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可原创《晋南人的饭食》下

大可原创《晋南人的饭食》下

大可原创《晋南人的饭食》下
大可原创《晋南人的饭食》下大可原创《晋南人的饭食》下​​​​


记得郭会计他家大娃娶婆娘的时候,郭会计专门请我过去帮一天忙,帮㫑写写画画,外带张罗着筹办喜事,按现在的叫法是司仪或者主持人。

忙前忙后累了一整天。郭会计很是过意不去,特意留我在他家吃了顿晚饭,要知道山里人娶婆娘,除了自己的本家从来不请外人吃饭的。

我受宠若惊的坐在偏窑的小桌子边上等。不多一会儿,郭会计双手捧着个粗瓷大海碗进来了,是一大碗烩菜,后边他娃端着四五个蒸馍,外加一小蝶儿油泼辣子,必恭必敬的放在小桌上。说了很多感谢的话后,又特意送给我一盒黄金叶烟,然后出去关上了窑门,留下我一个人独自享用。

我用筷子在碗里翻找了半天,碗里除了豆腐、粉条和平时很少见到的海带外,竟然没找见到一丁点儿肉。忙活一天早就饿坏了,一大碗烩菜、两个蒸馍,外加小半蝶儿油泼辣子进了肚子,因油泼辣子吃多了,第二天有了食火,嘴角上都起了燎泡。

这里人一年四季的主食都吃蒸馍,蒸馍的面是不经过发酵的,当然也不需要使碱,只用少许面酵子稀释后和上面,面团稍微醒上一会儿就揉成馍,晋南的馍个头很大,一个折合干面粉四两。刚进村时男生一顿只能吃一个馍,女生三个人分吃两个馍。随着时间的推移,男生一顿可以吃一个半馍,女生一顿吃一个馍也是很平常的事。

蒸馍的场面壮观的很哩,用很大的铁锅,铁锅的直径将近一米。上面码上一层层笼屜,然后套上麦秸编成的草圈儿,草圈儿上面放上木头鍋盖。一次至少能蒸五屜馍,一笼屜可以放二十四个馍,一次就蒸出一百二十个馍。灶火烧的是碎煤,再拉起木风箱助燃,不一会儿就上了蒸气,过上个把小时馍馍就蒸熟了,一百二十个馍也顶多够我们吃两天。

热馍嚼起来既香甜又有嚼劲儿,冷馍却十分干硬,嚼起来费劲还爱掉渣儿,所以吃的时候最好热一下。不管冷馍还是热馍都很好吃,有着一股天然的麦香气,又带有微微的酸味儿,味道很象后来吃过的俄罗斯的“大咧巴"(硬面包)……

晋南人最好的饭食就是面条儿了,晋南人很善长做面条。晋南的案板有四尺八长,二尺四宽,擀面杖长二尺四,一个好擀家儿一次竟能擀二十斤面的面条来……

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过年时炸麻花,晋南人在腊月的最后几天炸麻花,当地人称作炸麻糖。

我们是1968年12月中旬进村的,一个多月之后就是1969年的春节。生产队专门安排人给知青们炸麻糖。一次竟然和了一百多斤面粉。先用面起子把面和好,待面醒好了再反复的揉搓,揉好了就搓成细长条儿,之后拧成麻花放入大铁锅用八成热的油炸。

油是当地榨制的棉花籽儿油,颜色红的发黑,天冷时会变的很粘稠,油烧热后会冒很大的油烟。油烟实在太呛人了,因为是土法榨制的棉籽油,含有过多的棉酚毒素,炸出麻花虽然吃起来香酥的很,但多少也有些微麻的感觉。

这也是我们唯一的一次过年吃麻花,因为从第二年起,一到了冬天知青们就都跑回北京去过冬,所以再也没有了吃麻花的机会。



大 可2018年元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