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民之誤」和一次錯誤的推送

“手民之誤”和一次錯誤的推送

題圖 / PingWest

本文首發於航通社,原創文章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航通社 (ID:lifeissohappy) 微博 @lishuhang

昨天中午,安裝了某款新聞應用的用戶們,都收到了幾條莫名其妙的推送信息,並且由此認識了一個名叫"何文輝"的人。

這一事件引發了一小場在科技媒體和讀者之間的狂歡,不過並未進一步擴散;當天下午這個新聞應用就道歉了。

同樣的,在同一天發生的另一次錯誤的推送,也波及到了其他一群人,但沒有在中國的科技業界掀起漣漪。

1 | "手民之誤"的颱風警告

這兩天,一個熱帶低氣壓集結於香港西南,會在未來幾日為香港帶來狂風驟雨,所以香港天文臺發佈了颱風等級中最低的一號戒備信號(T1)。

但是天文臺在昨天(5日)早上,曾錯誤"提早"發佈T1信號生效時間。

上午十點多,天文臺App發出推送消息,說在早上9時25分已發出一號戒備信號。不過隨後,另一條推送說,T1還沒發出,並"預報"說信號會等到11時20分再發出。

在此期間,天文臺手機App和網頁同時出現T1符號,讓一些市民感到混亂。不少市民在天文臺Facebook專頁反映意見,天文臺助理臺長黎守德下午就事件致歉。

黎守德的發言中提到一個陌生的詞:"事實上過程出現了我們所稱的'手民之誤',大家要理解,運作上難免涉及人為操作……"

這個"手民之誤"在內地人看來,應該是一個相當生疏的詞語,不過因為教育方式的差異,在香港和臺灣的日常用詞當中,可能會有一些源自古漢語的成語或俗語。那麼它指的又是什麼呢?

2 | "手民"的勞動

"手民"最早的意思是木匠。在雕版和活字印刷出現之後,就轉為指代雕版植字的工匠。

如果"手民"眼花選錯了字,就會在印好的書頁中出現錯別字。而"手民之誤"也就被用來指文獻在抄錄、轉寫之際產生的文字錯誤,在內地不常用,算是一個專業術語了。

“手民之誤”和一次錯誤的推送

外研社漢英雙語《現代漢語詞典》(圖 / wordpress.com)

眾所周知,在古代識字率並不高,讀寫能力僅僅侷限於有條件受教育的王公貴族,大多數人都是文盲。那麼,如果工人——"手民"目不識丁,怎麼樣保證排版不出錯呢?

我們是否可以假定,這些工匠,其實已經在排版過程中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呢?這倒不一定。其實類似這樣的崗位現在也能看到。

現在我們雖然用不到用手排版了,但是如果需要懸掛牌匾,或者做室內裝飾的話,還是需要按照圖紙給定的標記去施工,把字體和標誌的相對位置妥當安排。這樣才能保證牌匾符合企業形象識別規範,同時哪怕是英文或少數民族文字也不用擔心。

只要拿任何一種我們現在還不認識的文字放在眼前,讓我們給打亂順序的字母排個序,就會知道當年"手民"的艱難。當然,隨著需要排的字數上升,工作的難度指數級增加。

在古代典籍上所體現的活字盤,是橫亙於排字工人面前的大輪子,在輪子上面排列著大概一釐米見方的漢字,密如蜂窩,少則3000個,多的10000個。

“手民之誤”和一次錯誤的推送

元朝王禎著作《農書》裡所繪的印刷活字盤(圖 / 維基百科)

工人們要按照這些字體的音序,在圓盤當中不斷旋轉,找到特定區域的第幾行第幾字來揀選出要用的字,或者把多了的字放回原位。這毫無文學底蘊,卻複雜到眼花的工作,充分體現了傳說中的"工匠精神"。

現在一般認為,西方使用的活字印刷技術是由古騰堡獨立發明,他基本沒有參照從中國傳來的活字方法。隨著近代中國門戶洞開,"洋活字"也傳回活字印刷的故鄉。

1827-1835年,英國倫敦的傳教士撒母耳·臺約爾在馬六甲英華書院,結合歐洲的工藝和華僑工匠的手藝,研究和設計了漢字活字陽文鋼模、陰文銅模,鑄造漢字金屬活字三千餘字,第一次成功地用金屬活字印刷了漢字聖經。

英華書院鑄造的漢字活字價廉物美,世界聞名。英華書院的中文活字,曾經賣給俄國欽差大臣、法國巴黎學會、新加坡政府、太平天國、兩廣總督、上海道臺、清廷總理衙門等。

1839年,倫敦傳教士理雅各將馬六甲及其印書廠的華文活字和印刷機器遷往香港,並印刷了月報《遐邇貫珍》,是為香港的第一份中文刊物。

3 | 工具帶給人的謎之自信

在王選帶領我們告別鉛與火,迎接光與電之後,排版技術逐漸變成需要通過鍵盤輸入來完成。排版工人就逐漸變成了打字員。

對我們這些愛懷舊的80末人士而言,90年代似乎並不遙遠。那個年代其中一項歷久彌新的記憶,就是我們跟著爸媽一起去參加電腦培訓班,學習鍵盤指法和五筆字型。

WPS和金山打字通們給了我們一種錯覺:似乎只要會打字,就是會用電腦了。現在這種錯覺依然被我們以某種形式所延續著。

也許在簡歷上你還能看到"精通微軟Office軟件"的說法;或者你訂購了一些知識付費產品,簡單聽了聽第一講,就以為已經獲取了終南捷徑,距離走上人生巔峰也不遠了。

這都是工具帶給我們的錯覺。從歷史維度看,這種錯覺其實相當罕見,因為我有充足的理由相信,排字工人們辛勤地選出活字,並按順序排列的時候,可遠遠不會認為他們因此就躋身於"文化人"的行列。

當代的工具之所以能帶來如此前所未有的錯覺,營造使用者的駕馭感,不得不歸功於現在的工具在用戶體驗上的雕琢。事實上,僅憑把工具做得簡單易用這一點,就足以誕生一項細分產業——正如英華書院價廉物美,暢銷海內的活字。

由機器輔助來降低可能的人為操作失誤,這種所謂的"防呆設計"正出現在各行各業需要人工操作和確認的系統環節當中。

例如,針對推送消息的確認方法,包括將推送權限分散給多個層級的管理員,而非僅由一個人負責;將測試環境和正式環境相隔離;以及延遲推送——錘子手機的最早一款T1曾經重點介紹了短信延遲4秒才發送的功能。

“手民之誤”和一次錯誤的推送

錘子手機的"後悔時間"功能(圖 / 少數派)

一些第三方的推送服務同樣應運而生。特別是在國內,這些服務的初衷可能是為了解決iOS和Android的官方推送服務可能偶爾間斷,或被國內"魔改"的手機ROM屏蔽的問題。但客觀上,第三方推送服務也為客戶營造了一個獨立的功能區域,一般具有獨立的後臺,從而得以通過優化後臺用戶體驗,從產品層面進一步降低出錯的概率。

然而,可能恰好是因為人們過分依賴了完備的制度設計和系統設置,以為該想到的地方都想到了,應該不會有問題,結果恰恰有些問題會繞過重重關卡,在極其微小的概率之下發生。

問題有時會很嚴重。例如今年1月初,美國夏威夷州有150萬人,通過手機、電視、收音機和露天大喇叭接到了政府發出的警報,說是有彈道導彈入侵,"這不是演習"。

當地的應急管理部門在半個小時之後發佈了闢謠的消息,說之前的是誤報,然而為時已晚。據一個很難確認真假的4Chan帖子,有人聽到警報以為終於到世界末日了,跟他的親姐姐發生了此處省略1000字的末日狂歡。

“手民之誤”和一次錯誤的推送

圖 / 4Chan

追查成因,人們發現是當地應急管理系統的界面設計出了問題,以至於讓操作員不能很好的區分測試環境和正式災害信息,由此還在程序員論壇上引發了一場設計最難用的推送系統後臺界面大賽。

不過,就算是一個設計相當完備和人性化的推送系統,恐怕也不能保證100%不出問題。這次手滑推送"何文輝"的網站,一開始說是"外部Push供應商出了問題",但在最後的正式聲明中,還是歸結為"內部操作失誤"。

工具確實可以幫人完成以前以為很難,或乾脆不可能完成的事,但越是這樣的時候,最能出問題的地方,越集中於人本身。

4 | 痕跡永存

人類如此不可靠,以至於機器不得不承擔更大的責任。今後,各種需要人力做的重複、技術含量相對低的工作,例如推送、校對、剪輯等等,都會越來越廣泛地被機器完全替代。

雖然羅永浩演示的語音輸入鳥巢只是貽笑大方,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語音輸入和識別,現在已經在逐漸的替代原先的鍵盤輸入方式,人們只是在靜靜等待它的準確率進一步提升。

AI除了之前報道的自動寫文章,更重要的是對人類的文字自動糾錯。例如一款機器閱卷工具,通過AI替代人類教師對英語作文評分和更正語法,據說和人類閱卷的一致程度高達92%。這個產品已經覆蓋了6萬所學校的1.2億學生,其中包括北京90%高校,以及所有區縣的中學。

因為人類不可靠,所以要更多的用機器來替代人。而只要人操作的環節不能完全消滅,那麼需要負責的人,就會因為得不到更多的訓練,沒有犯錯的機會,而變得比以往更容易出錯。長此下去,人類只會越來越沒有用。這不是一個惡性循環嗎?

更糟糕的是,現在我們還有另外一個僥倖心理。很多時候我們認為,信息是可以被隨意修改的。如果你出現了錯誤的推送,似乎再改一下,也就沒有什麼問題了。

微博提供了可以修改已經發出微博的功能。知乎最開始可以查看回答的修改歷史,但這個功能引發的問題實在是太多了,知乎把這個功能下線了。現在你只能看到問題的歷史,而不能看到回答者對答案做了怎樣的修改。

鉛字時代,如果出現排版錯誤,可能印出來的多少份報紙、雜誌或書籍上,都會永遠存在這個錯誤。因此,如果報紙出現了校對錯誤,哪怕是一個細小的錯別字,也都一般會在之後闢出一個豆腐塊,專門勘誤致歉。

然而,互聯網時代能輕易掩蓋自身的小失誤,也許只是一種幻覺而已。如果有一個足夠重要的信息發佈,在一兩個小時甚至更快的時間之內,就能夠通過各種意想不到的渠道——例如群裡或朋友圈裡的分享,刪不乾淨的帶截圖的微博,或者是一段區塊鏈上的交易附言——被廣泛的傳播和保存。

正好今天中午,有某個廣告公司所製作的廣告惹了麻煩。很快,人們已經很難重返"案發現場",也找不到原先存檔的痕跡,只有大量截圖流傳。但當事方並沒有心存僥倖,果斷承認確有此事,並且誠懇致歉。

出錯就認錯,這也許是現在這個時代,一旦遇到任何人為疏忽之後,唯一一種值得采取的應對方式。

我想,任何一個有能力在網上發東西的人——不管發的是文字、圖片、視頻,還是別的什麼,都應該及時的意識到:自己的信息一旦發出,總有人能找到它最初的樣子。此時,不要想著去遮掩,也不要想著用更多的謊言去掩蓋最初的失誤。

同樣有修改功能的微信公眾號,最多隻允許包括標點符號在內,修改五個錯別字。這樣的功能設置似乎也在提醒我們,要時時回望"手民"所處的那個時代,從那個工具並不怎麼好用,人心並不怎麼急躁的年代尋找經驗:

記住"敬惜字紙"這句古老的教誨,認真對待自己發出的每一個字節。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受權轉載航通社稿件時,請保留版權信息。尋求授權,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航通社 (ID:lifeissohappy) ,並在後臺留言輸入關鍵字“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