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生育二孩,全面放开生育,该如何选择?

  我是农村人。小时候读书,村里没有幼儿园,只有小学。孩子们想让小学的话,到了年龄直接去上就行,学校不管你要什么出园证。具体几岁上学没有规定,家长觉得孩子脑子好使的话,五岁可以,感觉不麻溜的话,七岁也行,当然还有再大点才去上学的。一般情况下,虚岁七岁,实足年龄六周岁,这个岁数上学的比较多。

  那时候小学实行的是五年制,到了五年级小学毕业时,需要考试,成绩够了才能上初中。当时初中很难考,一个班大概有一半的人考不上。考不上的可以继续复读,直到考上为止。也有一些孩子本来对读书没兴趣,考不上初中,干脆就不读了。年龄那么小,不读书干什么?在家里学着干点农活,年龄再大些,就跟着大人到外面闯荡。

  有个小学同学,没有考上初中就在家务农了。他比我大三四岁吧,可能真的不是读书的料,一年级留了两级,二年级留了一级,他读第二个二年级时,我和他同班。到了三四五年级,他倒是没留级。我考上初中那会,他的父亲要求他复读。他不肯,被他父亲拿棍子追着打,他就往玉米地里钻,全庄子的玉米地都被他钻过了,硬是没被逮到。到后来,他父亲也就死心了。

  我读高中的时候,他因为超生,家里的堂屋被扒了个大洞。听说值钱的东西早就被转移到亲戚家了,家里有头牛被计生干部拉走了。这头牛之所以留在家里,是因为他父亲是个种庄稼好手,牛要留着耕地啥的,就没转移。

  他的前三个孩子都是女孩,第四个是男孩。直待第四个孩子出生,他的游击生涯才算真正结束。至于他因为超生被罚了多少钱,我没有问,估计也没多少钱。那时候,钱还很值钱,几百块就是了不得的大钱了。

  他生了几个孩子不假,但孩子都是他自己养大的,国家没给一分钱补助。当然,他家的日子过得不是很好,几个孩子都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都是读完初中就没再继续读了。

  不仅那个时候,就是现在,农村很少有家庭只要一个孩子的。如果家庭有两个孩子的,要么是一男一女,要么是两个都是男孩,很少是两个女孩的。如果前面是两个女孩,基本上都会有小三,如果小三是男孩,生育就会停止。如果小三还是女孩,那么就会有小四。说来奇怪,一般最多到小四,就会有男孩出生。之前村里也有连续生了七个女孩的,但那都是很多年前的事了,最小的孩子现在也都有四十多岁了。

  以前村里老人经常讲,孩子嘛,什么多一个少一个的,多一张嘴不过是往锅里多加一瓢水的事。至于说孩子能够过上什么样的生活、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无所谓的。

  那时候,我是相信“发展是最好的避孕药”这句话的。我以为,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就不会被迫放弃生育,而是主动不愿生育。

  现在,果然有很多人主动不愿生育了。他们生育了第一孩,可以自由地生育第二孩,不用再担心被罚款,但是他们并没有生育第二孩的打算。

  这些年来,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民众物质生活水平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变化有目共睹。但很显然,发展并不是最好的避孕药。

  有人说,压力才是最好的避孕药。可以生育而不愿生育的人,被各种压力压怕了!这话听起来有那么一点道理,甚至可以说很有道理。但是仔细想想,可能还有其他一些原因。

  面对民众生育意愿下降,有人出主意,“不仅要放开生二孩,还要奖励生二孩!”此外,全面放开生育的声音也很此起彼伏。

鼓励生育二孩,全面放开生育,该如何选择?

  以前不让生二孩,即便是罚款,民众该生还是会生。现在放开生二孩,即便是奖励,民众该不生还是不会生。这种情况,有点让人看不懂,但也不难理解。生还是不生,民众自己心里有数。说到底,抚养孩子的,是孩子的父母、亲人,不是社会。

  不愿多生育的人,并非没有责任心,他们不过是想给予现在的这个孩子更多的东西罢了!他们不想再像父辈那样粗放式放养孩子,而是想给孩子最好的、所有的,精细式抚养孩子。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多生孩子、养好孩子,不仅要花更多的钱,还要花更多的心思。用在孩子身上的钱和心思多了,用在父母、长辈身上的就相应地少了。

  生孩子养孩子,如果说不是为了防老,那是虚话假话。但我们不能光想着自己将来怎么养老,还要想想现在怎么给父母养老。将来模糊不定,现在就在眼前。将来需要未雨绸缪,现在更需妥善处理。能做到两全其美固然好,只能二选一的话,怎么选?

  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送给他(她)一个弟弟或妹妹。这句话很煽情,但到底怎么做,还是要细思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