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車科技架構師李強:拒絕焦慮,科技賦能要從基礎做起

車車科技架構師李強:拒絕焦慮,科技賦能要從基礎做起

大雨之後,夜風微涼。美術館后街大取燈2號的三層小樓燈火通明。當公司平臺一天的交易接近尾聲的時候,技術部門已經做好了新系統升級的準備。3年多來,每週至少一次升級的頻率,讓架構師李強和他的夥伴們已經習慣了披星戴月的生活。創業如果真是一場馬拉松,他們就是一群典型的夜跑族,與業績和命運賽跑,互聯網創業只認第一。作為一名科技記者,我也適應了夜聊的採訪方式,平靜的夜晚可以聽到內心的聲音。

李強,清華大學計算機專業畢業,社科院碩士,加入車車科技之前,一直從事系統開發的工作,曾在清華同方,和易達任職工程師,沉著少言,笑容靦腆,一副與世無爭的模樣。我們的採訪從晚上10點開始,我也單刀直入,將我最近觀察到的問題一一拋出。

記者:為什麼選擇車險的賽道進行創業?

李強:技術本身不能發揮價值,只有與行業結合,才會發生化學反應。車險7000億的市場沒有出現獨角獸型的公司,我們認為它很有潛力。張總(車車科技創始人 張磊)相信我的開發能力,我相信張總在保險行業耕耘多年的經驗,我們一拍即合。

記者:目前,車車科技主要的技術投入在那些方面?

李強:車車科技目前主要是保險交易基礎設施的投入。2014年,當我們要做車險交易平臺的時候,我們首先遇到的不是自身的技術問題,而是保險公司千奇百怪的系統集成,給第三方合作造成了很大的壁壘。我記得剛開始我們對接第一家保險公司用了很長時間,好不容易上線了,系統經常不穩定。

15年開始打廣告後,用戶大量湧入,出現了系統響應慢等問題。我當時有一個困惑,電商這麼成熟,銀行交易如此便捷的今天,買份車險這麼艱難?與保險公司的人交流時間久了,發現最大的問題,系統開發早,維護少,互聯網渠道不是公司的主流,很難受到重視,慢慢被邊緣化。爹不疼,娘不愛,公司內部發展的積極性並不高。

當我們創業公司想去合作的時候,我們必須從基礎做起。如果阿里京東的電商交易是iphoneX的系統,我們保險還在iphone4系統的時代。所以,我們在車險線上化做了大量的技術投入,從保險公司接口調試,集合報價,險種選擇,支付出單各個環節進行打通,優化,提速。儘量讓用戶少輸入信息,更加快速、方便的得到產品和價格。車車經歷了工具,交易平臺,開放平臺發展階段,我們在不斷完善交易基礎設施的建設。今天,大家都在提倡科技賦能,保險科技的發展也是百花齊放,但我認為車車作為交易平臺還是應該先把基礎交易環節做好。

記者:您談的更多的是電子商務與移動技術的應用,一直在強調交易環節的建設,與目前市場上對保險科技的應用不同,市場上現在呼聲比較高的是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物聯網等新技術在保險行業的應用。行業熱點與您的關注點好像不一樣。您怎麼看呢?

李強:談起新技術總是讓人眼前一亮。我強調科技賦能從基礎做起,有現實的一面。目前,國內的車險在線交易,無論保險公司、大型互聯網公司還是新興的科技創業公司做的好,跑的快,用的方便的公司特別少,從解決問題的角度,大家應該多關注交易,畢竟線上化是剛需。交易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還牽扯到線下的合約管理和出單配送。瞭解車險行業的人會發現,這幾年做車險交易的創業公司越來越少,而大公司在試驗一段時間後基本選擇了與車車這樣的公司合作。如果保險公司能在基礎系統上做一些大的投入,我們整體行業的效率就會有一個跨越式的發展。以用戶體驗為中心,在保險行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我們更大的投入。

車車也並沒有放棄新技術的應用。我們一直在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上做佈局和應用。

記者:您能具體說一些應用場景嗎?

李強:經過三年的積累,車車的大數據應用基本成熟,我們在車險產品的精準推薦上和非車險的交叉推薦上,取得了業績的高速增長。車車目前擁有千萬級的用戶數據,我們建立60多個分析緯度,分別從人和車方面形成數據魔方,在身份信息、媒介接觸習慣、消費習慣、支付行為、車輛基礎信息、險種喜好、理賠記錄、車輛更新頻次等方面綜合推薦以及智能測試出一個家庭的消費水平。從而可以不斷優化平臺的險種推薦。同時,從單一的車險銷售過渡到家庭保障,過去一年,我們的非車險保費增長每月都在翻倍。

區塊鏈技術應用上,3月份車車科技與華為雲聯合發佈了"阿保互助"社群,基於區塊鏈的新型社群產品,我們將交易平臺、監管方、資金管理方、會員代表等各方進行聯合上鍊。在華為雲建立獨立空間,相互鏈接。避免了傳統社區組織中心化,不透明、容易造假的問題,極大的增強了社群的互信、陽光、透明和開放。

人工智能的應用主要在智能客服終端,車車人工智能客服目前從50%提升到了80%的自動回覆與交流。在基礎險種解釋、交易解答、到期提醒、一鍵續保上日漸成熟。

一般車險到期前3個月就可以進行交易。傳統的業務人員迫不及待地通過微信、電話騷擾等形式對用戶進行掃射。一個用戶車險到期,經常會接到各家保險公司、代理公司、4S店各類渠道的搶單電話。我們發現,用戶並不急迫的投保需求與業務員急不可耐的簽單需求對用戶造成了很大傷害,有用戶在各種騷擾中,忘記了自己車險的到期時間,造成了車輛的脫保。為此,我們建立了一個預警機制,將到期日與智能客服進行打通,根據平臺用戶的到期時間,選擇3個時間段進行提醒。如果最後一天用戶沒有投保,智能客服自動外呼,以免客戶錯過投保窗口期。這個機制建立以後,每月我們都有幾十單的用戶因為應用了這個服務獲得了正常的投保服務和優惠。我們注重微小的優化而不是宏大的戰略宣導。

面對新科技人容易興奮,更容易焦慮,要克服焦慮,最好從小痛點入手。

記者:您談的保險科技還是聚焦在交易環節。那麼,您對保險科技在保險行業整體的應用和發展有什麼判斷,未來的趨勢是什麼?

李強:車車是一家保險科技公司,集合平臺化的運營模式,為各大流量入口和場景端提供保險變現的交易服務,所以,當下我們所有的應有都會集中在交易環節。但這不影響我們對產業鏈的關注和結合。

保險行業是一個強監管的行業,我們首先要保證合規,再強調創新。我這裡有一個互聯網保險渠道銷售佔比的統計,第三方銷售平臺的佔比從2014年的42.27%,到2016年上升到82.02%,2017年應該突破90%。這裡有一個明顯的趨勢,保險業分工的精細化。保險公司更應該承擔產品設計承保和理賠的環節,銷售最終歸專業的第三方平臺運營。專業分工,合規監管,雙方是共贏的關係。

我剛講了以車車科技為代表的第三方平臺。對保險科技在保險行業的應用,我同樣非常看好。保險公司產品設計上,應該從大數法則向大數據法則過渡,產品費率應該是定製化的,因人而異。每個用戶都可以有一份自己的智能合約。車險的改變將從主機廠開始,理賠服務線上化,智能化。這些都是未來的趨勢。在智能的時代,保險不是指某一個保險產品,它是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的一個完整、動態、透明的保障解決方案,真正實現保險讓生活更美好的美好願景。

通過與李強的交流,我看到了IT男真誠而務實的一面。保險科技是一個可以裝很多東西的概念。如何落地需要一步一步進行紮實的驗證,從解決當下問題入手,更容易獲得可見的效果。面對一波又一波的新名詞、新概念、新技術,趕時髦容易,做事兒難。生活不會每一天都是新潮湧動,我們更應該謙卑的面對那些晚歸的創業者。

採訪的最後,李強翻開新一天的日曆:6月12日,宜擔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