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登基后,老八下场很惨,为何老十四能躲过一劫?

潘欣冉


清世宗雍正帝即位之后,之所以“暴毙”了八弟允禩、九弟允禟,却放过了一母同胞、但同为皇位竞争对手的的十四弟允禵,只幽禁了事。个人觉得,原因大致有这么几个:



一、\t允禵和雍正帝是一母同胞,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单就血缘而论,允禵是所有二十三个有齿序的兄弟中和雍正帝关系最亲近的。个人觉得,雍正帝没有杀允禵多多少少还是有这方面原因的。当然,这应该不是主要原因。毕竟,历朝历代许多人为了皇位连亲爹都能杀,更何况一母同胞的亲兄弟?



二、\t雍正元年,允禵和雍正帝的生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去世之后不久,便传出了雍正帝逼死生母的谣言。由于从小不是由生母抚养长大,加之乌雅氏可能多少有那么点儿一碗水不端平、厚此薄彼,雍正帝和乌雅氏关系冷淡是事实。但是,个人觉得,从雍正帝即位后便正式册封乌雅氏为皇太后来看,逼死生母这样大逆不道的事实雍正帝应该还是不会去干的。虽说谣言止于智者,但是如果雍正帝杀掉了允禵就等于是自己坐实了这个谣言。连一母同胞的亲弟弟都狠心杀了,逼死生母便显得没有那么不可能了。以雍正帝的才智,不会想不到这一层。



三、\t允禵虽然是康熙末年最有实力和雍正帝争位的兄弟,但是早期的允禵并没有形成自己的势力。在被乃父赋予兵权之前,允禵基本只是允禩集团的一个边缘人物。由于和雍正帝的这一层关系,允禩对允禵和对允禟等人不同,多少还是有所保留的,且拉且防。所以,允禵一直没能形成自己的势力,而允禩的势力又不能为其所用。正因为此,允禵并没有与乃兄雍正帝发生过什么直接的正面冲突,加之一母同胞的缘故,二人的关系始终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这可能也是雍正帝后来并没有过于憎恶允禵、欲杀之而后快的原因之一。



四、允禵作为允禩集团边缘人物的尴尬地位直到其被乃父康熙帝赋予兵权、领军出征之后才有所改观。但是,允禵从领军出征到清圣祖康熙帝去世时间并不长,且清朝的军队多为临时调动,之前互不统属。他想要在短期内发展、培植铁杆势力很难。再者,允禵领军出征后即远离朝堂,即便发展、培植自身势力,也多限于一些丘八将领,他的手始终无法伸进权力核心。也就是说,允禵后期发展和培植的势力对朝局的影响甚微。雍正帝即位之后,允禵随即被削夺了兵权,其军中势力必然也同时受到了削弱,而他在朝堂之上的影响力又近乎为零,这可能也是雍正帝不急于诛杀他的原因之一。



五、\t允禵被削夺兵权以后雍正帝甚至一度并没有处理和为难他。或许是准备像对允禩等人那样温水煮青蛙,又或许在给予自己这个唯一的胞弟服软认输的机会。但是,允禵虽然迫于形势不得已低头认可了雍正帝的地位,但明显是心中不服的。而缺乏自身势力的他,彼时能做的只有跟着允禩集团起哄架秧子而已。雍正四年,允禩集团正式倒台之后,他也就彻底成了孤家寡人,彼时的雍正帝已经没有必要、也不屑再杀了他而多背负一个诛杀同胞兄弟的罪名了。



六、\t允禵被幽禁之后,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可能自己也看开了这一切。几乎没有任何史料记载允禵被幽禁之后还有什么不法言论、举动。甚至被侄子清高宗乾隆帝解除幽禁之后,允禵依然是低调行事、本分做人。这也是为什么他能善终,还得以以恂郡王之尊寿终正寝的原因之一。权力这东西,一旦自己看淡了,不去争了,一切也就都随之结束了。


不务正业歪医生


向敬之

雍正登基后,虽然第一时间命皇八弟允禩为总理王大臣、和硕廉亲王、理藩院尚书等要职显爵,但他对八爷一党的打击可谓是狠毒刻薄的。

雍正四年,雍正帝坐稳江山后,以种种借口对允禩革职、削爵、圈禁,改名阿其那。很快,允禩死于非命。李绂报告,允禩突发腹痛。民间传闻,允禩死于毒杀。

而在是年六月初一日,雍正决定对允禩集团集体动手,于是将允禩、允禟、允禵之罪状颁示全国,议允禩罪状四十款、允禟罪状二十八款、允禵罪状十四款。

允禩和允禟相继死得蹊跷,但允禵虽长期遭受雍正的贬抑和打击,革除王爵、贝子,但只是监禁在景山寿皇殿为圣祖守陵,他的宗籍一直没有像处理允禩、允禟那样被开除。

其中是有原因的:

1.允禵是雍正一母同胞的兄弟,虽然政见不一,允禵选择了支持允禩。雍正如果彻底严惩自己的胞弟,自然会让他背负更多不孝、不容胞弟的骂名,不但应征了弑兄屠弟的罪恶,而且坐实了谋父逼母的罪行。

2.允禵的所谓罪行,就是支持了允禩,并无其他,后来乾隆帝为允禩集团翻案时,也说允禩并无谋逆之实,那么支持者允禵更是罪不至死。

3.允禵是康熙生前钦点的大将军王,给世人眼里,康熙有意重其权、崇其功,以便他成为储君。如果雍正杀了允禵,不啻于告示世人,他雍正篡位后杀人灭口。

4.雍正给康熙晚年重用允禵提供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即康熙不想允禵牵扯进诸子争储战争,故而将他调至西北军前,让他远离是非,不参与其中。


以礼观书


葛大小姐回答这个问题:

康熙帝

康熙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一生共下35个儿子,20个女儿,还有一个养女,共56个孩子。

康熙一生,励精图治,创造了较为稳定的局势,人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国家财富有所积累,疆域辽阔,整个社会处于发展阶段,故被称为康熙盛世。

毫无疑问,和很多的帝王相比,康熙是一个好皇帝,但是,却不是一个好爸爸,在康熙王朝发生了较为严重的“九子夺嫡”事件,严重分散了康熙的精力,影响了国家的发展。

九子夺嫡都有谁:

大阿哥爱新觉罗·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

九子如何夺嫡:

康熙十四年,立二阿哥胤礽为皇太子(2岁),康熙认为只要立下太子,就断了其他皇子的念头,也就不会出现争夺皇位的现象,其实,恰恰相反,皇太子不争气,能力素质差,背着康熙干了不少脏事儿,先后两次被废,其他皇子群起而攻之,皇位争夺战更加激烈。

八阿哥胤禩,此人精明能干,善于笼络人心,人称“八贤王”,他勾结大阿哥胤禔、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四阿哥胤禵等皇子,处处给太子下绊,结成了最大的八爷党,时刻不忘觊觎皇位,被康熙察觉后关押,后又释放。胤禩看到自己接班的希望渺茫,就转而支持十四阿哥胤禵上位,推举胤禵为大将军王,出兵平定准噶尔叛乱。

四阿哥胤禛 影视图

四阿哥胤禛本来属于太子党,太子第一次被废后,他积极为太子说好话,待到太子第二次被废,他看到太子彻底凉凉,就开始考虑上位的事情,联合十三阿哥胤祥等人,形成了四爷党,和以八阿哥胤禩为首大八爷党明争暗斗。

十四阿哥胤禵 影视图

十四阿哥胤禵被圈禁。

康熙六十一年,病逝于畅春园,遗诏四阿哥胤禛继位,他令人携密谕赴藏夺取十四阿哥胤禵抚远大将军印信,护送回京参加葬礼。胤禵十分愤恨,对皇上出言无状,四阿哥胤禛登基后,立即将胤禵软禁,先是派他去给康熙守灵,不许返京,后来,始终还是不放心,害怕其他阿哥拥立胤禵,就将他改为圈禁,雍正在位期间,胤禵一直被圈禁,乾隆即位不久,就释放了胤禵,先后封为奉恩辅国公、多罗贝勒、多罗恂郡王,先后任正黄旗汉军都统、总管正黄旗觉罗学等职务。

八阿哥胤禩 影视图

八阿哥胤禩结果很惨!

而八阿哥胤禩的处罚就很严厉了,雍正登基后,为稳定人心,封胤禩为和硕廉亲王,办理工部事务,但胤禩是个不省心的人,始终对皇位不死心,继续结党营私,煽动雍正的儿子弘时窝里斗,又联合关外八旗王爷和隆科多,借恢复八王议政,差一点就夺取雍正的帝位。雍正不再客气,公布胤禩四十条罪状,圈禁宗人府,抄家,家人发配,并改其名为“阿其那”(满语“akina”的音译。旧说是狗的意思),当年九月,胤禩因咳嗽病逝于监狱,民间普遍认为他是被雍正毒死的。

雍正帝

都是亲兄弟,为什么八阿哥胤禩和十四阿哥胤禵差距这么大呢?

一是亲情。雍正帝和十四阿哥胤禵是一奶同袍,母亲都是孝恭仁皇后乌雅氏,虽然四阿哥胤禛被送给当时刚丧子的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抚养,但两人始终是亲兄弟,雍正继位后,孝恭仁皇后还活着,她是不可能看着雍正杀自己的弟弟的,所以,当雍正帝打压十四阿哥胤禵时,其母乌雅氏非常生气,拒绝接受皇太后的尊位。

二是威胁小。十四阿哥胤禵虽然和雍正不是一路人,投靠了八爷党,但是,并没有给雍正造成太大的麻烦,而且胤禵性格耿直,康熙驾崩时,胤禵虽然手握重兵,但是却没有任何异常举动,而且,雍正派人夺取兵权时,胤禵交权还是比较痛快的。

三是威望大。胤禵被封为大将军王,平定了准噶尔部的叛乱,保证了西藏多年的安定,且胤禵统帅新疆、甘肃、青海的八旗、绿营部队,近三十万,善于用兵,无论在西北还是在军中,威望都极高,雍正不得不有所顾忌。

四是心里有鬼。康熙突然病逝,究竟是传位十四阿哥胤禵还是传位于四阿哥胤禛,除了几个当事人,无人知道,但是民间都盛传雍正将“传位十四阿哥”改为“传位于四阿哥”,才夺取帝位,如果匆匆忙忙将胤禵杀了,恰恰证明这个传闻是真的。


帝位的争夺始终都是残酷的,雍正一生背负“谋父、逼母、弑兄、杀弟”的名声,为了改变这种皇位争夺的教训,雍正不再设立太子,驾崩前当着众人将遗诏放到宫殿匾额后,防止了再次爆发皇位争夺战。



(我是热爱历史故事的葛大小姐,如果你也喜欢探讨历史的话,那就算找对人了,关注我,每天都有精彩的历史故事看!)

葛大小姐


雍正登基,几家欢喜几家愁。欢喜者,自然是雍正本人,雍正的儿子、媳妇、亲娘,再者就是雍正的拥护者,张廷玉、隆科多、年羹尧。可是也有不高兴的,首当其冲要数“八爷党”这一派的人物包括八爷、九爷、十爷这三兄弟,还有十四爷,其余还尚不足入雍正的法眼。

但是“八爷党”中,除了八爷是主谋、九爷、十爷是“摇旗”外,十四爷并不是完全和“八爷党”一条心。因为老十四也想当皇帝,也想有所作为,只是苦于自己辈分太小,心机和能力又较诸位哥哥弱,才委身于“八爷党”,一方面是寻求“庇护”,另一方面也是在近水楼台地学“老八”。再加上和雍正又是一母同胞,自然在惩罚上要比八爷轻很多。其实只要明白为什么惩罚老八,就明白老十四凭什么避祸,能置身事外。

第一,没当皇帝,却操着皇帝的心,想着皇帝的事,用着皇帝的计。八爷,号称“八贤王”,是因为得人心,相当有人缘。有人说“得人心”不好么?这问题要看从哪个角度说,要是皇帝得人心,一切ok,君明臣贤,上下和睦;但要是大臣或王爷得人心,可能皇帝就坐不住了,勾心斗角、血雨腥风就会立刻席卷宫廷。

《韩非》说,赏罚是皇帝的特权,大臣的任务是干好本职工作,两者相辅相成,皇帝根据大臣的工作给予奖赏、惩罚,一方面保持大臣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维护大臣对自己的忠诚。相反,如果皇帝失去了赏罚的权利,大臣就会迷失,甚至取代皇帝给自己“开工资”。八爷就是因为犯了大忌,才被康熙、雍正两朝瞧不上眼反而死死钉在王爷的位置上,他这种欲盖弥彰的“篡位”,明眼人都看在眼里,只是不戳破而已,毕竟《韩非》也不是什么百年难寻的奇书。十四爷是聪明人,早看透了这一套,安稳地做自己“分内”的事,所以才没有惹来杀生之祸。

第二,势力盘根错节,不忘死灰复燃。八爷,人缘好,在父朝(康熙在位)积累了大量的人脉。雍正即位后任命他为“总理王大臣”,就是想在推行新政问题上,借用一下他的人脉,顺利完成政权过度。不论干的好与坏,十数年后,满朝都是雍正的“私人”,包括潜底的奴才李卫、年羹尧,新攀附的文人大臣张廷玉、李绂,新科举子刘墨林等等,自然也用不着那位“病猫”八爷了。.可惜,八爷没有察觉到这些微妙的变化,还在力图掌控朝局,企图死灰复燃。老十四,则很简单,独来独往,你让守太庙就守太庙,管他东南西北风,所以也能活的更久些。


辉说BOOK


康熙末年爆发的“九子夺嫡”,是有清一代最严重的一次皇室内乱。英明一世的康熙帝,并没有在储位的问题最终定论。皇太子胤礽两立两废,似乎耗尽了康熙所有的精力。权利交接的真空,引发所有皇子的觊觎,最终酿成惨剧。

最终四皇子胤禛胜利,成功继位,就是雍正皇帝。

“九子夺嫡”最后结局惨烈。除了大阿哥胤禔:在康熙年间,因为说出了代父弑弟的话,惹恼康熙帝,终身圈禁;废太子胤礽:先后两次被废;三阿哥胤祉;十阿哥胤锇,十四阿哥胤禵先后被圈禁,前几人均死于雍正年间,只有十四阿哥终雍正一朝被圈禁,雍正死后才被放出。

最惨的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做为“九子夺嫡”也叫“八王夺嫡”的主力,先后被夺爵,关进宗人府,并被改名为“阿奇那”,“塞斯黑”,离奇死于雍正四年。

只有最受雍正器重信任的 十三阿哥胤祥:被封为怡亲王,但也死于雍正八年。

康熙帝的第十四子,爱新觉罗·允禵(胤禵),和雍正皇帝为一奶同胞亲兄弟。生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

九子夺嫡两位亲兄弟却正是敌对。四皇子胤禛原为太子党,后太子彻底无望后自立门户。继承的也是太子一系人马。

而十四皇子胤禵却是八皇子党的领头人,被八皇子推举为皇位竞争者。也深受康熙信任,并于康熙五十七年作为西征统帅领兵出征,保住了西藏和平。

康熙驾崩时,胤禵正领兵在外。隆科多拿出争议最大的康熙遗诏,宣布四皇子胤禛继位皇帝。胤禵可谓失去天时地利人和,回天乏术。

而他能够当机立断放弃军权,赶回京城向雍正臣服,也表明此人枭雄见识。最终还是为雍正所忌,夺职圈禁,终雍正一朝而不得自由。可见雍正虽顾念一奶同胞,却对这个弟弟并不放心。虽没有像“八皇子”“九皇子”一样得赐恶名。却也没有躲过圈禁劫难,最后雍正死后被放出,大势已去。

终雍正一朝,当年参与“九子夺嫡”的那些皇子几乎死尽。不能不说离奇。但也正因如此,为后边乾隆皇帝的顺利继位扫清了道路。虽有弘皙之变,毕竟没有掀起大浪。

雍正为防止再出现兄弟间争夺皇位的惨剧,从此实行秘密建储制度,不再公开设立太子,由皇帝写诏书并放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直到皇帝驾崩后人才能打开并宣布继承人。彻底解决了皇室内乱的悲剧。

请关注本人头条号,为您带来更多解读。


君笺雅侃红楼


爱新觉罗·胤禩(八爷),雍正即位后,为稳定人心,先改胤禩名为允禩(避讳),并封其为和硕廉亲王,命办理工部事务,兼理藩院尚书。

但在雍正皇位坐稳后,革去黄带子,削其王爵,圈禁,进行监视,改名为“阿其那”,满语“狗”的意思,并以长篇谕旨,历数等罪颁示全国,后病死于监所,民间认为被毒死。

爱新觉罗·胤禵(十四爷),雍正即位后,将胤禵远派守皇陵幽禁,不许返回京师,并命马兰峪总兵范时绎监视他的行动。雍正四年被押回北京,囚禁于景山寿皇殿内。直至乾隆帝弘历即位后,允禵才恢复了自由。

相比之下,虽然雍正都展开了对当年参与储位争夺的兄弟的彻底打击,但十四爷的命运比八爷好太多了。这是为何?要知道在雍正皇位正统性上,可是传言康熙是要传位于十四爷的。

首先,胤禵是雍正的同母弟,生母都是孝恭仁皇后。

康熙帝去世后,胤禵被召回京师,随即软禁于景陵读书,不许返回京师,并命马兰峪总兵范时绎监视他的行动。不久,孝恭仁皇后去世,雍正在慰“皇妣皇太后之心”的幌子下,晋封允禵为郡王,实为虚衔,但未赐封号和给予俸银,注名黄册仍称固山贝子。

其次,胤禵对大清贡献很大,率兵入藏,驱逐准噶尔。

康熙五十七年春,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喇布坦出兵进攻西藏,拉藏汗请求清朝发兵救援。五十七年十月胤禵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统率大军进驻青海,讨伐策妄阿喇布坦,封大将军王,并以天子亲征的规格出征,“用正黄旗之纛,照依王纛式样”。

胤禵抵达西宁后,开始指挥作战。他统帅驻防新疆、甘肃和青海等省的八旗、绿营部队,号称三十余万,实际兵力为十多万人。胤禵的大将军是个综合管理岗位,参与军事决策指挥,军队调度,部署人事,举荐任命将领,保障后勤,情报收集,安抚稳定军心,激励部队,调节内部和外部矛盾,笼络达赖喇嘛,青海各部以及其他少数民族,说服青海各部共同出兵护送达赖喇嘛等等。

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胤禵即指挥平逆将军延信由青海、定西将军葛尔弼由川滇进军西藏。八月,葛尔弼率部进驻拉萨。九月,胤禵命令延信送新封达赖喇嘛进藏,在拉萨举行了庄严的坐床仪式。至此,由策旺阿拉布坦所策动的西藏叛乱彻底平定,胤禵也因此威名远震。

康熙谕令立碑纪念,命宗室、辅国公阿兰布起草御制碑文。雍正即位后,以碑文并不颂扬其父,“惟称大将军胤禵公德”,令将石碑砸毁,重新撰写碑文。

最后,十四爷虽属于八爷党,但并非与他们团结一致。

看似十四爷支持八爷,但十四爷在八爷心中的地位,并非等同于九爷和十爷。九爷和十爷的利用价值在于皇子身份,而且八爷能够镇得住他们;十四爷则不同,他手中拥有兵权,八爷除了需要文官们的支持,自然也是需要武将们的支持,十四爷在军中的地位之高,尤其在康熙帝心目中的地位,这样的成就自然是八爷无法匹及的,倘若八爷即位,估计十四爷无法善终。

另外,在太子胤礽二次被废的事件上,

八爷完全利用十四爷,在胤禩得到高福送来的太子写给任伯安的密信之后,意识到再次扳倒太子的机会来了,但是纠结在到底由谁将太子密信上奏康熙的问题上。

其实,这四个人都明白,密信一旦落到康熙手里,胤礽再次被废是必然的,但是举报人是什么结果就很难说了,所以,谁都不愿意上奏,最后,还是胤禩以胤禵为兵部的管部阿哥,正在追查淮安绿营官兵被杀,为由头,又其上奏。胤禵虽然接下了任务,但是悻悻而去。

当然,胤禵也不是傻子,给康熙上奏时也留了一手,只是将太子写给任伯安的密信寄给了康熙,而没有自己的奏折。通过这一事件,已经很明显了,胤禩和胤禵是在相互利用,同时也在相互防范。

举荐大将军王事件上,西北策零阿拉布坦作乱,康熙决定派兵征讨,选皇子一名带兵。此时,胤禛、胤禩和胤禵等一干阿哥,都料定大将军王就是康熙的即位人选,都想争这个机会。在小范围讨论的时候,胤禩和胤禵两人,相互谦让了半天,看起来是慷慨陈词,实际上是在相互试探,毕竟,绝对的皇权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诱惑。

胤禛举荐胤禵为大将军王,年羹尧出任陕甘总督,不仅成功的离间了胤禩和胤禵的关系,更是牵制住了胤禵手下的十万精锐部队,当然,这是后话。胤禵被康熙指派为大将军王之后,胤禩就安排了鄂伦岱、雅布齐和塔宁等人,名为协助,实为监视胤禵。

康熙大寿事件上,这主要有三个事件,第一个是当胤禩意识到康熙在等待西北胜利的消息的时候,给胤禵密信,反而不让其出兵,对此,胤禵看得很明白,生怕自己打了胜仗,压胤禩一头。

第二个就是胤禵再次发挥自己模仿别人笔迹的特长,第一次是在热河避暑山庄模仿太子的笔迹,这一次模仿了胤禩的笔迹,成功策反了鄂伦岱为自己所用,以为康熙祝寿为名回京,打探京城情况。

第三个就是胤禩冒用胤禵的名义,在寿诞庆典上给康熙送死鹰,为了皇位无所不用其极。所以说,胤禩和胤禵的关系准确的说是相互利用比较好 。

不论是八爷和十四爷的命运如何,皇权面前,大家都红了眼,一步之遥,就是天上地下。


五味社


谈起雍正、老八、老十四,脑海中闪现的是九龙夺嫡的那段腥风血雨。二废太子、三次出使塞外、贬庶风波⋯⋯一幕幕场景揭露的是对于王权争夺的不择手段,是兄弟反目父子猜疑的无可奈何。能够登上九五至尊的只能有一个人,但无奈皇室子弟众多,每一个人都对那个位置充满向往,拉帮结派、彼此设计,在父慈子孝兄弟谦恭的明面下是波涛汹涌的暗斗。

当正大光明匾额后诏书把皇位传给雍正,一切尘埃落定,却是另一段斗争的开始。康熙在位期间,雍正为首的团体和老八为首的团体明争暗斗多次,虽与雍正一母同胞,但老十四却支持老八,兄弟二人关系并不是很融洽,反是老十三和雍正走的非常近。

按理说,雍正登基后对于老八他们都应该有所警戒,严肃处理以绝后患的,但是为什么又对老十四格外开恩呢?

一母同胞的亲兄弟

两人均是德妃所生,虽说老十四从小更为德妃宠爱,德妃并未能把一碗水端平,但是毕竟是有血缘的亲生兄弟。在雍正登基后,毕竟他与德妃的关系也不是很好,自然不能够在对老十四做出什么使得母子关系更加恶化。念在一母同胞的份上,雍正对老十四格外开恩,老十四才得以躲过一劫。



功高震主

老十四在康熙在位时,便被派往西北,他在边塞立下军功,逐渐显露出他的实力。本来有传言康熙是要传位给老十四的,但最终还是雍正继位。老十四在军中的威望是不能忽视的,因此不能轻易处理他,以免内乱。


不是主谋

老八毕竟是主谋,是那个直接与雍正抗衡争斗的对手,用游戏里的词来说老十四充其量是个辅助,并没有直接对雍正造成什么危害。为了维护兄弟情义的名声,雍正自然不会对老十四做出什么出格的惩罚,老八的罪名都不至死,更何况是参与者的老十四呢。

历史是很难去评判的,很多事件都充满了不可想象的因素,尤其是皇室之争,更是复杂凌乱。"高处不胜寒"总归是有其道理所在的,位高权重的人总要承担不同于普通人的压力和挑战。

我是五花肉,一点小小的看法和想法,望多多交流指正。


五花肉wd


康熙晚年的九王夺嫡,是有清一代皇位争夺最惨烈的一次,各种文学与影视作品对此都进行过各式各样的解读,最后以老八允禩、老九允禟的倒台为终止。允禩、允禟被雍正消除王爵,革除宗籍,并赐名“阿其那”、“塞思黑”,不久便纷纷死去,成为这场政治战争中下场最惨的两个人。不过,允禩集团所涉及的阿哥并非只有允禩、允禟,十阿哥允䄉和十四阿哥允禵也是他们当中重要的一员,并没有谁能躲过一劫。

雍正朝的这场斗争是随时间的推移和事态的变化逐渐升级的,在皇帝登基之初,还是有心对他们进行安抚的,但他的这几位兄弟却仗着党羽众多,处处挑衅,于对抗雍正的活动更毫不掩饰。尤其是允禵,仪仗自己是胤禛的同母兄弟,常有对皇帝不大恭敬的举动,在皇太后去世后,雍正还曾晋升其为郡王,以示恩惠,但并没有笼络住他的心,依然常以偏颇的言辞加以对抗,这也极大地激怒了雍正。

当皇帝看到允禩集团完全没有安抚的可能性后,他对这几位兄弟便开始下手了,但也是根据他们各自势力由小到大一个一个解决的。雍正二年,他首先将势力最小的十阿哥允䄉革爵圈禁,同年七月,又将十四阿哥允禵及其家眷发往景陵软禁,以“守皇陵”的“重任”委以允禵,但实际上是将这股势力拔出了。

雍正对允䄉、允禵的惩处,是皇帝与八爷党公开斗争的第一仗,所以他收视这两人的力度还有一定的试探,将此二人圈禁,已经宣告了他们政治生命的结束,政治势力的拔除,包括后来他对允禩、允禟的初期处罚,也并没有非要将他们置于死地的决心,也是随着事态的变化,才渐渐动了杀心。在他处死八爷、九爷之时,已经是允䄉、允禵被处置两年之后的事了,此二人也并没有能有什么反抗举动,所以所谓“躲过一劫”,无非就是相对于允禩、允䄉的惨死,落得一条活命罢了。


红小豆馆主



给灵魂一点味道


雍正皇帝登基后,老八下场很惨,为何老十四能躲过一切?

关于这个问题,在后来雍正皇帝和大将军年羹尧的对话中找到了答案。

年羹尧:陛下,老八集团已经收拾了。

雍正皇帝:很好,我会提升你的。

年羹尧:老十四的集团已经收拾了,老十四个人,我想请示陛下怎么处置?

雍正皇帝: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年羹尧:陛下。斩草除根、不可放虎归山呀。

壅正皇帝:我和老十四,本是一奶同胞所生,如果杀了他。恐怕母亲会非常伤心。

年羹尧:陛下!不可以有妇人之仁呐!

雍正皇帝:你给我把他的爪牙和党羽全部去除,加派人手,监视和他联系的人。我要让他时刻在我的掌握之中。我要让他孤掌难鸣。

年羹尧:陛下圣明!我这就去办!

雍正皇帝:办好了,我要娶你的妹子,当老婆。

年羹尧:谢主隆恩!

雍正皇帝:回来!

年羹尧:爷!还有什么吩咐?

雍正皇帝:明天,在朝堂上要配合我演一出戏!

年羹尧:小的明白!

……

看到了吧,皇家的婚姻不是婚姻,而是权力的结盟!皇家的感情不是感情,而是利益的权衡。按照大哲学家李泽厚的情本体理论,雍正皇帝还是顾及了兄弟情和母子亲情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