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契丹人的辽国向西面的蒙古发展,而不南下中原?

为什么契丹人的辽国向西面的蒙古发展,而不南下中原?

历史上,源自东北亚地区的势力,往往会在强大后选择南下中原。无论是金国还是后来的满清,都走了一条几乎完全相同的路线。

然而比他们更早的辽国,却是一个独特的异类。他们在初步扩展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后,选择了向西发展。对于南下中原的选择却不怎么感兴趣。这种选择上的差异,是如何造成的呢?

为什么契丹人的辽国向西面的蒙古发展,而不南下中原?

辽国建立之前 契丹人的活动范围就已经靠近了草原腹地

辽国选择向蒙古高原地区发展,是非常正确的决定。正是这一英明的决策,让辽国保持了东北亚历史政权中,非常少见的长期稳定式繁荣。其影响力之大,大大产生了超过了很多人的想象。

我们可以从辽国早期的发迹历程来看。在契丹部落时代,他们就已经从东北亚山林里西出,进入了蒙古高原东部地区。这个进程,让契丹人拥有了更为接近蒙古高原游牧部族的生活习惯与生产方式。也让他们拥有了较强的骑兵,以及与当时的文明中心更为接近的位置。

为什么契丹人的辽国向西面的蒙古发展,而不南下中原?

辽国人历次扩张方向

在早期同渤海人的竞争中,契丹就是靠着这个地利优势,从突厥等草原势力手中获得了更多来自内亚等地的先进技术。尤其是在贸易道路方面,相对渤海人更依赖的北方路线,契丹人坐拥的自然条件,优越了不少。这就让契丹人最后成功崛起,并端掉了东面的渤海势力。同时也让契丹人看到了保持与西方交通线的重要性。

随着契丹人的壮大与耶律阿保机辽国的诞生,契丹人在当时的北方已经很少有对手与之抗衡。这时他们曾经尝试南下中原,典型的案例就是在五代入侵中原的那次失败尝试。后来顶住了北宋前期两次北伐后,他们也开始沿着两条线,继续向西扩张。

为什么契丹人的辽国向西面的蒙古发展,而不南下中原?

辽国的五京制 在很大程度上尊重和保留了地方自治权

第一条路线从草原地区开始,顺着原本的贸易路线前进。著名的可敦城,就是辽国人在草原上的主基地。这里也成为后来耶律大石对抗金国入侵的最后地盘。从当地招募的突厥系部队,帮助耶律大石收服了回鹘人,最终建立西辽帝国。

第二条路线更为靠南,从靠近黄河流域的大同--河套地区向西,进入河西走廊或鄂尔多斯草原,再到西域。因此,在某个阶段内,辽国实际上册封和承认了西夏王国建立前的拓跋继迁家族。只是随着西夏的过度快速发展,辽国的宗主式控制无法达成。最后就只能接受这个多出来的中间商。反过来也促进辽国更重视草原地区的经营。

正是契丹人的战略方向正确,让辽国和北宋在很长时间内都维持了和平。抛开每年缴纳的岁币不谈,双方还是在边境上可以进行一些稳定的贸易。因为一旦发生大规模战乱,那么大家的花费可能都在岁币与贸易逆差之上。

为什么契丹人的辽国向西面的蒙古发展,而不南下中原?

辽国向西经营的结果 解释耶律大石的西辽帝国

辽国本身也因为这个发展战略,维持了同蒙古系部落和突厥系部落的良好关系。他们甚至和更西方的喀喇汗国有姻亲关系。这就成为后来耶律大石西奔的原因之一,也是很多贵族和军队选择跟随耶律大石的原因。西辽王室等于是利用了过去同喀喇汗国的关系,在自己的王城内又保存了一个小辽国。

为什么契丹人的辽国向西面的蒙古发展,而不南下中原?

对蒙古帝国有着重大影响的契丹人 耶律楚才

更让人无法想到的时,随着蒙古势力的突然崛起,他们与契丹人之间的紧密关系也为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早期的蒙古帝国,在理解四方的文明世界如何运转时,都需要当地的契丹人老师。无论是东面的金国境内,还是西面的西域和七河流域,都有契丹贵族和势力来投效。著名的耶律楚才,就是这些契丹老师中最著名的一个。他们对于蒙古帝国迅速利用占领的文明地区,发展属于自己的帝国制度和文化,都有巨大推动。

为什么契丹人的辽国向西面的蒙古发展,而不南下中原?

近代早期的东亚地图上 契丹被视为一个独立存在的地区

当然,也是由于辽国人的向西发展。契丹一词,到今天还是俄语中东方帝国的代名词。直到16世纪中前期为止,稍微对东亚有一些了解的欧洲地图绘制者,也常用契丹一词来表示江淮以北的土地或长城以北的地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