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用人:讓基層有飢餓感、中層有危機感、高層有使命感!

任正非用人的極簡邏輯:讓基層有“飢餓感”、中層有“危機感”、高層有“使命感”

任正非用人:讓基層有飢餓感、中層有危機感、高層有使命感!

任正非“感化”出來的狼性文化

華為團隊一向以狼性著稱於世,不少企業也是趨之若鷺,取經的企業多,踐行的少,得道者更是寥寥。為什麼大家學不會華為的狼性企業文化?華為任正非是如何打造狼性團隊的?任正非通過讓基層有“飢餓感”、中層有“危機感”、高層有“使命感”的簡單規則,感化出了一支敢打戰,能打戰,打勝戰的狼性團隊。

任正非用人:讓基層有飢餓感、中層有危機感、高層有使命感!

一感:讓基層有“飢餓感”

讓基層有“飢餓感”就是要讓員工有企圖心。

什麼是企圖心?就是讓基層員工有對獎金的渴望、對股票的渴望、對晉級的渴望、對成功的渴望(任正非語)。

華為公司在招聘新員工的時候,特別關注員工的成長背景,尤其鍾愛出生寒門的學生。任正非曾明確要求人力資源部門多招聘經濟不發達省份的學生,他認為家庭困難的學生對改善自己的生存現狀有強烈的渴望,這種渴望將會激發基層員工艱苦奮鬥的精神。華為公司很少招聘在大城市長大,家境富裕,衣食無憂,養尊處優的畢業生,他們往往個性自由、散漫、富於幻想,吃不了苦,受不了委屈,頂不住壓力,他們即使加入了華為,也並不一定能深刻理解、接受和踐行華為艱苦奮鬥的文化。

任正非用人:讓基層有飢餓感、中層有危機感、高層有使命感!

華為從不掩飾、毫不諱言“飢餓感”的氛圍導向,任正非本人就曾在華為員工大會上問大家:“2000年後華為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大家回答:“不知道。 ”任正非告訴大家:“是錢多得不知道如何花,你們家買房子的時候,客廳可以小一點、臥室可以小一點,但是陽臺一定要大一點,還要買一個大耙子,天氣好的時候,別忘了經常在陽臺上曬錢,否則你的錢就全發黴了。”

任正非用人:讓基層有飢餓感、中層有危機感、高層有使命感!

反觀國內一些企業,老闆經常對員工大講特講企業願景、使命、情懷、夢想,先富起來的老闆們用所謂的價值觀來俯視和要求員工“存天理,滅人慾”,罔顧基層員工現實的利益訴求,蔑視基層員工合理的人性關懷,滿嘴的仁義道德,不過是自己斂財愚民的說辭而已。

深諳人性的任正非卻認為,對於組織的金字塔底部大量基層員工來說,“按勞取酬,多勞多得”是最現實的工作動機。“存天理,順人慾”,華為的價值設計充分遵循了這一規律。“飢餓感”構成了基層員工中每個個體的“狼性”精神,舍此,任何的高調宣傳都是虛妄的。

二感:讓中層有“危機感”

讓中層有“危機感”就是要讓中層有責任心。

什麼是責任心?就是以實現公司目標為中心為導向,對工作高度投入,追求不懈改進,去向周邊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任正非語)

在華為公司,作為中層管理者,凝聚不了隊伍,完不成任務,鬥志衰退,或自私自利,對不起,你將很快被挪窩、被降職;但經過一段時間你改變了,工作激情提升了,經過各方面考察合格了,你也可能重新得到提拔。任正非從歷史發展規律中深刻認識到,一個組織太平時間越長,危機意識越弱,生存能力就越差,最後一定走向寂滅、死亡。

任正非用人:讓基層有飢餓感、中層有危機感、高層有使命感!

因此才會有華為1997年的“市場部集體大辭職”事件,以及 2007年“7000名幹部集體大辭職”事件。雖然外界對於“華為大辭職”褒貶不一,但任正非向中層幹部的太平意識宣戰,營造“危機感”的決心從沒有改變過。華為對管理者實行嚴格的強制比例淘汰機制,每年至少有10%的管理者要下課,轉為普通員工。掉隊的管理者將進入公司幹部後備隊學習營,脫產進行再學習和改造。三個月後,如果考試不合格,或者沒有部門錄用,工資將降低20%,並繼續脫產學習,如果仍然不合格,工資將再次降低。

華為管理幹部的平均年齡每年必須下降,大批優秀的年輕人得到提拔,本以為可以躺在功勞薄上睡大覺的管理幹部絲毫不敢懈怠,否則,就會被後浪打到沙灘上,淘汰出局。華為公司還通過述職、業績排名、崗位輪換、榮譽獎勵、關鍵黑事件就地免職等機制傳遞壓力給中層管理者。始終讓小富即安的中間層覺得危機四伏,誠惶誠恐,唯有如此,才能克服人的惰性,驅動中間層持續奮鬥。

三感:讓高層有“使命感”

讓高層有“使命感”就是要讓高層幹部有事業心。

什麼是使命感?任正非用非常樸素的語言描述為:“有錢也幹,沒錢也幹,我就是愛幹這活。”

在華為公司,高層幹部薪水相對要高,每年分紅也要多一些,財富對他們來說僅具有符號意義。這批人是少數,他們不能以物質利益為驅動力,而必須有強烈的事業心、使命感,這是一群已經完成了物質“原始積累”的精英團隊,推動他們每日奮鬥的是一種精神,一種源自本能的對事業的熱愛和激情,非此別無其他。

任正非用人:讓基層有飢餓感、中層有危機感、高層有使命感!

華為公司通過輪值CEO制度來強化高層的使命感。通過評定公司“藍血十傑”來追認有歷史貢獻有使命感的幹部,通過評定“明日之星”來牽引未來湧現更多有使命感的幹部。國內多數企業的做法恰恰與華為相反,他們總是利誘高層,機關算盡地設計各種金手銬,金飯碗,金降落傘來捆綁高層,最後也往往因為分髒不均而對薄公堂。

除此之外,任正非分錢激勵共贏的理念也是造就華為的強大的重要因素!

任正非:

“物質薪酬是生存的保障,一定要給他加薪的機會,但是加薪不是無條件的,這樣會助長員工貪婪,一定要讓員工做出好的結果,拿出高的績效來交換,有人效,有結果,給員工多少錢都不過分”。

任正非用人:讓基層有飢餓感、中層有危機感、高層有使命感!

任正非這段話可以說就是在成本控制上做加法。不是想方設法減少員工工資、福利等,而是增加員工的價值、績效,來使得企業整體收入大於成本。

在馬雲看來,薪酬機制的設計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給結果付錢(獎),給努力鼓掌(勵)

欣賞有價值的失敗,獎勵堅持拿到結果的努力

加工資是公司對你的崗位有了新的更高要求

那些沒有調薪的崗位,要先提升它的作用和價值

任正非用人:讓基層有飢餓感、中層有危機感、高層有使命感!

如果固定加薪,就一定增加企業成本。

企業不賺錢,不可能給員工持續加薪的空間。

所以員工能賺到工資的前提是,企業盈利狀況很好。

所以企業給員工加薪,一定要是來自他創造的結果。

那麼怎樣的薪酬模式,最能符合人性、激勵員工,給員工加薪還不增加企業成本?實現員工價值和企業利益趨同呢?

一、KSF薪酬模式——成功關鍵因子,價值管理工具,適用於首企業高管、部門經理、技術員工、銷售員

企業管理層是核心崗位,直接影響著企業的發展。

所以做薪酬模式的激勵性非常重要,為了避免高層佔據高位不做事,我們必須拋棄傳統的薪酬模式,改用用KSF薪酬模式。

KSF,他是不同於傳統的考核。

它會將員工的薪酬同價值進行了全面的融合,讓員工不再為老闆打工,而是為自己而做。

同時,KSF也能夠快速使員工由管理者變為經營者,和老闆的思維利益實現高度的統一,從而快速的去推動企業利潤的一個增長。他也是在員工收入增加和企業利潤增長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KSF是一種能體現管理者和企業共贏的模式。

這個模式分配的不是企業既有的利潤,而是一種超價值的分配模式,要求員工拿出好的結果。

本文所講的:激勵性KSF薪酬全績效共贏模式實操內容及案例,來自《績效核能》一書,想深入學習的,建議點擊以下鏈接購買!書內附數十個行業案例,送獨家視頻學習資料。

舉例來說

一個服裝連鎖店店長,幹了3年多了,每月薪資是5000元,加一部分業績提成。業績好的時候一個月也就8000左右,業績不好的時候可能就只能拿個底薪。

平時店裡他只會關注業績,對門店費用和產品的報廢率都不去管,在崗位呆久了,工作熱情也慢慢褪去。而且沒事就晚到早退,有時還向老闆吐槽自己工資低,有一定負面情緒,也影響到了門店團隊的工作熱情。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從員工的思想和心態上下手,要讓員工明白他們的工作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自己,也唯有如此,員工才會發揮自己所有的潛能好好努力工作!

於是我們給他店長做了KSF的薪酬績效變革:

任正非用人:讓基層有飢餓感、中層有危機感、高層有使命感!

他的固定薪酬,會拿出一部分比例做寬帶薪酬,找出其工作的K指標,設置平衡點(由歷史數據得來,員工可老闆都認可),在平衡點上:

1. 毛利潤:每增加10000元,獎勵31元;每減少10000元,少發25元;

2. 總產值:每多3000元,獎勵5.3元;每少3000,少發4元;

3. 報廢率,每降0.05%,獎勵2.5,每上升0.05%,少發2元;

4. 及時交貨率:每上升0.05%,獎勵2元;每少0.05%,少發2元;

5. 員工流失率:沒流失,獎勵50元,每流失1人,少發250元;

6. .....

實行KSF薪酬模式之後:

1. 店長對業績的關心空前增長,想盡各種辦法增加門店銷售利潤;

2. 在想盡辦法增加銷售額的同時,也會更加註意節約成本;

3. 店長與店員之間關係更加和諧;

4. 員工流失率減少,老闆說實行KSF之後,門店只走了1個人;

5. 員工工資拿的更多了,企業利潤也提升了,雙贏;

6. ...

總結:

KSF對員工的轉變:

收入由老闆給——收入來自自己的努力程度,依據創造的價值自己給自己發工資

薪酬變化幅度不大——不再抱怨工資低,如今自己越努力,工資拿的越多

做多做少一個樣——多勞多得,自己努力創造了價值,就能多拿工資

打工者——轉變為經營者 ,真正站在老闆的角度管理員工,更加積極工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