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失传的实用竹编手艺有哪些?

草帽晴儿


竹编手艺在我国的历史悠久,从小就接触的很多家庭用品,劳动工具都是竹编的,煮酒所在地区为山区,到处都是绿竹婆娑,现在周围的五六十岁的手艺人还在从事这个竹编。见识一下吧。


  1. 竹椅子,不用一个铁钉做出来的椅子,躺椅等。每个家里都会有几把,大中号都有,结实耐用,一把至少用个十五年。


  2. 箩筐,农村里用来装稻子,花生等粮食。这样的箩筐两个卖个一百多点。编制它需要好多工序,竹篾条都要劈好多才够,煮酒看到村里老人要几天才能编制一对。
  3. 竹席子,用很薄很薄的篾片编制的,小时候家里有一床,篾片大约一个毫米厚度。编制了各种图案,现在这个很少看到手工的了。

  4. 竹鱼篓,捞鱼捞虾时拿来装,口小肚子大,不容易跳出来。小时候还老背着去捡蘑菇,捡田螺。
  5. 竹蓝子,拿来装菜装东西。

还有很多,集市上手艺人每次赶集都会带着去卖,纵然塑料制品,金属制品横行天下,竹编制品也还是受人喜爱,也希望竹编手艺人能够把这样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下去。


煮酒话桑麻记


作为竹编行业的从业者,我来回答下这个问题

竹编整个行业目前状态不是很好,从业者多为中老年,实用竹编器具失传倒是谈不上,各地区都有人在做,只是从业者少,编织多为日用粗编织器具:比如斗笠,菜篮,竹筐,背篓,蒸笼,竹匾,簸箕,竹椅等等,另外艺术性一点的竹编产品有:竹编书画,竹编扇,竹编茶道用具,竹编雕塑摆件,竹编花器等等。

现在整个行业缺少新一代年轻人的加入,老辈竹编多为生产粗编产品,虽说实用性强,但缺少与时俱进,像日本的竹编就发展的比我们的好,他们是艺术性和实用性相结合,上升到更高的审美层次,值得我们学习。

作为竹编行业的从业者,我也在思考,竹编要怎么转型,新一代要怎么传承,怎么保留中国几千年来的竹编文化,这些都是我们要努力实现的。谢谢!








d小宽的竹编工作室


快失传的实用竹编手艺有哪些?



竹编手艺在我国可谓历史久远,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用竹编制各种器具用以存放物品,及至秦汉,竹编手艺已达到较高水平,在之后的整个封建社会竹编不断发展完善,编织技艺亦越来越精湛!——人们不仅用竹编织各种生活、劳动工具,在明清的江南一带,还被编织成书生赴京赶考的书箱、考篮!竹编在我国的广泛应用可谓盛极一时!

然而,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越来越多的竹编器具被价廉物美、方便实用的现代物品所取代,几至失传!真有一种“此一时,彼一时”感慨!

一、箩筐 箩筐是人们用竹子编织的一种盛粮食的用具,主要用于挑粮食和盛粮食,是以前我国农村家庭户户必备的生产生活工具,在某些地方甚至用以挑小孩!现在除了少数地区尚有应用,几乎濒于失传,已被轻便实用的编织袋代替。



二、竹编火笼 火笼又叫烘笼,是人们用竹编制的烤火器具。编好后,只需在里面放入陶钵,陶钵里装上点灰和干炭火即成,可随手提携,非常方便。现在已被空调、火桶、烤炉等挤出市场,已无人编制售卖,濒于失传。



三、竹编灯笼

以前的人们,逢年过节,家家必在大门和院里挂灯笼。这灯笼也是用竹子编织,编好后在外面糊上大红纸,再在笼里点上灯烛,挂于大门两边和院里,看着喜庆、热闹!如今亦被几根铁丝做筋骨的红绸灯笼所取代。



四、竹编果盘 逢年过节,客人来访,瓜果是要盛出来吃的,以前的人们多用精致的竹编果盘,环保耐用,而现在的人们却为了显示高规格和富有,多用玻璃果盘或其它高档材料做成的果盘,看着是高逼格,却少了竹编果盘的文静素雅。竹编果盘亦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濒于失传。



五、竹编提蓝 以前人们走亲戚装点蛋呀面的,喜欢携竹编提蓝,既秀气又实用,现在人们不用这个啦,直接手机发红包,省事多了。于是竹编提篮再亦用不上了,篾匠也懒得编啦!失传了!



六、竹编晒席 以前的农家院哪舍得用水泥抹呀,人们晒粮食只能用竹编的晒席。早晨铺开,晚上卷起,还是有点麻烦。现在的农家院直接用水泥一抹,光滑漂亮,晒粮食方便省事。因此,晒席亦退出了历史舞台!



濒于失传的实用竹編手艺很多,这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但它们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功不可没!人们怎能眼看着失传?2006年6月10日,嵊州竹编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工艺被载入历史史册并得以保护和传承。

欢迎关注土家族阿妹,谢谢分享、点评


土家族阿妹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客家人,从小就见邻里的叔公有一好手艺,能用对面山上砍回来的大竹制作很多实用的竹制品工艺。(竹篮,关鸡鸭的竹笼,畚箕,簸箕,捞饭的罩篓,洗锅的竹线刷,竹藤椅)


勤劳的客家人有着非常多的能工巧匠,会用竹篾竹片制作竹制品工艺的人在八九十年代非常多,而且还是祖辈传下来的手艺,比如我们以前割稻子挑稻谷的“箩”,晒谷子用的“谷搭”,手提的“寿篮”,装黄鳝泥鳅的“垒子”,竹编的凉帽,这些都是编制非常精美的竹篾制品。只是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农村劳动力的外流,已经很难见到这些竹制品工艺了,制作这些的师傅也没有后继有人,已经失传。只是目前也还没有把这些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保护传承。


这些传统的竹编手工艺品确实是非常的精美和实用,只是由于市场的需求和生活水平的改变,失传或即将见不到的这些竹制品已经凸显,这其实也是客家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希望客家在这方面会有后继有人,能保护并发扬光大。


佳辰农业


过去的竹编是适应农业社会的竹编,新时代的竹编应该是工业城镇社会的竹编,需要适应城市生活的需要。竹编不应该消失,而是应该变革,有农村生活竹编变革为工业城市竹编。这种变革是需要技术和智慧的,不是可以直接转移过来的。

现在很多人都在惋惜传统技艺的逐渐消亡,实际也确实这样,因为过往的技艺都是建立在农业需要和农村生活需求的,现如今农村人口大量萎缩,农业也逐渐由传统的小农业向规模的大农业转化,农村需求在急剧收缩。而同时,城市人口增加迅猛,城镇生活需求大大增加。

过往的技艺不应该消失,而应该是在新的需求下得到新生,找到新的需求,开发出适应新要求的新产品,在城市生活中开花结果。不应该营营苟苟地斤斤计较过往的消失,该过去的终究会过去,再怎么保护也终将成为农业时代的历史,重要的是要在现今以及将来的工业、城镇生活中找到新生,得到创新和发展。

愿所有传统手艺和技术都能够在工业城镇生活中找到新的立足点,得到更大的发扬和发展。


鸥洋10


我们农村也有种一些高粱,长的高高的,米不大好吃,主要是用高粱杆做东西,


最头上的穗,除去高粱米粒,可以做刷锅的,
现在老家的老人还会做,集上也有卖的,头下面长长的杆做的东西几乎最常见就是
我们叫盖面,包水饺放吃的。

剩下长长的菁,去掉叶子可以用一种很薄的刀片削成一条一条的大指甲宽的条,编凉席,姥姥手巧,还有编花,一般是菱形图案,这种凉席是这么冰凉凉,就是不用了得卷起来,放着占地方,现在基本上没人在编了。你们那里还有什么快要失传的手艺,都说说我们探讨一下?


二手房知识


“一箩一世界,一篾一如来”。从锯成竹节,剖成篾片,到编织成器,要经过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等工序,而且大多需手工操作。峥嵘岁月,再精细的手工都抵挡不住时代的变迁。不管怎样,曾经的山间地旁、河堤溪边、房前屋后都烙下匠工们深深的印记,心里始终铭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