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涼風至,白露生,寒蟬鳴

立秋來了

終於能在悶熱中喘一口氣了

雖然大多數地方仍被秋老虎的餘威所支配

但大家還是等著給炎炎夏天算筆賬

快在秋天把欠我們的涼爽還回來!

立秋|涼風至,白露生,寒蟬鳴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是干支歷未月的結束以及申月的起始,時間在農曆七月初一前後(陽曆8月7—9日)。對中國人來說,立秋的重要性在於,它是反映一個太陽年季節變化的八象八節之一,它是中國最早的節氣之一。

為什麼到了立秋還是這麼熱?

立秋是一個重要的時空分界點。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35度,北斗星指向西南方。中國人說,“立秋一日,水冷三分”。但對很多人來說,如果他們不是敏感的作家,不是時刻關心農事的農民,那麼,立秋在身體感受上的變化並不大。

夏伏的暑氣在立秋後並未馬上消失,“秋老虎”的餘威甚於夏熱,立秋因此又稱交秋,只是交代了秋天的來臨。對中國的很多地區來說,節氣上的“立秋”並不代表本地真正入秋。氣象學家認為,只有“連續五天日均氣溫低於22℃”的地區方可斷為入秋。

從這個標準看,中國相當多的地區正式入秋的時間要晚於立秋一兩個月,而每年的大熱三伏天的末伏也在立秋之後。中國南方的節氣還是夏暑之氣象,颱風季節,天氣酷熱,中醫因此把從立秋起的日子稱為“長夏”。

立秋|涼風至,白露生,寒蟬鳴

立秋三侯

一候涼風至。西方悽清之風曰涼風,溫變而涼氣始肅也。

二候白露降。大雨之後,清涼風來,而天氣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

三候寒蟬鳴。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

立秋|涼風至,白露生,寒蟬鳴

“秋後算賬”的由來

立秋意味著秋天的開始。中國北方的農作物每年只耕作一次,所以秋後農作物收割後才算有了經濟收入,此前欠下的債務可以在秋後算清了。現在的一些農村地區,農民在小的經銷店購買生活用品,仍會拖到秋收後一起結算,這就是“秋後算賬”的本義。

“秋後算賬”的內涵是豐富的。人身一年的債務、人生百年的債務,都要在秋後了結。中國古代犯人被判死刑之後就在秋後執行。這裡有人道,考慮示警教育,因為農民在秋冬二季較為空閒,方便地方官動員民眾觀看。一般行刑的時間集中在9月、10月之間,所以會有“秋後問斬”成語。這裡有天道,因為秋季帶有肅殺之氣。冬天百物蕭條,亦適合執刑。漢代法律規定,刑殺只能在秋冬進行,立春之後不得刑殺。

立秋|涼風至,白露生,寒蟬鳴

立秋的習俗

— 報秋 —

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裡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

奏畢,梧葉應聲飛落一二片,以寓報秋之意。

— 啃秋 —

在江南地區,立秋之時要吃西瓜以“啃秋”。

相傳,明代時有一年,南京城裡許多人害癩痢瘡,有人便效仿廬州府崔相公之女吃西瓜讓“癩痢”落疤自愈,結果果真如此。此後漸漸形成習俗,每歲秋來之時,家家剖食西瓜,謂之“啃秋”。

民國時期出版的《首都志》記載:“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謂之啃秋。”人們相信立秋時吃西瓜可整個秋天不生病,並可免除冬天和來年春天的腹瀉。

有迎秋之意,亦可抒發豐收的喜悅。

— 曬秋 —

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

在湖南、江西、安徽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複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曬或掛曬農作物。這種特殊的生活方式和場景,逐步成了畫家、攝影家追逐創造的素材,並塑造出詩意般的“曬秋”稱呼。

— 戴揪葉 —

《東京夢華錄》卷八有載:“立秋日,滿街賣揪葉,婦女兒童輩,皆剪成花樣戴之。”

立秋之日,都城內外,清晨滿街叫賣揪葉,婦人兒童爭相買之,剪如花樣,插於鬢邊,以應時序。

據唐人陳藏器《本草拾遺》記載,唐朝時立秋這天,長安城裡已賣揪葉,供婦女兒童剪花插戴了。

由此可見,戴揪葉這個風俗已流傳久遠。

— 貼秋膘 —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因為人到夏天,本就沒有什麼胃口,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吃燉肉烤肉紅燒肉等等,“以肉貼膘”。

— 食秋桃 —

在浙江杭州一帶有立秋日食秋桃的習俗。

每到立秋日,人人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桃子吃完要把桃核留藏起來。等到除夕,不為人知地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 飲井華水 —

立秋日早起,無論長幼各飲井華水一杯。

人秋,萬物都歸於肅靜,故而此時的水,最為澄清。立秋之日可在清晨汲水備用,煮沸後空腹飲用,足以清火通便。


作物病害不發愁,點擊下方“瞭解更多”,下載神農識,拍一拍,病蟲害問題立馬解決。快捷、精準、高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