屁事

屁事

屁事
屁事

屁事,一般是形容鸡毛蒜皮之类的小事。不过,今天笔者要和大家聊的是“放屁”这事。放屁是人体的正常生理现象。难登大雅之堂的“屁”,它无色却有一种特殊臭味,令闻者掩鼻,放者尴尬,而又熏人于无形之中。可我们谁又能甩掉或远离这个令人厌恶的家伙呢?现实生活中,有时怕它来,有时还真怕它不来。因为它与人的健康也息息关联!

屁事

进食后,随着食物在胃肠道的消化、吸收以及食物成分与肠道正常菌群的相互作用,会产生多种气体,在肠道规律蠕动的推动下由肛门排出,这就是所谓的放屁。

人吃五谷杂粮,哪能不放屁?正所谓“屁乃人生之气,岂有不放之理”。无论男女老少,俊男靓女都会经常放屁。只不过它有时气势磅礴,声音响亮;有时则悄无声息。屁的响声取决于肠道的压力、气流速度及肛门括约肌的松紧程度,以致出现清脆响亮或间断性“叽纽”等声响。重要场合之所以没有屁声及放屁者的尴尬,关键是都采取“新媳妇的屁--零叽了”!至于无辜者闻到了刺激性臭味,也只能是一忍了之!尽管自古就有“管天管地,管不了拉屎放屁”之说,毕竟在公众场合,屁味熏人或独特屁声的难言之苦,多数人都有所经历。而对于放屁者,若是有条件能暂时离开所在的公众场合,找个合适的地方放个屁,也不是什么“脱了裤子放屁,找麻烦”!况且这种利己不损人的行为,确实值得赞赏。

屁事

屁是人体的废气,一般每人每天放屁约14次,每天排出的废气量,约500毫升。试想,若是这些废气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腹部得胀成啥样?更何况时间一长,还会有气体被再吸收。所以,从健康角度讲,尽量不要“憋屁”,还是“有屁快放”。至于以什么方式将它排出?要看个人所处的环境,一般说,合适的情况下,还是放个干脆利落的响屁,似乎更爽、更舒适。

研究提示,屁中含有的成分较多,但主要的成分是氮气、氢气、二氧化碳、甲烷、氧气等。而散发出令人难以忍受的刺激性气味的则是氨和粪臭素。

屁的多少与饮食有关。薯类、豆类、洋葱与蛋白质类食物,因含有可产生大量氢、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气体的基质,所以食后会废气大增,不断放屁。因此,建议若要参加重要活动者,还是控制一下有关食物的摄入,以免在无声中散发出熏人之气!

屁事

屁的多少还与人的消化功能强弱或消化道疾病有关。消化道疾病时,如菌痢、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出血性小肠炎、肠道恶性肿瘤晚期等,由于细菌及蛋白质腐败的作用,放出的屁也会多而臭。调查显示,人死亡后瞬间也可能会有屁或大便排出,这大概主要是肛门括约肌突然松弛所致。当然,肠道的整体情况也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

若没有屁放,并伴腹痛、腹胀、肠鸣音亢进或消失等症状,则应考虑肠套叠、肠扭转、肠梗阻等,这些病多急需外科手术。对于腹部手术者,由于麻醉及手术刺激,胃肠蠕动会暂时停止,也往往出现无屁的情况。而手术后医生之所以关注病人有无放屁,就是因为,屁声多提示病人胃肠蠕动恢复及手术的初步成功。因此,用“屁声报平安”“一屁值千金”来形容此事,似乎也并不过分。

一般婴儿出生后较短时间内必须放屁,对于不放屁的新生儿,要立即检查是否为无肛症或肛门发育不全。

有研究显示,以放屁、打嗝为主诉而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消化门诊患者,约占消化心身疾病的3-5%。由此可见,对于再平常不过的放屁,若出现异常增多、减少或没有,都应及时查找原因或就医,以免延误诊治。

作者: 国际行为医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济宁医学院教授

杨志寅

屁事屁事
屁事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屁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