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根本不適合中國,共享汽車也一樣

共享單車根本不適合中國,共享汽車也一樣

隨著共享單車變成堆積如山的彩色垃圾、各種投機倒把的企業紛紛資金斷裂,共享單車這一曾經的大熱風口變成萬人嫌後,共享汽車又大張旗鼓的來了。

不怕重蹈覆轍,大量資本湧入,國內的創業潮更像是一種“生怕自己被落下、掙不著錢”的心態,明明猜得到結局,更多人還是想冒險割一把韭菜。

共享單車的輝煌假象

2015年,ofo、摩拜相繼成立,拉開了共享單車大戰的序幕。跟互聯網所有行業一樣,共享單車走過的也是一條從小到大、聚沙成河的艱辛道路。

共享單車根本不適合中國,共享汽車也一樣

在那個充滿激情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狂飆歲月裡,共享單車把這種理念更加廉價化。正是有了共享單車,才讓很多人覺得去地鐵站、公交站,或者去附近的超市、公園,是件值得期待的事。

被稱為“中國新四大發明”共享單車可以說是最能夠代表共享經濟的產物了。但是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讓共享單車備受質疑,各種弊端紛紛暴露,資本市場對此也趨於冷靜,前兩年那樣呈現出瘋狂擴張之勢一去不復返了。

兩年過去了,摩拜被美團收購得了善終,ofo的去向不明,但也有接盤俠。共享單車的造富假象就是——錢一下子就來了,錢一下子就沒了。

共享單車根本不適合中國,共享汽車也一樣

共享汽車成為風口上的豬

上個月,一汽、長安、東風組建T3出行服務公司,隨著“國家隊”的入場,出行領域的故事在這個夏季再次引發熱潮。

與共享單車相比,共享汽車要更加複雜,資金量更大。但是在如今這樣的共享概念面前,共享汽車已經成為了風口上的豬,單車過後,汽車上場。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數據顯示,截止到2017年12月末,共有190家共享經濟平臺獲得投資,累計投資金額達到了1195.56億元。如果單從投融資金額上來看,共享汽車已經取代了共享單車成為共享經濟最大的風口。

共享汽車盈利困難

共享汽車的存在背後是有多方面因素的。

首先是有需求。大城市交通擁堵,車位不足,購車上牌搖號,限行限號等政策,而共享汽車能夠解決這些問題。另外政策上對於共享汽車也是給與鼓勵和支持的。

EZZY投入500輛寶馬i3做共享汽車運營後名聲大噪,但影響力卻不及倒閉來得快。

共享單車根本不適合中國,共享汽車也一樣

行業專家分析,汽車分時租賃(共享汽車)是個規模經濟,有個門檻相當於分水嶺,過了以後企業經營成本下降、出租效率提升、盈利能力增強。這個分水嶺應該是單城市佈局8000-10000輛,如果達到這個規模後很多成本都會下降。

但是短期內想要達到8000輛是十分困難的,尤其是一線城市,佈局車輛要先解決牌照問題,更加困難。所以現在你用的共享汽車運營商都在虧錢。

不掙錢卻扎堆佈局

據不完全統計,已經陸續有15家傳統整車企開始轉型向移動出行領域。

佈局共享汽車並不賺錢,但是車企為何扎堆入局呢?

隨便打開兩個共享汽車APP,不難發現,共享汽車產品多以純電動車為主,傳統車企和造車勢力紛紛與共享汽車運營商合作,都想把自己的車型交給共享汽車。

專注做共享汽車的企業現階段都無法盈利,整車廠入局,又能好到哪裡去呢?唯一的解釋就是消化自身產能,尤其是新能源汽車。

多年前沒有這些新鮮詞彙的時候,我們出行沒什麼不暢快的。如今共享汽車的概念恐怕只是為大城市的人設計。畢竟三四線小城市的人沒有搖號的困難,咬牙攢一年的錢也夠買輛不錯的家用車,開上自己的小車才是他們一生奮鬥的目標。

鄉鎮農村的夥伴更是用不到什麼共享汽車,他們需要的是五菱宏光和皮卡這樣實用能拉貨的“low車”,耐操抗造,承擔起生活的重擔。

所以共享汽車這樣的雞肋產品,具有鮮明的地域性,人們的心理接受程度完全不同,沒必要成為企業多餘產能的堆砌地,共享的和私有的始終不一樣。

共享單車根本不適合中國,共享汽車也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