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象棋的直系祖先是波斯象棋,傳統六簙如何在它影響下逐漸變化

王陽明有一首《哭象棋》:“象棋在手樂悠悠,苦被嚴親一旦丟。兵卒墜河皆不救,將軍溺水一齊休。馬行千里隨波去,士入三川逐浪流。炮響一聲天地震,象若心頭為人揪。”

中國象棋的直系祖先是波斯象棋,傳統六簙如何在它影響下逐漸變化

據說,王陽明兒時最喜歡的文體活動,就是在瑞雲樓後的小河邊跟人下象棋,有一回下棋太過投入,母親叫他回家吃飯都沒有反應,一氣之下,就把棋盤帶棋子一起丟進河裡,王陽明悲從中來,於是有了這首詩。

詩好理解,卻帶來一個問題,象棋的“象”字是怎麼來的?古代中國曾經有象。在山東臨沂發現了象牙化石,在天津薊縣發現了古菱齒象化石,距今約三至五萬年。說明黃河以北,也曾經是亞洲象的棲息地。河南稱“豫”,殷墟王陵發掘出三座象坑,其中某象坑還殉葬象奴一人,說明古豫州確實以“牽象之地”聞名。

中國象棋的直系祖先是波斯象棋,傳統六簙如何在它影響下逐漸變化

象棋的“象”,是指曾經生活在中原地區的亞洲象嗎?貌似是。象棋最早的記載是《楚辭·招魂》中:“蓖蔽象棊,有六簿些”,象棋和六簿並列,指的是一件事。王逸作注曰:“言宴樂既畢,乃設六簙,以菎蔽作箸,象牙為棊,麗而且好也。”菎蔽是一種香草,用它投箸來決定行走的步數。棋子是象牙做的,一邊六枚,黑白分明,其中各有一枚相當於王的棋子叫“梟”,另有五枚相當於卒的棋子叫“散”。

中國象棋的直系祖先是波斯象棋,傳統六簙如何在它影響下逐漸變化

看起來,和後來廣泛流行的雙陸棋相類似,和如今日常熟知的象棋,反而聯繫較少。這裡的象棋,指的就是象牙做成的棋子,這裡的六簙戲,顯然還不能等同於象棋來看。或許有人要問,為什麼不可以是曾經有大象,因而有了象兵應用於戰事,所以在象棋中有了“象”這枚子,而叫作象棋呢?

這個可能性可以排除,因為《楚辭》中所記載的六簿沒有象這枚子,直到唐朝,也都還沒有這枚子。和如今常見的象棋相類似的棋類運動,可以追溯到唐代的“寶應象戲”。象戲北周就已誕生,北周武帝宇文邕在天和四年寫成《象經》,由王褒作《象戲經序》、庾信作《進象經賦表》、《象戲賦》,但象戲究竟如何,牛僧孺敘述得更可靠些。

中國象棋的直系祖先是波斯象棋,傳統六簙如何在它影響下逐漸變化

牛僧孺在《玄怪錄》中記載了汝南岑順遇到的一件怪事。岑順一夜忽聞戰鼓擂擂,大喜,以為吉兆,必示其以富貴。又過了幾天,夜裡聽聞耳邊有低語,是金象將軍的使臣,稱有敵國進犯,願執旌鉞。岑順稱謝,使臣回去覆命,俄而鼓角四起,金象軍和所謂的敵國軍隊——天那軍,列陣東西,軍師還上前唸了四句詞:“天馬斜飛度三止,上將橫行系四方。輜車直入無迴翔,六甲次第不乖行。”

中國象棋的直系祖先是波斯象棋,傳統六簙如何在它影響下逐漸變化

戰事結束,還有宴會,只見“王神貌偉然,雄姿罕儔”,席間珍饈美饌無數,岑順樂不思蜀,一連閉門數日不出。家人奇怪,就想了個辦法把岑順騙出來,拎著鐵鍬、鎬頭進屋挖地,掘下去八九尺,挖到墓穴,墓有磚堂,其中有“甲冑數百,前有金床戲局,列馬滿枰,皆金銅成形,其干戈之事備矣。”岑順才明白,軍師的那套唸白,說的是“象戲行馬之勢也”。

牛僧孺記載的這段故事,說明了這樣幾個問題,這時的棋叫象戲,但棋子已不再是象牙製成的了,乃“金銅成形”,此時的象戲中,依然沒有象這枚子,因為文中馬、車、將、王等都提到了,就是沒有提到象,而且棋子應該“悉高數寸”,因為文中的兩軍乃是棋子所化的精怪,當然和棋子是一樣的。

中國象棋的直系祖先是波斯象棋,傳統六簙如何在它影響下逐漸變化

那麼從象牙做棋子的六簙戲,到棋子悉高數寸的寶應象戲,再到如今通常所見的中國想起,這種棋類運動是如何在保留了象棋之名的前提下,一步一步演化成如今的樣子的呢?變化的關鍵點,還是得看這“悉高數寸”的棋子。有什麼棋類,是使用數寸高的棋子的呢?國際象棋。

中國象棋的直系祖先是波斯象棋,傳統六簙如何在它影響下逐漸變化

國際象棋公認的起源,是在貳捌零至五五零年的印度笈多帝國,這種印度人發明的棋類遊戲名為“恰圖蘭卡”,棋子中有步兵、騎兵、戰車,當然還有象。在古代印度,大象是經常上戰場的,有吠陀記載為證。恰圖蘭卡六世紀事傳入薩珊波斯,有史記載,波斯國王也派人帶著波斯的遊戲“雙陸”去了印度,波斯雙陸在唐朝也很流行過一陣子,又從海路傳入日本。

中國象棋的直系祖先是波斯象棋,傳統六簙如何在它影響下逐漸變化

恰圖蘭卡

穆斯林征服波斯之後,恰圖蘭卡正式進入阿拉伯世界,名稱被轉譯為“沙特蘭茲”(shatranj),在阿拉伯世界的全盛時期,沙特蘭茲傳入被穆斯林佔領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部分地區,再傳遍了整個歐洲,逐漸完善成熟起來。國際象棋在西班牙語中為“ajedrez”,在葡萄牙語中為“xadrez”,都顯示出了與“shatranj”的詞源關係。現存最早的國際象棋實物出土自烏茲別克斯坦,大約誕生於七六零年前後。

中國象棋的直系祖先是波斯象棋,傳統六簙如何在它影響下逐漸變化

沙特蘭茲

我們不妨來看看,印度象棋、波斯象棋和中國象棋是否有親緣關係。關於象棋的記載,濫觴當在北宋,棋譜、棋經、棋詩,從此時起才漸成氣候。當世大儒程顥就有一首棋詩:“大都博弈皆戲劇,象戲翻能學用兵。車馬尚存周戰法,偏裨兼備漢官名。中軍八面將軍重,河外尖斜步卒輕。卻憑紋楸聊自笑,雄如劉項亦閒爭。”

中國象棋的直系祖先是波斯象棋,傳統六簙如何在它影響下逐漸變化

這其中有一句尤其值得注意,就是“河外尖斜步卒輕”,說明此時的象戲中,卒子過河是可以走斜線的,這也是目前國際象棋的規則。而自從有了楚河漢界之後,中國象棋的卒子就被改了規則。“仕”在波斯象棋中可以找到完全的對應,那就是“宰相(farzin)”,也是一樣的位置,也是一樣的移動規則,象和馬則略有不同。什麼時候有的楚河漢界呢?程顥的詩中也有答案,“雄如劉項亦閒爭”,應當就是北宋了,不然他何以就聯想到了劉項呢?

中國象棋的直系祖先是波斯象棋,傳統六簙如何在它影響下逐漸變化

那麼,象棋之所以叫象棋,就好理解了,最早就是象牙做的棋子,然後逐漸演變成了象戲,象戲受到傳入的印度象棋和波斯象棋的影響,而逐漸發展成熟為中國象棋。印度象棋誕生頗早,大約相當於我國的三國時代,傳入薩珊波斯,又和其他東西(如織錦技術和雙陸棋)一起,在唐初傳入我國。象棋譜《樗薄象戲格》三卷可能是唐代的著作,在《樗薄象戲格》中,只有“將、馬、車、卒”四個兵種,因為棋盤用的還是黑白相間六十四個方格的六簿棋盤,所以象和士八成是被省略了,證明唐朝正是象戲和外來象棋相互融合的歷史時期。

中國象棋的直系祖先是波斯象棋,傳統六簙如何在它影響下逐漸變化

而到了宋朝,有若干證據可以證明,中國象棋的基本形制已經確定。楚河漢界上面已經說過了,棋子數目,有宋朝晁無咎的“廣象棋”為證,“廣象棋”有三十二個棋子,和現代象棋棋子總數相同。而下法,在宋、元期間的《事林廣記》裡有局譜,此外,還有司馬光的《七國象戲》,尹洙的《象戲格》、《棋勢》,晁補之的《廣象戲圖》等著作可以參考,說宋代是象棋廣泛流行,形制大變革的時代,應當沒有問題。

事實上,直接來源於印度象棋的棋類運動,比如泰國象棋、高棉象棋、緬甸象棋、馬來象棋,都基本保留了恰圖蘭卡的規則,比如它們的兩個王都和恰圖蘭卡一樣,是相互錯開的。反而是繼承自波斯象棋的中國象棋和國際象棋,做了不小的變革。中國象棋的變異,一目瞭然,身為中國人,沒有道理不清楚。

中國象棋的直系祖先是波斯象棋,傳統六簙如何在它影響下逐漸變化

國際象棋的變革,最主要的表現,就是王旁邊的“士”變成了那個無所不能的“後”。原因似乎是波斯象棋傳入歐洲的時候,首先登陸的是西班牙。西班牙正教徒是聖母信仰的堅定擁護者,以及當時接連出了不少實力強勁的女貴族,以及當時象棋的主要受眾是女性群體,所以出現了這樣的變異,本來站在邊上的車,也被改造成了城堡形狀的炮塔,也和當時的堡壘戰息息相關。

中國象棋的直系祖先是波斯象棋,傳統六簙如何在它影響下逐漸變化

從象棋的例子也可以看出,文化的潔癖是要不得的,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完全屬於你的或者我的的文化現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是常態。就拿白酒來說,製造白酒的蒸餾技術就不是“國貨”,不也不妨礙人們視其為中國酒文化的一部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