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丨爲什麼中醫界被稱爲「杏林」

解惑丨為什麼中醫界被稱為“杏林”

“杏林”作為中醫界的別稱,由來已久。

據晉代葛洪所著《神仙傳》記載,三國時期有位名醫叫董奉,字君異,福建侯官(今福州)人,與當時的張仲景、華佗號稱“建安三神醫”。董奉少年學醫,信奉道教,曾任侯官縣小吏,晚年到廬山下隱居,《潯陽志·董奉太乙觀》記載:“董奉居廬山大中祥符觀”。董奉一面隱居修道,一面為當地的老百姓診病療疾,而且在行醫時從不索取報酬,只有一個要求:每當治好一個重病患者,就讓病癒者在山坡上栽杏樹五棵;每當治好一個輕病患者,就讓病癒者在山坡上栽杏樹一棵。由於董奉醫術高超、醫德高尚,贈醫送藥,不取分文,所以聞訊前來求治的病人越來越多。光陰荏苒,年復一年,病癒者栽下的杏樹也愈來愈多。十餘年後,廬山一帶的杏樹已鬱然成林,多達十萬餘株。

董奉在杏林中建了一座簡易倉房,置一容器於倉中。每逢杏熟之時,董奉就以榜示人,凡是到此買杏者,每一器谷易一器杏,自行取去,不必通報。董奉每年以杏換得糧食,用來幫助生活貧困的老弱貧病及在外旅行沒有川資之人。董奉不求名利、樂善好施的高尚醫德被人們傳為佳話。董奉去世後,人們在廬山上建有董奉館;在福建長樂有一座山被稱為董奉山。

解惑丨為什麼中醫界被稱為“杏林”

歷代文學名家在廬山留下了許多讚譽董奉行醫濟世、獨創杏林的歷史名篇,如李白的“禹穴藏書地,匡山種杏田”;王維的“董奉杏成林,陶潛菊盈把”;杜甫的“香爐峰色隱晴湖,種杏仙家近白榆”;清代徵士放有一首《杏林詩》雲:“吾亦知醫術,平生慕董君,藥非同市價,杏以代耕耘。”明代名醫郭東十分敬佩董奉,曾種下千餘株杏樹。女科醫家鄭欽諭,庭院也設杏樹園圃,病人饋贈的東西,也多去接濟貧民。

“杏林”故事經千秋流傳,久而久之,“杏林”一詞便成為中醫界的譽稱和中華傳統醫學的代名詞,自古醫家以位列“杏林中人”為榮,醫著以“杏林醫案”為藏,醫技以“杏林聖手”為贊,醫德以“杏林春暖”為譽。

◎本文原載於《中國紀檢監察報》(作者羅江),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