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理解題型初探

2016年及以前,國家公務員考試言語理解共考查40題,邏輯填空20題,片段閱讀與語句表達共20題,這三種題型很穩定,也一直受到各種公職考試的青睞。到了2017年,言語理解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副省級的試卷中增加了一種題型:文章閱讀。而市地級的試卷中依然沿用前幾年的題型。無論是哪一種題型,該考試都是為了考查學生的言語理解與表達能力,這也是公務員在未來工作開展中時刻會用到的能力。這也是公務員考試的特點——用什麼考什麼。

為何在初探國考的第一篇介紹言語理解與表達這類題型,很大原因是這類題型想要提升,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語言類的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斷的積累才能夠形成正確的語感,不然在做這一類題目的時候正確率不穩定,甚至很多同學做題就靠一個字——蒙。

我們通過一道真題來看看,怎樣積累才不會懵。

例:生命在於運動,運動能塑造我們強健的身體,增強抵抗疾病的能力。當然,它對大腦也是有益的。但事實上,運動應該________,否則會使人反應遲鈍。長時間大強度運動會使腦組織興奮性降低,會使能源物質ATP(腺嘌呤核苷三磷酸)耗竭,對大腦機能造成損害。

填入畫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A.因人而異B.張弛有道

C.適可而止D.循序漸進

【答案】C。中公解析:根據後文“長時間大強度運動會使腦組織興奮性降低,會使能源物質ATP(腺嘌呤核苷三磷酸)耗竭,對大腦機能造成損害”可知,橫線處所填成語強調運動不能強度過大,不能超過一定的限度。C項“適可而止”指到適當的程度就停下來,不要過頭,填入橫線處強調運動要適度,與後文對應恰當。故答案為C。

這道題目考查的就是對於成語含義的積累,很多題目都會考查單純的成語,這就要求大家對成語的含義能夠辨析清楚,同時能夠理解前後文上下句的邏輯關係。

通過這道題目看出要積累什麼了嗎,這道題目中不僅要知道適可而止的含義,其他幾個詞語也可以做個積累。這才是平時做真題的意義。“因人而異”是指因人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張弛有道”比喻工作的緊松和生活的勞逸要適當調節,有節奏地進行,強調勞逸結合;“循序漸進”指學習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驟逐漸深入或提高。一道題目積累四個成語,而且多做題目會發現,這些詞語不止在一次考試中出現,是不是很有積累的必要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