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夏天沒有冰箱和空調,老北京人卻有獨特的避暑方法

古代夏天沒有冰箱和空調,老北京人卻有獨特的避暑方法

本 文 共5740 字

讀 完 全 文 需 15 分 鍾

古代夏天沒有冰箱和空調,老北京人卻有獨特的避暑方法

節氣是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隨之而孕育的民俗更是豐富多彩。7月28日,肖復興老師做客孔網新書界讀書會的第七期,娓娓道來了老北京人的四季和不同季節裡的市民生活。

(講座整理/亞日)

01

對於我們來說,節氣其實很遙遠。我們雖生活在節氣裡,卻淡忘了節氣。冷暖的變化僅僅只是節氣變化的一種,並不是它所有的內涵。

2015年,人民日報海外版的編輯約我寫一個關於二十四節氣的專欄,一個月兩篇。當時我說我不瞭解節氣,我寫不了。他說你就生活在節氣裡,你不可能不瞭解它,你要不瞭解它你就趁這次去了解,去學習。我便答應了下來,這一年我每一個節氣寫一篇,共寫了24篇,最後集成了這本《中國節氣》。

我們國家的農業社會持續了很久。過去的文人,像孟浩然寫“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這跟節氣是連接在一起的,關注的是田間最基本的事情,他是瞭解的。二十四節氣每個節氣都有中國文人寫的若干首詩與之相對應。但現今的文人很少寫與之有關的作品,因為他們不瞭解。

二十四節氣裡有二十四番花信期。如果你是個喜歡花、懂花的人,你應該在節氣裡面來看花開花落。自然界是有它的倫理的。現代化促進了農業的發展,但在某種程度上,它把這個倫常給打破了。在過去,到什麼季節,吃什麼菜。現在不一樣了,有大棚,還有便捷的交通,不分季節,不分地域,什麼都能吃得到。

古代夏天沒有冰箱和空調,老北京人卻有獨特的避暑方法

今日立秋

寫這本書的過程中,我重新地認識了節氣。它是我們國家獨有的智慧,獨有的文化。節氣在我們生活中最為明顯的體現便是形成了特有的民俗。沒有民俗的文化就失去了根,民俗中孕育著文化,文化又反過來影響著民俗。沒有民俗,節氣就沒有特點。

汪曾祺先生曾說過,民俗是中國人集體創造了一首抒情詩。我希望大家也這樣來看待我們的二十四節氣。

02

現在正值夏天,我們現代人在夏天了出了一身汗,一般會在外邊買瓶冷飲,回到家先把空調打開,這是今天的民俗。對節氣的一種最直觀的認知,便是從身體來感受。

而我在這本書裡記了這麼一段:老北京作為都城,每年大暑前後,皇上都要給各位大臣發冰解暑。那時候領冰得憑冰票,老百姓可沒有這個待遇。《帝京歲時紀》裡說:“各衙門例有賜冰。屆時由工部頒給冰票”。在那個沒有冰箱和空調的年代,大暑的日子,解暑唯有靠冰,根據官階大小決定發冰的數量。在封建社會里,老天爺撒下人間的熱,楞是把人給分出個三六九等來。

普通百姓沒冰票,要想買冰就得到冰窖廠去買。舊京都,一北一南各有一個冰窖廠。北邊的在現在鼓樓附近,南邊的在現在的珠市口附近。這地名還在,但街道都不在了。冬天結冰時人們藏冰於地下,等著來年大暑時賣個好價錢。清時有竹枝詞說:磕磕敲銅盞,沿街叫賣冰。敲銅盞賣冰,成了那時京都一景。

古代夏天沒有冰箱和空調,老北京人卻有獨特的避暑方法

古人採冰圖

舊京都大暑前後,還有一景,就是大家都借太陽之烈來晾曬衣物,以防蟲蠹。書、棉襖、寺裡經文,能曬的都拿出來曬。清時有詩說:輝煌陳列向日中,士民至今風俗同。這種風俗一直延續到了清末民初的時候,一到夏天,寺廟尤其熱鬧。《天咫偶聞》中說“實無所晾,仕女雲集,駢闐竟日而已。”曬經會逐漸成為了廟會。到後來,人代替了經書,美女更是比經書養眼。

這裡也能看出老北京人對於生活的性情。貧也好,富也好,冷也罷,熱也罷,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能自尋其樂。用老北京話說,叫做“找樂兒”。

大暑到來之際,老北京人找樂兒最好的法子就是去宣武門外的護城河邊看“洗象”。清朝的時候越南緬甸給皇帝進貢,大象作為貢品出現在了都城。但大象畢竟是熱帶動物,慢慢的便死的差不多了,待到清末時候“洗象”這一景觀也就難道見到了。

老北京夏天還有一個玩的去處叫二閘,現在是見不著了。二閘在現在的崇文門往東走三里地,現在變成了一個公園。二閘其實就是運河流到北京後,隨著建了五道閘口。二閘最高的地兒就像一個懸崖似的,小孩光屁股從這往下跳。當時有一個節目就是,人們扔一個銅錢,然後小孩跳到水裡把銅錢撈上來,那就歸你了。這便成了當時的一個遊樂項目。二閘一直到解放初期還有。

另外,清末民初象房取消之後,沒有洗象的熱鬧可看了。大夥就去什剎海找樂兒。沈從文先生寫的小說《生》裡頭,頭一段就寫什剎海。荷花市場那塊地方,有老頭演傀儡戲的,有唱十不閒的。這十不閒就是清朝的時候從鳳陽花鼓裡演變成的北京當時的說唱。十不閒裡唱什剎海,有這麼一段唱詞:六月三伏好熱天,什剎海前正好賞蓮。男男女女人不斷,聽完大鼓書,再聽十不閒。逛河沿,果子攤兒全,西瓜香瓜槓口甜。這是北京話,就是特甜賊甜的意思。

“冰鎮的酸梅湯,打冰盞賣,了把子兒蓮蓬。”什麼叫了把,什麼叫子兒蓮蓬,如果你能解釋全了你就是老北京人,如果這倆你能解釋一個也算北京人,如果兩個都解釋不出來你肯定不是北京人。了把,就是來把、買把的意思,子兒蓮蓬,就是嫩蓮蓬,在今天的什剎海應該還可以買得到。這個節氣,老北京人講究吃子兒蓮蓬,或是用它熬蓮子粥。此外大夥兒還愛喝荷葉粥,嚼藕的嫩芽。《酌中志》裡說這節氣裡要:“吃過水麵,嚼銀苗菜,即藕新嫩秧也。”在這個特殊的大暑節氣,大自然不僅給予我們炎熱的溫度,還饋贈我們美麗的荷花,那荷花連葉帶根帶果實,都成了我們的時令食品。再來一碗過水麵,在這個大暑的日子裡,我們就能過得神清氣爽了。

古代夏天沒有冰箱和空調,老北京人卻有獨特的避暑方法

老北京人也沒什麼太大的造化,趕不上今天的生活,但那時有那個時候的樂,那個時候的樂跟節氣是密切關聯在一起的,這就是農耕時代的特點。農耕時代的樂趣在今天我們確實找不著了

03

孔子說過“不時不食”,不是那個節氣不吃這種東西,到了這個節氣必須要吃這種東西,這就叫不時不食。我們現在是“不時偏食”。老北京人吃涮羊肉,立秋之後才吃,貼秋膘嘛。現在這個涮羊肉火鍋,大家是想吃就吃。

之前有個美國人,起了箇中文名叫梅英東,寫了本書叫做《消失的老北京》。梅英東在美國學的就是中文,大學畢業之後來到北京。他說一口地道的北京話,來北京想當老師,當志願者,不為掙錢,就是喜歡北京,想體驗一下老北京的生活。後來他在炭兒衚衕的小學當英文老師,就住在那的四合院裡。其他都習慣,就上公共廁所麻煩。後來大冬天晚上他就拿一礦泉水瓶兒,第二天趁著房東沒看見,便倒在院子水池子裡。

梅英東學校裡頭還有個教英文的女老師,姓朱,北京人。老北京人講究椿樹發芽的時候要摘嫩的椿樹芽。春天的時候,朱老師帶他去她們家看香椿樹。說她爸爸每年開春的時候打椿樹葉,給炒雞蛋吃。書裡的這一段,椿樹英文的翻譯叫做天堂之樹。椿樹分兩種,臭椿和香椿。臭椿蔓延開來長的特別快,但是香椿樹不一樣。開春了吃香椿,跟吃榆錢兒是一個講究。

還有春韭,野雞脖子韭,就是春韭。杜甫詩裡叫“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那春韭好吃,夏天誰還吃韭菜,夏天韭菜就爛了,只有春天開春的韭菜是最香的。

古代夏天沒有冰箱和空調,老北京人卻有獨特的避暑方法

“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

早些年我媽媽在世的時候,每年開春的時候便到天壇去挖薺菜。春天的薺菜是最好吃的,叫做三月的薺菜賽牡丹。現在薺菜變成南方菜了。薺菜在清末民初,再到後來建國初期的時候,都能漫天遍地的挖到,三月三在老北京人眼裡就是它的生日,要供奉它,要挖它,要吃它,吃它挖它是覺得它好。老百姓就是這麼一種感情。

開春的時候,我們北京人講究吃玫瑰花餅、藤蘿花餅,這兩種點心。現在鮮花餅變雲南特產了,北京稻香村自己賣的鮮玫瑰花餅基本全是糖。至於藤蘿花餅我就再也沒見到了。藤蘿花難保存,藤蘿花含水多,它一干了就不行,沒味,不好保存,所以藤蘿花餅現在我們也吃不到了。

夏天的老北京講究喝酸梅湯,過去酸梅湯兩家最有名,一家是信遠齋,一家是九龍齋。信遠齋原來在琉璃廠,九龍齋在前門。兩家的酸梅湯,你們可以品嚐分別一下,倆區別在哪兒。信遠齋的顏色深,味濃;九龍齋的顏色淡,味淺,更清淡。現在我們賣的都是一樣的味,但當時這兩家互相競爭,競爭之後便各有各的特色。

信遠齋相對比九龍齋要更懂得經營些。信遠齋店還沒開,先把一缸酸梅湯往家門口的地上灑了,酸梅湯裡頭有桂花香,吸引了很多人。不過這都是傳說,但確實是經營有方。並且很多唱戲的名角都喜歡信遠齋的酸梅湯,無形當中給做了宣傳。

文化大革命的時候,酸梅湯就不讓做了。後來西哈努克當了柬埔寨的國王,他的首相叫賓努,賓努愛喝信遠齋的酸梅湯。到中國訪問的時候,原先國宴上都上信遠齋的酸梅湯,這次沒了,賓努就問周總理。後來總理就把老闆和師傅們請了回來。

古代夏天沒有冰箱和空調,老北京人卻有獨特的避暑方法

老北京酸梅湯 攤販

我愛喝信遠齋的酸梅湯,九龍齋的酸梅湯有點太甜,信遠齋的酸梅湯確實味比較濃。現在信遠齋的湯漲價了,我不知道他們兩家現在誰賣的好,信遠齋賣的貴是確實。不過現在的信遠齋也不是原來的信遠齋了,就是打著信遠齋的牌子而已,這都是題外話。

我介紹給你們這麼些吃食,最重要的是,你們有興趣可以自己去吃吃,去喝喝,嚐嚐除了豆汁和滷煮之外這些別的小吃。這樣的話讓我們的生活能夠豐富多彩一些,讓我們對北京的認知更深入一些,對於北京的回憶也更多姿多彩一些。

北京人講究看花,不過原來的北京街道旁是沒有什麼綠化的。民國朱啟鈐當了市長後建了中山公園,朱市長是建築學家,沒有他就沒有北京現在的這些街樹。那時候四合院裡種的花,都是春天的榆葉梅、玉蘭,品種不多。真正要看花就是到園林,園林沒開放的時候呢,就去寺廟。我之前研究過,一直到清末,老北京寺廟最鼎盛的時候有一千多個。大部分在衚衕裡,這是在全世界的城市裡絕無僅有的奇觀。

我們家後邊的衚衕過去叫小觀音寺衚衕。兩三百米的小衚衕,這邊一個廟那邊一個廟。為什麼清朝的時候建這麼多的廟呢?第一皇上喜歡,第二宗教好統治老百姓,第三這個寺廟就相當於那時候的公共客廳,大家夏天乘涼,組織點活動,大家找一個樂兒。它有這種綜合性的功能。民國時期開始寺廟就漸漸的沒了,有的改成了廠房,有的改成倉庫、改成學校。

寺廟還有一個功能,就是看花。過去老北京有一句俗語“崇效寺的牡丹、花枝寺的海棠、天寧寺的芍藥、法源寺的丁香”,除了崇效寺,其他的三個寺現在都還在。當時的賞花盛景現在都不在了,但是到法源寺看丁香還是保留了下來。等明年開春大家不妨前往觀賞一番。

崇效寺的牡丹最有名。它的牡丹長的旺盛,是因為施大肥。就是把豬的那些下水慪爛弄到牡丹花的根下,因此長的特別茂盛。後來,作為北京的第一個公共公園,中山公園漸漸的起來了,崇效寺的牡丹全部的給移到了中山公園裡。現在中山公園進了大門的西側,那一片牡丹,還是崇效寺的牡丹,開了這麼多年依然非常有名。

古代夏天沒有冰箱和空調,老北京人卻有獨特的避暑方法

(清)《點石齋畫報》之“佛寺曬經”

現在雖說寺廟消失了很多,但有些老的寺廟還是得以保留了下來,到寺廟看花仍然是北京春天的一項傳統。

節氣跟北京人的生活、飲食、愛好、性情是密切相關的,正是有了這些各具特色的節氣,才沉澱出北京人稜角分明的性格。北京人大體還是比較直爽,相對而言,南方人就比較細膩。

生活在發生變化,時代在發生變化,但是文化的根上的東西不能變,這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根本和底色。現在全球發展一體化,城市之間幾乎沒什麼區別,這個城市吃的跟那個城市吃的也沒什麼區別,但這樣是有問題的。今天我們重新回顧老北京人在四季裡的生活,並不是要回到過去,而是要加強我們對過去寶貴民俗文化的認識,讓我們的生活有別於其他城市,有別於別的國家。

雖然節氣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跟我們的生活似乎不是特別的搭調,但我們對節氣還是要有一個基本的瞭解。對於老北京因為節氣所形成的民俗,我們還是要珍惜,我們要把這些知識教給我們的孩子。

【提問】

問:以前後海那一塊有什麼小吃?

肖復興:到夏天的時候,藕的嫩芽,拌著吃,特別脆。另外就是蓮子,當時還有一種小吃,叫冰碗。把這個藕的嫩芽,最嫩的蓮子,最嫩的鮮核桃,底下一層冰,把它們擱上面,就叫冰碗。還有果子乾,它是既便宜又解渴又解飽。它是用柿餅、杏幹、棗還有藕片熬製而成,過去賣兩分錢一碗。

再還有就是奶酪,北京現在賣奶酪最著名的就是梅園。做好奶酪不容易,奶酪是旗人的吃法,是滿族進京之後夏天的吃食。過去在荷花市場,有一種吃法最便宜了,叫做刨冰,刨冰就是拿一機器把冰絞碎了,膨化了以後,下面澆一層果汁,帶顏色的果汁,小孩就當冰淇淋吃。

再有就是荷葉粥、蓮子粥這些,反正那時候花不了多少錢就能把這些都吃一遍。現在北京的小吃退化的特別嚴重。有機會可以專門談談,北京小吃為什麼退化這麼嚴重?北京小吃的來源到底是在哪兒,根在哪兒?北京小吃最繁榮是在什麼時代?北京小吃那時候最集中的地點在哪兒?

問:隨著年齡的變化,您對四季的感知有什麼變化嗎?

肖復興:年齡大了對四季的感知更加明顯了。尤其夏天,我記得小時候的夏天沒有那麼熱,現在老了後就覺得,尤其是今年,比往年都熱。我小時候也下雨,一般夜裡下,第二天就晴了,晴了以後就沒那麼熱了。現在下了一天雨,但是第二天依然很熱。

冬天的話,前年立春那天才下了一點雪,去年沒下好像是。現在的這種季節的變化,它不像過去那樣豐富多彩。我小時候住在四合院裡,夏天的雨特別的多。我小時候天天趴玻璃窗看,看外邊的雨往下落。

問:以前大家都按節氣吃東西,您剛才提到涮羊肉是立秋以後吃,那其他的季節呢?

肖復興:為什麼立秋之後才吃涮羊肉,北京人怕上火,立秋之後就不用怕了,另外羊肉是補的,天開始涼了就要補。那時候家裡哪怕窮得襪子都需要補你也要吃涮羊肉。

清真菜是清末民初的一個很重要的菜系,當時的東來順是清真菜系裡很重要的餐館。在民國的時候清真菜一下就發達起來了。一是我們牛街有回民的傳統,基本上北京小吃也都打著清真的字樣,在這個背景之下,清真菜一下子發展起來了。

原來在我們長安街上,有家清真菜叫鴻賓樓。當時鴻賓樓的主廚叫儲連祥,他對北京清真菜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過去的清真菜跟漢民菜是水火不相容,但儲連祥特別好學,他從漢民菜裡學了很多東西。像清真菜原來是不煨湯,不講究湯的,但是漢民菜講究湯,尤其是南方的菜更講究煲湯。他取長補短,進行了清真菜的改良,創造出了一批好的清真菜。

我小時候除了涮羊肉,最常見的就是“它似蜜”,用羊肉做的,甜口菜。到後來,清真菜的品種越來越豐富,儲連祥被大家尊稱為清真菜大師。

古代夏天沒有冰箱和空調,老北京人卻有獨特的避暑方法

肖復興:北京人,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曾先後任《小說選刊》副總編、《人民文學》雜誌社副主編,北京市寫作學會會長,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已出版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集、報告文學集、散文隨筆集和理論集一百餘部。曾獲全國、北京及上海文學獎、冰心散文獎、老舍散文獎多種。近著有《肖復興文集》十卷、《肖復興讀寫系列》等多種。

古代夏天沒有冰箱和空調,老北京人卻有獨特的避暑方法

《中國·廿四·中國節氣:時間編織的二十四道錦箋》

出版社:廣東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2018-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