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既然善待柴氏,爲何周世宗的子孫卻紛紛改姓

文|小河對岸

宋朝善待柴氏,那是眾所周知的。宋太祖趙匡胤曾給其子孫,留下三條遺訓,其中一條就是要善待柴氏,即: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而在《水滸傳》、《說岳全傳》等小說中,也都塑造了小旋風柴進、小梁王柴桂等柴氏後人。雖然,柴進、柴桂都走上了“謀逆”之路,但從二人之前享受的待遇來看,宋朝對柴氏子孫還是比較善待的。此雖是小說,但也側面反映出宋朝善待柴氏子孫的觀念已深入人心。

宋朝既然善待柴氏,為何周世宗的子孫卻紛紛改姓

而實際上,周世宗的嫡系子孫不但不姓柴,還為了要避難被迫改作他姓。提起周世宗的名諱,我們一般都稱之為柴榮,但這並不是當時的正確稱謂。後周是由郭威所建立,而郭威的親生諸子皆被後漢隱帝所殺。最終,郭威也只得將江山傳給了並無血緣的周世宗。一朝江山不二姓,過去我們亦常以“江山易姓”來指“改朝換代”。

周世宗以柴皇后之侄的身份,是不具有繼承後周皇位名分的,而只能以郭威之(養)子的身份才具有繼承後周大統的名分。據《新五代史·周本紀》記載:..後兄守禮子榮,幼從姑長(於)太祖(郭威)家,以謹厚見愛太祖遂以為子

宋朝既然善待柴氏,為何周世宗的子孫卻紛紛改姓

周世宗自小就跟隨其姑母(柴皇后),而生活在郭威的家裡,因謹慎篤厚而受到郭威夫婦的喜愛。於是,就被郭威收養為己子。在宗法上,周世宗算是郭威的過繼子,也當然得從郭姓。故而,周世宗應該叫郭榮,而不是柴榮。

後周皇室這一支脈,始終姓郭而不姓柴,周恭帝也應該叫郭宗訓,而不是柴宗訓。而在周世宗繼承皇位之後,柴氏也並不具有皇族身份,周世宗待其生父柴守禮以“元舅”之禮,為避免父子見面的禮儀尷尬,周世宗與其生父終生沒有再見面。

宋朝既然善待柴氏,為何周世宗的子孫卻紛紛改姓

《新五代史·周家人傳》:..周太祖聖穆皇后柴氏,無子,守禮之子以為子,是為世宗。守禮字克讓...世宗即位,加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光祿卿。致仕,居於洛陽,終世宗之世,未嘗至京師,而左右亦莫敢言,第以元舅禮之。

陳橋兵變之後,年幼的周恭帝被迫退位,被趙匡胤降封為鄭王。而在趙匡胤率部進入皇宮之後,六宮迎拜,趙匡胤見有兩位宮人各抱一個小孩,也在下跪之列,便問是何人之子?原來是周世宗的兩位皇子,紀王(郭熙謹)與蘄王(郭熙誨)。趙匡胤環顧諸將,該如何處置這兩個小孩?侍衛們揣摩出趙匡胤的心意,便將此兩位皇子抓起來而欲誅殺。

宋朝既然善待柴氏,為何周世宗的子孫卻紛紛改姓

但趙匡胤的部將們,畢竟都曾追隨過周世宗,很多人在良心上也都有些過意不去。於是,盧琰冒死向趙匡胤進言道:昔時堯舜授受不廢朱均,今受周禪安得不存其後?趙匡胤又問大將潘美的意見,潘美也說道:臣豈敢以為不可...但於理不安耳。

趙匡胤也有些羞愧,便讓侍衛放回了兩位皇子。其後,盧琰、潘美各收養一位皇子。紀王(郭熙謹)被潘美收養,改名叫潘惟吉。蘄王(郭熙誨)被盧琰收養,改名叫盧璇。周世宗還有一位皇子曹王柴熙讓,在動亂中不知所終。

宋朝既然善待柴氏,為何周世宗的子孫卻紛紛改姓

而周恭帝郭宗訓則被遷往(流放)房州(今湖北十堰),至973年,僅有20歲的郭宗訓便逝世了,死在了較為敏感的年紀,至於郭宗訓有無子嗣,缺乏相關史籍的記載。但從鄭王的爵位,至此便告終了來看,郭宗訓至少在宗法名分上並無嫡系子嗣。而據今天福建等地的一些林氏族譜記載,郭宗訓還是有子嗣的,為免遭宋皇室的殺害,遷到了南方並改姓了林。

而再據史載:..政和八年(1118年),宋徽宗詔曰:昔我藝祖(太祖)受禪於周,嘉佑中(嘉佑四年,即1059年)擇柴氏旁支一名崇義公。議者謂不當封周。然禪國者周,而三恪之封不及,禮蓋未盡。除崇義公依舊外,擇柴氏最長見在者以其祖父為周恭帝后,以其孫世世為宣義郎,監周陵廟,與知縣請給,以示繼絕之仁,為國二恪,永為定製。

宋朝既然善待柴氏,為何周世宗的子孫卻紛紛改姓

兩宋所封崇義公,乃柴氏旁支,並非周世宗嫡系一脈。至宋徽宗在位期間,宋室以禮蓋未盡為由,又擇取柴氏見在的最長者,而以其祖父為周恭帝之後,以其孫為宣義郎,監周陵廟。從中也可以明確,宋朝官方是確認周恭帝已無後的。才擇取柴氏見在的最長者,並以其祖父為周恭帝之後。

宋朝雖是歷史上最具人文情懷的朝代,但對能危及宋室正統性的周世宗嫡系子孫,還是不能容忍其公然存在的。而對不會危及宋室正統的柴氏旁支(並不具有繼承後周的名分),則網開一面,多加照顧。

宋朝既然善待柴氏,為何周世宗的子孫卻紛紛改姓

滿清入關之後,明宗室嫡系皆遭屠戮,而待滿清江山穩固之後,也封了旁支又旁,甚至都到了辨不得身份真偽地步的朱之璉為延恩侯,以負責明陵的祭祀及管理事宜。以此體現自己的皇恩浩蕩,但清朝之延恩侯,從其享受的待遇而對比前朝列代,可以說令人啼笑皆非,終不過是滿清豢養的家奴而已。

宋朝既然善待柴氏,為何周世宗的子孫卻紛紛改姓

參考史籍:《新五代史》、《續資治通鑑》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