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净意公遇灶神记》|俞公命途多舛,四十七岁改过迁善!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俞公命途多舛,四十七岁改过迁善!​《俞净意公遇灶神记》篇幅较为简短,文章主要讲述俞净意公力行善事、改造命运的故事,俞净意公晚年以自身经历现身说法、广劝世众,同乡的晚辈罗祯实录写下了这篇文章。在如今多为浮躁繁华的社会,《俞净意公遇灶神记》是一篇非常有利世道人心的好文章,读完之后,应当好好反省、检点自己,只有认真修学积善,方才能做到处世立命、远避祸殃。

“明嘉靖时,江西俞公,讳都,字良臣,多才博学,十八岁为诸生,每试必高等。”

俞公是明代嘉靖朝人,本名为俞良辰,十八岁那年便考中秀才,可见俞公聪慧机敏的过人之处,可之后,俞公无论是仕途还是生计都是极为的坎坷多磨难,“行之有年,前后应试七科,皆不中。生五子,四子病夭,其第三子,八岁戏于里中,遂失去。生四女,仅存其一,妻以哭儿女故,两目皆盲。公潦倒终年。”俞公从秀才到举人连续考了七年都未考中,五个儿子病夭了四个,仅存的一个儿子还因在外玩耍,失踪了。四个女儿,死了三个,俞公的妻子也因此哭瞎了双眼,俞公的前半生是相当的波折困苦,生活也是家徒四壁,穷困潦倒。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俞公命途多舛,四十七岁改过迁善!​“自反无大过”,“年四十外,每岁腊月终,自写黄疏,祷于灶神,如是数年。至四十七岁时,除夕与瞽妻一女夜坐,忽闻叩门声,见一角巾皂服之士,须发半苍,口称张姓。张曰,予知君家事久矣,君意恶太重,专务虚名,满纸怨尤,恐受罚不止此也。”


俞公自认平生并无多大恶行,不知命途为何如此不顺,年四十外,每年他都会写一篇疏文,托灶神爷带到天上去,他四十七岁除夕那年,有一个自称姓张,穿着黑色的袍子,年约五六十岁的老人前来敲门,告知俞公“意恶太重,读书积行,专务虚名”,虽每年在灶神前焚烧疏文,但都是些怨天尤人的词句,没有一点悔改的意思。

在《了凡四训》中,了凡先生一遇云谷禅师,破迷开悟,得以修善改过。俞公是遇见灶神,灶神指出俞公过往恶行,同样是在帮助俞公把命运转过来。俞公虽和十几位同僚兴办“文昌社”,实行《文昌帝君阴骘文》,但其在惜字、放生、戒淫杀口没有一样是做到的,做事也全是为了虚名,上帝派日游使者来记录俞公行事的善恶多少,数年来也没有一个善行是可以记录的。正如“如种遍地荆棘,痴痴然望收嘉禾,岂不谬哉”,譬喻说,田地里种荆棘,却指望收到好的稻米,那有这种道理?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俞公命途多舛,四十七岁改过迁善!​“君从今后,凡有贪淫、妄想、诸杂念,先具猛力,一切屏除。若有力量能行的善事,不图报,不务名,不论大小难易,耐心行去。若力量不能行的,亦要勤勤恳恳,使此善意圆满。第一,要忍耐心,第二,要永远心。切不可自惰,切不可自欺。”


灶神告诉俞公,以后凡有“贪淫、妄想”这些世俗的杂念,要全部摒除,彻底悔改。要用无私、无求的态度去行善事,不要想着得求回报、为了虚名,别人以德抱怨,也不要在乎。做这些首先要有忍耐心,其次是恒心,“懒惰和欺骗”一定要痛戒之。这些劝诫之语,在现世,同样具有十足的警示意义。

“从此一言一动一念一时,皆如鬼神在旁,不敢欺肆。每月晦日,就灶神处为疏以告之,动即万善相随,静则一念不起。如是三年,年五十岁,张江陵为首辅,为子择师,人交口荐公,遂聘赴京师。万历四年丙子,附京乡试,遂登科,次年中进士。一日谒内监杨公,内一子,年十六,公若熟其貌,小时误入粮船,命脱左足,双痣宛然,公大呼曰,是我儿也。公奔告夫人,夫人抚子大恸,子亦啼,捧母之面而舐其目,其母双目复明。公悲喜交集,遂不愿为官,公居乡,为善益力。其子娶妇,连生七子,皆育。公手书遇灶神,并实行改过事以训子孙,身享康寿,八十八岁。”

俞公经灶神劝诫后,自此无论是言行、举止还是念头都是严加规范自己,每个月都会写一篇疏文上告灶神,尤其是“动即万善相随,静则一念不起”,这个境界真的是让人羡慕,古今能够做到的也是寥寥。这样过了三年,在俞公五十岁的时候,张江陵作为首辅大臣,想在同乡为儿子礼请一位老师,乡邻纷纷都举荐俞公。不久后,俞公登科及第,考中进士。拜见老太监杨公时,意外找回了遗失的儿子,俞公妻子的双眼竟也奇迹复明。他的七个孙子后来个个成名,成为书香门第,俞公也是延寿至八十八岁。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俞公命途多舛,四十七岁改过迁善!​《了凡四训》:“命由我立,福自己求。”一个人的福祸命运都是由自己感召的,命途多舛时,与其怨尤天命,不如时常反省检点自己,俞公四十七岁尚能改过迁善,且久久行之,果真有不测效验,我们也当效仿俞公,恪守言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