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歷代長城簡介 作者:王富春

榆林市位於陝西省最北部,東臨黃河與山西相望,西連寧夏、甘肅,北鄰內蒙,南接本省延安市。黃河沿東界南下,流經270公里。

榆林歷史悠久,早在3.5 萬年以前,曾是“河套人”生息繁衍之地。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4300年)至夏代初(距今4000年),華夏先祖在石峁(今神木縣高家堡鎮石峁村)建超過4平方公里的超大型史前石城,為中華文明起源提供了全新的資料,其遺址以“中國文明的前夜”,入選2012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商代為遊牧部族鬼方棲居地。西周至春秋初,境內先後被狁、翟人等遊牧民族佔據。春秋時期歸晉國,秦統一後分屬上郡膚施縣、九原郡。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境內設龜茲屬國都尉治所(今榆林城北古城灘)。三國至西晉,本境為羌胡佔據。東晉前涼太元初(324年),南匈奴劉衛辰始建代來城(今榆陽區巴拉素鎮西南);義熙三年(407年)赫連勃勃建立大夏國,築大夏國都城統萬城(今靖邊縣白城子村),本境屬大夏。南北朝時期,北魏先後設統萬鎮、夏州(治所統萬城)。唐貞觀二年(628年),榆林境內分屬夏、綏、銀州。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銀、夏、綏州歸宋,隸屬陝西路。宋寶元元年(1038年),李元昊在興慶府(今銀川市)稱帝,建西夏國,本境屬西夏的夏州、綏州、銀州領地。元代,實行省、路(府)、州、縣建置,榆林境內長城以南屬陝西行中書省延安路綏德州米脂縣,長城以北為蒙古遊牧地。明成化七年(1471年)都御史王銳建置榆林衛,成化九年(1473年)都御史餘子俊,將延綏鎮治由綏德移駐於榆林城,延綏鎮因此也稱“榆林鎮”,管轄長城沿線36營堡,榆林遂成為明王朝九邊重鎮之一。在餘子俊的勵精圖治下,蒙漢20年無戰事。清雍正九年(1731年)裁榆林衛改置榆林府,同治年間(1862-1874年)甘回叛亂,榆林人民遭受戰亂之苦,湘南人榆林總兵劉厚基平叛、惠民,榆林父老為其建德政牌樓,書20條惠民德政。民國時期榆林為陝北道,統轄包括延安在內的23縣,鎮守使陝西蒲城人井嶽秀,統治榆林近20年,榆林治安良好,群眾夜不閉戶,榆林耆老捐資為其建生祠(今榆林城大街鐘樓)。

榆林歷代長城簡介 作者:王富春

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的文化,也留下了珍貴而又豐富的文物遺存。榆林市有陝西省發現最早的新石器時期古城堡神木石峁遺址,有世界上第一條“高速公路”秦直道,有世界上唯一的匈奴族大夏國都靖邊統萬城遺址,有西北地區最大的道教古建築群佳縣白雲山道觀,有被譽為“塞上碑林”的榆林紅石峽,有長城線上最大的被稱為萬里長城第一臺的榆林鎮北臺,有中共中央轉戰陝北時期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住過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米脂楊家溝革命舊址,有被毛主席譽為“陝人的驕傲”闖王米脂李自成行宮,有被毛澤東、周恩來譽為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的佳縣朱官寨革命舊址,以及綏德秦始皇長子扶蘇、大將蒙恬墓,佘太君與楊繼業招親的府谷七星廟,楊家將生活戰鬥過的神木楊家城。此外,還有全省出土數量最多,最具研究價值的陝北漢代畫像石。

榆林歷代長城簡介 作者:王富春

一、榆林長城基本情況

榆林歷代為邊關要地,修築長城阻擾了外族的入侵,又在長城開設互市,成為民族友誼的紐帶。榆林境內主要是北六縣遺存有戰國秦長城、魏長城、隋長城和明長城。長城的附屬設施如沿線構築的36營堡及墩臺、障城、烽火臺,絆馬坑、還有榆林紅石峽,其鑿壁為牆,都屬於長城範疇。

1、建築年代與修築長度

①戰國秦長城:據漢·司馬遷《史記》載“秦昭王時,義渠戎王與宣太后亂,有二子。宣太后詐而殺義渠戎王於甘泉,遂起兵伐殘義渠。於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拒胡”,由此可知,該段長城正是戰國時期,秦為防林胡等部族的侵擾而修建的。榆林境內經過了神木、榆陽、橫山、靖邊4縣(區),總長約312公里。

②戰國魏長城:據《史記·秦本紀》載:“孝公元年,河山以東強國六,與齊威、楚宣、魏惠、燕悼、韓哀、趙成侯並。……楚、魏與秦接界,魏築長城,自鄭濱洛以北,有上郡。”魏長城修建於公元前361年至前251年,我市境內途經靖邊、榆林等地。榆林境內調查未發現明顯遺存。

③隋長城:據《隋書》卷六十《崔仲方傳》載:“(上)令發丁三萬,於朔方(今陝西靖邊白城子)、靈武(今寧夏靈武縣)築長城,東至黃河,西拒綏州(今陝西綏德縣),南至勃出嶺(今地不詳),綿亙七百里。”第二年(開皇六年),“上覆令崔仲方發丁十五萬,於朔方以東緣邊險要築數十城,以遏胡寇。”[隋長城修建於開皇五年(585年),西起今寧夏靈武縣,向東經定邊、靖邊、橫山、榆林、神木、府谷北部等地。隋長城在榆林境內遺存不顯,有專家認為大部分明長城是在隋長城的基礎上修築而成,這還需進一步研究證明。

④明長城:據《明史》卷九十一兵志·邊防,明憲宗成化九年(1473),命延綏巡撫都御吏餘子俊大築邊緘“由黃甫川西至定邊營千二百餘里,墩堡相望,橫截套口;內復塹山堙谷,曰夾道,東抵偏頭,西終寧固。”此為二邊長城,亦稱“鏟削二邊”,二邊長城位於大邊長城以南,與之並行,全長571公里,現大多已毀。明《延綏鎮志》記載,明成化十年(1474年)潤六月,為加強防衛能力,餘子俊率軍四萬,僅用三月就修補和增築了東起清水營(今府谷清水)西到花馬池(今寧夏自治區鹽池縣)全長一千七百七十里(一說一千四百里)延綏邊牆。後來經過再修和重建,全長達561公里。榆林大邊沿線築有36營堡,兵馬眾多,防守嚴密。按《明會典》:延綏居九邊之一,地當蒙套,防禦衝要,當時經制官兵計五萬五千三百七十九名,馬、駝三萬三千一百匹。

榆林歷代長城簡介 作者:王富春

2、分佈地域與保存現狀

(1)戰國秦長城

分佈於榆林市的神木、榆陽、橫山、靖邊4縣(區)。

①神木戰國秦長城

1987年文物普查時共發現戰國秦長城三段,總體略呈南北向分佈。北段北接內蒙古自治區伊金霍洛旗秦昭王長城,沿大柳塔鎮東部向南延伸,止於店塔鎮邊牆梁村,南北走向,全長約40公里。中段位於神木鎮,南北向,長約400米。南段位於高家堡鎮明長城內側,東北至西南向分佈,長約4公里。此段長城破壞嚴重,地面牆體殘存高0.1~0.3米,最高可達5米,部分牆段存有城墩和障城,在長城內外側2~3公里一線,還發現四座烽燧。

2002年5月,榆林市文物研究所又在神木楊家城考古調查時,發現在楊家城南面的山坳裡,有一段片石壘砌呈南北走向的牆體,長30餘米,殘高0.1~0.6米。牆體屬戰國秦長城無疑。

2009年6月,陝西榆林神木縣普查隊又在該縣孫家岔鎮、喬岔灘鄉、神木鎮境內發現數段戰國秦長城遺蹟及烽燧。該段長城在神木境內大體呈南北走向,因年代久遠,保存很差,僅部分段落清晰可辨,長城沿線散佈有大量繩紋、麻點紋板瓦、筒瓦殘片、片石殘塊等;在孫家岔境內發現的長城牆體長約2公里,牆體均已坍塌,殘高2-5米,牆體及烽燧均由夯土和片石壘砌而成。烽燧呈圓形,底徑11米,高3.5米,夯層規整堅硬,清晰可辨,厚10-15釐米。

②榆陽戰國秦長城

1987年文物普查時發現三段,全長約32公里。北段長城呈西北至東南分佈,起自補浪河鄉方家海子村,向西南經向陽、席家圪嶗、思家塘、蒿老兔,巴拉素鎮的新廟灘、賀家灘至何家梁村西,全長約20公里。南段位於明長城外側,東北至西南走向,略與明長城平行,起自巴拉素鎮的喬家峁,向西南至紅石橋鄉的井界村,全長約12.5公里,沿線發現有漢代城址。這段長城東側的張家灣一帶,還發現一段南北向長城和城址。長城沿線散佈有戰國至漢代的陶片、殘瓦、五銖錢等。

③橫山戰國秦長城

自靖邊縣楊橋畔鎮瓦窯界向東北延入本縣,南段沿蘆河與黑河之間的分水嶺分佈,經塔灣鄉的西部,趙石畔鄉的寨城峁西,橫山鎮的石廟梁、魏強村西北、墩梁、邊牆壕等地,越無定河進入榆林市巴拉素鄉,延伸4公里後又伸入本縣,經波羅鎮的蘆草梁北等地,再入榆陽境內。長城總體呈西南至東北分佈,全長約85公里。長城內側4~7公里一線,發現同期遺址13處。

④靖邊縣境戰國秦長城

自延安吳旗縣向東延入本縣,起始沿洛河與無定河的分水嶺白于山分佈,經周河鄉、大路畔鄉、大路溝鄉、楊米澗鄉、鎮靖鄉、楊橋畔鎮進入橫山境內,全長約150公里。大路溝鄉長城內、外側的白于山高地一帶,發現同期遺址10處。

靖邊戰國秦長城:縣境長城起伏迴旋,多為塹山成障,部分牆段高2~6米,遺留城敦14座。戰國秦長城沿線發現部分同期遺址,個別遺址內有夯築城址和烽燧。

(2)明長城

榆林境內明長城所經區域多為高山險隘之地,遭受人為破壞相對較少。全線長城斷續相連,墩臺寨城連綴其上。地面殘存牆體高1~5米,墩臺、烽火臺一般高4~14米,墩臺、障城、寨城等大部分保存較好。榆林鎮北臺是長城線上最大烽火臺,被譽為“萬里長城第一臺”。臺平面呈正方形,基座長82米,共4層,通高30餘米。明長城沿線共有城堡36座,其中建安堡、波羅堡、威武堡等均保存完整,同期修建的款貢城、易馬城等亦保存較好。

大邊長城分佈在府谷、神木、榆林、橫山、靖邊、延安吳旗、定邊七縣境。東北起自府谷黃河西岸,西南達寧夏鹽池縣東界。全線劃分為三路。

東路段長城斜穿府谷和神木縣境,呈東北至西南走向,沿線共有城堡9座,為府谷黃堡川堡、清水川堡、木瓜園堡、孤山堡、鎮羌堡、永興堡,神木神木堡、大柏油堡、柏林堡。長城起自黃甫川北境,抵柏林堡西境。長城在府谷縣境內經麻鎮,跨黃甫川河,轉向南至清水鄉。再越清水川河,經趙五家灣鄉、廟溝門鄉境,過孤山川河,經三道溝鄉、新民鄉境出府谷縣界。神木縣境內長城仍呈西南走向,經永興鄉沿窟野河東岸至神木鎮附近折向西,跨窟野河,過麻家塔鄉斜向西南經西溝鄉,穿榆府公路,抵高家堡鄉奧莊子村附近,這裡是明代嘉靖時期東路長城的終端。

中路段長城仍呈東北至西南走向,從神木高家堡起,縱貫榆林、橫山兩縣,後達靖邊縣楊橋畔鎮境,抵蘆河北岸。沿線分佈著14座營堡,分別為:神木高家堡,榆林建安堡、雙山堡、長樂堡、榆林衛城、歸德堡、魚河堡、鎮川堡、保寧堡,橫山響水堡、波羅堡、懷遠堡、威武堡、清平堡。長城在榆陽區境內,穿大河塔鄉,經雙山十八墩村、牛家梁鄉的邊牆村抵達紅山上的鎮北臺,再過榆溪河經芹河鄉黃沙七墩村,繼而西南行五六里出榆林界。在橫山縣境,自榆橫交界處起,經波羅鄉、榆林紅石橋鄉,南跨無定河再度進入橫山縣境,再經城關鎮邊牆壕村,西跨蘆河後折向西南,經雷龍灣鄉、趙石畔鄉吉塔灣鄉石窯峁村等地,伸入靖邊縣境。

西路段長城略呈東西走向,其中部因利用白于山地形,故向南突出。長城自龍洲堡東境起,經靖邊、吳旗、定邊,至鹽場堡止,沿線有13座營堡,分別為靖邊龍洲堡、鎮靖堡、靖邊營堡、寧寨營堡,定邊縣安邊堡、磚井堡、定邊營堡、鹽場堡、新安邊堡、新興堡等。長城在靖邊縣境過蘆河趨向西南,經龍洲鄉折向西而循於白于山北坡,過鎮靖鄉,再跨蘆河,經楊米澗、新城鄉等地,西達靖邊與吳旗縣界。長城進入吳旗縣境內折向西北延入定邊縣境,經郝灘鄉、安邊鎮後轉向正西方,經磚井鎮、賀圈鎮石井子村,由此趨向西北,經定邊縣城關鎮、周臺子鄉,西與寧夏鹽池縣城郊鄉雙井子村附近的長城連接。

榆林歷代長城簡介 作者:王富春

二、自然損毀與人為破壞

榆林地處毛烏素沙漠南緣,地形大體以明長城為界,北部(長城外)為風沙草灘區,南部(長城內)為黃土丘陵溝壑區。常年遭受風沙侵襲及雨水沖刷,長城牆體損壞嚴重,周邊環境比較差。

(1)自然因素的破壞

戰國秦長城經受了二千餘年的風雨滄桑,地面所存較少。明長城橫貫榆林六縣,是阻礙毛烏素沙漠南移的一道屏障。長期的風吹雨打、雷擊地震等自然因素讓長城遭受了嚴重破壞。

(2)人為破壞

人為破壞較為嚴重。榆林目前處於大開發時期,基本建設和能源開發使長城遭到嚴重破壞的事件時有發生。如一些建設單位在不履行報批手續的情況下,強行將長城推開豁口,也有修建高速公路數次穿越長城的事實,這些都對長城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壞。另外,當地群眾文物保護意識差也是長城遭受破壞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別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長城上取土的事件時有發生,榆林常樂堡、橫山威武堡等城堡均被當地群眾掏挖取土,靖邊、榆林、橫山等地的長城墩臺包磚多被當地村民剝光。

榆林歷代長城簡介 作者:王富春

三、保護榆林長城的建議

1、法規建設

長城保護條例雖已出臺,但存在著諸多實際困難,建議陝西省政府制定統一的長城保護實施細則,能有一個法律性的文件,明確長城的保護範圍、控制建設地帶以及周邊環境風貌保護範圍等。針對長城所處在偏遠之地,保護困難而且長城本體龐大,極易受到破壞的實際情況,制定一部科學、合理、規範和可操作的保護細則,為我國長城保護提供依據。

榆林歷代長城簡介 作者:王富春

2、資金投入

希望國家能夠加大對長城保護的投資,同時要求地方上也給予適當的配套資金投入。

3、社會效益

根據文物工作“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為了使長城資源得到有效的保護和利用,我們建議,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長城段落進行適當、合理的維修修復,應該說是文物保護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一方面可以發展當地旅遊事業,拉動經濟增長;另一方面也可以發展社會教育、愛國教育等公益事業。

長城是祖先為我們留存的珍貴文化遺產,它對研究榆林的政治、軍事、歷史與文化有著極高的價值。

榆林歷代長城簡介 作者:王富春

簡介:王富春,陝西榆林人,1961年生。1987年畢業於西北大學歷史系文博專業。現任榆林市文物保護研究所書記,文博研究員職稱,寧夏大學西夏學研究院,榆林學院政法學院兼職教授,2017年編著出版《中國陝西?榆林四合院》,10年共9部研究專著


陝北故事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感謝閱讀,收藏、轉發。歡迎大家踴躍投稿,評論區說出對文章的看法,小編會認真看大家的意見,及時做出調整。讓“陝北頭條”更加完善、積極健康、正能量滿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