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會有人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你怎麼理解這句話?

趙翔笑口常開


首先要糾正一下,這句出自於《論語·雍也》的句子應為“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那麼我們該怎麼理解這句話呢?


楊伯峻先生曾在《譯註》中提到:“聰明人樂於水,仁人樂於山。聰明人活動,仁人沉靜。聰明人快樂,仁人長壽。”而張燕嬰先生則註譯:“聰明人喜歡流動的水,仁者喜歡穩重的山;聰明人性好動,仁者性好靜;聰明人快樂,仁者長壽。”我們都知道,“知者”是指有知識、有智慧的人,而“仁者”則是指有仁德的人。


那麼為什麼古人要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這句話呢?對這句話解釋最為中肯的應該是宋代理學家朱熹,他說:“知者達於事理而周流無滯,有似於水,故樂水;仁者安於義理而厚重不遷,有似於山,故樂山。”這個解讀也正符合孔子的本意,知者明達通理,就像水一樣始終在流動、從不停滯,而仁者則莊重寬厚,就像山一樣性格沉穩、從不轉移。


“知者”和“仁者”恰好代表了兩種類型不同、卻同樣有著豁達的人生境界與追求的人,前者能夠“達於事理”,有著求新求變、不斷進取的精神,能夠通曉待人處事的根本道理,能夠像從不停滯的流水一樣錘鍊自己的機敏;而後者則能夠“安於義理”,有著沉穩剛毅的穩重品性,能夠遵循自己固守的一貫信念義無反顧,能夠遇到突發情況也處變不驚,從不動搖自己的處事原則與道德操守。也只有認清了“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的各取所需、各有所長,才能真正理解孔子對審美主體、審美對象之間深刻的哲學思辨。


做書


這是一句膾炙人口的名言,是孔子對於智慧和仁德的深切體會和形象化解釋。

此話出自《論語》·雍也篇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孔子傳道)

古今注之文化注,論語的智慧。

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聰明的人喜愛水(的靈氣),仁德的人喜愛山(的沉靜);聰明的人愛好運動,仁德的人愛好沉靜。聰明的人活得快樂,仁德的人活的長壽。”

在大自然中,山是非常可靠的,它始終矗立不變,涵育萬物,可謂居功甚偉。但是你又何時見它誇耀過自己的功勞,它一直都是默默承受著一切,抵禦著嚴寒酷暑,抵禦著狂風暴雨,是我們可以依賴的。

山,穩重沉靜,永恆不變。仁,寬厚而安於理,仁慈而不易怒。兩者之間頗為相似,仁者就應該像大山一樣,堅持自己的內心,不為外在事物而搖動,成大事者,要有一種“任爾風吹浪打,我自巋然不動”的氣勢。(瀑布下的人)

仁者以寬厚待人,不役於物,不傷於物,自然也就沒有過分的悲傷和恐懼,安詳沉靜,所以也就可以長壽。

水和山相比,是多變的,它可以隨時改變自己的狀態,變化無數樣貌。表明上,水是柔軟的、平靜的,但其實他一直都在暗處積蓄力量。

曾經有人問我,世界上最柔軟的東西是什麼,我告訴他是水,他有問我,那麼最堅硬的呢?我告訴他,還是水。水具有一種柔德,可以以柔克剛。水若為善,恩澤萬物;水若為惡,天地盡毀。
仁之德與山近,智之德與水近,所以“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當然,想要做到這一點是非常不容易的,但只要我們心嚮往之,就是一種進步,千萬不要十幾二十歲,就開始了你的“老年生活”。


古今注


孔子說:“智慧的人喜愛水,仁義的人喜愛山;智慧的人懂得變通,仁義的人心境平和。智慧的人快樂,仁義的人長壽。” 同時, “智者樂,水” ——智者之樂,就像流水一樣,閱盡世間萬物、悠然、淡泊。“仁者樂,山” ——仁者之樂,就像大山一樣,巋然矗立、崇高、安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