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老八的党羽遍布朝野,为什么最后没有登上皇位?

宋安之


八阿哥是如何夺嫡失败的

《雍正王朝》里八阿哥胤禩风姿俊郎,极具才干,八爷党势力滔天,追随者众,为什么最后会夺嫡失败,下场凄惨呢?这主要同他的性格和行事方式有关,性格决定成败,这句话在胤禩的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爱新觉罗.胤禩,康熙第八子,母良妃卫氏,自幼由胤褆生母惠妃抚养,性聪慧,具才干,为康熙做过许多宗室,陪侍的差事,深受康熙的喜爱,十七岁就被封贝勒,是众皇子中最年轻的一位贝勒,并长期兼管户部,可见康熙对他的信任和喜爱。胤禩此人,性格随和开朗,喜欢结交朋友,办事干练果敢,在朝野上下口碑俱佳,有着八贤王的称号,但他心思缜密,善用权谋,处处力求圆满,行事略显圆滑,又不免给人以心机重的印象。在其掌管户部期间,没能替康熙看好钱袋子,放任朝廷官员大肆从国库中借款,使得国库空虚,康熙四十六年黄河大水朝廷竟拿不出钱来抗洪赈灾,令其形象受损,在指派四阿哥胤禛赶赴灾区赈灾,并取得初步成果后,康熙深感国库空虚,诸事掣肘,决定选派一位阿哥来追缴国库欠款,并特意在胤禛赈灾还未回京时派下差事,并许诺众皇子有能完成此事者加封郡王,其意就是希望胤禩能挺身而出,为朝廷出力,为君父分忧,揽下这件差事,不曾想胤禩却嫌追讨欠款出力不讨好,拒绝办此差事,并举荐办事未归的胤禛追讨欠款,同时为表其意之诚,自请放弃其兼管的户部的差事,在朝廷需要时过多的计较个人得失,应该说胤禩此举给康熙留下了极其不好的印象。



不久太子胤礽为还清国库欠款收受贿赂,私换死囚,爆出了重大丑闻,康熙震怒,决定选派一位皇子来主导审理此案,由于此案必然涉及主管刑部的太子,胤禛在高人指点下托病不出,避开了此案,而胤禛不疑有他,接下了这个差事,并使用了诱供的方法,假冒康熙旨意骗取主要当事人肖国兴的口供,并连夜进宫面呈康熙,应该说胤禩此举极为不妥,诱供肖国兴虽然可以快速拿到口供,审结案件,但这种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的方法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和警觉,拿到口供后不走正常程序连夜进宫,除了表明胤禩对审理结果的重视之外,更暴露了其过重的功利之心,给人以急不可耐的负面观感,如此急着扳倒太子,如此急着表现自己,很容易引起别人的联想,会给人以非常不好的印象,也许这就是俗语说的聪明人办傻事吧。


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被废,康熙下旨各级官员推举新太子,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四处奔波,联络官员,意图推举胤禩成为新太子,十阿哥胤俄更是找来了一位江湖术士张德明为胤禩造势,整个八爷党完全暴露在众人的视野下,却不想此举正中康熙下怀,康熙借机罢黜了同八爷党关系匪浅的宰相佟国维,当面直叱胤禩等人的图谋不轨,直接就想锁拿胤禩等一干人众,最后虽然赦免了胤禩等人的煽乱朝纲的罪名,却也等于宣告了八爷党意图上位的彻底失败,实际上胤禩在推举太子一事中虽然有过联络朝臣,串联沟通的事实,但其在推举太子的事件中会有那么多的人举荐他却同他为人随和,广结善缘是分不开的,他在朝野上下的确是拥护者众,说他是人心所向并无不可,他的八贤王的名号还真不是白叫的,而康熙之所以会准备处置胤禩也和八爷党势头过盛,已影响到了朝局稳定有直接关系,就算胤禩是康熙心目中的继承人,康熙也绝不会容忍这个人如此强势,功高震主,这是为臣者的大忌。


另外,胤禩之所以不是康熙心目中的继承人选,除了这些明面上的原因之外,还有个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他对待新政的态度。康熙在位六十多年,英明睿智,威镇寰宇,但在其晚年,御下过于宽仁,致使政务松弛,官员贪污腐化严重,同时朝廷税制不合理,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差距悬殊,朝廷的税收逐年减少,对于这些弊端康熙是心知肚明,洞若观火,怎奈自己年事已高,精力不济,再者朝中九子夺嫡,政令不畅,改革吏治,施行新政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康熙希望自己的继承人能够继承自己的遗志,匡正自己的过失,刷新吏治,推行新政,实现自己富国强兵的梦想,所以他将要选定的继承人必须能够认识到现行体制的弊端,有意愿有能力废除旧制,推行新政,而胤禩这个人同朝中官员过从甚密,很难指望他能板下脸来整顿吏治,还有他的那个八爷党,也不是为人君者该所为,在君王眼中普天之下莫非王臣,岂有身为人君者会和朝臣结成一党,厚此薄彼,以后怎么会成为一代明君?在税制改革上胤禩更不可能会是支持者,八爷党本身就是现行体制的既得利益者,税制改革就是动了他们的奶酪,哪里可以指望胤禩能够推行新政,吐出到嘴的肥肉?所以

从对大清的江山社稷有利的角度来考虑,胤禩也不是一个合格的人选。

总的来看,胤禩之所以会夺嫡失败,是同他的性格和行事风格分不开的,康熙在弥留之际对胤禩有着如下评判,胤禩此人,是处处学朕,却又学得不像,朕是以宽仁治理天下,他是以宽仁来收买人心,即便他的宽仁是真心的,也只会把我大清江山彻底毁坏,此言可谓得矣。


微风山谷1381


如果有一个词叫“花样作死”,那么形容八阿哥胤禩最恰当不过。我们就来聊一聊八阿哥自作聪明,却不断自贬之路。当然我们说的是《雍正王朝》,正史的话请查史书。


开头即高潮,八阿哥马屁一流

《雍正王朝》开局十分紧张而精彩。面对水患,身为太子的胤礽只憋出一句“皇阿玛,英明睿断,自由主张”。八阿哥这时候自动请缨,先陈述一番黄河发大水跟皇上无关,只是天祸,让康熙不应挂怀,紧接着说出了几个空而泛的想法,附近府县调粮,国库支援。但是此时国库空虚,府县缺粮的实情八阿哥却不说出来,可以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啊。


肖国兴事件,诱审手段可耻

为了将太子逼下台,八阿哥胤禩诱审因贪污入大理寺的太子心腹肖国兴,说只要举报太子,就可以保命。肖国兴果然将太子受贿案和盘托出。八阿哥连夜上奏,弹劾太子。奏疏被张廷玉背锅烧毁,图理琛在押送肖国兴往宁古塔的过程中得知全部,告诉了康熙。康熙用了八个字“其心可诛,其心可诛。”八阿哥明面上升为廉亲王,实际在康熙心中地位大降。


行猎事件到群臣保举,八阿哥一降再降

行猎时间,蒙古群豪争相推举八阿哥捕猎不杀有贤心,金如意该给八阿哥。最后经过口头训练的弘历一句“爷爷,是我大清第一巴图鲁”给搅黄。象征储君地位的金如意最后给了乳臭未干的弘历。八大山庄事件,八阿哥让十四阿哥模仿太子笔记,调动军队谋反。事件水落石出以后,康熙虽然没有明说,八阿哥也没有受到惩罚,但是康熙心中自由主张。太子被废和复立太子时候,群臣保举廉亲王八阿哥胤禩为太子,并且公然和康熙互怼。这个互怼之人便是佟国维,质疑康熙为什么不立八阿哥。康熙自然心中有怒,我还没退位,你的党派就已经要这样嚣张了?


阿哥打架到死鹰事件,彻底失去机会

十阿哥和十三阿哥在朝堂前公然打架,十阿哥怒骂十三阿哥是太子一条狗。十四阿哥质疑康熙作为对八阿哥不公。康熙对八阿哥,十四阿哥这哥几个都不太满意。朋党风气严重影响到了兄弟情义。死鹰事件八阿哥胤禩借十四阿哥之手,在康熙大寿上将十四阿哥的礼物调换成死鹰,准备造成大乱,自己趁势而上。但是他低估了康熙心性,事件来龙去脉康熙怎么能够不知道。康熙虽然病倒,八阿哥却永远远离了储君地位。


八阿哥在这一个过程中,虽然得到了群臣拥护,但是关键人物图理琛,隆科多,张廷玉几乎都是康熙的人,而且八阿哥自己花样作死,怪不得谁。


红雨说历史


《雍正王朝》里八爷胤禩其实注定与皇位无缘的。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太子二次被废后接替皇位的是四阿哥胤禛而不能是其他阿哥,小编梳理了一下主要有下面几点:1,康熙晚年吏治腐败,官员贪污成风。康熙已没有精力来扭转乾坤,寄希望于接班者。户部在八阿哥胤禩的掌管下,国库几乎被官员借空。有“冷面王”著称的四阿哥胤禛的“清欠”结果深得康熙赞许。作为“千古一帝”的康熙自然明白孰是孰非。


满清遗传了传嫡不传庶的传统,因此身份成了康熙选择继承者的一个很大的考量。作为嫡长子的二阿哥胤礽二次被废以后,八阿哥的母亲满洲镶黄旗阿布鼐的女儿,被康熙骂为“辛者库贱妇”身份低微。

四阿哥胤禛,生母德妃乌雅氏,胤禛从小过继给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她是领侍卫内大臣、承恩公、国舅佟国维之女,身份尊崇。这也是雍正叫佟国维的侄子隆科多舅舅的原因。

虽然老八的党羽遍布朝野,可是在朝廷真正有实力的却是难找。佟国维算是位高权重,可是深谙帝皇心术的他,不至于犯下这么低级的错误吧?康熙最痛狠的皇子与官员拉邦结派。或许就是康熙与佟设的一个局也不一定:扳倒胤禩,让家族后起之秀隆科多代替他,保证佟氏一门的富贵与权势。九阿哥、十阿哥在《雍正王朝》里的亮点乏善可陈,十四阿哥大将军王,貌合神离。

四阿哥胤禛,内有九门提督隆科多,外有川陕总督年羹尧,关键时刻帮他拿下丰台大营的侠王十三阿哥胤祥。身边跟着深谙帝王心术,算无遗策的智囊邬思道,这不是高下立判了吗?


陈284297381钱塘潮


老八的失败,恰恰是这个“权倾朝野”导致的,与“孤臣”雍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古代实行皇位世袭制,皇帝在世时,为了完成自己死后的权利顺利交接,一般会有意识地对太子进行全方面的历练,同时也会帮助太子培养一些个人势力,并打压一下其它冒头的皇子,让太子登基后能够牢固掌握权力。

但这一方面是有底线的,那就是任何时候,太子还是其它皇子的势力都不能超过现任皇帝。从春秋战国到明朝,这一方面的教训是深刻的,主弱臣强带来的是皇帝位置不稳,对朝廷内外掌控减弱,最终发生类似“玄武门兵变”或者“靖难之役”这样的重大政治事件。

老八出身卑微,想要上位只能另辟蹊径,他要做的有两件事:一是把太子胤礽拉下马,他才有机会;二是广结朝臣,能过朝臣的势力影响康熙,最终选择让他接班。

但康熙也有自己的原则,太子不称职要废黜,只能是康熙自己的主意,决不允许其它人使心眼,更不容许别的皇子通过经营或者运作,从而达到争储的目的,否则将造成很坏的影响。同时,太子被废只是为了于国有利,太子的兄弟们不能因此起杀心,导致祸起萧墙。

更为重要的是,康熙决不容许自己还在时,底下人通过结党营私造成尾大不掉。所以康熙朝中期,先是索额图和明珠两党被康熙狠狠整了一把。然后是太子胤礽被废,最后在公推太子过程中,老八的势力和野心暴露无疑,也被康熙否决。

最后只有那个号称“孤臣”的老四,表面上得罪了所有朝臣,天天吃斋念佛,一幅闲云野鹤的样子,实际上内里也没闲着,除了面上不时为国操心外,内里还暗中结交十七王爷等人。


华哥杂谈


原因只有一点:如果皇帝老子是个混子,那么你怎么样都没事。但如果是个千古一帝,那么恭喜你了,你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就是你老子xx大帝和你的同胞兄弟。

中国封建皇朝八卦定律:皇帝老子越🐮x,太子下场越凄惨。举例说明:秦始皇太子自尽、汉武帝太子自尽、唐太宗太子幽禁、宋太祖直接没太子、洪武大帝太子猝死(应该是心理压力太大)、康熙大帝太子精神分裂(赶在老爷子门前唱打死活王八,也是没谁了)。兄弟们发现问题了吧!在这些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老爸面前当皇二代,尤其是太子,整个特么是一个高危职业。

为啥呢?很简单,老子英雄儿好汉,简单来说就是皇帝老子很牛逼,作为儿子也不能怂,也得向着目标前进,皇位是诱惑的,过程是艰难的,老爷子是要尊敬的,不能得罪的,工作也要做好的,也要显示自己是牛x的。但若显示的比老子还🐮x那是要完蛋的,不显示🐮x行不?不行!你以为就你自己啊?后面天台排队的多了,你要不耍两下子,你凭什么占着茅坑不拉屎,闪开!我来,后面的弟兄早就盯着呢!逼得你不得不练。


我们看,在雍正王朝里,太子的处境充分证明了我的观点,老爹看不上,兄弟捅刀子,根本没法玩,干实事吧,得拉拢人,拉拢人得给钱给官。可毕竟是二把手,拍不了桌子,走不了正规程序,只能干私活,一招不慎,被逮住就是一顿被削。没法!千年老二不好干,老子太英明,兄弟太精明。其实我感觉太子一直心里憋着一肚子🔥没地发,如果可以给他一个小时发言的话,估计都是骂老子的(你让我当太子,可还让弟弟们无休止的参与朝政,处处跟我作对,让我干实事又不给实权,拿你自己当标杆衡量我,我犯一点事就是一顿批,我……此处省略一万字)。

说了这么多,我想说的就是帝王心术,这里是很阴暗的,作为一位帝王猜疑心是必备的,为啥?皇位无父子,历史上杀父弑君的事还少吗?当然皇帝搞死太子的也不少,越是伟大帝王猜疑心越重,越是伟大性格越是偏激,越是觉得自己正确,越是冷血。所以一定会拿自己当标尺去要求继位者,但那现实吗,不现实,所以越是伟大的帝王,太子越难混。在换个话说,如果你很能干,比皇帝还能干,那你就是和皇帝对着干,为啥?你已经威胁到了皇权。你比我还英明,那我是不是该去躺陵。把位子让给你,处于人性的考虑,在这一点上嫉妒在皇权上无限放大。老子还没死,我给你你可以要,但我没给你你不能抢,敢抢我就弄死你。
说了这么多,还没提到老八,其实就是想让大家明白,在一个成熟的君主选择继承者问题上并不是那么简单,你不仅要猜测皇帝的动机和目的,还要更多考虑他的性格,他从不显露出的心理阴暗面。康熙无可厚非的一代帝王,他的择储标准绝对严格,太子就是这一关没过栽了,可为啥德智体兼优的老八也不行。因为你越界了,老八号称贤王,你比你爸还贤啊!你在朝堂上仁义,比皇帝老子还仁义?知道为什么康熙临死时说老八处处学朕,可却处处学的不像,老子是以仁义治天下,他是以仁义收买人心,这句话吗?这是赤裸裸的妒忌,你别管老八是不是收买人心,他确实是给别人行了方便,人家不图你什么,凭什么给你方便,再说这是别人愿意的。你康熙难道给老臣还欠款不是收买人心吗?你康熙这辈子就是纯仁义?是圣人?你收买人心叫无私奉献,别人收买人心就是居心叵测。还讲理吗?

你看那次狩猎,康熙说太子的玉如意要奖赏给一位皇子,结果大家都说老八仁慈要给老八,结果康熙立马不高兴了,为啥?嫉妒啊!但一听弘历拍马屁立马就高兴了,这不是典型的老头子狂妄症吗?你都不在讨论规则内,你还这么沽名钓誉和儿子争。可见康熙的虚荣心也是棒棒的。这里就不得不佩服邬思道了,邬思道不愧是阴谋论的顶尖高手,在分析康熙上下足了功夫,康熙的目的和决策都一五一十的告诉了雍正,可为啥这招弘历马屁功没事先告诉雍正呢,因为邬思道早就看透了康熙内心深处的阴影面,极致的虚荣嫉妒心,这是帝王的通病。这特么能给雍正说嘛,说你老子有病,嫉贤妒能。

所以,老八越是优秀越是仁德就越不可能继承皇位,这是从康熙心里面说。从改革上说,老八不具备痛下决心的刚毅没法从根本上解决国家的弊端。从朝局面说你老八党羽众多早就威胁到了皇权没一开始就治你就不错了,还想嘚瑟。所以综合以上三点老八其实从一开始就没戏了。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你的光辉盖过了我,可我还不能明说,只能让我一步步厌恶你。


莫非是54188


应该说正史:在争夺储位的斗争中,除了大阿哥外,最重要的就是皇八子胤禩了。胤禩的生母虽然地位很低,但他却相貌不凡又很有才干,十多岁时就随御营效力,在拉关系笼络人心方面很有一套。这一切被康熙帝看在眼里,为了身边不再出现第二个同胤礽那样和自己争人心的儿子,康熙对胤禩旁敲侧击说:八阿哥到处妄博虚名,凡朕所宽宥及所施恩泽处,俱归功于已,人皆称之。胤禩自然明白父皇语重心长的告诫,但是,对于皇太子之位的觊觎之心,却没有丝毫的减少,反而更加放肆地为夺取皇储进行活动,甚至以皇储的当然继承者自居,当局势没用明朗,谁是下一任皇储是那一位皇子还不知道,他就蠢到公开地问康熙:我如今应怎样做,并欲言病不起,以试探康熙对他的看。胤禩的党羽也四处游说,为他争取当皇太子出力。太子胤礽废后一断时间,康熙出人意外地命令朝臣商议再立太子,规定大臣们可于除大阿哥不立之外,推举一人为皇太子。结果支持胤禩的马齐,揆叙,阿灵阿等人暗中密议,在手中写一个八字,四处活动,暗示诸大臣要推举皇八子,于是朝臣众口一诃,统统保举胤禩为皇太子,这个行动暴露了胤禩结党图位的阴谋,引起康熙帝的很大不满和猜忌,马齐也被罢官。当胤礽第二次被废后,胤禩又会笼络人心,其党羽聚而不散。康熙对胤禩收买人心,结党营私的活动深恶痛绝,害怕他发动政变逼自己让位,遂屡次借故痛斥胤禩打击其党羽。并宣布自己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


茹叔敬


皇位继承,自康熙开始就是皇帝说了算。不是皇太极初期的四大贝勒领政。

所以,胤禩有再多的党羽也抵不住一句辛者库贱妇所出有用。此话一出,康熙胤禩的父子情分已绝,继承大位再无可能。

其次,控制京畿地区的是上三旗,他们只听命皇帝及皇帝指定的继承人。

最后,胤禩基础极差。母族没有力量,只有妻族的安亲王系,老九的九皇子派这两大基础力量的支持,其余人等都是废物。关键岗位上没有绝对支持者。


四川達州


因为他面对的是两个强大的政治对手,尤其是他皇阿玛,在康熙决定传位给谁,他肯定会给后继之君铺平道路,他是千古一帝,政治手腕那肯定是相当了得,在加上权力他最强,他要是不帮你,你可能行吗?在说雍正看一看他执政后的手段,他会是个好对付的人吗?有两个如此强大无论是在政治和权谋上都是佼佼者,他八王爷能斗得过,这两大高手的打压吗?还有就是老八自己,一味的为权力处心积虑的,在几个皇子夺嫡之争中,处处都有他的影子,这样来看表面上是他的人缘好,手段好,可是其实是在做傻事的,这是在为自己挖坑埋自己,康熙是什么人,你的那点鬼把戏,他会看不透,也许他早就玩的不要了,而雍正不同,他很会蛰伏,看他还没当皇帝之前的作为就知道他要比老八更厉害,在这样的事情上,你不争就是最好的争,一是保全自己,二是能得到皇帝的圣心,特别是在康熙面前,康熙后来烦的就是皇子之间为争大位明争暗夺,很多人都卷进来了,要是一个人置身事外没卷入争斗中,而且能给他排忧解难,处处只为天下,做的是为朝廷为天下的局外皇子。皇帝能不对这个人上心吗?所以一开始老八就输了,输就输在争上,想一想康熙还在你就敢拉拢他大臣,他会高兴吗?他又输在拉帮结派上。这几大原因他老八赢得了吗?不要忘那时的天下在康熙手中,你和他较劲,能有好结果吗?


起起落落快乐


缺少关键人物

人以类聚,虽然八爷党羽遍及朝野,但无论是在军队、内阁、近侍都没有掌握关键人物。八爷党虽众,但多以随波逐流、投机心理为主,没有邬先生、田文镜、年羹尧这样忠心耿耿且能力爆表的人辅佐,张廷玉、隆科多等人也不站在他这边。关键时刻没有人特提供建设性意见,错失几次绝佳的机会。

野心明显手段粗陋

无论是打猎还是死鹰事件,自我展示的太过,有抬杠的嫌疑。康熙身处权利顶层几十年,本身也是强力人物,对这种伎俩岂能不知。康熙要的不是老好人,所以才有他对老四说的那句“朕就是要你做一个孤臣!”可以说九子夺嫡背后的康熙才是隐藏的大BOSS。

不掌握军队

枪杆子里出政权,这个道理无论古今皆通用。即便是老四登基后八爷党仍然展开了一次声势浩大的逼宫,奈何被老十三率军瓦解。有时候我可能会假设,以老十四在军队中的威望和资历,未必不能掌控住军队,只是老八没能用好老十四,结果闹得鸡飞蛋打。


怀旧大耳朵


政治斗争是打群架,谁的人多谁胜利吗?

老八沽名钓誉,遇到宫里的太监都和蔼可亲,博得“贤王”的美名。

他的党羽遍布朝野,可惜能用的上的没几个。

反而,党羽们靠着他这棵大树,横行不法。老八没少给手下们擦屁股。康熙都知道了,为之侧目。

这些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那里比的上四王爷。

雍正号称孤臣,不结党。可是他手下,狗儿、猫儿、年羹尧、乌先生,有一个算一个,个顶个的都是好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