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兩要素

人人都想獲得智慧,但究竟什麼是智慧,似乎很難有一個準確的定義。在《經驗的疆界》這本書裡,管理大師詹姆斯·馬奇(James March)指出了智慧的兩個要素。

智慧兩要素

第一個要素是有效地適應環境。不管是組織和個人,都面臨著未來的不確定性,也都會面對競爭和淘汰。為了有效適應環境,組織必須擁有資源,並且有能力利用資源。比如,宗教存在了幾個世紀,就是因為在適應環境方面非常有經驗。

第二個要素是優雅地詮釋經驗。在實踐過程中,我們會積累很多經驗,這些經驗需要更好地傳承下來。同時,人們也希望學習並理解那些自己沒有、但別人有的經驗。這就導致了一個現象,某個人或者組織,只要能對經驗做出時髦的詮釋,他的地位和排名就會有保障。那些成功分享經驗的人,無一不是這麼做的。馬奇說,詮釋裝飾著人類存在。

那我們該怎麼從經驗中發現智慧呢?馬奇提出了兩種方式。一種是“低智”學習,指的是在不理解因果結構的情況下,複製可以導致成功的行動。比如,學騎車,你不用知道自行車原理,只要知道別人是怎麼騎的就行了。另一種是“高智”學習,指的是搞清楚因果結構,用其指導今後的行動。比如人們用理論模型去分析和解決問題。所以,所謂的學習就是在觀察行動和結果聯繫的基礎上,改變行動或者行動規則。如果做出的改變是改進,學習就會讓人增長智慧。這對組織和個人都適用。

智慧兩要素

馬奇說,在學習的時候,要先搞清楚兩個問題:第一,差距是什麼?第二,我要改變什麼?舉個例子,你要學習寫作,首先要搞清楚“差距”,比如,會寫作和不會寫作有什麼區別?技巧上有什麼區別?怎麼判斷技巧提高了?等等。然後是你要做出什麼改變,可能是要抽出時間練習,接受寫作思維訓練,等等。關注“腦遊記”維信公眾好,瞭解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