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轉型機遇與挑戰並存,如何利用工業網際網路開闢轉型升級的新思路

這邊廂雲計算已經進入下半場,巨頭們紛紛轉戰行業雲市場。那邊廂工業互聯網領域剛剛開局,雖然近期迎來了密集發佈的政策支持,製造巨頭們也紛紛入局,但表面花團錦簇並不意味著此後會一馬平川。

有時候從藍海到紅海只不過一瞬間,更何況製造業轉型升級的複雜程度超乎想象。究竟工業互聯網該如何破局?這個問題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政策紅利機遇挑戰並存

2018年6月可謂是進入了工業互聯網的政策密集落地期,月初《工業互聯網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年)》和《工業互聯網專項工作組2018年工作計劃》發佈後,6月12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又發佈了《2018年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擬支持項目》,未來入選名單的項目將得到2018年工業轉型升級資金的支持。

《工業互聯網發展行動計劃(2018年-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底我國將建成5個左右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分期分批遴選10個左右跨行業跨領域平臺、推動30萬家以上工業企業上雲、培育超過30萬個工業APP。《2018年工業轉型升級資金工作指南》提出要支持工業互聯網發展,提升工業互聯網網絡能力。《2018年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擬支持項目》共涉及十三大類任務93個具體項目,其中包括汽車、機械等行業的工業互聯網測試平臺項目以及工業互聯網大數據平臺等重點項目。

除了中央層面,地方也紛紛提出相關計劃。近日,浙江省推出“1+N”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和行業聯盟,到2025年,將承載30個行業級子平臺,孵化10萬款工業APP,服務30萬家工業企業。

河南商丘則支持融合發展平臺建設,對列入國家、省級試點示範的平臺類項目,市級財政分別給予200萬元、10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同一企業同一項目獲批不同試點示範的,不重複獎勵。

一時之間,工業互聯網已經成為領軍企業競爭的新賽道,全球產業佈局的新方向。

從產業鏈來看,工業互聯網行業上游為數據的採集與集成,中游為互聯網平臺的搭建,下游為工業APP的開發。參與的企業包括裝備與自動化企業、生產製造企業、工業軟件企業及信息技術企業。

對於尋求產業升級的中國工業來說,工業互聯網無疑是一大助力。但在政策紅利的背後,工業互聯網在很多方面還需要突破。

轉型突破探索中求變

工業數字化大勢不可逆,進入工業互聯網領域的企業越來越多。目前入局的企業大致分為兩類,如IBM、Oracle、PTC、SAP等傳統IT公司,另一類是從製造業轉型而來的OT公司,如GE、西門子、美的集團等。

與傳統IT公司不同,由製造企業轉型而來的企業經歷過轉型的陣痛,更容易理解企業的細微需求。同時,由自身需求成長起來的工業實踐在複製推廣時會更加有的放矢。如今年年初,迎來創業50週年的美的宣佈入局工業互聯網。脫胎於傳統家電製造的美的,本身就有對注塑電子、總裝,3C製造等複雜製造領域的豐厚經驗。如果將經驗,智能硬件和敦件能力深化整合,心懷“人機新世代”構想的美的,在推動智能製造全領域革新時存在多種可能。

美的集團目前在工業互聯網領域處於探索期,目前輸出的更多的是自己IT方面的能力,距離工業互聯網領域還存在一定距離。

而擁有科技企業和製造企業雙重屬性的聯想,既有智能製造的產業實踐,又有IT企業的平臺體系架構設計思路,也為其進入工業互聯網領域增加了多重砝碼。硬件和架構領域實力足夠強大的聯想如果能夠補足軟能力,在工業互聯網領域會成為不可小視的一匹黑馬。

區域協作集群突破

中國推廣工業互聯網,最大的優勢就是大體量的市場應用需求和大流量的工業數據資源。專家認為,相對獨立的推進模式將制約工業互聯網的效益最大化發揮,尤其對於重點區域而言,應建立城市群間互聯互通的工業互聯網平臺,促進基於數據的跨區域、分佈式生產、運營,提升全產業鏈資源要素配置效率,才能在世界製造業和互聯網發展浪潮中贏得有利地位。

長三角區域合作協同機制由來已久,最近長三角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已經成為長三角產業專題合作的核心內容。

2018年,三省一市經信部門共同起草了推進互聯網平臺集群聯動的合作框架協議,重點支持智能雲科、上海寶信、江蘇徐工信息、浙江阿里雲、安徽合力等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力爭在全國率先建成區域性工業互聯網平臺集群。此外,積極建設工業互聯網安全體系支撐能力,打造面向長三角的工控安全功能載體。

擁有大量中小型製造業的珠三角地區也不甘落後,6月12日上午,全國第一個工業互聯網示範基地和培訓中心——“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實訓基地”在江門高新區揭牌成立。基地由瀋陽機床、神州數碼、智能雲科與江門市投資平臺共同組建的廣東智能雲製造項目投資打造,選址江門高新區產業加速園,佔地面積4200餘平方米,集工業互聯網生產、科研、人才培養和展示於一體。

利用工業互聯網,助推共建產業集群可以打造區域一體化的感知網絡,支撐工業企業依託工業互聯網轉型升級。也為本地區甚至其他地區的中小製造企業提供了一條轉型升級的新思路。

數據壁壘尚待突破

眾所周知,工業大數據一旦打通,價值巨大。例如,目前阿里雲等雲平臺提供集中區域的Saas服務,積累了一定數據但仍需進一步打通;寧波等地開展了一系列的中小企業行業雲匯聚了不少數據,比如模具雲、服裝雲、家電雲等;上海則更多地依託大國企、大平臺集中打造長三角一體化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匯聚產業鏈上下游數據。這些數據一旦打通,將為智能製造發揮巨大作用。

目前,工業大數據共享最大的壁壘之一是數據安全,很多企業不願意分享數據是因為擔心數據分享了就失去了價值。

在日本,工業互聯網存在開放式和封閉式兩種。開放式意味著企業可以與各個公司,包括第三方公司共享數據,這就需要將機器設備連接上網,然後允許第三方使用。東洋大學創新和設計信息網絡學院院長坂村健表示,在這類資源共享的背後,有著包括保險在內的非常完善的機制作為支撐。

工業大數據要想有更好更快的發展,一方面必須努力提供良好的法律環境,另一方面則要增強政府及企業開放、共享基礎設施與數據資源的意識。在數據共享大趨勢下,標準先行,機制保駕,工業互聯網才能夠發揮應有的作用。

工業互聯網是新工業革命的關鍵支撐和智能製造的重要基石,正在推動製造業創新模式、生產方式、組織形式和商業範式的深刻變革。我國工業互聯網產業在變道超車的過程中,需要國家、企業以及產業鏈各方從供需兩端發力,搭建工業互聯網平臺,支持產研合作培育百萬工業APP,以工業APP的形式為製造企業創新應用,最終形成資源富集、多方參與、合作共贏、協同演進的製造業生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