报告“典藏号002-080200-00485-081

“南京退出各师补充情形报告”典藏号002-080102-00074-002

“唐生智报南京卫戍各部队得失”典藏号002-020300-00009-153

5.《51师南京卫戍战斗报告》中国国家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号787-7592


萨沙


南京保卫战是一场明知打不过也要打的战役

南京保卫战其实和淞沪会战一样,都是一场明知打不过也要打的仗,淞沪战场好歹还能看到一点迷茫,也就是说还是有小概率获胜的可能;南京保卫战的时候,尽管南京是当时的首都,但是个人都能看出来,南京根本守不住。

为什么要在淞沪开战呢?按照很多人的解释,尽管淞沪战场不利于中日决战,但是蒋的意图也只是把日军主力吸引到上海,使日本对华的侵略呈仰攻的姿态。

最后形成中国对日本抗战的地势之利,这是当时中国一些精英提出的,以弱势对抗强势的道理,尤其是当时中国著名战略家蒋百里更是提出持久战。

尽管淞沪开战之初,老蒋宣称上海可以坚守三个月,并且亲自参与淞沪抗战的指挥,当时对全国人来说也是振奋人心的事情,但是实际情况却掩盖不了,日军逐渐对淞沪战场的国军形成的合围之势,最后,不得已之下,老蒋只能将部队撤到南京,再做打算。

很多人的想法是撤出,不要做无谓的抵抗,当然,其中也不乏一些投降主义者,坚持和日本谈和,但是老蒋力排众议,在民国的首都和日寇进行一场殊死搏斗,可以振奋全国的抗战决心。

南京保卫战一定要打,不管付出怎样的代价!

为什么要选择唐生智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南京保卫战的时候会选择唐生智来当统帅。

关于唐生智其实和白崇禧他们差不多,都是国民革命军中的地方派,曾经为了共同打倒北洋军阀而走在一起,北洋军阀倒了之后,为了各自的利益再次进行新的斗争,其中唐生智可谓多次反蒋,一直以反蒋先锋的身份在国民党内活动。

直到九一八事变后,各地方实力派如桂系李宗仁、白崇禧,滇系龙云,湘系唐生智(其实只能算湖南一个军阀)和老蒋达成和解,准备共同对抗日本。但是与其他地方派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唐生智已经没有部队了,在国民党也就是混罢了。

所以,让唐生智来守南京的确有点匪夷所思。

纵横认为,正是这样,因此也只有唐生智最适合,有自己部队的根本舍不得上南京去送死。

从军衔上来说,也没有几个比唐生智更适合的,唐生智在1935年被晋升为陆军一级上将,同批次的有阎锡山、冯玉祥、张学良、何应钦、李宗仁、朱培德、陈济棠,也就八个人,朱培德全面抗战之前就死了,张学良被囚禁,剩下这几个地方实力派,谁会去守南京。

从思想上,唐生智对日作战也很有思想,因为唐生智就是蒋百里先生在保定军校的得意门生,早在淞沪开战初期,唐生智就向军委会建议:“抗日战争只能打持久战,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我们可以用3个人拼他日本1个人;日军攻城掠地,假设占领中国1个县城用50人守卫,占到最后日军兵力就分散了,拖也可以把日本人拖死。”

而在淞沪撤退前,唐生智更是提出四条展现,逐级对日本进行抵抗,并且交替撤出,交替修整这样的车轮战策略,不管具体执行起来怎么样,最起码是有抗战想法的,老蒋最后也是淞沪撤退一团糟,早就把唐生智的逐级撤退抵抗的命令忘在了脑后,只剩下南京了。

最后,老蒋就把守南京的任务留给了唐生智。

南京保卫战守城部队有多少人

按照唐生智的思想“南京,守是要守的,就是没有完整的部队来守。不过,依我的看法,可以派1个军长或者总司令率领几个师来守卫南京,以阻止敌人迅速向我军进逼,从而赢得时间,调整部队,以后再撤出南京,以拖住敌人。”

但是,在接到任务后,唐生智还是提出了很多要求,老蒋在此时也给予尽量的满足。

最后老蒋将大部分的精锐德械师和一些能用上的部队都留在了南京,包括上海退下来的三个德械精锐师,第36师,第87师,第88师,以及一些其他地方抽调的10个师,共计十三个师,除此之外,还留下了教导总队的1.2万人,以及一些宪兵部队和江宁要塞部队,总计有15个师的规模左右,如果满编的话,可以达到18万人左右。

然而大部分的部队都是从淞沪直接撤退下来,并没有进行修整和补充,按照唐生智的统计守城部队大概只有8万多人,实际上,人数应该保持在十万人左右。

但是这支临时拼凑的部队,由于大部分都是上海扯下来的,士气并不高,之间协调能力也差,而唐生智的指挥更是遭透了,最后致使这支部队在撤退时因为缺乏秩序,变成了溃逃,南京保卫战变成了南京大逃亡!


史论纵横


对于1937年末和1938年初的南京,绝对算得上是一段苦难的历史。

1937年12月1日,日军下达攻占南京的命令。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在随后的长达6周的时间里,日军开始有组织有规模的进行大屠杀和奸淫、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

在这一次暴行中,遇难人数超过30万。有数据记载的是34万,但实际数字恐怕还在这之上。


(一)、南京守卫战的背景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国军投入80万兵力,日军投入20万兵力。双方激战3个月,最终以日军获胜而结束。

此役,由于在装备上的落后,以及指挥上的混乱,国军伤亡人数超过30万人,而日军仅仅伤亡4万余人。

淞沪地区沦陷后,南京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便暴露在日本的枪炮之下。对于南京,日本人虎视眈眈。

当时的形式下,南京已经岌岌可危。国民政府大多数高级将领(包括李宗仁和白崇禧)认为南京已经不可守,建议撤退以保存有生力量。

然而,唐生智为了重返权力的中心,竟然主动请缨要守卫南京,而且他还说出一段慷慨激昂的话语:

“现在敌人已迫近首都。首都是国父陵寝所在地,值此大敌当前,南京如不牺牲一二员大将,我们不仅对不起总理在天之灵,更对不起我们的最高统帅。本人主张死守南京,和敌人拼到底!”

唐生智说的这番话很对。南京可是首都所在,怎么可以不战而退?

只是遗憾的是,唐生智后来的行为,狠狠的打了自己脸。


(二)、南京守卫战的守卫部队

跟据记载,参加南京保卫战的有这些部队:

第41师、第48师、第159师、第160师、第87师、第88师、第51师、第58师、第36师、第103师、第112师,以及教导总队三个旅。

在正常的情况下,守卫部队的总人数应该接近15万人,而且里面不乏精锐部队,比如说隶属于74军的51师和58师。但是,这恰恰不是正常情况,这些守卫部队刚刚才从淞沪会战的战场上撤退下来,损失惨重,根本就没来得及补员。

在这种情况,部队的编制能保留一半就不错了。按照唐生智自己的说,守卫部队人数应在8万人左右。


(三)、南京保卫战为何会惨败

从12月1日,日军下达进攻的命令开始,到12月13日南京沦陷,只经历了短短的13天的,而蒋介石的期望是唐生智能坚守1到2个月。是什么原因导致南京保卫战会溃败的如此迅速?

1、双方力量对比悬殊

首先,人数差异。南京的守卫部队真实人数在8万人左右,而日军进攻部队人数在15万左右。

其次,装备差异。这个没什么好说的,日军的装备远远领先与当时的国军。

再者,士气。淞沪会战,国军刚刚经历了一场惨败,士气低落再说难免。反观日军,刚刚收获了一场大胜,士气正旺。

2、将领

老实说,唐生智在南京保卫战中前面的表现还算是勇敢,顶着日本人的飞机轰炸指挥守军对抗日军进攻,坚持不进地下室。但是军事能力上来说,唐生智确实算不上出彩。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其一:蒋介石11日晚电令唐生智撤退,但是唐生智并未向守军下达撤退命名,直到12日下午才向个将领下达撤退命令。

其二:唐生智在保卫战中,曾下令将所有船只全部炸沉,以表决心。可惜,他不是项羽。背水一战非但没能获胜,结果在大军撤退时,出现了没有船只渡江的局面。

其三:在撤退命令下达时,只有参会的高级将领才知道消息,但是部分高级将领自己带着钱财自己偷偷跑了,连自己的士兵都没有通知。比如王敬久、宋希濂这两位大神,自己先跑了不说,过江之后还把船烧。


对于每一个在抗日战场牺牲的中国军人,我们称之为英雄;但是对于那些丢下自己的士兵逃跑的人,只能被称之为狗熊了。

如果撤退时为了保存有生力量,无可厚非;但是像南京保卫战中那些只顾自己逃命的将领,必将永远留在耻辱柱上。

而对于在南京制造那起惨案的民族,我们必将不会忘记!该还的,必将会还回去!


小镇月明


烟酒阁大学士国军将领系列三十八:南京卫戍司令官唐生智。

唐生智(1890-1970年),字孟潇,号曼德,外号“佛教将军”,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人,保定军校毕业,一级上将,北伐军主将之一,曾三次反蒋,失败后失去兵权,任国民训练总监。

七七事变后,军委会执行参谋本部甲等预案,在上海挑起战争,致使日军大举增兵上海。日第10军在杭州湾登陆,上海国军撤往苏北和南京。日大本营下达攻占南京的命令。

在国军将领都反对南京防卫作战,唐生智提出“有限固守”的策略,自告奋勇出任南京卫戍司令官。蒋介石欣然同意,将上海撤出的部分军队和第10军,总计10万余人交唐生智指挥。

唐生智竭尽全力指挥作战,由于敌众我寡,被迫撤退。在指挥撤退中没有严密计划和命令,造成部队溃散、官兵大量被俘。10万大军只撤出3万2千多人。



南京保卫战的发生是当时抗战的不同策略意见造成的,最终蒋介石坚持要在南京作“短期固守”:

一二八事变后,国军高层认为迟早在南京地区会与日本爆发战争,每年参谋本部都会制定第二年与日军作战计划,都把南京地区作战列为重点。

国军在南京附近构筑大量国防防御工事,又将南京防御搁置。而完成建造的工事,又无人管理,真正需要使用的时候,连管理员和钥匙都找不到。

在1937年11月中旬召开的三次关于南京战守的 会议上,军委会内部出现分歧:一种意见南京象征性抵抗后即撤退;第一种主张至少在一定时期进行固守作战。

在11月18日会议上,蒋介石最终决定在南京进行短期固守作战,唐生智表示愿意担负这一职责,出任南京卫戍司令官。


国军实施战区制度,守护京沪杭的是第3战区职责,所以临时组建的南京卫戍司令部部队由3战区序列里抽调。

中国军队参加南京保卫战的总兵力约15万左右:仓促组建的南京卫戍部队,基干部队是刚从上海撤下来的第36师、第87师和第88师等11个师。

加上从汉口调来的第10军,辖41师、48师总共13个师,另有军校生组成的教导总队(共计1万2千余人)、 宪兵部队、江宁要塞部队,满编将有18万人左右。



然而各部实际上大量缺额,如参加上海保卫战的3个徳械师,战后都升级为军,实际只辖1个师,并有大量新兵。按唐生智统计约有8万人,其中新兵就占3万人。

南京卫戍司令部战斗序列如下:司令长官唐生智,蒋介石担心唐生智指挥不了中央军,特命罗卓英担任副司令长官。

第2军团:军团长刘兴,辖第41、 第48师。

第66军: 军长叶肇,辖第159、第160师。

第71军: 军长王敬久,辖第87师。

第72军: 军长孙元良,辖第88师。

第74军 : 军长俞济时,辖第51、 第58师。

第78军:军长宋希濂,辖第36师。

教导总队:桂永清任总队长,辖3个旅。另有第103师,师长何知重; 第112师,师长霍守义;宪兵部队宪兵司令(4个团) 。



74军军长俞济时,利用其关系,提早准备了火轮渡船。

南京保卫战的准备相当不充分,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

中日抗战初期,在装备和作战经验上,中日实际作战效能比为5比1甚至更低。

南京守备部队基本为上海撤出的作战部队,经过数个月作战,这些部队急需整补,但仅补充了大量新兵即投入作战,战斗力十分低下。

南京地区拥有大量国防工事,但都没有移交作战部队,部队竟然找不到工事钥匙,只得临时构建防御工事,经不起日军炮火打击。


前期由于军委会表现过于强硬防守的抗战态势,媒体和舆论对战况比较乐观,因此南京没有进行疏散。


唐生智为加强守军决心,防止守军逃跑,将长江渡船大量集中销毁,等到部队真正撤退时,却找不到渡船。

日军进攻南京的部队,为新组建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大将,参谋长冢田攻少将,下辖: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朝香宫鸠彦中将;第10军,司令官柳川平助中将。


日本大本营原本约束上海派遣军的作战范围。随着第10军的参战,提出了独自攻占南京的作战方案,并得到华中方面军支持。

日大本营迫于第10军已经向南京进发,造成既成事实,废除了五号令规定的作战区域限制,并颁布大本营8号作战令,要求华中方面军在海空军掩护下,夺取南京。

华中方面军集结8个师团、2个支队,兵分三路直指南京。同时华北方面军也在积极准备南下。



东路军:第11师团(师团长山室宗武)、第13师团(师团长荻洲立兵)、第16师团(师团长中岛今朝吾),以及重藤支队沿宁沪铁路和附近公路进攻。

中路军:第3师团(师团长藤田进)、第9师团(师团长吉住良辅)沿宁杭公路进攻。

西路军:第6师团(师团长谷寿夫)、第18师团(师团长牛岛贞雄)、第114师团(师团长末松茂治)和国崎支队沿太湖南岸迂回包抄北上。

支援部队:海军第3舰队第11战队(司令官谷本马太郎)逆流而上,顺长江向南京进攻。 其他部队:野战重炮第5旅团、野战重炮第6旅团和陆军航空第3飞行团,以及一部后备队,协同作战。



南京保卫战作战第一阶段:南京外围作战。与上海作战不同,南京守军外围阵地三天内即被突破。

12月1日,日军攻占江阴要塞。12月6日下午,日军迫近南京外围一线阵地,其第16师团一部已渗入至汤山镇左侧后附近。

唐生智急令第36师速派1个团进入麒麟门阵地,掩护第66军侧背;令在镇江的第71军、第83军迅速向南京转移,以增强防守力量; 规定第71军转移后,镇江要塞由第103师防守;同时令第2军团 (第10军)的第41师推进至龙潭、乌鸦山地区,以掩护第71军、83军转进。

由于南京已成围城,蒋介石于当晚召集少将以上军官开会,并于7日5时45分乘飞机离开南京,匆忙飞往武汉。



12月7日,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下令向南京进攻,同时从空中投函唐生智劝降,唐生智不予理睬。命令各部队“应以与阵地共存亡之决心尽力固守,决不许轻弃寸土”。

日军在炮兵及航空兵支援下,开始向第一线阵地发起全面猛攻。唐生智将从镇江刚刚撤回的71军部署于第74军和第66军结合部后方一带。

同时令第66军以一部兵力从汤山镇由南向北、第41师以一部兵力从射乌龙山由北向南、第36师预备2团配属战车连,从麒麟门由西向东对突入胡塘、大胡山附近之敌实施合击。

由于日军后续部队已从突破口投入战斗,第66军和第41师阵地均遭日军猛烈攻击,因而三面合击的企图无法实现。

唐生智又命第36师的预备2团在东流西、南一带抗击复兴桥日军的进攻。12月8日,原在湖州地区的日第6师团赶至秣陵镇以西地区,在第114师团左翼展开,开始进攻南京外围阵地。



经过两日一夜激烈战斗,南京外围各主要防御地段上的工事多已被日军炮兵及航空兵摧毁,守军伤亡惨重。

当日下午,日军在坦克引导下先后攻占了汤山镇、淳化镇等重要据点;右翼第13师团的第26旅团、沼田支队击退第57军的第111师,占领靖江,天谷支队攻入镇江,左翼国崎支队已进至当涂附近,第18师团攻占宣城后正向芜湖前进中。

唐生智鉴于上述情况,为集中兵力固守南京,下令南京外围守军退守复廓阵地;又命镇江的第103师、第112师及附近的第82军迅速撤至南京。

8日下午,第2军团的第48师、第83军的第156师撤至南京,154师仍在撤退途中。16时,唐生智下达了“卫参作字第28号”命令,对复廓阵地的防守进行部署。令宪兵第2团防守城内清凉山,令宪兵第10团防守城内明故宫飞机场。



南京保卫战第二阶段,城垣与城市巷战,唐生智指挥各军攻守兼并,拒不投降,尽到卫戍司令官应有责任。

南京外围第一线阵地被突破后,守军撤退仓促,缺乏有效的掩护措施,日军乘势尾随,以致有些复廓阵地尚未占领稳固,即为日军突破。

至9日拂晓,日第16师团进至麒麟门、苍波门一带;第9师团进至光华门外,占领了大校场及通光营房;第10军的第114师团进至雨花台南;第6师团进至雨花台西,其左翼一部占领大胜关。

中国军队第60军退至燕子矶一带整顿;第74军退至水西门内外,改任城垣守备。

日军一方面进行攻城准备,一方面用飞机向城中投撒“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致中国守军的最后通牒”,进行劝降。



唐生智对松井的最后通牒置之不理,于当日下达了“卫参作字第36号”作战命令,以“破釜沉舟”的精神背水死战。

9日当天,突入至光华门外的日军第9师团部队,在猛烈炮火支援下猛攻光华门外工兵学校第87师第260旅、教导总队防守阵地,10时左右攻占了工兵学校。

下午日军坦克及炮兵火力曾3次攻击城门,并有少数日军突入城内。唐生智急调控置于清凉山的宪兵教导2团预备队增援光华门,同时令第87师进行后击。

第87师第261旅一部和第259旅一部由通济门和天堂村向敌军侧背实施合击,激战约数小时,经多次反复肉搏,终将迫近光华门的日军击退,恢复了工兵学校的阵地。
守备雨花台的宪兵旅二个营。



但已突入城中的少数日军仍潜伏于光华门城门洞中,日第10军的国崎支队当晚占领了当涂。

12月10日,日军见中国军队拒绝投降,遂向雨花台、通济门、光华门、紫金山第3峰等阵地发起全面进攻,战况较9日更为激烈。

特别是城东南方面,日军已攻至城垣。唐生智急令第83军的第156师增援光华门、通济门城垣的守备,并令各军赶筑巷战工事;同时将第66军由大水关、燕子矶调入城内,部署于中山门及玄武门内准备巷战。

唐生智另命桂永清指挥第103师及第112师,负责中山门附近城垣及紫金山阵地的守备。


第88师师长孙元良,独自扔下部队逃跑。

当夜,第156师选派小分队坠城而下,将潜伏城门洞中的少数日军全部歼灭。雨花台方面,日军2个师团主力和步、炮、坦克及航空兵协同攻击,将第88师右翼第一线阵地全部摧毁。残部退守第二线阵地。

当晚,日军第18师团占领了芜湖。12月11日,日军第16师团猛攻紫金山南北的中国军队阵地。紫金山及其以南地区,教导总队坚决抗击。

激战终日,日军毫无进展,惟其右翼部队攻占了第2军团防守的杨坊山、银孔山阵地,进至尧化门附近。

日上海派遣军从第13师团中调山田支队,在第16师团右翼加入战斗,向乌龙山、幕府山炮台进攻。



日第10军第114师团及第6师团主力继续攻击雨花台。第88师的第二线阵地又被摧毁,守军被迫据守核心阵地。

日军第114师团右翼部队开始攻击中华门,城门被炮火击毁。少数日军一度突入城内,但被第88师据守城垣的部队歼灭。

日军第6师团左翼部队之一部沿长江东岸北进,在上新河击退宪兵教导2团的1个营,占领了水西门外的棉花堤阵地。

日国崎支队渡过长江,沿西岸北进向浦口运动。占领芜湖的日军第18师团因转用于杭州方面,不再参加进攻南京的作战。



军委会考虑到南京作战不易、形式严峻,恐南京守军被合围,逐允许唐生智可见机撤退,保存有生力量。

武汉大本营每天有询问南京保卫战情况的电报,当发现撤至南京部队的战斗力及士气已远不如淞沪作战。

南京外围主阵地带仅防守两三天即告失守,而复廓阵地立足未稳即在主要方向上又被敌突破、迫逼城垣时深感形势严峻;当得知当涂附近已有日军渡江时,更感局势危急。

为避免南京守军被敌围歼,蒋介石于11日中午考虑令南京守军撤退,遂令时在江北的顾祝同以电话转告唐生智。

顾要唐当晚渡江北上,令守军相机突围。唐生智由于自己曾力主固守,现在若突然先行撤走,怕今后责任难负,因而要求必须先向守军将领传达清楚最高统帅的意图后方能撤离。


南京卫戍副司令长官罗卓英。

当晚蒋介石致电唐生智:“如情势不能久持时,可相机撤退,以图整理而期反攻。唐生智于当夜与罗卓英、刘兴两副司令长官及周参谋长研究后,决定于14日夜开始撤退。遂于12日凌晨2时许召集参谋人员制订撤退计划。

12月12日自拂晓起,日军即集中炮兵及航空兵火力对复廓阵地及城垣发动猛攻。城南方面,战斗至10时前后,雨花台阵地被日军攻占。

防守该地的第88师第264旅残部因中华门城门已经堵死,无法退入城中,遂在敌火力下作横向移动,沿护城河绕城北进,伤亡甚大。


南京守军36师师长宋希濂。

日军占领雨花台后,以炮火居高临下轰击中华门守军。第88师第262旅部分官兵坚守城垣阵地,师长孙元良率师直属队及第262旅一部兵力擅自向下关退却,企图渡江北撤,在挹江门内被第36师师长宋希濂(机关枪)劝阻,仍返回中华门作战。

城东方面,日军第16师团仍在孝陵卫西山及紫金山一带激战。上海派遣军因第9师团在光华门一带毫无进展,命第3师团迅速助战,由第9师团左翼加入战斗。

中午前后,在日军猛烈炮火致使中华门及其以西城垣数处倒塌,日军在炮火掩护下由缺口突入城内,第88师遂即撤走。



当时中华门内大批居民为逃避炮击,纷纷向城北部难民区逃跑,与溃退散兵拥挤在街道上,城中秩序开始混乱。

唐生智为了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撤退,于14时指示第36师负责维持城中及下关的秩序。但此时日军第6师团已突入至中华门内,第16师团及第3师团已逼近中山门及光华门,第6师团左翼旅已逼近水西门。

南京守军第2军团退至乌龙山,教导总队退至紫金山,第74军派人去三汊河架浮桥,企图渡江撤退至浦口,被第36师制止,南京守军已开始呈动摇态势。唐生智决定改在当夜撤退。


南京保卫战第三阶段,原先有计划、有组织的撤退,因唐生智临时加的口令,以及守军军无斗志,撤退变成了溃散。

12月12日17时,唐生智召集师以上将领到卫戍司令部开会,布置撤退行动。唐生智首先简要地说明战况,询问大家是否还能坚守。与会将领无一发言。

唐生智遂出示蒋介石命守军相机撤退的电令,由参谋长周斓分发了已油印好的撤退命令及突围计划。

命令分发后,唐生智又下达了口头指令,规定第87师、第88师、第74军及教导总队“如不能全部突围,有轮渡时可过江,向滁州集结”,这就大大降低了突围计划的严肃性,为不执行命令制造了借口。

除第66军及第83军之大部按命令实施突围外,其余各军、师均未按命令执行,一起涌向敌人尚未到达的下关,以便渡江北撤;未接到撤退命令的部队发现友军撤退也一同撤退。



接到命令而并不知道撤退计划的将领们都认为,上级既然决定撤退,在下关必然已准备好渡轮,因而亦皆拥向下关。各军、师长在散会后立即部署部队撤退。

有的单位在接到命令前撤走,如第2军团负责固守乌龙山要塞,以掩护其他部队撤退和突围,见其他部队撤退,也于当晚毁炮撤去江北。

有的将领只向所属部队打撤退电话,或回去安排一下撤退事宜就脱离部队,先行到达下关,随同卫戍司令部及第36师乘渡船先到江北。

如第71军军长王敬久、第87师师长沈发藻等散会后未回指挥所;教导总队队长桂永清回到指挥所后告知幕僚撤退任务,即留参谋长邱清泉处理文件等,自己单独先去下关;其第2旅旅长胡启儒得知撤退消息较早,不等会议结束,即以奉命去下关与第36师联系为由,电话通知其第3团团长代行旅长职责,独自先去下关。



由于城中各部队多沿中山路向下关撤退,而挹江门左右两门洞已经堵塞,仅中间一门可以通行,各部争先抡过,互不相让,不少人因挤倒而被踩死。

如教导总队第1旅第2团团长谢承瑞,在光华门阵地上曾英勇地抗击日军多次冲击,却在挹江门门洞内被拥挤的人群踩死。

有的将领,如第83军第156师师长李江见城门无法挤过,就从门东侧用绑腿布悬吊下城出走。



下关情况更为混乱,各部队已失去控制,争先强渡。由于船少人多,有的超载沉没。大部官兵无船可乘,纷纷拆取门板等物制造木筏渡江,不少官兵丧生长江。

大量正在渡江的官兵被日海军及第16师团的火力和舰艇冲撞所杀伤。宪兵副司令萧山令即死于半渡之中。

与此同时,日军各师团已分由中山门、光华门、中华门、水西门等处进入南京城内;原在镇江的天谷支队已渡过长江,正向扬州前进中,国崎支队已至江浦,正向浦口前进中。已渡至江北的国军沿津浦路向徐州方向撤退。



军委会于14日解散南京卫戍司令部,突围部队人数为32144人,部队编入顾祝同第3战区。至此,南京保卫战结束。

12月14日,唐生智在临淮关宣布南京卫戍司令长官部撤销, 撤至江北的卫戍军部队改隶第三战区。南京保卫战基本结束。从12月12日下午开始,南京卫戍军各部队撤退及突围的情况大致如下,国军突围撤退的数字是 32144人 :

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副司令长官罗卓英、刘兴及长官部官兵,12日晚从下关煤炭港乘预备的小火轮渡江至浦口,得到日军已至江浦附近、正向浦口包围的情报,遂徒步向扬州顾祝同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靠拢。

13日7时到达扬州时,顾祝同及第三战区长官部已移驻临淮关,临行时留下6辆卡车。唐生智等主要官员及卫队乘汽车至滁州转火车,当晚到达淮关。



在司令部渡江后,第78军、第36师亦于煤炭港分批乘船渡江,至乌衣集结,尔后乘车去蚌埠,又转信阳去江西萍乡整顿。

叶肇及邓龙光两军长参加会议后,第66军及第 83军(均为广东部队)共同研究决定:不遵守唐生智令第83军掩护其他部队突围后,再于次日晨6时突围的命令,两军由叶肇统一指挥,按计划由正面突围,向指定地点转进,当即下令各师“按160、159、156、154师之顺序,由太平门突围,经汤山、句容向安徽宁国集中。

12日20时前后,除156师因未接到命令外,其他3个师先后通过太平门。途经岔路口、仙鹤门、东流等地时,均遭日军阻击,第159师代师长率队冲击时阵亡。

拂晓前到达汤山附近又遭日军第16师团主力的猛烈攻击。部队逐渐失去掌握,各自为战,数百人或数十人一队,分头向指定地点转进。


叶肇、邓龙光与各自的部队失散,均换着便衣突过日军包围圈。20日 前后,各师大部分别到达南陵、歙县。第66军参谋处处长郭永镳在九华山一带收容失散的官兵约1300余人,临时编为3个营。

1938年1月上旬,他们到达宁国附近归队。未接到命令的第156师师长李江率队与教导总队等一同撤至 下关,部分官兵渡过长江,辗转归队。

南京卫戍军的其他各部均于12日下午和夜间拥至下关。第74军组织较好,又掌握有一艘小火轮,约有5000人渡过江北。其全部队仅有一部得以渡江,大多留在江南,被日军杀害。


南京大屠杀被害军民达30万人。

12月14日,日军山田支队占领了南京最后一个支撑点一幕府山;天谷支队占领了扬州,切断了大运河;第6师团一部进至下关;国崎支队占领了浦口,切断了南京守军的一切退路。

集结于燕子矶、下关沿江一带及八卦洲、江心洲中未撤至江北的大量中国官兵都成为日军的俘虏。

日“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朝香宫鸠彦曾签署了一道嘱"阅后销毁”的机密命令,要所属部队“杀掉全部俘虏”。在占领南京城的前6个星期内,日军野蛮地屠杀了放下武器的俘虏数万人、平民20余万人,总数达30万人以上。



凭心而论,唐生智在当时局势下,打得还算不错。但是没有组织好有序撤退,成了最大败笔。

后来唐生智到达汉口,引咎辞职,离开军界,专心钻研佛学,并痛斥汪精卫派来的说客,有一定民族气节。1949年唐生智在湖南通电起义。1970年6月4日,唐生智因胃癌病逝于长沙,享年80岁。


烟酒阁大学士


南京保卫战是淞沪会战后,中国军队进行的又一次大规模的抵抗,不过与淞沪会战不同的是,南京保卫战完全没有组织有效的撤退,以致于中国军队和南京城内的中国难民遭遇了巨大的损失,南京保卫战自1937年12月1日开始,自12月13日南京城破结束,最终在一片慌乱中,大部分中国守军放下了武器,因而最终发生了大屠杀的惨剧,南京城破,守将唐生智要负很大的责任。

南京大屠杀已经过去80年,许多为守卫南京、保卫南京做出过贡献甚至是牺牲生命的英雄已经不为大家所熟悉,因此我们在和平繁盛的今天仍然有必要回顾一下到底是哪些部队为守卫南京付出了巨大牺牲。

参加南京保卫战的部队有原本拱卫南京的第72、第78军,还有从淞沪战场上撤下来的第74军、第66军和第83军,另外还有教导总队,宪兵部队以及警察部队。

时任参谋总长的何应钦在12月22日曾经提交过一个关于南京保卫战中国守军的统计报告,该报告中称参加南京保卫战的共有国军12个师,总人数在12万以上,最终能够安全退出南京的大概在一半左右,在南京保卫战中伤亡的国军大约为三四万人。

1938年1月份,何应钦曾经对王世杰说过日军在南京一共缴获国军枪支12万支左右,所以认为参加南京保卫战的实际人数和自己估计的差不多。但是实际上在30年代,国军当中还很难做到人手一支步枪,所以参加南京保卫战的国军人数远在12万人之上。而根据国民政府在敌战区的特工的情报显示,最后滞留南京被屠杀的国军士兵大约在五六万人左右。

日本曾经有学者根据日本方面的档案和记载估计在南京被日军虐杀的中国军人超过12万人。

所以综上,参加南京保卫战的中国军队总数在12万人左右,最后滞留南京被杀的大约一半左右。


青年史学家


有网友问:南京保卫战中,守军唐生智的部队有多少人在守卫南京城?如果根据当时的 南京卫戍司令部参谋处处长谭道平将军的点验。毕竟谭道平将军当时负责统计部队人数,来发放补给品。

他记载的南京卫戍部队实际人数是81000人,其中3万人是在南京临时征发的市民从军。具体部队包括14个师,还有2个宪兵团,2个炮兵营等部队。人数为什么这么少的原因,也非常简单,第71军,第74军,第72军等等这些部队,都是刚刚从淞沪战场下来的,损失惨重。

大部分部队都损失了超过一半兵力,14个师才5万人,如果不是在南京强征了3万新兵,8万人都凑不够。最后的突围情况呢?

第74军因为找到1艘小火轮,才逃出去5000多人,后来又有2000人分散归队。第88师依靠一批木船逃出去2000多人,教导总队突围4000人,第36师突围4000人。南京大屠杀60年祭专辑给出的守军突围撤退的数字是32144人。

南京守军其他5万人大部分战死,少部分被俘后被杀。在南京战役,日军不仅仅使用了驱逐舰,大炮,战机和机枪,还使用了毒气。日本老兵藤原审尔说“我目睹过堆积在一起的数千具中国正规军士兵的尸体。看到如此多的正规士兵阵亡的尸体,他们死亡的样子很奇怪,没有外伤,他们可能是毒气熏死的。

在南京战役,大部分守军都表现已经非常勇敢,8万残军,面对20多万日军冲击,坚持了10天。毕竟百万德军坚守的柏林,也不过就坚持了1个星期。除去被俘人员,战场伤亡也达到了全军人数的接近40%,在世界战争史上,这样的伤亡人数,绝大部分军队都已经失去了作战能力。


深度军事


日军攻占上海后,军方出现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军队已经非常疲劳,必须休整,一种意见认为,军队虽然疲劳,但仍应攻占南京。11月7日,日军编组华中方面军,以松井石根兼任司令官,规定以苏州、嘉兴联结线为“统制线”,在此以东作战。但是,第二天,日军就兵分两路。一路以上海派遣军为主力,沿沪宁铁路线西进,一路以第10军和国崎支队为主力,沿太湖南岸向湖州集结。13日,日军一部在常熟白茆口登陆,声势更盛。15日,第10军幕僚会议认为,中国军队已处于溃散状态,如果把握战机,断然实施追击,20天即可占领南京。华中方面军赞同占领南京的意见,认为“现在敌军的抵抗,各阵地均极微弱”,如不继续进攻,“不仅错失战机,且令敌军恢复其士气,造成重整其军备的结果,恐难于彻底挫折其战斗意志”

南京(首都)卫戍长官司令部成立于 1937 年 11 月 20 日,任务已经很明确,就是保卫民国首都南京。从人员组成上看,司令长官为唐生智,副司令长官为罗卓英、刘兴,参谋长周斓。这个指挥班子是湖南籍与中央系军人的混合。罗卓英时任第十八军军长、第十六军团长,号称陈诚土木系二号人物,蒋介石的嫡系。而刘兴与周斓均为湖南人,两人都曾在北伐时期任唐生智属下的师长军长,人事上这样安排显然方便唐生智的指挥,而安排罗卓英任副司令长官,如同安排陈诚任第七战区副司令长官一样,一是打破指挥机构中湖南( 四川) 人一统的局面,一是为了掺沙子。二是也是为了加强中央军系统与杂牌军之间的融通,司令部先是设在唐生智公馆,后来又搬到铁道部大楼。

保卫南京的部队,最初期是中央军嫡系,包括1.孙元良的72军(以88师为骨干建成),2.宋希濂的78军(以36师为骨干建成),3.南京警备司令部谷正轮下属的首都卫戍部队(包括桂永清的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宪兵司令萧山令的南京宪兵队,包括宪兵第二,第十团和教导第二团)4.特种部队:包括江宁要塞司令部邵百昌麾下雨花台,马鞍山等5座炮台,以及附属炮兵,装甲兵,通讯兵与特务营,总兵力相当于4个师,五万多人。


后来随着局势严重,又增加11个师,包括从淞沪会战前线撤离的,隶属第三战区的9个师:又从武汉调来了两个师(徐泉源第二军团的41,48师),粤军四个师(叶肇66军麾下第159,160师,邓龙光83军的154,156师),以及增援的中央军王敬久第71军第87师,俞济时第74军(51,58师),另有江防军103,121师。南京守军总兵力在11万到12万人之间,

这些部队的具体防区职责为:中央军嫡系36师守城北,88师负责城南和西南,87师守卫城东南,教导总队守城东,以上所谓内线城垣复廓阵地,第74军与其他部队(三个军)守备外线东南主阵地,宪兵团控制城内制高点,江防军两个师负责守卫镇江。中国军队纸面实力虽然可观,但大部分为淞沪会战撤退下来的疲惫之师,其中补充新兵人数占到了大约4分之1,疲师新旅,要想完成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关于南京固守1到3个月的任务,实在是力有不逮。

然而南京保卫战虽然在史书上占据篇幅不多,会战时间也不长,但依旧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时任教导总队第五团通信兵连长的石怀瑜回忆说,12月9日,教导总队防御正面,从岔路口到孝陵卫,光华门全线发生激战,教导总队冒着硝烟火海,抵抗一天,将敌击退,敌军用山炮轰塌光华门城墙后,数百人钻入城门,被教导总队第二团官兵以肉搏方式全歼,并重新将城墙缺口堵死。

10日,日军以战车为向导,冲入孝陵卫,被教导总队以战防炮击毁两辆,其余仓皇而逃,尾随之日军步兵数百名也被歼灭大半,少数龟缩于城门瓮洞内,夜幕降临后,团长谢承瑞亲率士兵,抵近敌军,以数桶汽油倒下,再点火焚之,让日军全灭,凌晨又率领敢死队冲出城门,以十多挺轻机枪为火力掩护,将城门附近日军驱走。


11日,日军转攻雨花台,通化门一线,防守西山,中山陵,紫金山的教导总队官兵与日军展开反复冲杀,据守紫金山一峰,二峰的教导总队第五团官兵,一直坚守阵地,直到司令部下达总撤退命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