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這首懷古詩,寓言了一個帝國最終的結局,至今傳誦!

三國的時候,曹操統一了北方,他率領八十萬大軍南下,準備一舉滅了東吳。諸葛亮有心聯吳抗曹,於是前往東吳遊說。當時周瑜還有所猶豫,諸葛亮便激他,說你只要把東吳的兩位美女獻給曹操,這仗就不用打了。

周瑜問是哪兩位美女,諸葛亮說就是大喬和小喬呀,周瑜聽後勃然大怒,因為大喬是孫策的妻子,而小喬正是周瑜的愛妻。

於是,周瑜便下定了決心,說服了孫權與劉備結盟。最終用火攻打敗了曹操。東吳由此轉危為安。

杜牧的這首懷古詩,寓言了一個帝國最終的結局,至今傳誦!

多年以後。杜牧到了赤壁大戰的古戰場,見到了三國時的遺物。想起了這段歷史。於是寫下了這首著名的懷古詩《赤壁》: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有人發現有一個斷戟埋在沙子裡,上面的鐵還沒有完全鏽蝕,我將它磨洗了一番,認出是三國時候的遺物,當年如果東風不與周郎方便,也許“二喬”早已被關在銅雀臺上,沒有了自由。

前一句,從三國的遺物引出對赤壁大戰的追憶。從這個鏽跡斑斑的廢棄戰戟當中,人們彷彿又看到了當年赤壁大戰的激烈的場景。後一句寫出當時赤壁大戰,東吳一方天時地利人和,所以能夠戰勝曹操。如果戰爭不利,那麼“二喬”早已成為戰俘,被曹操所擄。

杜牧的這首懷古詩,寓言了一個帝國最終的結局,至今傳誦!

但是杜牧不只是為了寫史而已。杜牧這首詩,反映了他對於當時形勢的一種判斷。杜牧所處的是晚唐時期,當時藩鎮割據十分的嚴重。杜牧出於軍事天才的眼光,似乎已經看到了,這一現象將對唐朝政權帶來的十分不利的影響。

因此,他借這首詩,向唐朝掌權者敲響了警鐘,希望唐朝能夠長治久安,不要出現前朝一樣的混戰局面。並且擔心人民在戰亂當中,會流離失所,難保平安,整個國家,也難保太平。

它反映了杜牧對帝國命運的深深的擔憂。後來果然不出杜牧所料,唐朝終亡在藩鎮割據上。

杜牧的這首懷古詩,寓言了一個帝國最終的結局,至今傳誦!

又過了幾百年,在一個暮春的夜晚,在濃重的月色下,一個貶官重遊此地。他就是蘇東坡。欣賞美景之餘,他也感慨於歷史,寫下了《念奴嬌·赤壁懷古 》: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杜牧的這首懷古詩,寓言了一個帝國最終的結局,至今傳誦!

這又是另一番滋味了。杜牧的這首詩與蘇軾的這首詞相比,顯然立意更高,意境也更為深遠。蘇東坡旨在感傷自己的懷才不遇,枉度年華。而杜牧是站在一個歷史的高度,他沒有擔心自身的安危,也沒有對自身懷才不遇有所感慨,而是希望能夠消除藩鎮割據的混亂,帝國和人民能安享太平。他的這首《赤壁》也因構思之精巧,立意之深遠,成為千古絕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