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地基沒打好的危害,等孩子上三年級後可能會爆發

數學從三年級起梯次掉隊

現在很多學校的數學教育,依然是“灌輸知識”加“題海戰術”兩種方法,通過玩命地訓練解題技能,爭取在各種數學考試中獲得高分。

有時,語文老師會羨慕數學老師,因為他只要在課堂上講清幾個定理或公式,剩下的就是佈置50題練習題,讓學生們自己做就行了。輕鬆是輕鬆了,容易造成兩個後果:

有天賦的,會被重複訓練磨掉探索的好奇心,沒天賦的,會被繁重的壓力搞得精神壓抑,特別是當怎麼樣也學不好時,會被嚴重地打擊自信心。

數學地基沒打好的危害,等孩子上三年級後可能會爆發

數學是個很奇怪的科目,它存在著一種“梯次掉隊”的現象。不是說你低年級的知識學好了,高年級的知識就一定能學好,那可不一定的。在數學上面,我們常常看到,小學三、四年級的時候,有一批學生數學成績突然掉了下來;再往後,到了初二、初三時,常常又有一批學生的數學成績落後了;再往後,到了高中時,仍然有人不斷掉隊。

很多教育工作者嘗試解釋這種奇怪的現象,有人說是“孩子大了,不聽話了”,有人說是“青春期了,孩子野了”,還有人說,“小時候沒有進行思維訓練”。

我認同最後一種說法,更準確的說,是思維能力的地基沒打牢。

數學地基沒打好的危害,等孩子上三年級後可能會爆發

數學是人類的高級思維活動,越往頂層走的時候,需要的各種思維能力就越多,當思維能力不足的時候,掉隊是必然的。

比如說,小學三年級以前,即使中等以下的孩子,如果記憶力還不錯,數學就不會太差,記住一些計算規則就搞定了;但到了小學四年級,光有記憶力就不行了,還要邏輯能力,這時邏輯思維能力不足的孩子就掉隊了。

到了初中,可能還需要用空間想象能力,空間想象能力不足的學生們就跑不動了;到了高中呢,可能還要用到抽象、歸納、演繹等思維能力,這方面綜合能力不足的學生,可能就力不從心了。

這就有點像打地基起高樓一樣,兒童時期打的地基越深越牢,未來起的樓就越高越雄偉,就越不會中途掉隊。

遊戲中開發8種智能

所以,我想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學前打地基”。打地基怎麼打?我個人認為有兩條:一是開發八種智能;二是生活數學啟蒙。

所謂八種智能,是美國的加德納博士說的,人類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單一的,由語言智能、數學邏輯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自我認知智能、自然認知智能等8種組成。

數學地基沒打好的危害,等孩子上三年級後可能會爆發

這八種智能怎麼開發?我認為非常簡單,就是讓孩子去玩,玩得越瘋越好。

你看啊,遊戲中喊叫和交談吧,這叫語言智能;遊戲中組合多個遊戲道具和計算數量吧,這叫數學智能;遊戲中爬樹跳下堆起積木吧,這叫空間智能;遊戲中瘋跑亂跳吧,這叫運動智能;遊戲中還合作協調吧,這叫人際智能……

簡言之,你的孩子玩得越瘋,玩得越嗨,這八種智力就開發得越好,未來的數學成績可能就越好

數學地基沒打好的危害,等孩子上三年級後可能會爆發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有點調皮的男生,一直似乎數學成績不好,到了高中反而超越了一直聽話和優秀的乖乖女,很簡單,原來數學成績不好,也許僅是由於粗心,但調皮男孩在童年時的多種智力開發得遠比乖乖女要徹底,其深層的思維能力遠比乖乖女要強大,地基打得牢打得深,自然會在高中階段反超,數學大廈自然也起得更高。

所以,我總是想讓小孩去找“孩子王”。啥叫“孩子王”?就是那些特別容易活躍和興奮起來的,能夠且願意帶著一大堆小孩子玩起來那種,就叫“孩子王”。

這種孩子,往往還是天生的,沒法培養,所以你身邊要是遇到的,那就不要放過,就得想辦法去親近才行。因為只有這樣,小孩才能玩得嗨,於是八種智能也就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鍛鍊和開發。

生活中的數學啟蒙

打地基的第二個方法,就是生活中的數學啟蒙。

數學地基沒打好的危害,等孩子上三年級後可能會爆發

親子教育專家尹建莉老師曾說,她的小孩圓圓從4歲開始,通過遊戲學習數學,不出一年,居然就會了500以內的加減法。

她們玩的就是一個簡單的遊戲——“開小賣部”,讓她自己圍個地方當櫃檯,放點東西,爹媽輪流去購買。真定價,用真錢,真找零,玩著玩著,這些錢款計算就成了天然的“應用題”訓練。這麼訓練到小學二年級,學校經過測試後,覺得也不用上三年級了,直接給她跳級上了四年級。

沒錯,生活中的日常買賣活動其實是最好的數學啟蒙。如果咱們不知道怎麼玩“小賣部”,小孩去超市買自己的玩具,或者買冰淇淋時,讓他自己算錢、拿錢、花錢、存錢,也是個不錯的法子吧。

或者,玩點狠的,把買菜買菸買家居用品的所有任務都交給上小學之前的5、6歲的小朋友,當專職的家庭採購員算了,當然啦,這個遊戲要爹媽配合才能玩起來,還要順應興趣和時機,如果一方大包大攬所有采購事宜,那就沒得玩了。

數學地基沒打好的危害,等孩子上三年級後可能會爆發

還有啊,擲骰子,打撲克,參加兒童跳蚤市場,都是方法;專業點的還有蒙臺梭利的數學教具,一切都可以在遊戲中進行。

反正,每天你總要面對小孩的,每天小孩總要纏著你玩的,如果你不知道怎麼玩,那就去玩“數學遊戲”,動點心思,給抽象的數字結合到遊戲中去,把零花錢當成道具,玩著玩著,小學三年級的加減乘除估計都給你學完了,而且還一點壓力沒有,而且還興高采烈,而且還興趣盎然。

以上就是“學前打地基”,還有兩年,我們需要共同努力。

小學三年級前專注“玩遊戲”

接下來是小學了,在我理想中的小學6年,最好是分成“三年玩遊戲”和“三年做研究”。

所謂“三年玩遊戲”,我是希望在小學的前三年,數學課基本上就成了專業玩遊戲的課程,那是多麼令人神往又令人激動的事兒啊。

看過雷夫的《第56號教室的奇蹟》麼?這個全美最佳的教師,非常厭惡的就是“題海戰術”,用他的話說:“

如果10個算術題他都會算,那麼再做500題有何意義?如果10個算術題他都不會算,那麼再做500題又怎麼可能?

他只是通過有趣的遊戲和規範的思維訓練,就讓他的每屆學生個個優秀,還發現了不少天才。他的課堂上,經常玩的是三個遊戲:

數學地基沒打好的危害,等孩子上三年級後可能會爆發

第一個是“喊buzz”遊戲,其實就是咱們酒桌上的小遊戲,比如選定數學“3”,一群人“1、2、3、4”一路喊下去,喊到“3”或“3的倍數”或“有3的數學”,就喊“buzz”(在咱們的酒桌上,一般就是喊“過”)。

這個遊戲從可以從最基礎的找“倍數”,一直到比較複雜的找“質數”——可以讓學生們站著玩這個遊戲,答錯的就坐下來,數到100時,看誰還在站著,非常刺激和好玩。

第二個是“數學磚”遊戲,就是上面刻著“0、1、2、……9”的10個數字塊。這個做什麼用呢?用來玩心算。

看這個場景:雷夫老師說:“好,孩子們,現在你們的心裡想著7,乘以4(28),再加倍(56),減去50(6),好,現在舉起磚塊,給我看答案。”然後孩子們會刷的一下把自己手裡的數學塊“6”舉起來,誰會了,誰需要幫助,也是一目瞭然的。這個遊戲也可以一直玩到高年級,甚至公制、分數、幾何和三角函數。

第三個是“任務卡”遊戲,就是精心設計的一組小卡片(如下圖所示),用“0、1、2、3……9”這10個數字來填空,不得重複。如果填得不對,孩子們可以自己就知道,反覆練習、嘗試、思考、甚至小組合作、分組討論,各種基礎能力自然飛速發展。

數學地基沒打好的危害,等孩子上三年級後可能會爆發

總之,在我的理想中,小學生們在教室裡玩著遊戲唱著歌就把數學給學會了,而且刺激又開心(但絕不輕鬆),不管怎麼樣,總比題海戰術好。

我們有理由相信,既然“學前打地基”都可以達到小學三年級的水平,那麼“三年玩遊戲”應該隨隨便便都可以學完小學6年的課程和知識吧。因為,孩子們的興趣、玩心、好奇心、好勝心一旦被調動起來,按部就班的6年教學大綱又怎麼可能擋得住他們呢?又有何必要去擋呢?只要創造一個環境讓他們盡情去玩就行了。

小學三年級後專注“做研究”

接下來的第三步,就是“三年做研究”。

首先,就是把考題搞懂、搞透。

啥叫“搞懂搞透”?我認為僅僅是把題目做出來,把答案對上了,那是遠遠都不夠的。真正的搞懂搞透,個人覺得至少要達到以下三點:

1.搞懂思路,即“你怎麼想出來的,思路和方法是什麼?”孩子們必須解釋他的答案,並進一步說明為什麼不選其他答案,這樣一來,小孩就被迫檢查、考慮、分析該考題的所有選項。這是有效的獨立思考,這種魄力將成為他們能力的一部分。

數學地基沒打好的危害,等孩子上三年級後可能會爆發

2.搞懂考點,即“命題者是怎麼想的,他想考察什麼知識點?”孩子們必須轉換身份,換位思考,想象命題者出這道題的目的是什麼,考察的考點在哪裡,這樣一來,小孩就被迫跳出應試者的角度,轉而以命題者的更高的視野去看考題。

3.搞懂陷阱,即“命題者設計了哪些錯誤選項,這些錯誤選項錯在哪裡,哪個環節錯了會導致這些錯誤?”孩子們必須知道選擇題是精心設計的結果,那些“錯誤選項”是有道理的,命題者都是預測學生會在哪裡犯錯的專家,當學生們在解題過程中出了錯,然後看到選項中有他算的答案(不正確),就會以為自己一定沒錯。

所以,讓同學們扮演偵探,“找出”以及“迴避”這種陷阱,反而可以讓大家樂在其中。

數學地基沒打好的危害,等孩子上三年級後可能會爆發

搞懂了“思路”、“考點”、“陷阱”,第一步研究才算結束,接下來就是“三年做研究”的第二步,就是把考題說清楚、說明白。

啥叫“說清楚說明白”?就是要求學生拿著自己搞懂了思路、考點和陷阱的考題,當著全班同學(或者學習小組、或者老師家長)的面,從頭到尾講一遍,必須要講到其他同學聽懂了為止。——我認為,這種“學生講解”,比“題海戰術”要好一萬倍。

為什麼?

第一是“有成就感”,人類都有一種表達的慾望,孩子也不例外,面對一群人侃侃而談,那絕對是特有成就感的事情,這種成就感和滿足感,又正好有效地讓學到的知識更深地刻進了自己的腦海,同時,還鍛鍊了溝通、交流和表達能力,還激發了數學的興趣。

第二是“教學相長”,當你給其他人講解一個考題的時候,你的腦子裡必然在緊張活動著,梳理邏輯、組織語言、尋找詞彙,從多個角度試圖讓別人理解,這就是效率最高的學習啊。

題海戰術經常會讓大腦變得麻木和呆滯,但是,當你開始講解,你的大腦就必然興奮起來、主動起來、活躍起來——教者比學者的大腦活動更劇烈,所以根本不用擔心你教會別人會“超過”你,那是不可能的,因為一個人在跑馬拉松,另一個人在小區散步,誰會鍛鍊成健將呢?這就是悖論,最好的“學”,原來就是“教”。

數學地基沒打好的危害,等孩子上三年級後可能會爆發

這也是為什麼美國學校裡“討論”式教學,帶來的創新和活力,遠遠超越“滿堂灌”式的教學的原因。這種方式,雖然一開始似乎很慢,接受的知識並不是很多,但這是一種有加速度的學習方式,越到後面,越到高級階段,這種動力就越強。

至此,咱們“做研究”的第二步就是“說清楚說明白”才算結束。那麼,到了這一步,是不是就研究透了呢?我覺得還不行,咱們再進一步,那就是“自己命題、製作試卷”。

也就是說,“做研究”的第三步,就是真正把自己擺在考官老師的位置上,學著命題,自己製作出一份難度比真正的“小學升初中”考試題更大的一份試卷。

咱們可以把學生們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製作一份試卷出來,當然是自己要先有答案,並且能夠講清楚所有的題目。然後,捉對兒廝殺,互相挑戰,我們小組製作的試卷來考你們,你們小組製作的試卷來考我們,互相考著玩,看誰來考倒誰?

數學地基沒打好的危害,等孩子上三年級後可能會爆發

這些高年級的小學生們,在“搞懂搞透”、“說清楚說明白”那些“小升初試卷”的基礎之上,難道還不能依葫蘆畫瓢,學著自己設計一份試卷出來麼?

我想,這應該是小意思了!反正,現在的家長資源大把的,每個小小的“命題小組”回到自己小區後,聚集在一起獻計獻策,拿著IPAD反覆試驗,搞出一套古靈精怪又符合邏輯的試卷,想著怎麼把其他小組考翻,這是一個多麼歡樂的場景啊?

經過這種瘋狂遊戲的學生,還怕應試教育不成?其實玩得好的話,沒準研究出一張考倒初中生的中考試卷來,也未可知哦。

數學地基沒打好的危害,等孩子上三年級後可能會爆發

總之,我所設想的、理想中、或幻想中的小學數學教育,大致就是這麼三步:

其一,學前打基礎,瘋玩和啟蒙。這一步,根本不需要什麼數學課本。

其二,三年玩遊戲,把所有數學知識都轉化成遊戲。這一步,把數學課本上的知識轉化成遊戲後,課本基本上就可以扔掉了。

其三,三年做研究,先搞懂,再講解,最後自己當命題老師。這一步,只需要認真研究歷年來的真題和試卷,也不需要什麼課本。

當然啦,上面的設想,只是理想。你如果要問我能不能做得到,我沒說我能做得到,我又不是老師,只是一個關心教育的父親,也就這幾年才開始看一些關於教育的書,所以我估計我肯定做不到,我只是懷著美好的願望,希望小學六年的教育,能夠向這個方向發展。

然而雖然做不到,但只要能夠達成一部分的目標,應該也遠遠超越了應試的能力吧,這是最低的底限和限度,所以我從來沒考慮過所謂的“失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