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來源多樣 屈原存在成疑

端午節的端,是開始,初始的意思,《風土記》“仲夏端午,初也”。午,一說是五的順號,一說是五月地支屬午,地支紀月之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巳,五月午……。又名重五,端陽。

端午節來源多樣 屈原存在成疑

端午節這一天,人們有吃棕子,飲雄黃酒,戴香草包,龍舟競賽等習慣。據說這是為了紀念二千多年前,戰國時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據《史記》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任能富國強兵,主張合縱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反對和構陷,遭讒去職,流放到沅、湘流域。秦軍攻陷楚郢都後,他憂國憂民憂君王,在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投汩羅江自盡,以身殉國,後人便把這一天定為節日,年年紀念。餘靖寫有詩“龍舟爭快楚江濱,吊屈誰知特愴神”。

端午節來源多樣 屈原存在成疑

其實端午節來源一直存有爭議。原有紀念屈原,李隆基,伍子胥的說法,也有龍的生日,夏商周的夏至節,惡日鎮妖辟邪等流傳,而紀念屈原這一說法已被民國多位學者質疑過,聞一多認為把屈原和端午節捆綁在一起,是從南朝梁吳均的《續齊諧記》才出現的,而端午節之前已經存在。而胡適則一直懷疑屈原是否真有其人,因《史記》之前,屈原未見於其他文獻。

端午節來源多樣 屈原存在成疑

也有人認為隨著時代的變遷,民眾的遷徙交流,南北文化融合,不同的文化習俗經過磨合,南朝之後端午節的風俗至於大成,隨著歷史發展又注入新的內容。不管如何,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份,端午節的存在有其積極意義,能喚起人們慎終追遠的情懷,增添砥礪前行的信心。

讀史鑑今,修心明性,歡迎關注南方鵬共同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