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二大殺菌劑吡唑醚菌酯,有哪些特點呢?

吡唑醚菌酯世界第二大殺菌劑,對防治白粉病、炭疽、霜黴病、以及葉斑病等效果非常不錯,那麼吡唑醚菌酯的具體特點有哪些呢?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下吧。

世界第二大殺菌劑吡唑醚菌酯,有哪些特點呢?

1、藥效表現相對遲緩,但找準時機能速效

(1)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是QoI殺菌劑家族中的一部分。其作用位點是擾亂病原真菌細胞線粒體中呼吸能量的釋放。也就是抑制病原真菌呼吸作用過程中產生的能量。最終“餓死”病原真菌。這種作用機理的實際表現就是,病菌死得很慢。藥效當然也就遲緩。因此,這一類殺菌劑的使用時機一定要提前,要以保護劑的身份預防病害。

(2)這類殺菌劑對病原真菌處於發育階段的孢子藥效更好,這可能是因為孢子的形成和發育需要更多的能量供給。每年春季或作物定植以後,大多數植物真菌性病害的初次侵染是通過粘附在植物器官表面上的孢子萌發產生的芽管來完成的。因此,在播種前、出苗後或定植的時候等病害發生初期用藥更能發揮出藥劑的優勢。

世界第二大殺菌劑吡唑醚菌酯,有哪些特點呢?

2、與植物葉片表皮親和度高

(1)不懼雨淋,施藥幾分鐘以後即可滲透進植物組織內,使其在多雨地區和多雨季節使用獨具優勢。

(2)藥劑多集中在葉片上下表皮組織內,中間的葉肉組織相對較少,使其對已經侵入器官內的病原菌能夠發揮出來的效果就較差,因此,此類殺菌劑除了要提前使用以外,最好和內吸治療劑混用,衍生出來的更多殺菌劑配方,更多賣點也隨之出現。

(3)和常規保護性殺菌劑混合使用的時候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噴灑不均勻,葉片的正反兩面沾附上的藥劑有差別,吡唑醚菌酯會迅速分佈並滲透進上下兩面的表皮組織內,但不能被植物組織吸收的常規保護性殺菌劑只能分佈在葉片的一面,另一面上的吡唑醚菌酯更容易誘發病原菌對藥劑抗性,進而影響產品藥效的生命週期。因此,均勻噴灑非常重要。

(4)劑型之間的差別可以選擇出不同的賣點。乳油劑型強化了其高滲透性,在雨季和多雨區域優勢更強,但藥害的風險更大,使用劑量不宜隨意增加;懸浮劑的安全性強,在多雨季節和區域使用,要看天提前用藥。

世界第二大殺菌劑吡唑醚菌酯,有哪些特點呢?

3、巧妙利用吡唑醚菌酯的“綠化效應”和“啟動誘導功能”

研究發現,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對作物有“綠化效應”,通過延長灌漿期小麥葉片中葉綠素的功能期,增加灌漿時間和效率,提高小麥產量。吡唑醚菌酯還能在植物遭遇到乾旱、病菌侵染等逆境的時候,喚醒作物對健康狀態的記憶,激活植物抗逆免疫功能。基於這些原理,我們又如何結合具體區域具體作物的生長管理,在其最佳時機以最合適的劑量和方法,讓吡唑醚菌酯充分展現其第2個面孔,植物生長免疫調節劑。

4、巧妙規避高價陰影,低劑量使用

隨著國內吡唑醚菌酯眾多品牌和品種的陸續上市銷售,價格戰在所難免。但短時間以內,吡唑醚菌酯的單價還是相對常規殺菌劑高很多,這無疑會增加農戶的購買疑慮。破解的招數之一,就是減少使用劑量。但是,在巴斯夫的凱潤推薦稀釋倍數為5000倍,國內有的企業推薦3000倍的時候,國產吡唑醚菌酯的性價比優勢也就難以呈現。到底是因為產品質量確實有問題,還是因為心理原因?應該在確保產品質量沒有大問題的時候,還是先多做幾個試驗,搞清楚到底能不能也稀釋到5000倍甚至更大的倍數,把這個賣點交給農戶。


作物病害不發愁,點擊下方“瞭解更多”,下載神農識,拍一拍,病蟲害問題立馬解決。快捷、精準、高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