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幣改」新戰爭:是洪水猛獸,還是一種嶄新的經濟形態?

火訊財經注:一場由“交易即挖礦”和“幣改”引起的新戰爭,“幣改”是洪水猛獸,還是一種嶄新的經濟形態?至今難有定論。但在目前炒幣之風下,難免會有變味的“幣改”。

“幣改”新戰爭:是洪水猛獸,還是一種嶄新的經濟形態?

2018年6月13日,對成千上萬家數字貨幣交易所而言是一場噩夢。

當天是FCoin上線交易的第15天,其24小時交易量兌換為人民幣高達288億元,超過了全球數字貨幣交易所交易量第二到第七名的總和,被幣圈戲稱為“宇宙第一所”。

FCoin不單是頭部交易所OKEx、幣安、火幣的噩夢,還是一些中小交易所噩夢的開始。

看到FCoin“交易即挖礦”模式的吸金效應,一些中小交易所紛紛效仿該模式。然而效仿的結果是,不堪交易量的暴增和高額的返傭支付,平臺紛紛倒閉或者被迫停業。

與此同時,另外一場戰役也打響了。

7月5日,FCoin發佈了一個看起來更像“炸彈”的消息——啟動“主板C”的籌建工作,定位為“幣改”試驗區。

所謂“幣改”,即推動已有的成熟產品或企業,經過通證化改造,使其通證可以在交易所上幣交易。

浩浩蕩蕩的“幣改”再次引發了幣圈的震盪。交易所行業的發展,以FCoin的出現和壯大為標誌,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交易所競爭2.0

如果把火幣、OKEx、幣安等交易所的競爭看做1.0版本,那麼FCoin的出現則掀起了交易所競爭的2.0版本。

FCoin“竄上天”後,最先坐不住的頭部交易所,是OKEx。

6月19日,OKEx發佈《關於OKEx啟動數字資產交易所開放共贏計劃的公告》,宣佈將把OKEx五年來在數字資產交易領域積累的撮合系統等能力開放給“OK夥伴”,打造一批數字資產交易所,首期將開放100個名額。說白了,OKEx要培養100家小交易所進行反攻。

幣安延續了這種“套路”。6月21日晚間,幣安宣佈推出數字資產交易所聯盟計劃,首期將開放1000個名額,鎖定10萬枚BNB(幣安的平臺幣)的團隊即可申請。

“幣改”新戰爭:是洪水猛獸,還是一種嶄新的經濟形態?

頭部交易所通過“開分店”方式應對FCoin的崛起

而火幣則打出了“生態夥伴”牌。6月22日,火幣官方微信公眾號稱,啟動對Huobi Token的升級計劃,將從“火幣全球通用積分”升級成為“火幣全球生態通證”。這意味著火幣與其投資的交易所、媒體、錢包、礦池、孵化器、資產管理等業態企業更深度的綁定,通過生態紅利吸引用戶。

伴隨著競爭,行業開始出現惡果:數字貨幣價格波動變大,平臺交易量下跌。比特幣從6月10日的7700多美元到6月11日跌至6600多美元,此後一直在該價格附近徘徊。在平臺交易量方面,火幣最高單日交易量98億元,在6月18日最低僅僅只有24億元的交易量,下滑75.5% ;幣安最高單日交易量109億元,在6月18日也創下了48億元的新低,下滑56%;而OKEx也是如此,從137億元的交易量下滑到62億元,降幅54.7%。此後FCoin的交易量也迴歸常態,平臺幣則從最高價兌人民幣8元,跌至2元左右。

除了開“分店”、拉“生態夥伴”的玩法,一些交易所則模仿起了FCoin的模式。包括美國Bit-Z交易所、李笑來的BigONE交易所、中國香港的OCX和CoinEx交易所,新加坡的CoinBene(滿幣網)、澳大利亞的U-COIN、韓國Coineal、英國TOP.ONE和AAcoin、泰國btcdo-幣等全球各地的交易所,紛紛上線“交易即挖礦”模式。

有媒體統計,截止7月初,採用“交易即挖礦”模式的交易所已超過50家。

然而模仿的結果,則是死傷慘重。CoinBene(滿幣網)於6月18日開始交易挖礦,隨後平臺幣價大跌,而此後平臺創始人一句“下午歸0”更是讓平臺飽受批評;BigONE則是在6月21日推出“交易即挖礦”模式,6月29日便發佈一紙公告,暫停平臺BIG/BTC、BIG/ETH交易對的交易。

就連交易量排名第10的交易所Bit-Z,也於6月25日晚開放“交易即挖礦”。但7月7日其便宣佈將停止“交易即挖礦”,剩餘BZ將採用“BZ分紅機制”釋放。

更多小型交易所則不堪拖累出現倒閉。

6月9日交易所CATTLEEX上線交易即挖礦,6月14日平臺便發佈公告稱“無法滿足絕大部分曠工的拉盤要求”而宣告破產;6月21日,正式上線一週的交易所86BEX也發出一紙公告,稱因平臺自上線一直虧損無法繼續經營,將關閉提幣通道,甚至還頗為調侃地安撫投資者“投資泡湯的也別太傷心難過,炒幣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幣改”新戰爭:是洪水猛獸,還是一種嶄新的經濟形態?

86BEX發佈的倒閉公告

而7月,一家名為Purcow紫牛的交易所也以交易即挖礦的形象出現在幣圈視野。針對FCoin的“手續費收入的80%返還社區FT持有者”和“FT總量的51%通過交易即挖礦的方法散發”,Purcow紫牛交易所則推出“收入的92%返還給紫牛平臺通證持有者”和“平臺幣100%歸社區交易成員所有”的方式,向黑馬FCoin挑戰。

近日,有機構對188家產生有效交易額的交易所進行統計,其中日交易額排名前14的交易所佔據全部交易額的73%,剩餘170多家交易所只能分割剩餘的27%交易額。

這意味著,交易所的競爭還將繼續激烈。

實際上隨著競爭開始,數字貨幣交易所的服務機構便紛紛出現,從技術開發商、交易所排名網站、安全公司,到媒體、市值管理團隊,甚至針對“交易即挖礦”出現了大量交易機器人。

圍繞著交易所的服務產業,儼然形成了一條產業鏈。

交易挖礦演變

“交易即挖礦”,是一種基於平臺幣的個人交易手續費返還機制。用戶在數字貨幣交易所進行交易,交易所便根據其交易量獎勵一定比例的平臺幣,這個過程與比特幣“挖礦”類似,因此也被稱為“交易即挖礦”。

“交易即挖礦”本質是一種激勵。比特幣挖礦本質上是對記賬權的爭奪,交易挖礦本質上是對交易權的爭奪,完成一筆交易,即可獲得相應的獎勵。

“交易即挖礦”也需要“證明”,這種證明只要訂單完成即可。隨後各類激勵方式層出不窮,如“創作即挖礦”、“瀏覽即挖礦”等。

瞭解交易即挖礦,需要先了解交易所平臺幣的歷史。

2013年9月,老牌交易所比特時代推出自家平臺幣——時代幣(TMC)。這是交易所平臺幣的開端。彼時平臺幣免費贈送給所有用戶,1個幣代表1個分紅權利,平臺交易手續費中的50%,用作分紅獎勵,用戶按實際持有的時代幣數量的比例獲得分紅。

但那時,平臺幣的模式不溫不火。

平臺幣走向崛起,始於幣安平臺幣BNB。2017年6月,BNB開始募資,眾籌成本人民幣1元,總量2億,7月平臺上線後即遭遇破發。

隨著炒幣熱情高漲,牛市時BNB價格一度暴漲至眾籌成本的150倍, 引來許多新交易所模仿,如BIG(bigone)、CEO(CEO平臺)、DEW(DEW網)等。

2017年11月,交易所DragonEx(龍網)發行平臺幣DT幣後首創“交易即挖礦、持幣即分紅”的模式。但在大牛市中,刷交易挖礦賺的只是小錢,並未引起幣圈關注;而且DT每天產量固定,礦工沒法真正大展身手,分紅收益無法凝聚吸引力。

此後,DigiFinex、CEO等交易所也曾效仿該模式,但均未能帶火。

直到今年5月,FCoin的橫空出世,將“交易即挖礦,持幣就分紅”的模式發揮到了極致:首先每日挖礦不設置上限;此外FCoin組織採取了受鏈圈推崇的社區治理模式,一時好評頗多。

FCoin上線兩週時間,平臺幣最高時暴漲100倍,交易量一度排名全球第一。

儘管備受爭議,但“交易挖礦”的瘋狂仍在延續,已有的交易所準備模仿“交易挖礦”,新交易所則希望藉助“交易挖礦”大撈一筆,甚至不惜將分紅收益提高至100%、200%……6月底,趙長鵬稱幣安推出聯盟計劃,針對持平臺幣者返利200%。交易所之戰,升級為補貼燒錢大戰。

“幣改”新戰爭:是洪水猛獸,還是一種嶄新的經濟形態?

持幣分紅政策引起交易所的“燒錢戰”

幣安趙長鵬曾發表觀點稱,該模式無法持續,遲早會死,“設想一下,挖礦全部被挖完(僅需幾周時間)之後,這個商業模式怎麼維持呢?誰願意付1‰的手續費去繼續交易,這不是白白送手續費給別人嗎?自己持有平臺幣可以得到分紅。但是,沒有人去交易,平臺收入會減少,分紅回報也會減少。既然回報率低,那麼誰還會壓著資金持有平臺幣呢?”

LoMoStar創始人、Xstar.io牽頭孵化投資人熊立健則認為,交易挖礦可以更加持久地運轉下去,前提是首先交易平臺不能是一個跑路的平臺,創始團隊要有良好的道德、責任心以及對於行業的使命和願景;其次,交易系統要非常健壯,能支撐大流量,同時系統和錢包的安全性要成為行業標杆。

但眼下的一個問題已經出現:兩個月的時間已經有40%的FT被挖出,待未來礦被全部挖出,利益消失後,交易量是否面臨急劇下滑?

浩蕩幣改

就在“交易即挖礦”讓整個幣圈雞犬不寧的時候,FCoin又扔出了一個炸彈。

7月6日,FCoin發佈消息稱啟動“主板C”的籌建工作。“主板C”定位為“幣改”試驗區,推動已有的成熟產品或企業,經過通證化改造,完成“幣改”及上幣交易。此前的主區和創新區則分別升級為“主板A”和“主板B”。

FCoin的公告一發布,國內通證經濟領軍人物——中關村區塊鏈聯盟理事長元道和CSDN副總裁孟巖就公開發文表示支持。

7月6日,在《我們為什麼支持張健開啟FCoin幣改試驗區》一文中,元道、孟巖對“幣改”做出解釋:

互聯網和傳統企業通過“幣改”,將自己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業務按照通證經濟的思路和模式重構;針對已經擁有成熟產品、完整產業鏈和龐大用戶群的企業,通過發行和應用通證,搞 “幣改轉型”。

通俗理解,“幣改”就是將區塊鏈領域的“通證”,應用到傳統的實體企業,讓傳統實體企業上鍊,發“通證”,並上交易所流通。其與區塊鏈領域的“發幣”最大不同是,項目方為傳統實體企業,已有成熟產品、用戶群和產業鏈。

他們稱,這個目標是支持一部分優質企業,成為通證經濟轉型的成功典範。而在張健看來,FCoin恰好踐行的是通證經濟。

在公告中,FCoin給出了試驗區首先面向的三類項目:

  • 1)大型互聯網平臺通證化轉型;
  • 2)大型實體產業通證化轉型;
  • 3)全球範圍內的通證經濟創新項目,特別是一帶一路全球數字經濟+通證項目,以及通證經濟全球基礎設施重大創新項目。

在孟巖看來,無幣區塊鏈系統是基於區塊鏈構建的,具有去中心化或多中心化、可以將鏈外資產作為激勵手段、以業務流程為中心、金融屬性弱等特點。而通證經濟系統是可以基於區塊鏈、也可以是中心化的,特點是以鏈內原生通證為經濟激勵、以通證流轉為中心、金融屬性強。

元道甚至稱,通證經濟是正在崛起的第三個經濟體系,是一個與互聯網平行、全新形態的數字經濟體系。而這個體系的規模,將是互聯網經濟的十倍甚至百倍。

“幣改”新戰爭:是洪水猛獸,還是一種嶄新的經濟形態?

“幣改”實則是對成熟企業發行和應用通證

自7月6日至今,“幣改”已經連發了14個公告,可謂聲勢浩大。幣改官方發言人陳菜根近日在接受巴比特採訪時稱,目前報名企業有五六十家,但具體不方便透露。然而至今官方公示的幣改項目只有一個——Bizkey,一家面向實體零售的項目。

儘管噱頭大,但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幣改”和“通證經濟”並不那麼容易。

7月23日下午,張健在線上媒體會對“幣改”做出回應,他稱“幣改”的困難有兩點:一是整個通證經濟模型的設計,二是整個利益安排。對於“幣改”的合法性,他稱“機會必然面臨挑戰”,他認為這不是問題。

但在財經專欄作家肖磊看來,“幣改”、“通證經濟”與金融、證券是“換湯不換藥”,“黃金、債權、股票、數字貨幣其實都是通證。從形態演進看,這是互聯網經濟、共享經濟、通證經濟的轉變,其方式是通過股改、互聯網化、幣改實現。”他認為,區塊鏈3.0的到來,不在於技術上的突破,在於全民參與。

而幣安聯合創始人何一對“幣改”一直持懷疑態度,甚至直言:“優質資產就是優質資產,劣質資產就是劣質資產,不會因為發幣爛項目就變成好項目。”

甚至也有人將“幣改”形容為一種新的“割韭菜”方式,“我知道有些公司的幣改,變成了對員工割韭菜。”

中國銀行法學研究會理事肖颯近日稱,幣改後,資產呈現“數字化”“可交易”等特點,其金融屬性已經凸顯,而國內對金融一向採取嚴監管態度。在她看來,幣改的前途堪憂,面臨取締風險,如果到交易所買賣,現實還存在非法經營罪等刑事風險。

她認為,幣改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切勿走向“融資渠道”的老路,“幣圈最大的法律風險,是刑法第225條的非法經營罪。”

“幣改”是洪水猛獸,還是一種嶄新的經濟形態?至今難有定論。但在目前炒幣之風下,難免會有變味的“幣改”。

儘管議論紛紛,但幣改雛形早在2017年便出現。彼時火幣曾提出“區塊鏈+”的概念,和如今FCoin的思路類似。2018年2月,火幣創始人李林也曾提出“成熟業務公司的tokenize風險更低,更具備可行性,預計會成為2018年的一個小浪潮,也是下一階段火幣選擇資產的重要嘗試方向”。

而此次“幣改”、“通證經濟”興起後,7月19日火幣宣佈成立“火幣區塊鏈+產業聯盟”。聯盟計劃通過社區化運營,推動各個產業的區塊鏈+改造。而該聯盟籌備委員會的首期委員,同樣包含元道、孟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