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河南高考调包案,可能只是一场骗局”这篇文章?

行摄青年


第一、谜团越陷越深,一边是孩子的预估成绩相差甚远,而且部分学生的家长还是公职人员,一边是招生办的几次说明,虽然我愿意相信招生办的说明,但是想要彻底让大众信服,最简单的办法无异于就是公开鉴定笔迹!如果确实鉴定笔迹没有疑问,那么该追究谁的责任就追究谁的责任,如果存在问题,那么不用说,对于家长的实名举报应当重视起来,对涉案人员的滥用职权行为进行严惩!

第二、对于这个案件的具体事实,光靠声明并不太可能定纷止争,相反如果真的要解决这个问题,解决家长的疑问和公众的猜忌,那么我想最好的办法还是就笔迹进行鉴定,因为孩子的家长还是公职人员并且是实名举报,我想孩子的家长作为懂法的人,应当知晓自己实名举报的责任,不可能这么轻率的就进行举报。其次对于孩子反映的几个疑点至今从声明来看并没有明确交代有进行公开的笔迹鉴定,只是提及反复核实核查,但是对于这个过程,鲜有人知,所以这是疑点难消的根本症结所在。

最后退一步说如果学生撒谎了,那么该怎么处分就怎么处分,那么想必今后鲜有人敢撒这么大的谎言!但是前提是最好还是能够公开的对试卷进行笔迹鉴定,这么做既可以消除顾虑,也可以还自己清白。


麋鹿说法


理论上来说,如今的高考制度已经趋于完善,任何人想要从中徇私舞弊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通常情况下高考中发生舞弊行为只有两种情况,第一是替考,第二是调包。

所谓的替考就是我们常说的枪手代考,这种情况不能说完全没有,至少我在大学时期就有一位同学因为高考中英语一课存在他人替考的行为被劝退了。而比起替考更加高级一点的便是“调包”。

发生在河南的这起疑似高考答案调包事件之所以会让公众如此的关注,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事件本身的情节过于离奇,而人们在通常情况下普遍都有着一种想要窥探内幕的猎奇心理。

诚如《河南高考调包案可能只是一场骗局》的作者所言,这桩公案存在五大疑点:

第一、暗中实施调包的可能性非常低。

第二、调包行为所要承担的风险太大。

第三、巨大投入与实际产出不成正比。

第四、以往类似的调包事件纯属闹剧。

第五、试卷调包前后的笔记太过相似。

我们假设这场所谓的高考舞弊案是真实存在并且已经发生的,那么可以想象参与实施调包行为的肯定不仅仅是某个人,而至少是一群人。

2018年河南省的高考报名人数达到了惊人的98.8万人,这也就意味着每门考试实际需要批阅的考卷数量也同样将几乎达到百万之数。目前“受害”的考生一直强调四门考试的试卷都同时遭遇了调换,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有人实施了舞弊行为,那么舞弊者需要准确地实施从将近四百万份的试卷替换的行为,其难度不言而喻。

“受害”的考生不是单单来自一地,而是分属周口、洛阳、商丘、信阳等多座城市。高考舞弊是一种小概率事件,如果说有人的确实施了舞弊行为,那么其必然不希望将这种小概率的事件所涵盖的范围予以扩大,否则就等于人为地放大了东窗事发的可能。另外,能够接触考卷实施调包的必然只有相关的内部工作人员,普通的级别低者恐怕是没有这个机会与能力的。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如果真的有人实施了舞弊行为,那么参与者不仅需要人数众多、位高权重,并且还要有强大的组织性与协调性,如此方能成功实施该行为。

即便是成功实施了该行为,作为受害方的考生与家长又不是傻子,发现异常后难免会通过各种途径来维护自身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想要人不知就真的除非己莫为了。

一旦东窗事发,涉事者不仅饭碗难保更有牢狱之灾,就算舞弊的实际受益者是他们的亲儿亲女恐怕也是不值得付出这个代价的,所以从客观上来说舞弊的概率确实不高。

河南的这起事件之所以会引发公众的质疑让舆情的热度不断高涨,我认为招生部门自身也是存在原因的。即便他们面对考生家长要求公开试卷的诉求不予支持,但是在警方已经受案调查的情况下仍然一味的回避这就很不应该了。我国的《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二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收集、调取证据。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证据。如果说招办能够配合警方进行调查,最后由公安机关来确认了所谓的舞弊事件是无中生有的,那么自然能够服众!

正所谓“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身正不怕影子斜,随着有关部门的介入处理,这起事件最终必定会给公众一个明确的交代!

如果说舞弊确实存在,那么一定要严查到底,反之如果事情的真相是考生们诬告陷害,那么我觉得警方也有必要依法处理!毕竟现在是法制社会,任何人不管他是什么身份说话做事都要负责!



通城丹妹


事已至此,不能草草收场,希望能够彻查到底,公布真相。如果是学生在撒谎,那么他也要为自己的谎言付出代价,如果是另一种原因,更应该给大众一个交代。

“河南高考调包案,可能只是一场骗局”这个观点不是刚刚出来的,因为之前就有类似的案例。

2013年,考生杨某某曾向媒体反映高考分数被调包从而引起舆论轰动。为澄清事实,福建省考试院向18家媒体公开了杨某某全部4科的高考答卷原件。最终证明,是她在撒谎。估计是撒谎太专注了,杨某某几乎连自己都欺骗了。杨某某出神入化的演技,简直可以斩获奥斯卡了。而她的家长自然选择了相信孩子,最终成为了一出闹剧。

不得不说,考试一次考砸了还有第二次机会,如果诚信丢失了,人生将很难有起色。

今天,河南招办给出的这份公开信貌似证明了其中一个考生的笔迹鉴定完毕,证明这些答题卡笔迹一致,成绩也准确无误。

但是抬起头却是“致全省招生考试战线同志们的一封信”,明显不是给我们大众看的。


也是啊,这事情很简单啊,是谁在说谎,把那几位考生的原试卷公布一下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要这样大动干戈呢?学人家福建省之前的应对方法,开诚布公自然真相大白啊。

明明有最简单实用的渠道,却偏偏选了最复杂的方法,就算没有问题,也容易让大家产生疑问。

目前,高考仍是普通人改变命运的渠道之一,而且是最公平的。我们必须保守这个底线,既然大众有质疑,就应该给出正面答疑。

而现在,只需要把原考卷公开,就可以水落石出了。


夜雨如书


我觉得这件事应该彻查!

这不是小事儿,这不是儿戏!

到底谁在说谎?!

不管是家长、学生,还是其他什么人,都是成年人了,这件事出来,这是造成了多坏的社会影响!

这不是小孩子过家家,可以一会儿这么着,一会儿那么着!

盐打哪边咸,醋打哪边酸,要给社会一个明朗的交代!

对造谣生事的,该按诽谤处理,按诽谤处理;对渎职犯罪的,该严惩严惩!

如果这件事的处理结果不明朗,今天这么着,明天那么着,国法何在?!

总之,无风不起浪,不论是对造谣生事的,还是对渎职犯罪的,既然事情出来了,总有一个始作俑者,揪出来,该咋处理咋处理,还社会一个公道!



高考规划肖老师


从六号新闻爆出来到今天,学习考研帮一直在关注事件的进展,昨天河南招生办公室发布了一封公开信,信中明确提到经过规定程序查询四位考生的答题卡,并没有发现异常情况,已经将情况反馈给考生及家长。但是由于考生已经报案,有关部门也立案调查,所以最终结果会在调查结束后公布。



公开信一出,一时间又将此事推向高潮,看了很多观点言论,目前存在两种主要的说法。

第一,如此复杂的答题卡掉包事件不符合常理,根据有关部门公布的四位考生的学业水平成绩加上招生办公室的调查结果,很多人推测是学生撒了慌,故意导了这样一出戏。如果真是这样,就有点细思恐极,家长作为公职人员要实名举报之前,他们之间不可能不沟通,所以难以判断。



第二,可能真实存在某种黑幕和舞弊情况,但是在如此严格的程度监察下,如何能够做到这一点,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所以不好判断。如果真是这样,又会引发轩然大波和舆论关注,想想都觉得可怕。

作为旁观者来说,无法给出真实的判断。只是从心里特别希望真的是孩子不懂事,搞出了一场恶作剧。

高考在很多人看来就是改变普通人命运的方式,如果真的有黑幕存在,那就真的不可理喻了。

对于此事,您的观点是什么呢?欢迎留言分享,也希望有关部门及时更新调查动态,给社会也给高考一个真实的结果。

学习考研帮


  笔者也是一名招生考试系统的工作人员,我也读了这篇文章,其论点和推断和我是一致的——调包的可能性极小,考生撒谎的可能性大。笔者8月7日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主要论点及推断如下:

 一、高考的制度设计让调包难度大、风险高

  调包是最拙劣的作弊手法,因为有受害者,必有东窗事发的隐患。若有能力调包,何不在自己的答题卡作弊?无论在基层或高层,都不会有人参与这种愚蠢且高风险的调包——调包不是个别人就能完成的。

 二、调包的收益太小,与风险严重不匹配

  河南疑似被调包的4名考生中,仅一人估分627分,其他3人均为500多分,以调包这种极高难度、风险巨大的方式将几个考生的200、300分变成500、600分,几乎就是一种无脑的做法。

 三、历年发生过多起考生欺骗家长的闹剧

  历年来所爆光的考生对家长隐瞒成绩、伪造成绩、甚至伪造录取通知书欺骗家长的情况,由于考生所言的调包是难度极高、概率极低,因此不能排除这也是一起闹剧的可能性。

  但是文章发表后,虽然得到了一些理性网友的肯定,但是也被大量的网友指责,可见社会对高考公平的信心是相当脆弱的。

  昨天河南省招办再次发声后,网上同时传出了四个考生的学考成绩,网络舆论才趋于理性、平静。实际上,网友们在此事上的情绪爆发是可以理解的,毕竟高考是支撑着民众对社会公平期许的最后一块基石。在此事上,如果官方的申诉通道能够再畅通一些,对四名考生家长申诉的疑点能够及时展现更充分有力的证据,则此事对公众信心的冲击或许会小很多。


高考与教育


我看了那篇文章,然后仔细思考了一下,一开始我对于这件事也是义愤填膺,但是冷静下来再思考一下,感觉有些地方是说不通的。我现在给大家梳理一下:

关于苏先生的女儿:

他女儿的分数在这四个孩子里面是最高的,平常模拟都是600多分,但是高考分出来是300多分。苏先生说作文题目和内容不是自己家孩子写的,而且他认为是有人模仿了他女儿的笔迹。

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两篇作文,下面这张图是高考试题里面写的作文,之前曾有人说间隔距离大,这个是扫描件估计是因为框框,扫描上面没有框框,然后可以看出下面的图片字体左右前后都排列整齐,是应该写在框架里面的。

下面这张图片是苏先生的女儿自己手抄版本的,因为她女儿说自己的作文题目不是那个,而且内容也不一样,这是他女儿写的部分内容。我们可以从这两张图片里面看出,有些笔迹极其相似。比如不负年少这四个字,特别是那个不字和少字,简直是一个模子里面刻出来的。既然是模仿笔迹,那肯定是有些是模仿不像的。现在疑问来了:


1.别人为何要模仿他女儿的笔迹?她女儿平常也就是考600多分,这个分数勉强可以走个重点大学,为何不模仿能考650多分的人?

2.现在模仿一个人的笔迹有多难?现在不同于古代,大家都用毛笔字,小的时候写毛笔字也基本都是那几个书法家的。我们现在写字基本都是自由散漫的吧?可以这样说,随便找100个人出来写一段话,基本不会有人的笔迹是一样的。这个模仿笔迹根本说不通。

3.就算模仿笔迹是成立的,那么,在高考考场写一篇800字的作文用模仿笔迹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在高考考场这种极其严格的场景下,是否可以做到这种?如果真的可以做到,那还不如直接更换答题卡,更换名字更为简单。

4.如果想实现这种调包操作,至少涉及打通的人员估计不下20位,很多环境都需要打点打同。综合来说,成本太高,因为所换的人的成绩并不是很突出。

关于商丘的卢女士

卢女士介绍,女儿在商丘第二高级中学就读,“但学籍是永城市实验高中的”。她说,女儿平时的成绩都在550分左右,但最终的高考成绩只有243分。“语文97,数学32,外语50,理综64。”商丘永城的卢女士向新京报记者出示了4份写有女儿名字的试卷照片。

注意了,这两件事不是发生在同一个城市,也就是说,卢女士也认为自己的女儿考试成绩被调包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她女儿平时成绩只有550分,考试考了243分。这种情况在高考中会不会出现?其实,这种情况应该是常见的,就是我们所说的,平常在学校模拟考试成绩都不错,但是高考也考的很差,属于发挥失常。

而吕卢女士认为自己女儿的答题卡被修改了,所以怀疑被调包了。而这个疑点在于:

1.她女儿平常成绩只有550分左右,就算高考考了这个分数,也无法进入重点大学。如果有人调包,这背的风险太大。

2.卢女士只关心答题卡的问题,却没有说她女儿自己估分估了多少,也没提供她女儿在学校历史成绩。是只有一次最高的550分还是每次都能达到550分?

而现在只有两名学生家长提供了相关的证据,其他两名家长没提供什么,只是持怀疑态度。而这事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把他们女儿的试卷和答题卡都调出来,鉴定笔迹,这样真相就大白了。

关于此事,您是如何看待的?欢迎留言评论说说您的看法。


保险岛岛主


作为一名高三老师,我认为这不是骗局,是“闹剧”!河南高考调包案,在自媒体发达的今天抄的沸沸扬扬,但是围观者都是一些“吃瓜群众”而已,提出了各种质疑和解决方案,殊不知高考作为国家机密,不是你想公开就公开的。但是我相信对于老师,尤其是高中老师来说,是不会相信这种事件的发生的。所以,我也一直没去深入了解这个事件,因为在我看来,这不可能!

(05改06很正常,要么自己改的,要么监考老师改的)

作为高三老师,我知道,每年都会有不少的考生和家长,感觉自己的成绩和估分严重不符,强烈要求复查成绩,然后通过正当程序去查成绩,而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没有问题!而且,不可能有问题!

因为复核成绩,只是查看有没有加错分、漏加分的情况,至于改错的题目,不在查分范围之内,在采取网上阅卷的今天,这种“事故”出现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所以,今年有几个查分的同学和家长,我提前告诉他们,查分只是寻找心理安慰,因为不可能查出问题。至于调包,我从一开始就不相信。

再来看看查分的学生,多数都不是成绩优秀的学生,因为成绩优秀的学生,是“有数”的学生,高考答案出来之后,甚至是出来之前,像数学、理综,基本都能做到心中有数了。而有些学生,平时成绩很“虚高”,要不就存在作弊行为,要不就是拿着自己发挥最好的一次来定位自己,所以,自己到底“几斤几两”其实自己都不能够清楚,所以,这部分学生,最有可能会认为高考会出错。而这四个学生,能估分600+,最后考成300+的分数,再看看他们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我不太相信他们是平时成绩优秀的学生。

高考有没有可能改错?当然有,肯定有!因为有主观题就有改错的可能,而且改卷者为了改卷速度,往往会打“保险分”,这会人为拉低学生的考试成绩。但是,在网上阅卷的今天,由于采取“双评”模式,这种改卷已经相对是最公平的方式了,有些题“吃亏”,有写题也会“占便宜”,如果都吃亏,那只能说明你考试能力还有很大不足,本省这就是自己的问题。

所以,这四个学生,很可能是一开始感觉自己的成绩有错,不符合预期,然后查分后仍然不满意,将错就错,迷惑了不知情的家长,演变成一场“闹剧”而已!但是,高考无小事,是最大的民生问题,涉及千家万户,所以,这么一个事件,杀伤力是非常大的,而“萧七的剑”这一篇有理有据的驳斥,也是能够帮助大家理性对待这个问题的。

我是“赢在高三”,致力于高中教学和高考研究,欢迎关注!


赢在高三


换个角度看这件事,我们讨论一下如果要做成这件事该怎么做。纯属娱乐,我想的不对的、不周到的大家评论补充。

要想做这件事,最好涉及的环节和知情人越少越好。

调换试卷,至少要在高考阅卷结束之后,或者是阅卷时由阅卷老师对试卷进行了涂改(不阅卷不知道该调换谁的啊,万一调换了一个考的更差的人呢)。

先说阅卷老师涂改的情况,这种调包难度很大,大的原因在于这是调包啊,这就意味着首先获利者的试卷一定要是这位阅卷老师批改啊。在答题人姓名、考号等都是密闭的、老师是随机那试卷批改的情况下这可以肯定的说是不可能做到的,否则就需要至少打通发试卷的人和阅卷老师两个环节,因为是改了多科成绩,这涉及到的人就更多了。不同科目试卷的阅卷地点不一样,需要打通的环节在成倍增长。把所有阅卷老师都买通,然后让他们都留意试卷上做的记号?可以的,有钱能使鬼推磨,恰好所有老师都见利忘义、且能够事中不漏声色、保证事后守口如瓶,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再一个可能的环节就是成绩录入电脑的时候,这个时候试卷会被逐一录入电脑系统,这时候应该是有机可乘的。但是这个工作并不是一个人在做,同样的要求是受益者的试卷刚好是这位被打通人员在操作,这又是一个难于完成的任务,更何况录入成绩也不是一个操作员,至少2人。更不要说现场还会有其他非直接接触的工作人员。

再一个可能的环节就是试卷在阅卷后、录入电脑系统前存放期间被调换。这是在郑州啊,不是一般城市,存放高考试卷的地方条件不会差,这种情况下就不只要打通能接触试卷的工作人员,还要打通执勤的武警。这种情况不多分析,其实我们想想也知道要打通的环节太多。成绩录入之后再换就更难了,还要黑进电脑系统改成绩,难度仍然在成倍增加。

最后,假如我的委托人本事通天,上述我觉得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他都能搞定,我来干的话,我会每个受害人只调换一科试卷,这样总分比估分低几十分、一科考砸还是说的过去的。什么?是4个受益人?好吧,如果我碰到这样的大金主,我会去改16人的试卷。

上面分析难度都很大,如果事主问我该咋整,我会建议他把受益人所在考场的监考老师买通。什么?你们说监考老师不是一个而且还有巡视的老师?笑话!上面那些情况都不是事的话,这几个监考老师也不是事。


三川曰


近日河南4考生家长因怀疑答题卡被调包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毕竟河南是个高考大省,涉及到高考相关问题处理必须慎重,而河南省招办今天也给出了回复,确认答题卡并未调包!



而自媒体“萧七的剑”发表了题目为《河南高考调包案,可能是一场骗局》同样引发热议,给出的理由也让很多人信服!

事件背后的几点思考:

其一,纵观始末可能真的只是一场哗众取宠的骗局,毕竟谣言在自媒体时代传播很快,成本很低。但是对于高考作弊正如反驳文章分析一样成本太高!

而且这个事件切中了很多人的神经,尤其是公职人员身份,郑州一中名校,高考大省河南、高考公平等等都是非常容易被扩散的!

其二,伪装者可能存在我们身边,苏小妹平时成绩真实,高考估分600多,那么可最终的高考成绩确实可能有误,但这一切的前提都要建立在她的平时成绩是真实的,而且高考正常发挥!

其三,高考公平是个永远值得关注的命题,大家对此关注度很高恰恰是为了公平,作为一个河南人更能感受到大家对于高考公平的渴求,也希望相关部门在其他方面可以进一步保障公平,比如重点大学在河南招生计划,比如增加对河南高等教育的扶持等等。



谎言总有被拆穿的时刻,但是真相终会到来,这只是时间问题,希望尽快让大家看到真实的结果,让大家安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