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的對聯,上聯「不爲聖賢,便爲禽獸」,下聯更讓人汗顏

曾國藩作為中國歷史上被稱為半個聖人的人,其很多思想和語言受到了很多國人的追捧。曾國藩在他的《曾胡治兵語錄•治心》中有這麼一句話“不為聖賢,便為禽獸。莫問收穫,但問耕耘”。對於這句話我們當作何理解呢?

曾國藩的對聯,上聯“不為聖賢,便為禽獸”,下聯更讓人汗顏

一、“不為聖賢,便為禽獸”的兩種解釋

對於這句話的上聯:不為聖賢,便為禽獸。有兩種理解。

第一,要想出人頭地,只有兩種方式,要麼做聖賢,要麼做禽獸。大有“男子漢不能流芳百世,定要遺臭萬年”的氣概,這種理解迎合了《資治通鑑·晉簡文帝鹹安元年》的說法:“男子不能流芳百世,亦當遺臭萬年! ”。

曾國藩的對聯,上聯“不為聖賢,便為禽獸”,下聯更讓人汗顏

但是對於曾文正公來講,我個人覺得他不會提出做人若非“聖賢”即為“禽獸”這樣的觀點,這種人生價值取向不太符合曾國藩的為人哲學,曾國藩如此功業,尚且只被後人評價為半個聖人,我想,人都是飲食男女,都是平凡人,不是人人都可做聖賢,人人都能做聖賢,這樣的道理他是懂的。

曾國藩的對聯,上聯“不為聖賢,便為禽獸”,下聯更讓人汗顏

第二種解釋是:一個人要是沒有追求聖賢的心,那麼他便與禽獸無異。這種解釋比較符合曾國藩的風格,豪氣萬丈,又尊重事實。也就是說,人人都可做聖賢,人人都能做聖賢不現實,但每個人都應該有一顆追求聖賢的心。

曾國藩的對聯,上聯“不為聖賢,便為禽獸”,下聯更讓人汗顏

縱觀曾國藩的一生,其人雖然資質中等,但是卻立志為聖賢,並重視自我修煉,廣交師友,切磋學問,抱定“好漢打脫牙和血吞”的信念,以一個書生的身份,統兵作戰,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最終撲滅了太平天國起義。而後因功勳卓著,位極人臣,但難能可貴的是曾國藩能夠審時度勢,自剪羽翼,最終得以全身而退。

曾國藩的對聯,上聯“不為聖賢,便為禽獸”,下聯更讓人汗顏

二、“不問收穫,只問耕耘”

不為聖賢,便為禽獸,這是曾國藩為了表達自己成聖的決心,而不是說不當聖賢就是禽獸。下聯“不問收穫,只問耕耘”則透露了曾國藩脫凡俗生涯的意境,面對追求,如閒庭信步,又如踏青雲遊,不為世俗所惑,不為塵事所動,這種心境!

這和《大學》中所說的止於至善異曲同工,我們的生命絕不可以有一點點苟且,不能放鬆對自己的要求,才能達到至善的境界。莫問收穫,但問耕耘,也就是說人生不要只想著收穫而忘記耕耘,只要好好努力,做好當下的事情,將來一定會有足夠的回報。

曾國藩的對聯,上聯“不為聖賢,便為禽獸”,下聯更讓人汗顏

縱觀曾氏一生,以治國平天下為己任,內聖外王,內聖則格致誠正,外王則修齊治平。曾國藩用世之大智慧,立志、修身,為學,齊家,為官,識人用人,平治天下,其身上所體現出的中華傳統文化之精髓,真正是“學有本源,器成遠大,忠誠體國,節勁凌霜”。

曾國藩的對聯,上聯“不為聖賢,便為禽獸”,下聯更讓人汗顏

小結:

曾國藩生前身後,譭譽參半,一生頗負傳奇色彩。曾國藩用世之智慧、成功之根源值得後世用心體悟學習,“不為聖賢,便為禽獸,不問收穫,只問耕耘”,更是給我們追求聖賢的路上指明瞭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